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_第1页
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_第2页
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_第3页
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_第4页
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策略手册TOC\o"1-2"\h\u178第一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概述 285581.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211351.2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294701.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23306第二章人才培养政策与规划 3216112.1政策环境分析 3116902.2人才培养规划制定 4189402.3政策实施与监督 421577第三章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 5208093.1农村教育资源现状 565303.2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526533.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61445第四章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6273804.1人才引进政策制定 6131864.2激励机制设计 7139744.3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71171第五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832295.1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8305715.2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8254545.3实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 914989第六章乡村振兴人才培训 9170006.1培训体系构建 9100156.2培训内容与方法 10226136.2.1培训内容 10271556.2.2培训方法 10149496.3培训效果评价 106077第七章人才回流与创新创业 11143287.1人才回流政策引导 1112647.2创新创业环境优化 11209307.3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互动 1123054第八章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发展 1259068.1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关系 12142708.1.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5758.1.2人才需求特点 12169288.1.3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互动关系 12300858.2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 12201408.2.1产业链现状分析 12173778.2.2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1346568.2.3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策略 13198818.3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3223998.3.1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3140598.3.2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13196618.3.3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1311748第九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1494319.1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4107629.2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14292439.3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 144219第十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监测与评估 15581210.1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 152068810.1.1体系构建原则 151154210.1.2体系构建内容 152602310.2监测与评估方法 161951210.2.1定量评估方法 161597110.2.2定性评估方法 161285510.3监测与评估结果应用 16100410.3.1政策制定与调整 16887910.3.2资源配置与优化 163083910.3.3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62249210.3.4社会监督与参与 17第一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概述1.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调整。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我国农村工作的总抓手。1.2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村劳动力。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3)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具备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和治理能力的人才,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人才支持。(4)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振兴要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人才,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人才保障。1.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规模不足。与乡村振兴的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人才培养规模尚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2)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农村人才培养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等比例失衡,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3)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农村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培训机构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胜任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4)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积极性。(5)人才培养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农村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第二章人才培养政策与规划2.1政策环境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分析。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将人才培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下是政策环境分析的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2)地方政策跟进。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如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3)行业政策引导。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方向,如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等。(4)社会政策协同。社会组织、企业、民间资本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形成了企业、社会组织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格局。2.2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人才培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目标导向。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2)注重需求导向。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规模。(3)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在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4)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人才培养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2)确定人才培养类型。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类型,如农业技术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等。(3)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涵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2.3政策实施与监督为保证人才培养政策的顺利实施,以下措施应当得到加强:(1)完善政策体系。构建涵盖政策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的政策体系,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3)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各级部门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保证政策实施到位。(4)加强监督考核。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监督考核机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政策措施。(5)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政策,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第三章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3.1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农村教育资源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相较于城市,农村教育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这导致农村学生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整体偏低,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3)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校舍、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等,影响教学质量。(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学校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教育质量较低。3.2教育资源整合策略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现状,以下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1)加大财政投入。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农村教育资源的充足。(2)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同时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3)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学校硬件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4)推进教育资源整合。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合并相近学校等方式,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拓宽农村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3.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合理配置师资力量。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农村学生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监管,保证教育经费用于刀刃上,提高经费使用效益。(4)加强学校与社区合作。推动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拓宽农村学生实践渠道,提高教育质量。(5)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第四章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4.1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吸引和选拔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需求类别、数量和质量,保证政策实施的精准性。(2)灵活性原则。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和人才资源状况,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3)可持续原则。政策制定应注重长远发展,保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如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提高人才引进的吸引力。(2)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人才信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乡村振兴。4.2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中,激励机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激励机制应保证人才在相同条件下享有公平的待遇,激发人才的积极性。(2)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激励机制既要注重奖励,也要强化考核,保证人才在激励与约束中实现自我成长。(3)个性化原则。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人才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实施股权激励。鼓励企业对关键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责任感。(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4.3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是衡量人才能力、贡献和成长潜力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中,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应涵盖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3)动态调整评价体系。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评价体系,保证评价体系与实际需求相匹配。(4)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人才选拔、培养、激励的重要依据,推动人才评价与人才发展相结合。第五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5.1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实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实用人才,将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2)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能够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业产值。(3)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4)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能够引领农村产业发展。5.2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以下几种模式值得摸索:(1)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人才。例如,建立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其职业技能。(2)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实用人才。这种模式能够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3)分段式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4)职业培训模式: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5.3实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以下几方面政策支持值得关注:(1)加大财政投入:应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人才培养资金的充足。(2)优化人才培养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如减免学费、提供就业保障等。(3)加强人才引进:鼓励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4)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实用人才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5)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提高农村群众对人才培养政策的认知度。第六章乡村振兴人才培训6.1培训体系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旨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该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培训体系应涵盖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2)实用性原则: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3)系统性原则:培训体系应具备完善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要素,形成闭环管理。具体构建措施如下:(1)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负责培训体系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2)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3)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保证培训质量。(4)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师资。(5)建立健全培训体系评估与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培训体系。6.2培训内容与方法6.2.1培训内容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知识: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操作等。(2)管理知识:包括农村基层组织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3)营销知识:包括农产品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电子商务等。(4)政策法规: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政策等。(5)创新与创业:包括创新创业理念、项目策划、资金筹集等。6.2.2培训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员掌握相关知识。(2)实践教学:组织学员到基地、企业等实地参观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4)互动交流:组织讲座、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6.3培训效果评价为保证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效果,应建立以下评价体系:(1)培训过程评价:对培训计划、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培训质量。(2)学员满意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3)学员综合素质评价: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综合素质提升进行评价,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4)培训成果转化评价: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检验培训效果。通过以上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体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七章人才回流与创新创业7.1人才回流政策引导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回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政策引导在人才回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是人才回流政策引导的几个方面:(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各级应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回流提供政策保障。政策内容应涵盖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回流。这包括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为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3)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对回流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购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激发人才回流的积极性。(4)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应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回流人才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等信息服务,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对接。7.2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于吸引人才回流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支持。要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2)培育创新创业平台。要积极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为人才提供项目孵化、技术转移、市场推广等服务。(3)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要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助力人才创新创业。(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论坛、讲座等活动,提升乡村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7.3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互动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互动:(1)人才回流推动乡村振兴。回流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等。(2)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吸引人才回流到乡村。(3)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回流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振兴为人才回流提供更多机会。(4)构建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作用,构建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第八章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发展8.1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关系8.1.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乡村产业涵盖了农业、旅游、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是产业发展的背后,人才需求日益凸显。8.1.2人才需求特点(1)人才需求量大: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2)人才结构多元化: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3)人才素质要求高:乡村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8.1.3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互动关系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发展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而人才供给则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8.2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8.2.1产业链现状分析乡村产业链条日益完善,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产业链的完善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8.2.2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具备产业素养的人才。(2)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人才。(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组织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链中的流动和优化配置。8.2.3产业链与人才培养协同策略(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2)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8.3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8.3.1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当前,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方式单一等。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对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8.3.2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1)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涵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提高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8.3.3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1)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养产业人才。(2)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在产业园区、企业等地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3)实施人才培养项目: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人才培养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第九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9.1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总量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乡村振兴领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严重缺乏。(2)人才结构失衡。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比例失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需求。(3)人才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农村地区人才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4)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受限于农村地区发展空间和待遇问题,部分优秀人才选择离开农村,加剧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流失。9.2人才队伍建设策略针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下策略:(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农村人才培养投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才培养质量。(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创业,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农村,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针对乡村振兴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4)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贡献,激发人才活力。(5)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农村地区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9.3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为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以下政策支持措施:(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创业,发挥城市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2)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开展各类培训项目,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3)优化人才使用政策。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保证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