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6448第一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 2159561.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224971.1.1环境保护的定义 256911.1.2环境治理的定义 2174031.1.3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289341.1.4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起步阶段 3267751.1.5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发展阶段 324413第二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456121.1.6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426331.1.7宪法规定 4274001.1.8环境保护法律 4157381.1.9行政法规 475591.1.10部门规章 458591.1.11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4161811.1.12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497911.1.13国家环境保护政策 5147391.1.14部门环境保护政策 5115031.1.15地方环境保护政策 530397第三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6271051.1.16环境监测概述 6108151.1.17环境监测方法 6147081.1.18环境监测技术 64781.1.19环境评估概述 6209161.1.20环境评估体系 613781.1.21环境评估标准 725971第四章污染防治技术与措施 726077第五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833221.1.22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 8163911.1.23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原则 924051.1.24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9129681.1.25生态保护区管理 9245681.1.26生态修复技术 9289691.1.27生态修复方法 1029925第六章环境管理与监督 10316751.1.28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与目标 10187681.1.29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0127311.1.30环境监督的定义与作用 11242331.1.31环境监督的主要内容 11225921.1.32环境执法的措施与要求 114490第七章环境教育与宣传 11158521.1.33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142781.1.34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2118981.1.35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12309641.1.36环境宣传的重要性 12152721.1.37环境宣传的主要内容 1294281.1.38环境宣传的途径与方法 12200671.1.39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1330636第八章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13190421.1.40环保产业现状 13259201.1.41环保产业趋势 1480841.1.42环保产业政策 14164011.1.43环保产业发展策略 149634第九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 15262141.1.44概述 1548361.1.45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主要内容 15142001.1.46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实施 15103021.1.47概述 16256871.1.48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主要类型 16181731.1.49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作用 1621419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案例研究 16254541.1.50案例一: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 16224471.1.51案例二:浙江省五水共治 173821.1.52案例一: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治理 17237591.1.53案例二: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治理 17第一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1.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定义及重要性1.1.1环境保护的定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环境保护涉及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旨在减少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2环境治理的定义环境治理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环境治理包括污染源治理、环境监管、环境修复等多个方面。1.1.3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1)保障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可以有效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2)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维护生态平衡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可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发展历程1.1.4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起步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此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1.1.5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发展阶段(1)1980年代:以污染治理为重点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重点污染源,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污染治理工程。(2)1990年代: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在这一阶段,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同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3)21世纪初至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进入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第二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第一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1.6法律法规体系概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指国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1.1.7宪法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基本原则。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最高法律依据。1.1.8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律是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1.1.9行政法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为实施环境保护法律而制定的具体规定。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1.1.10部门规章环境保护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授权,为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具体规定。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察办法》等。1.1.11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规定。这些法规和规章对于加强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实施1.1.12环境保护政策概述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国家政策、部门政策、地方政策等。1.1.13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环境法治。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3)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污染物减排。(4)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系统安全。(5)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1.14部门环境保护政策各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结合本部门职责,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如:(1)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2)环境保护部门: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和执法,推进污染治理。(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4)农业部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1.15地方环境保护政策地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如:(1)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通过实施上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执行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第三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一节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1.1.16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质和污染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采样、分析、测试和评价,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其目的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17环境监测方法(1)化学监测方法:通过化学分析技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2)生物监测方法:利用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包括生物毒性试验、生物指示物种监测等。(3)生态监测方法:通过观测生态环境指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多样性等。(4)遥感监测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如遥感影像解析、环境质量指数计算等。1.1.18环境监测技术(1)采样技术:包括现场采样、实验室采样等,保证采样过程的代表性和准确性。(2)分析技术:包括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监测数据的可用性。第二节环境评估体系与标准1.1.19环境评估概述环境评估是指对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评估体系与标准是环境评估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1.20环境评估体系(1)环境质量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声环境质量等评估。(2)生态环境评估: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多样性等评估。(3)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区域环境影响评估等。(4)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进行风险评估。1.1.21环境评估标准(1)国家环境标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环境标准,如空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土壤质量标准等。(2)行业环境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3)地方环境标准:根据地方环境特点和治理需求,制定地方环境标准。(4)国际环境标准:参考国际环境标准,提高我国环境评估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估体系与标准,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污染防治技术与措施第一节水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水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水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如格栅、沉淀、过滤等,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油脂等杂质;化学方法如絮凝、氧化还原、中和等,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生物方法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2)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离子交换、电渗析等。这些技术能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等污染物,提高污水处理效果。(3)污水回用技术:污水回用技术是将经过处理的污水回用于生产、生活、农业等领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回用技术包括膜生物反应器、膜分离、活性炭吸附等。(4)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燃烧源污染控制技术:燃烧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等。脱硫技术主要有湿式脱硫、干式脱硫等;脱硝技术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等;除尘技术主要有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等。(2)工业废气处理技术:工业废气处理技术包括有机废气处理和无机废气处理。有机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热氧化、生物滤池等;无机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膜分离法等。(3)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包括三元催化转化、颗粒捕集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等。(4)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防护措施。第三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土壤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物理修复技术如客土置换、原位稳定化等;化学修复技术如土壤淋洗、土壤调理等;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2)污染土壤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开展土壤风险评估,为污染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的影响。(4)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技术:针对工业污染场地,采取治理与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恢复土壤功能。(5)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第五章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一节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1.1.22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内容,旨在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3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2)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3)社会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1.1.24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1)保护设施建设。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建设。(2)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物种、生态关键区域实施重点保护。(3)生态环境修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恢复生态功能。(4)生态产业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1.1.25生态保护区管理(1)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区管理法规。明确生态保护区的管理职责、权限和法律责任。(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区监测体系。对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监测。(3)加强执法监管。对违反生态保护区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保证生态保护区的安全。第二节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1.1.26生态修复技术(1)生态工程技术。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2)植被恢复技术。通过人工造林、植被重建等手段,恢复受损植被。(3)土壤改良技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改善受损土壤质量。(4)水环境修复技术。针对受损水环境,采用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等方法进行修复。1.1.27生态修复方法(1)生态恢复。通过人工干预,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状态。(2)生态重建。在受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系统。(3)生态修复与保护相结合。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注重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4)社区参与。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生态修复效果。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广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六章环境管理与监督第一节环境管理体系1.1.28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与目标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或组织中,为实现环境目标、提高环境绩效,通过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环境管理活动的过程。环境管理体系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遵守国家及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3)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企业和组织长期稳定发展;(4)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环境保护氛围。1.1.29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1)环境方针:明确企业或组织的环境保护方向和目标;(2)环境目标与指标:具体、可量化的环境管理目标;(3)环境管理组织: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4)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保证环境管理活动有效实施;(5)环境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环境绩效,发觉问题及时整改;(6)环境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培训;(7)环境应急与处理:建立环境应急机制,防范和应对环境。第二节环境监督与执法1.1.30环境监督的定义与作用环境监督是指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对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纠正等活动。环境监督的作用主要包括:(1)保障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2)预防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3)促进企业和个人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推动环保事业发展。1.1.31环境监督的主要内容(1)对企业环评报告的审批:保证企业建设项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2)对企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与监管:规范企业排污行为;(3)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与验收:保证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4)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5)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与监督: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6)对环保投诉与举报的受理与处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1.1.32环境执法的措施与要求(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2)完善执法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机制;(3)严格执法程序:保证执法活动合法、合规;(4)强化执法手段: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5)加强部门协作:与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6)提高执法透明度:及时公布执法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第七章环境教育与宣传第一节环境教育体系建设1.1.33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环境教育体系建设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增强环保责任感,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1.1.34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完善环境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环境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教育的地位、任务和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法制保障。(2)构建多层次环境教育体系: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次,形成全年龄段、全领域的环境教育格局。(3)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各类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增强公民的环保实践能力。(4)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5)建立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环境教育评价标准,对环境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为环境教育改革提供依据。1.1.35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1)政策引导:各级要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力度。(2)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教育,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环境教育的良好局面。(3)教育创新:摸索环境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二节环境宣传与公众参与1.1.36环境宣传的重要性环境宣传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推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宣传,可以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环保观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1.1.37环境宣传的主要内容(1)环保政策法规宣传:普及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环保政策的认识和理解。(2)环保知识普及: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科学素养。(3)环保典型宣传:宣传环保先进事迹和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环保活动宣传:组织各类环保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实践。1.1.38环境宣传的途径与方法(1)依托传统媒体: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环境宣传。(2)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环境宣传的覆盖面。(3)组织现场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环保展览、讲座、论坛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环境宣传的国际化。1.1.39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形式(1)政策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政策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2)社会监督:发挥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环保工作的公开透明。(3)志愿者行动:组织环保志愿者队伍,参与环保公益活动。(4)环保社团组织:鼓励和支持环保社团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环保事业中的作用。第八章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第一节环保产业现状与趋势1.1.40环保产业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覆盖环境保护、治理、监测、咨询等多个领域,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市场潜力巨大。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产业规模我国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占全球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20%以上。(2)产业结构我国环保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形成了以环保设备、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设备生产国;环保工程领域,我国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环保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各类环保咨询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等领域逐步兴起。1.1.41环保产业趋势(1)政策驱动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未来,政策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2)技术创新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市场化环保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未来,环保产业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4)产业链整合环保产业链逐渐整合,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环保产业整体竞争力。第二节环保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1.1.42环保产业政策(1)政策体系我国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政策趋势未来,环保产业政策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保标准;(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3)优化税收政策,鼓励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4)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保产业国际化。1.1.43环保产业发展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1)加大环保设备制造业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2)发展环保工程领域,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3)拓展环保服务市场,满足多样化环境需求。(2)创新驱动(1)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2)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3)市场化运作(1)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2)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4)国际合作(1)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交流与合作;(2)推动环保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第九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第一节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1.1.44概述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主要包括国际公约、协定、议定书等,其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各国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45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主要内容(1)国际公约:国际公约是指国际社会为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而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2)国际协定:国际协定是指两国或多国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达成的协议。如《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等。(3)国际议定书:国际议定书是国际公约的补充协议,对公约的具体实施进行规定。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斯德哥尔摩议定书》等。1.1.46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实施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实施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国内立法:各国根据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律法规,保证国际协议在本国的实施。(2)国际合作: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如共同开展环境保护项目、技术交流等。(3)监督与评估:国际组织对各国履行国际环境保护法规与协议的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保证协议的有效实施。第二节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机制1.1.47概述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是指各国国际组织、非组织等在环境保护领域建立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装饰材料研发-洞察分析
- 勤俭节约护家园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篇)
-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洞察分析
- 值班打瞌睡检讨书范文(10篇)
- 《曲面和曲线的构建》课件
- 财务流程标准化的个人工作策略计划
-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 以人为本的办公绿植设计与实践
- 创新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
- 创新视角下的理论宣讲在学术界的实践
- 期末综合素质达标(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商务数据分析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印刷数字工作流程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 GB/T 44127-2024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与运行指南
- 2024年河南资本市场白皮书
- 2024辽宁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 二次函数与直角三角形问题(课件)
- 无菌技术护理三基选择题
- 探索·鄱阳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医疗机构网络安全培训
- 2024年度《儿童生长发育》课件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乡镇行政管理》作业1-5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