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一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B.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C.《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2、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摘自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年度贫困标准(元)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年底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20122673233998110.2020132736165082498.5020142800123270177.2020152855144255755.7020162592124043354.50材料三: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澎湃新闻)材料四: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摘自《大众日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其贫困发生率明显超过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B.深度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C.深度贫困县的贫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材料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数据都呈直线下降趋势。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塘路中李群玉①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大地的泉眼彭程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⑶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⑷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⑻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⑼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⑽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⑾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⑿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⒀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⒁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有删改)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呆板聚结B.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广袤辽阔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弥漫动荡。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回顾回忆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表情”和“灵性”。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3.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晁补之所藏与可①画竹三首苏轼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②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其二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③,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注]①与可:即宋代画家兼诗人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善画竹。②嗒然:心境虚静的样子。③春蚓笔: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喻书画笔法拙劣。1.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艺术见解。2.第二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孟子》)(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前出师表》)(7)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8)________________,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表董益新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福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谁?”“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吴掌柜说:“两个人。”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作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银元是老朽自捐的。”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鬼子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村有村规,国有国法,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你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鬼子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襄,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何大队长台鉴:鬼子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鬼子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选自《短小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阴雨之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鬼子,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做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2.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二: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B.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C.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C.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①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②因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②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皆其小字也。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日:“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③及遭孙恩之难,举厝③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④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道韫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节选自《晋书·列女传》)(注)①《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注的《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②“吉甫作颂”四句:语出《诗经·大雅·蒸民》。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③厝(cuó):处置;安顿。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吉甫作颂,穆如清风(2)散盐空中差可拟(3)汝何恨也(4)客不能屈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对下列两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②乃被虏A.①②中的“乃”都是副词,都有“竟然”之义B.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连词,意为“于是”C.①②中的“乃”都是连词,都有“于是”之义D.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这才”4.谢安对谢朗的“散盐空中差可拟”未作赞赏,独为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5.谢道韫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上又问道:“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十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注)①四民:即士、农、工、商。1.首句中的“年谷屡登”,意思是_____。2.冯道说“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这句中的“是”具体是指______。3.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话虽然粗俗浅白,却间接地道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B.话虽然粗鄙了些,但巧妙地描摹了农家的田园生活。C.话即便有些粗俗,却隐隐地传唱出农民真实的心声。D.话即便说得鄙陋,仍然道尽了农民田园耕种的辛劳。4.从文中看,“农于四民之为最为勤苦”,主要表现在________。5.联系文章,简要评述冯道的语言艺术。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爆发,蔓延全国,又扩散至世界各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传染病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倾向于认为这种病毒来自野生动物穿山甲冠状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的重组。世界许多地方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果子狸、穿山甲、蝙蝠等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还有人以某些野生动物的骨、肉、皮、毛等入药,认为其可治愈疑难杂症。于是许多野生动物被人们吃掉。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定》。以上情况,让人们对已往的某些习俗产生了反思。为了倡议人们革除陋俗,拒食野生动物,某网站面向社会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征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B3.C4.(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已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2)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听说他们发生内乱,班固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5.优点:①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②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不足: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A项,“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错,“受诏”是“固”的谓语,“永平中”是“受诏”的时间状语,应在“固自永平中始受诏”后断开,“建初中”是“乃成”的时间状语,意义相连不可断开,应在“至建初中乃成”后断开;B项,“‘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错,“潜精积思二十年”是写班固潜心研究二十年,不是“诏”的内容,“受诏”是“固”的谓语,与“固自永平中始”语意紧密,“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二者之间应断开,不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D项,“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错,“学者”是“莫不讽诵焉”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莫不讽诵焉”前不能断开。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同宗族出身”“指窦氏的族人”错,“宾客”指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称谓或官名,不包括古代同宗族出身的,原文“及窦氏宾客皆逮考”,意思是“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这里的“宾客”指门客,并非窦氏的族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内容。C项,“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错,原文“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意思是“史臣便追溯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可知是史官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不是班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为……所,表被动;核考,拷问;自明,自已申辩清楚;诣,到;具言,详细说明。(2)会,正赶上;掩破,攻破;引,带;坐,获罪。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原文“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意思是“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可概括出“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原文“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意思是“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有体例”,可概括出“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原文“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意思是“但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述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可概括出“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校书郎。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溯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想重行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把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评论说: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所写的史书,大义要旨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有体例,使人读起来不知疲倦,他能够成就名声确实是应该的啊!班彪、班固讽刺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认识与圣人非常不同。但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班固认为司马迁见识广博,却不能凭借智慧避免最残酷的刑罚。可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罪,可以说智力已经够了,但在行动上却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唉,古人所以反复慨叹,人能明察秋毫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啊。2、1.B2.A3.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B项,“地区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不准确,原文说,“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9.7%,应为“接近一半”。故选B。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二表格中,2015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且“直线下降”不准确。C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故选A。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整理作答: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3、1.C2.(1)一个远离故乡家人漂泊在外的人。(2)①诗人对远离故乡和家人,感到恋恋不舍,不忍别离。②诗人对前去长安的前途,感到迷茫无助。③诗人无意仕途却又不得不为生计上京求职的苦闷与无奈。【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错误,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在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主人公形象和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细节作答,概括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的解释。解答思想感情题要注意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首联“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即景抒情;远处的高山横亘绵延,连续不断,既连着楚越,又连着吴秦,自己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不知道何年才能安顿下来?可以看出诗人是漂泊在外的人,抒发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颔联“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指明时间;古老的城镇官道边,树木枯黄,菊花绽放,已入深秋,秋风阵阵,秋雨连绵,本来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没想到却要告别家人。抒发了对故乡和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说明心态;“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常指清洁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还可以指暮年。“商”一指素商,即秋天;另外“商”指乐曲七调之一商调,其音凄怆哀怨。“桂玉”即桂玉之地,指京师长安。“帝里”也指长安。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尾联“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表明缘由;“十口系心”可作两解,一是家里人口颇多,不忍抛舍,一是“十口”和“心”即“思”字,以表达忧思之情。大意为:家里人口众多,抛舍不下,心中不安,因而走在路上,频频回首,每次回头都是蹙眉长叹,哀思之情可见一斑。4、1.B2.D3.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现的泉眼)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意思对即可)4.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B项,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遥迢:远看不见尽头的意思,说明哀思绵绵无尽头。故选B。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十段“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可知是现代文明的侵蚀导致远离自然,但是并非“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放弃了舒适也未必能够获得诗。故选D。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形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所以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大地的泉眼”,把“节气”比作“泉眼”,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激发阅读兴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暗含全文主旨。4.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根据“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即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第二问,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多带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鸟鸣,意识身体接近自然,而是心灵留一方净土给自然。【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1.第一首诗侧重对文与可画竹技巧和心境的歌颂,第二首是侧重睹物思人,感叹世上再无这样的画画人才。从中可见苏轼认为绘画应做到胸有成竹,心境虚静,全神贯注。2.(1)借物寓情,首联正面描写文与可画作,曲笔写其艺术成就之高;直抒胸臆,尾联枨触百端,悲喜交集,怀念故友,深感悲痛。【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需要学生逐联分析所写内容,结合“情语”“景语”“诗人生平”等比较两首诗的侧重点,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第一首逆笔入题,撇开画面不写,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把画家凝神专注的创作情景逼真地再现出来。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结尾二句发为感喟,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第二首正面写画,但又欲擒故纵,运笔曲折有致。“若人”指文同。此二句,是诗人臆断之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府句式,特以“君看”领起,音韵浏亮,气势恢宏,使诗脉为之一振:原来画的是宛如“瘦节蛟蛇走”的断崖之竹。由揣测而远观,由远观而逼视,叙述的层次分明!“何时此霜竿”二句,悲喜交集,诚然,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值得庆幸。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诗前三句描写文与可画作,先想象文同已逝,那如何会有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于是认为此画是俗人所作。接着描写画中竹子的气势“瘦节蛟蛇走”,这三联通过描写竹子表现诗人对文与可高超艺术成就的赞叹;尾联“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文同过早去世的悲痛,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6、鹏之徙于南冥也肇锡予以嘉名奈何取之尽锱铢畏途巉岩不可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以咨诹善道小人穷斯滥矣看似寻常最奇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徙、南冥、肇锡予、嘉、锱铢、畏途巉岩、辩、咨诹善道、滥、奇崛。7、1.B2.①情节安排上,交代了何冲专程来道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人物塑造上,塑造的孔武、缺少原则的大胡子形象,进而衬托了何大队长的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人物形象。③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究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3.(示例一)是吴老爷。①从篇幅上看,写吴老爷的文字相对较多。②从情节上看,主要情节都是写吴老爷的。③从形象上看,吴老爷的性格最鲜明。④从主旨上看,有关吴老爷的内容既能表现八路军爱人民,又能表现人民拥护八路军,作用最大。(示例二)是何大队长。①从情节上看,何大队长送表是主要内容,前文内容都是铺垫。②从形象上看,何大队长是八路军的代表,是小说歌颂的对象。③从主旨上看,何大队长最能表现八路军的爱民作风。【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反衬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误。当大胡子两人到当铺后,吴老爷问“来了多少人”“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可知,吴老爷不是不放在心上。B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能力。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向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使文章结构紧凑。本题考查插叙大胡子当表情节的作用。从情节上,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是对何大队长专程道歉送表的解释,对全文故事的缘由起了补充的作用,让小说情节更加的完整;从人物上,插叙这一情节,塑造了大胡子缺少原则的形象,对何大队长的有原则、知书达理起到衬托的作用;从主旨上说,插叙这一情节与何大队长不拿群众的东西、讲原则形成对比,突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结合后文吴老爷给何队长送信及情报,表达了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探究问题的能力。这篇小说塑造了吴老爷、何大队长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自身、主旨等方面作答。文章以“鎏金怀表”为线索,围绕“当怀表—送怀表—再送怀表”的情节展开,刻画了吴老爷、何队长等人物形象,表现了军民一心共同抗战的主旨。如果认为吴老爷是主要人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情节上,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吴老爷展开的;形象上,吴老爷深明大义,有爱国情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主旨上,通过写吴老爷的内容,表现了人民拥护八路军,八路军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战。另外,写吴老爷的文字量大。如果认为何大队长是主要人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情节上,何大队长送还鎏金怀表是主要内容;形象上,何大队长知书达理,讲究原则,是歌颂的对象;主旨上,何大队长是八路军的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八路军爱护人民的优良作风。【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8、1.D2.C3.B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②论证角度丰富多变;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④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5.①材料一的观点: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上纲上线,将其拔高到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也不必对其妖魔化,将其视作落后、丑陋、粗鄙;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已。②材料二的观点: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它反映了各国文化中如仁爱、勤劳、勇敢、平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共同价值理念;二是善于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③材料三的观点: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错,强加因果关系,粉丝数量多是李子柒“火”的表现,而“短视频没有字幕”则无中生有,原文为“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只是陈述“火”的表现;B项,“这使她的视频因‘太假’,从而招致批评”错,曲解文意,原文为“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C项,“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错,偷换概念,主观臆断,原文为“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人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错,无中生有,原文为“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故选C。3.本题考查对论点的分析论证过程。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材料一论点是“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它事实上成了“对李子柒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胎盘EVs的基因编辑与治疗策略-洞察分析
- 细胞疗法在膝关节退变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 艺术品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洞察分析
- 因果推断跨学科研究-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法规-洞察分析
- 医药泡沫包装对药品保护效果研究-洞察分析
- 水利工程智能化发展-洞察分析
- 穴位疗法对更年期潮热疗效评估-洞察分析
- 休闲马术运动市场潜力-洞察分析
- 天然成分饮料创新-洞察分析
- 地震和防震知识课件
- 冗余系统设计策略
- 国家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
- 种子检测报告
- 兖州煤田东滩煤矿240万ta新井设计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 医学外科的教学设计
- 济南 公司章程范本
- A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课程设计
- 2019疏浚工程预算定额
- 笙的演奏技术与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