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汉字形态的演变是汉字文化的一个主要环节,它折射出汉字的历史演进,文化传承,以及整个社会的变化。在汉字形态演变中,“隶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从隶变的视角对汉字形态演化进行剖析,就显得很有价值。本文从汉字的形成和发展、隶变说的渊源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入手,论述了隶变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历程。另外,本文还结合个案,探讨了书法变化对书法形态变化的作用及其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归纳从隶变观出发进行汉字文化教学的一些启发。关键词:隶书;隶变过程;形体演变引言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源远流长,在这数千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演化、变迁。“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一次变化。赵平安曾在其《隶变研究》一书中提道:“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赵平安.《隶变研究(修订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有隶变的产生,才有今天的汉字。赵平安.《隶变研究(修订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首先,汉字形体演变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隶变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隶变阶段汉字的发展过程,推动汉字学研究的发展。其次,隶变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汉字的形体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其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成形态,深化对汉字的认识。再者,通过研究隶变在汉字演变中的典型案例,可以提高人们对汉字形态演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献、文章和艺术作品。最后,研究结果对于汉字的教学和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汉字,进一步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之,通过对隶变现象的研究,深入探讨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对于汉字学研究的推进和汉字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对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字产生积极影响。此前国内学者对于“隶变”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首先,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隶变的过程。如,《隶变考》中,杨振淑通过对三百六十多个单字从小篆变成隶楷的详细描述,说明隶变中汉字形体的变化。此外,蒋善国先生在他的《汉字形体学》中,以一节的内容,将小篆和汉碑隶字形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些隶变条例,还阐述了隶变对汉字的影响。再者,蒋维崧先生在《由隶变问题谈到汉字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一文中,也对隶变进行了展开研究。总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隶变阶段汉字的演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对汉字形体发展规律的总结,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汉字的形体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完善对于汉字形体演变的理解。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查阅古今文献,继承与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整理观点和论据素材,先对隶书形成和发展进行简单的论述,引出隶变之说的由来以及隶变的过程。接着结合具体例证,分析隶变对笔势的改造及形体特徵。最后阐述隶变的意义,形成自己对隶变角度汉字形体演变的理解。隶变的定义与内容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化,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进入今文字阶段,推动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但在研究隶变之前,我们应先弄清楚“隶书”的形成以及发展,才能进一步研究隶变问题。(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隶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字体,裘锡圭指出:“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隶书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就已经形成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它是从“隶”演变而来,最初是低级文书所用的一种俗字,“隶”是一种从属于自己的官职,后来官府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才将它作为一种正式文字来使用。隶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始于战国末期,至东汉止,历时四百多年,是中国书学史上的一座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书体。中国书法史上,通常把秦汉之前的篆体和象形文字统称为“篆体”,汉隶及以下的字体统称为“今”。秦隶也叫古隶,由春秋末期的秦篆演化而成,属于小篆发展的早期时期,虽然已经脱离了篆体的范围,但是仍具有一定的篆书特点,例如:字体比较大,笔划以粗线为主,有些字仍保持着篆书的结构或书写方式。汉隶亦称为“今之隶”,大约于汉中、后期达到了成熟期,而到了东汉,则达到了一个顶峰。汉代简牍中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汉代石门颂和华山碑均为汉隶的典型。这个时候的汉隶已经完全脱离了篆体的格局,它的构造也从原来的长条变成了扁平,笔画也从竖变成了横,横向变成了纵向,横向和纵向都很短,而两条横向的线条则是伸展伸展,形成了一个“八字形”,所以宋代孔平仲在他的《孔氏谈苑·名复金瓯》中把它叫做“八分书”。八字以勾、捺为主,是楷书中的一种艺术风格。八字是隶书发展的颠峰,是隶书的典范。与小篆比较,隶书使汉字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加易于使用。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一场重大的转折,使我国汉字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二)隶变之说的来源王贵元在《隶变问题新探》中提到:“隶变是战国晚期各区域文字的共有形变趋势,而秦汉之后的隶书则是由秦系文字发展而来的。”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3):155-159.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3):155-159.对“隶变”一词定义问题的研究上前人已取得诸多成果。如赵平安先生认为:“所谓隶变是战国中期以来秦系通用文字中的篆体经由古隶到八分的演变。”赵平安:《隶变纵横谈》,《历史教学》,1992年第9期,第49页.李印华先生说:“所谓隶变,是指与隶书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进变化现象,它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动力,最终导致古今文字形体的根本变革。”李印华.从隶变过程看书体演变规律[J].书法赏评,2008(06):28-30..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隶变”一词,始出现于唐代宣度先生的《九经字样》,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中记载到:“诸经之中,别有疑阙,古今体异,隶变不同”[清]纪昀等总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台北: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其中“隶变”一语,在该书中也曾出现过几次。“隶变”这一术语,在《九经字样》以后也被不少学者所采用。例如,徐铉对《说文解字》的校勘,以“隶变”为例,清朝顾蔼吉的《隶辨》则多次提及“隶变”。《辞源》与《中华大字典》对“隶变文”的释义均为“隶变转化”。王宁在其著作《汉字学概要》中指出:“汉字由篆体向隶书的转化,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自此,整个中国古代文字不再有象的意义,也不再有古老的弯弯曲曲的笔画,而步入现代的文字时代。”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对汉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语言学上,这种改变被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从篆体向楷书的转化,即字形由圆变为方、线由圆弧变为线、由繁变简省。在隶变之前,小篆的结构是由均匀的圆形线条构成的,但它存在着书写困难、字形比较复杂等缺点,于是,民间迅速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它把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了方折,据说在当时的下层赵平安:《隶变纵横谈》,《历史教学》,1992年第9期,第49页.李印华.从隶变过程看书体演变规律[J].书法赏评,2008(06):28-30..[清]纪昀等总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台北: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隶变”一词的命名,虽源自于秦汉书体的演变,却更多地注重“变”的过程,即汉字由篆文向隶书演变时,其形制等方面的演变,也是篆隶由古隶向今隶,由今隶向楷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是由于隶变标志着汉字古代书写时代的结束,汉字由小篆走向今体。同时,汉字也是一种记载着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这就对汉字的简化、易写、易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之后,才能被人们更加广泛地应用。所以,隶变既包含了篆体向隶体的转变,又包含了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美的历程。它标志着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终结了古代汉字时代,标志着中国汉字走向了更加成熟的时代。隶化以后的字,与现今所用的字很相近,而且也比较好辨认。(三)隶变过程简述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在书法史上,一般都将小篆之前的各种字体合称为“篆”,而隶书又介于篆体和楷体之间,是一种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字体。汉字由篆体向楷书的转变,标志着汉字字体由古体向现代体转变的一次跨越。从甲骨、金文到小篆,再到后来的小篆,为以后的书体创造了条件。从复杂到简化,从杂乱变成了有序,从杂乱变成了有序,象征力得到了显著的加强,这样的标准化,为篆向楷书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其它字体类似,隶书也有多种对立的运动,也有萌芽、发展、成熟甚至是新字体的发展历程。论秦小篆出现前的隶变在春秋中期以后,文字已有较大变化,隶变已显露端倪。晋国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书写时书体、结构较为草率,形体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和异化,风格也较别具一格,与当时的大篆大有不同。刘凤山.隶变研究[D].导师:欧阳中石;刘守安.首都师范大学,2006.近年来出土的诸多竹简中,有不少明显并非规范的篆文,例如《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书体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特征初步显现,也表明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隶变萌芽刘凤山.隶变研究[D].导师:欧阳中石;刘守安.首都师范大学,2006.论秦小篆时期的隶变秦始皇时小篆已正式成为法定文字,但异文仍有出现,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隶书的重视所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前后,从它的书写方式来看,它的书写有一种提按、移动的韵律,横细而又粗,并且有了波勾、掠笔的现象,这些都是对篆隶之间相互间的矛盾关系的一种初步表现。而且,隶书不但是一种新型的辅字,而且还表现出了很强的活力,对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从秦朝的碑铭就能看得出来)。所谓“为篆者所不能及”(《说文解字·叙》),亦不是空言,故又有所谓“予之于徒水者”(《汉书·艺文志》)。所以,尽管当时的隶书社会地位很低,但历代帝王还是让官方使用这种文字来进行一些具体的活动,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甚至是隶书已经变成了一种与秦篆并行的书体(一九七五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七十多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同文的玉印:一枚是正式的篆文,另一枚则是用篆文书写;一是符合秦简的文体)。也许在秦朝,隶书就已撼动了“小篆”的地位,汉字发展历史中的“隶楷阶段”也成为可能。论西汉中期至晚期的隶变小篆在经历了春秋战国后期的培育之后,在秦、汉初已经初步成形,但尚不够完善,到了西汉武帝时,小篆才逐步走向完善。其间,在形态上,虽亦有变动,但以从复杂向简化为主,“挑法”、“波势”、“波磔”等表现出了隶书的特征,这些都是这个阶段所产生的。论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后期,书法界出现了一位名叫王次仲的书法家,他创造了一种被称为“八分”的字体。这种字体方正、气势整齐,受到了世人的广泛效仿和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分字逐渐被后人称为楷书,标志着书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楷书真正展现出其规范特征是在两汉中期以后。在这个时期,楷书逐渐从其他字体中突显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它的端庄稳重、笔画流畅、结构紧凑等特点,使得楷书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这种字体不仅易于阅读,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成为了官方文书和碑刻的主要字体,也成为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隶变”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隶变”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除了“隶变”之外,其他字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例如,草书、行书等字体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字体各有特色,各具魅力,共同构成了中华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隶变对笔势的改造与形体特徵在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字形和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运用省略、部首合并等方法,改变了原来篆书的书写风格,使书写越来越朝着简洁化方向发展。本部分主要从隶变对笔势的改造和隶变过程中汉字形体的特徵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隶变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一)笔势的演变隶变对笔势的改造主要体现在用笔力度发生改变。从汉隶的字形笔画和地域特征上看,汉隶一改原本的细长、圆润、对称的字形,变成了一种扁平、有棱角的字形,重心放得很低,由竖到横。西汉早期的一些隶书,仍保持了篆书的纵势特征,字形长,波挑常先纵后竖,有的还采用了金文时代大篆的斜笔和环行笔法,例如长沙马王堆的《战国纵横家书》。也有不少作品已经出现了横向发展的趋势,例如马王堆帛书中的《老子》乙本,波挑的笔画呈现出明显的横向扩展,字形也越来越扁而方。再有,马王堆,江陵凤凰山等出土的简牍中,不少文字也出现了一至两个笔画的加长,超越了单个文字的结构,显然是为了寻求一种特殊的构图方式。另外,隶书在笔画上由繁入简,“一波三折”“横”“撇”“折”“捺”等的出现和成形,笔画的走与落,衍生出更多的笔墨趣味,反映了人们对书法道路的抉择,进而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根本特点。春秋战国时,波挑已有用笔,但尚未定型,到了汉朝,“隶变”继续推进,章草产生,使其定型化,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马王堆帛书中,即使没有脱离篆体结构,只以笔法而论,《老子》乙本所体现出来的波挑笔法,已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汉隶的特点。波挑所产生的韵律感,又让人感觉到一种有别于秦隶而又具有典型汉隶风格的美学特色。他的“掠笔”也是一种与之相反的波挑,也是篆书由圆势用笔逐步演变成隶书上轻下重、上粗下薄的特殊用笔方法。简言之,汉隶笔画的变化,也是这个时代书法创作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书法美学观念的萌芽。这一时期,“隶变”的汉隶结构与笔画的“草”,是中锋的突破,也反映出人们逐渐地向自觉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注重笔画本身的笔墨情趣、生命韵律、个性情感。(二)字形结构变化除了笔锋的使用,隶变过程中汉字的字形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化曲为直,缜密方折和横向趋势,字形扁方。化曲为直,缜密方折汉字的笔划是汉字的各种点和线的总称,也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要素。早期汉字源于图像,其图形除以线为主外,还含有大量的块块。就连线条的笔划,也常常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弯曲,这就是许慎所说的“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因为汉字的大块大块的笔画和弯曲的笔画很难涂抹,所以在隶变的过程中,把这些圆转笔画变成直线或折现,使其越来越平直,让起笔和收笔更直观,笔画数更清晰。如:(引自赵平安《隶变研究》,第53页)横向取势,字形扁方在众多书法作品中,隶书的“势”是最具特色的,它改变了“竖”为“平”的“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写作题材和人的审美心理。乡土材料的本质,对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某种限制和影响。在狭长的竹片上写字时,为了在狭小的空间内写出更多的字,把字形做成平面,把圆形变成方形,把弯曲变成直线,去掉多余的部分,把笔画弄得笔直,往两边伸展,并且故意把主笔做得夸张一些,增加视觉冲击。如:(引自刘凤山《隶变研究》,第72页)(三)隶变常见的形体改造1.用一个新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如“秦、春、奉”等字,在篆书中上部部首都不相同,隶变后被同一个新的部首取代。“秦”,小篆写作“”;“春”,小篆写作“”;“奉”,小篆写作“”。又如“青、责、素”等字上部部首在隶变后也被同一部首取代。“青”,小篆写作“”;“责”,小篆写作“”;“素”,小篆写作“”。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混同”,是隶变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做法。2.将篆书中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如“危、辟、色”等字,在篆书中所共有的部首,尽管所处位置不同,但写法相同,隶变后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分别变化出不同的字形和写法。“危”,小篆写作“”,隶书写作“”;“辟”,小篆写作“”,隶书写作“”;“色”,小篆写作“”,隶书写作“”。隶变前三个字的共有构件“”“”(外部构件)“”,隶变后书写的字形各不相同。又如“弄、兵、奂”等很多字都有这种情况。“弄”,小篆写作“”,隶书写作“”;“兵”,小篆写作“”,隶书写作“”;“奂”,小篆写作“”,隶书写作“”。此三字隶变前的共有构件“”,隶变后书写的字形也不相同。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笔划具体做法主要有:改变某个部件的写法,减少其中的笔划数;减少部件;舍去笔划多或是重复的部件后选用一个笔划少的部件来代替;全拼两个部件的同时加以改造;在一定的部位简化部件。如:(引自赵平安《隶变研究》,第55页)从总体上看,隶变后汉字形确实要比篆书简练得多,同时也更便于书写。4.别构一体隶变后,有些字不管是笔顺还是整个字的构形,都与小篆有明显差异,和原来大不相同,很难找到前后之间的对应关系了。如“泉”,小篆写作“”;“东”,小篆写作“”;“西”,小篆写作“”。隶变后与原小篆相比笔画、结构大为异样。这些经过改变的字体形体,书写起来既简便又顺当。总之,隶变使汉字的书写单位由线条变成了笔画,且笔画比原来的书写方式更加自由,在书写材料的影响下,汉字的体态呈现横展之势。隶变的意义“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自此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隶变不仅在汉字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现代汉字教育也具有启示。(一)在汉字史上的意义1.“隶变”更加利于书写和识读汉字的发展总是朝着利于书写的方向进行的,书写目的又是为了方便人们识读,这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汉字的简化发展。“隶变”在本质上是汉字的简写,从构建到形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如:“车”,小篆写作“”,隶书写作“”;“解”,小篆写作“”,隶书写作“”;“弃”,小篆写作“”,隶书写作“”;“矢”小篆写作“”,隶书写作“”;“缶”小篆写作“”,隶书写作“”;“若”小篆写作“”,隶书写作“”;“受”小篆写作“”,隶书写作“”。篆文以匀圆的线条形成,想要做到普通的粗细均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书写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违背了手部的正常运动,每一道弧形都是以一条直线为中心,想要把这条直线画得均匀,难度很大,所以书写起来非常的困难。隶书以其独特的笔划来分解篆书,并规定笔划的左右走向,从而使得汉字易于书写。“隶变”后,使秦文中的很多偏旁部和结构性成分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书写也从线条变成笔画,使某些字象形部分消失了,变成汉字构成的基本符号,这样的变化,使书写变得更快捷,识读也更容易,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象形的局限,只需对符合进行识别,读其音,释其意即可。这极大地加快了写作的速度,节约了人们的人力,使得它在交流中的功能得以充分地利用。2.“隶变”使汉字符形得以优化“隶变”在简化汉字的同时也优化了汉字。主要表现为在隶变过程中出现的“异写”情况。“异写”指的是在隶变过程中,同一个字产生了不同的写法。例如:“曹”字,在隶变过程中分别被写作“”(武荣碑)、“”(柳敏碑)、“”(曹全碑)、“”(桐柏庙碑)、“”(孔耽神祠碑)、“”(校官碑)。在汉碑中“曹”字出现了诸多“异写”字,书写者通过对这些字的不同组合排列,最后选定“”的字形为较规范的隶书。除了“曹”字,“叔”“曲”字等也出现了“异写”情况。“异写”字的出现,体现了隶变中人们对字形排列的多方尝试,在尝试中选择最合理的一个,使得汉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优化。3.隶变促成楷体的形成在传统观点中,隶书的演变就是从篆到隶的演变,书体的区分又分为“古”与“今”两个部分。其实,从秦朝到汉代,隶化已经完成了一半,再往前,就是从分隶走向楷书,再到唐朝的楷体字。楷书到了这一阶段,与隶书分离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楷体与隶书有一定的区别:1、体势方面,篆书多为“平”,“方”为“方”;2、在结构方面,隶书定型、正楷灵动;3在笔划方面,隶书是一种简单的书体,而楷体则是一种非常浓郁的书体。秦朝统一以后,通用的汉字就是小篆,到了汉代,也就有了楷书,不过楷书只是起到了一种辅佐的作用,一般都是靠书法家来运用。现存的最早期的楷书为锺繇所作《告示表》等帖的拓本。在汉魏之际,使用楷体的人不多,只有少数文人墨客使用,而他们又为楷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那时候,在正规的情况下,都是采用正体字隶书,但有些文人,尤其是书法家,出于艺术上的需求,对隶书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让字体变得更为灵活,在笔划和构件上进行了改动,逐渐形成了楷书的特征。因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许多汉魏碑铭,其许多文字都带有楷书的雏形。到了两宋之际,楷书已不仅仅是文人所独有,而且逐渐变成主流。因为楷体在字形上的优越性,许多墓志都受到了钟王的影响,开始采用了当时主流的书体,而不是以前那种死板的书体。因为在封建时代,占支配地位的上流阶层的文字运用,就会对那时候的整体社会的文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们的文字会慢慢的变成底层阶层的楷模,于是楷书就成了主流。而楷书转变一直持续到唐朝欧阳询,其《九成宫醴泉铭》的笔划构成就是楷书的精华所在。楷书的发展,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唐代,楷书已成为通用字体,成为规范字体。(二)汉字教育的启示1.隶变在现代汉字教育中的意义隶化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时期,它深刻地影响着后代汉字的演变。从隶变史来看,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又出现了篆、隶、草等书体。而隶书又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字体。其起源于秦,发展于东汉,发展到了东汉。小篆在秦汉之际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在此期间,汉字从篆体、隶体、楷体三个阶段逐渐发展起来,而隶书则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备。这一时期,汉字的文字形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隶变过程中,书法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它在书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文字形态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对于今天我们认识汉字,学习汉字,学习汉字都有很大的作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各大高校、中学纷纷开办了书法课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传统的国学教育以古文和有关的人文学科为主;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等为主。大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提高其传统文化素质与文学修养,丰富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感,提高其国学修养与美学趣味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方法上的借鉴与应用隶书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对书法的学习与运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图形自身来指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征,并让他们理解了这种变化是从篆体到正体的过程。在新字形教学中,应从字形的变化入手,对字形进行分析,对字形进行分析。比如:在教学“日”时,我可以给他们看隶演变前的“日”,然后再来看汉字演变前的“日”与“小篆”的不同。最后,让同学们在书写了一些新的隶变以后的汉字。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领会“隶变”的书写与规则,感受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发散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把握汉字的新字形,而且还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隶书这一古代的汉字,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地学会书写。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网络环境下,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系统已经在课堂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当今的课堂上,多媒体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结论隶变作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环节,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文字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隶变使得汉字的形态完全从古汉文字的象形和象意的束缚和束缚中挣脱出来,从“描绘”变成了“书写”,它的面貌发生了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合同预付款的融资风险控制3篇
- 采购合同执行的完整攻略3篇
- 采购合同框架协议谈判要点3篇
- 采购合同评审流程的标准化体系3篇
- 移动广告发展趋势研究-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风险问题解决方法与实践3篇
- 采购员自律协议3篇
- 污染源控制-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审核流程与方法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3篇
- GB/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压差法
-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讲解
- 茶艺表演费课件
- 创建电力优质工程策划及控制课件
-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高清版)
- 测控电路第7章信号细分与辨向电路
- 外研版(三起)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表
-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纸模版
- 餐饮店应聘人员面试测评表
- 踝关节扭伤.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