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_第1页
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_第2页
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_第3页
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_第4页
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变化。新修订的课标更加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川北地区是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当地也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值得我们去挖掘利用。本文将分类整理出川北地区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并阐释将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最后以整理出的资源为基础,完成示例《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的教学设计,基于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对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关键词:川北;历史文化资源;教学设计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选题依据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理念也与时俱进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后,关注重点变成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优势,人们逐渐将目光放在了对课程理念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增多。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强调到“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XE"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8-69.同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8-6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育部印发,2001.川北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区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中,对于川北地区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相对较少,课程主要以通史为主,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地域文化特色,学生难以建立起对地方历史的整体认知。因此,将川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和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将其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川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推动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素养的人才。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强盛国力的大一统王朝,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高中历史课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本研究选取《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例,具有典型性。川北地区相关的隋唐历史名人和相关遗迹较多,且具知名度,如武则天等。将地域隋唐史与通史性隋唐史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内涵,增添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积极性。 研究意义研究可以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通过将川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历史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理解地方历史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川北历史的深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增进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对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挖掘地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方式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评估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二)选题的研究现状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各学者关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苏庆华在《浅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苏庆华.浅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

中提出将地方资源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合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刘国普和杨水连合作的《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苏庆华.浅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

刘国普,杨水连.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9(10):34-37.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学利用的研究川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得到有效利用。但由于川北地处偏僻,少见文章将关注点放在这一整体地区,而更多是以某一具体城市为范围,将四川历史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如江南的《南充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江南.南充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江南.南充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曾建容.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权威的论文去研究川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去。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四川省整体概括来说,没提出具体案例以供参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国家历史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仍需进一步探讨。(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创新点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不再拘泥于课本的通史教法,扩展了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地域文化和现实生活,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章通过对川北地区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和统计,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案例分析法等,设计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学生们对历史真实的认知感和认同感。2.研究方法本文在新课改背景下,围绕对川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课堂教学中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教育学报、教材等,了解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和趋势,及川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为后续的写作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例,深入分析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通过案例研究,揭示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促进作用和潜在价值。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评估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建议。(四)相关问题的说明川北的地域范围关于川北的具体范围说法不一,本文选用常见说法:川北地区是指以广元、巴中、南充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范围川北地区历史悠久,所留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数量庞大。由于本文选取《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教学案例,故对川北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侧重点在隋唐时期,且不包括近现代的资源,例如红色文化资源等。一、川北历史文化资源分类与统计(一)分类川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艺术、建筑、民俗、文学等多个方面,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各市政府年度报告等资料统计,截至2023年,川北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75处。本文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几大类:石窟石刻、古代墓葬、寺庙遗址、历史遗迹。通过对这四大类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整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了解川北地区的文化。具体情况石窟石刻四川省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而川北位于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和米仓道上,是最开始开凿造像石窟的地方,有着许多精美的石刻雕塑。目前在川北发现的石窟和摩崖造像高达713处,并且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在这里我们例举比较重要的几处石刻。南龛石窟,位于石窟之乡巴中市,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石窟始凿于隋,盛于唐朝,距今1300多年,但造像颜色仍十分鲜艳,有着“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美誉。石窟规模宏大,现存造像176龛,2700余尊,保留着世界仅存的三件双头佛之一。造像特点为身躯健美,面容饱满,衣着华丽,人物特点相当分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石窟,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窟数最多的石窟群,崖面大小窟龛密如蜂巢,最密集处垒叠了13层。石窟始凿于北魏,兴盛于唐,止于清代。现存石窟和摩崖34处,窟龛400余座,造像7000余尊,为1961年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迹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凿于唐代末期,是中国最大的石刻立佛像之一。现存窟龛2龛,共计尊像四尊。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墓葬川北在历史上曾是许多文化交汇的地方,在古墓葬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四川昭化古墓葬群,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城,2013年被发现。目前发现墓葬73座,其中以土坑木椁墓最多,出土的随葬品达900组,以陶器和青铜器为主,是四川发掘的最为重要的汉墓群之一,反映了大量移民入川时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张飞墓,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汉桓侯祠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的墓葬。墓坐北朝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达8米,是阆中保护最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除了列举的古墓葬之外,川北还有许多的墓葬遗址,光巴中一市就有2045处古墓葬。位于巴中的通江县就因为独特的丧葬文化习俗和规模宏大的古墓葬,被选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试点县。川北更多的古墓葬遗址值得我们去发现其价值。寺庙建筑川北地区位于几省交界处,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佛教文化兴盛。在历史上不仅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摩崖造像,还修建了许多的礼佛寺庙,有着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阆中观音寺,位于南充市下属阆中市,前身为唐代的开元寺,后明初建成的观音寺重建到开元寺旧址。寺庙坐北朝南,由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三大殿组成,为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是研究明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利州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祀庙。始建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赐名“皇泽”,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二圣殿、武氏家庙、武后真容殿、大佛楼、五佛亭、角楼等建筑,寺庙里既供佛祖,又祭祀皇帝。里面的皇泽寺摩崖造像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4.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包括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古道遗址等,内涵丰富。川北位于蜀道必经之路,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多达上千处。昭化古城,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三国遗址遗迹众多,有着“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它曾经是古代巴蜀的军事要地,被誉为“川北锁钥”。现存的古城是明代重建,但基本格局和规模都得以留存;阆中古城,位于南充市阆中市,古代巴蜀军事重镇,战国时曾为古巴国国都。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有着张飞庙、巴巴寺、川北道贡院、大佛寺等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万平方千米;剑门关,位于广元市剑阁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入蜀咽喉,被誉为“天下雄关”,1700多年来历经屡次重建和毁灭。楼高19.34米,基座长19.16米,宽13.6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观景色;翠云廊古蜀道,位于广元剑阁县和绵阳梓潼县,剑阁县为主体部分,属于金牛古蜀道,是剑门蜀道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分为西段、北段、南段,西至梓潼,北到昭化,总长151000米,是古代蜀地通往长安的主要道路。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一)落实新课标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主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学生代入感,更好的去培养历史思维。川北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历史课程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探究对象。同时,新课标提倡跨学科教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川北历史文化资源涉及多个领域,如历史、地理、文学等,将这些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求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川北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进历史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去发扬和传承这些优秀地方文化。同时高中历史教材改版,与原来内容有很大出入,不少教师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入川北历史文化子到历史课堂,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教材生动起来。教师能更好地去进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将川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课程结合,学生们可以在学习通史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和背景。这在心理方面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从川北历史文化资源中挑选合适的部分作为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可以以小见大,透过川北优秀的文化,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部编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教学设计(一)课前分析1.教材分析(1)宏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王朝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享有美名,至今有人自称为唐人。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唐三彩等。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一次从统一走向分裂,并在分裂中蕴育了统一因素。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先祖们创造出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更加深刻意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格局。中观《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课上接《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我们学习了魏晋时期的分裂混乱局面,会对隋唐的大一统更有感慨。同时民族交融在两课都有体现,方便学生将其串联成支线学习。下接《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的繁盛局面为学生学习和理解隋唐政治制度作了铺垫。(3)微观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以时间为脉络,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由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完成大一统,再到五代分裂局面形成的史实,着重讲述隋唐的繁荣表现,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方法,将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创设情景,将学生身份设置成这一时期的川北人民,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代入感。将川北人民的历史生活带入到课文的几个子目中去,有效的整合相应的地方历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梳理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脉络,认识隋唐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影响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统一是必然趋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隋唐盛世的表现及原因;让学生了解隋唐的多种民族政策,认识民族交融是突出特色,提升民族认同感;了解安史之乱后,王朝政治局势的变化及原因。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了解隋唐五代的基本史实,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并能大致梳理清晰中国古代的历史。但在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认识,对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认识较少,如对民族关系、大一统等抽象概念认知模糊。教师需选取合适切入口,整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连续性认识。高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通过史料分析法、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图片等方法,加深学习印象,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学生的学习积累还未系统化、条理化,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坚持核心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梳理整体脉络,突破重难点,从多维视角来审视隋唐五代时期的国家分裂与统一。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意义难点:唐末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原因及影响;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5.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隋朝的兴亡,二是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三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将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本课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法如下:将课文三大子目划成四部分,分别为:隋的兴衰、唐的繁荣、民族的交融、盛世的落幕。在课堂开始时创设情景,学生的身份变成了生活在古代的川北地区人民,老师以时间为序,带大家参观各个时期的王朝,从川北人民的角度更加真实的感受这一段历史。在多媒体上展示各时期的疆域图,并标注川北位置。从川北一地和全国范围双角度思考,增强历史知识的鲜活性,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从这几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中,可以感受到“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得出“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的结论。最后带学生梳理和回顾本课知识点,并画出时间轴和结构图方便加深记忆。(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程开始,播放纪录片《翠云廊》相关片段,介绍到:翠云廊古蜀道位于川北地区,属于金牛古蜀道,与剑门蜀道相伴而生,是古代巴蜀人民与长安交流的必经之道。教师:同学们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吗?据考证,唐朝时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就途径翠云廊古蜀道送至长安。今天我们就借由川北人民的视角去深入探索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变更。PPT上给出情景假设:今天我们的身份是历史时期的川北人民,老师将带领大家参观不同节点的王朝,从川北一地出发去了解和感受当时的社会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古蜀道纪录片《翠云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翠云廊和杨贵妃的联系引出川北地区和本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进而进行情景假设:用川北人民的视角去观察古代王朝,为后面内容作铺垫。)新课讲授教师在ppt上列出情景假设,跟随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时间节点:隋朝。第一站:隋朝——隋的兴衰历经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长期的割据中,统一因素悄然生长壮大。隋的兴盛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杨坚次子杨广灭陈,统一了全国。PPT上列出两张地图,一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政权分布图,一张是隋朝统一后的疆域图,并在图中圈出川北一带的地理位置。(设计意图:对比展示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地图,透过川北一地,学生感受到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和隋朝的疆域之大。这也体现了隋朝国力的强盛。)问题探究1:隋朝是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隋朝强盛的表现有哪些?兴建仓库:富有的粮食储量。隋朝下令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灾的义仓。材料1: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杜佑.通典·食货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杜佑《通典·食货典》(透过“千万石”“不减数百万石”等文字,隋朝惊人的粮食储量可见一斑。它们中的部分还延续到了唐朝。)举例隋朝最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并展示图片,简要介绍此粮仓的存储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隋朝储粮量的庞大。大运河的修建:便利的交通PPT上展示含嘉仓里出土的一块铭砖,将砖上文字清楚写在ppt上,让学生寻找关键字“苏州”由提问:为何苏州的粮食能够千里迢迢大量运送至洛阳?引出大运河的修建。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形成了“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盛大场面。展示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让学生清楚了解大运河的位置和构成。师:修建大运河实质上是修建交通道路,这就和我们开头提到的翠云廊古蜀道一个作用,都是为了方便运输,缩短路程,交通更加便利了。只不过一个是水路一个是陆路。通过运河,缩短了都城到江南等地的交通时间;通过蜀道,缩短了都城到巴蜀大地的交通时间。然后提出思考:隋朝修建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目的是什么?历史原因:魏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大规模开发;隋朝统一南北现实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3)营建东都洛阳由运河的中心过渡到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多媒体展示隋洛阳城的平面示意图和复原图,体现东都的华丽。接着列出阆中古城和隋洛阳城的现状的图片,作为对比。图1图2材料2:阆中古城景区总面积4.59平方千米,古城核心区域2万平方千米。隋唐洛阳城占地47万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全城总共109个里坊和三个市场。侯卫东.中原腹地承载中华文明主根主脉[N].河南日报,2022-06-24.师:阆中古城是川北地区较大的古城之一,曾经还是古巴国的国都。但同学们可以通过材料看到,阆中古城的面积甚至不如隋洛阳城面积的零头。足以可见隋代洛阳城的规模之宏大。(设计意图:问题探究法,提问学生,让学生从书中总结隋朝兴盛的表现,然后再由教师带领深入分析这些表现,中间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兴盛表现的理解。对比分析法,对比隋洛阳城和川北阆中古城、大运河和翠云廊古蜀道,突出洛阳城和大运河的特点、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过渡:前面这些表现都向我们展示了隋的强大,体现了隋的兴盛。但是,当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普通川北人民,生活又真的幸福吗?(二)隋的衰亡大型工程的兴建,既体现了隋朝的强大,同时也为隋的短命而亡埋下了祸根。又回到刚才三条强盛的体现,列举相关资料,运用辩证法,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些大型工程。材料3:广设仓库: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魏征.隋书魏征.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688-689.——《隋书·食货志》提问:阅读材料,说出为什么隋朝大量屯集粮食,在各地广修粮仓。但是百姓依然吃不饱饭,造成“人乃相食”的惨痛局面?营建东都:所费巨万,民工一半劳累死于运输途中,不到一年便建成。开通运河:与东都修建差不多同时进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师:前面我们提到东都占地47万平方千米,这样大的工程居然只用了1年就建成,还是和运河的开通一起。在生产技术低下的封建社会,要想实现这一结果,只能干什么呢?生:压榨劳动人民!剥夺他们的劳动果实。师:没错。这些大型工程的快速修建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生活在一片水生火热中。由此得出结论:帝国强盛,但百姓生活依旧困苦。(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献材料,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些大型工程的修建,利弊相随,体现了双刃剑,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隋炀帝在位时大兴土木,四处征战,耽于享乐。列出隋炀帝时期大事记表格,通过表格数据展现这一时期人民劳役负担的承重。师:隋炀帝好大喜功,连续多年征战,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引起不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终隋朝自取灭亡。问题探究2:如何去看待隋炀帝,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材料4:隋氏之作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元和郡县制》材料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限时讨论,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从不同视角去看待和分析隋炀帝的功过。(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看待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第二站:盛唐——唐的繁荣(一)唐的繁荣建立:隋朝末年,民间起义不断,留守太原的贵族李渊趁机起兵。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掌权,是为唐太宗。给出一副唐初疆域图,同样也标注上川北一地的位置,并让学生将之与隋朝地图进行对比,展示唐朝大一统国家的强大。政治的繁荣:英明的君主对封建王朝国力的影响十分强大,罗列唐前期三位英明君主的相关政绩。唐太宗:贞观之治(繁荣初现)政绩:吸取隋亡经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勤于政事,重视人民;大兴科举,大办学校。(纳谏)材料1: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吏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民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用)启用了一批名臣: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持续发展)图3师: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诞生于我们川北地区的广元市。武皇信奉佛教,她登基称帝之后,为了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还给当地的一座寺庙赐名“皇泽”,也就是今天的皇泽寺。直到今天,寺庙还有着二圣殿、武氏家庙、武后真容殿等建筑,既供奉佛祖,又祭祀皇帝.政绩:重用庶族士人;创立殿试、武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材料2:武则天柄政和称帝时期,社会经济仍处于恢复、发展之中,户口持续上升。她广开入官之门,用人不拘一格,为以后唐朝的鼎盛培养、储备了不少人才。张帆.中国古代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57.——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武则天时期为盛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开元盛世(空前繁荣)政绩:选贤任能,整顿吏治;裁剪冗官,精简机构;大兴文治,改革兵制。材料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曲辕犁出现,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兴修水利,开辟荒田。手工业:丝织业;花鸟纹饰,薄如蝉翼;制瓷业:南青北白,唐三彩商业:经济重心的南移图4图5展示川北地区出土的南龛石窟等文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唐代技艺的高超。相较于魏晋和隋,川北地区在唐时期明显得到发展,也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三站:盛唐——民族的交融过渡:越是强大的王朝,越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少数民族。唐朝采取比较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恩威并施。问题探究3:归纳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些政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西域突厥6世纪建立政权,8世纪被回纥所灭武力征服灭亡突厥,并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北方回鹘南移归附唐朝,九世纪政权瓦解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安北都护府西藏吐蕃七世纪前期统一文成公主入藏和亲,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东北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特点事打军击、武力征服、友好和亲、开明册封表1PPT上展示唐时期各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政策的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缩小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差距,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启示: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设计意图:通过罗列表格,学生对民族政策的记忆更加具有条理性,一目了然,方便记忆。地图锻炼了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力,学生从上述政策中归纳特点,思考影响,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对唐民族政策深入思考,获得启示。)问题探究4:通过前面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从前面隋唐的繁荣景象,我们可以归纳出: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团结等。盛世出现的原因:1,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健全社会制度2,统治者励精图治、知人善用、整顿吏治3,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4,社会经济得到休养和发展5,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设计意图: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入思考,让学生思考隋唐繁荣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加深记忆,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再次展示唐前期疆域图,唐朝的疆域不断扩张。为了更好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唐朝设置节度使管理边疆,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危机日益加重。盛世之下,危机四伏。第四站:晚唐、五代——盛世的落幕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材料:《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提问学生: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时的战乱情景。背景:1.唐玄宗统治后期,耽于享乐,怠于政事,任用小人,朝廷腐败严重。2.边疆危机,军镇长官节度使权力过大,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过程: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平定。师: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却深刻地影响了唐的发展趋势,造成了许多影响。影响:1.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了)2.边防空虚,吐蕃来犯。(边疆危机)3.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北方大量被破坏,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二)黄巢起义——沉重打击材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黄巢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被削弱朋党之争——朝政混乱国家管理资源枯竭宦官专权——皇权衰弱背景:唐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严重,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概况:公元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影响: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垮,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隋朝走向了最终的结局: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中国又一次陷入混乱割据的局面中去。(三)五代十国——再次陷入混乱展示五代十国时期局势图和各国一览表,以川北及其周围地区在这一时期的政权变更为线索,观察这些割据政权的存续时间及范围。五代: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实质:藩镇割据的后遗症和延续混乱中孕育新生:周世宗柴荣改革,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总结:国家大一统,国力强盛,统治者执政得当,开明的民族政策等,让隋唐出现了较长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最终灭亡。大一统局面不复存在,社会重新陷入混乱中去,但混乱中也孕育着新生。纵观这些朝代得变更,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一统”思想对王朝的影响。虽然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仍在曲折中稳步前行。历史的趋势最终指向了和平和统一。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在黑板上画出时间轴,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时期的历史框架。隋的兴盛(繁荣表现)隋朝课文框架:隋的兴盛(繁荣表现)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疆域辽阔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隋朝的衰落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疆域辽阔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隋朝的衰落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繁荣经济方面繁荣经济方面民族政策方面唐朝 民族政策方面唐朝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沉重打击朱温废唐——最终灭亡衰亡衰亡五代十国——混乱中孕育统一因素五代十国——混乱中孕育统一因素师:今天我们的参观之旅就落下帷幕了。透过川北人民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宏大王朝的崛起,也能感受到王朝的大厦将倾。这段历史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用无数人的鲜活生命书写而成的。封建王朝的百姓是勤劳又智慧的,但他们也是被历史趋势裹挟的不幸者。希望同学们更加珍惜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为社会的安宁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1.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川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繁杂多样,教师应该从中细心的挑选课程资源。所选川北历史文化资源要恰到好处,应符合课文主题,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将红色文化资源插入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会显得不伦不类。(2)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次要。二者的地位不可互换,不能为了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而忽略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运用。重心还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难点知识。(3)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对知识的讲解要有一些深度,以适应新高考,不能浮于表面。可以多引用一些文献资料,且选取的文献资料要有一定的权威性。(4)本课的暗线是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和大一统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教师在讲授中应该注意及时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充分思考和探索。2.应对策略(1)在选择川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之前,熟读《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的课文,了解这一大教学单元的主要线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