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_第1页
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_第2页
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_第3页
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_第4页
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实战指南TOC\o"1-2"\h\u16990第一章:企业级软件概述 2269941.1企业级软件的定义与特点 2202511.2企业级软件的需求分析 316229第二章:需求分析与设计 3135452.1需求收集与整理 3170622.2功能模块划分 4190072.3系统架构设计 528153第三章:技术选型与评估 5113733.1技术选型的原则 5103933.2常见技术方案对比 6123323.3技术评估与决策 632033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790574.1数据库模型设计 783734.2数据库功能优化 7210424.3数据库安全与备份 75187第五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845205.1安全策略设计 8146255.2系统稳定性保障 8257085.3容灾备份与故障处理 915190第六章:前端开发与用户体验 9129016.1前端技术选型 918596.2用户体验设计 1046676.3前端功能优化 1028047第七章:后端开发与业务逻辑 11235687.1后端技术选型 11285477.2业务逻辑处理 11140667.3后端功能优化 1216188第八章:接口设计与集成 1278828.1接口设计规范 1267388.1.1接口命名规范 1237958.1.2参数设计规范 1268968.1.3返回值设计规范 1374058.2接口集成与测试 13149558.2.1接口集成 13297558.2.2接口测试 13230088.3接口安全与功能优化 13209688.3.1接口安全 1321378.3.2功能优化 1332025第九章:运维与监控 14152459.1系统部署与运维 14151789.2监控体系建设 1459469.3故障排查与优化 153236第十章: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 1616310.1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 16617210.2团队协作与沟通 162630610.3项目质量保障与风险管理 17第一章:企业级软件概述1.1企业级软件的定义与特点企业级软件,顾名思义,是指为满足企业级用户需求而设计的软件系统。它通常涵盖了企业运营、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级软件具有以下定义与特点:(1)定义(1)面向企业用户:企业级软件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关注企业的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2)全面覆盖业务领域:企业级软件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如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3)高度集成:企业级软件能够将多个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特点(1)稳定性:企业级软件要求具备高度的稳定性,以保证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2)安全性:企业级软件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防护能力,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3)可扩展性:企业级软件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4)易用性:企业级软件应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体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5)智能化:企业级软件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1.2企业级软件的需求分析企业级软件的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软件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用户的使用体验。以下是企业级软件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1)业务需求分析业务需求分析是对企业级软件所涉及的业务领域的深入了解,包括业务流程、业务规则、业务数据等。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明确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和功能要求。(2)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是了解企业用户对软件的期望和使用习惯。这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操作习惯、使用场景等。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可以为软件设计提供依据。(3)技术需求分析技术需求分析是对企业级软件所需的技术支持进行评估,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通过对技术需求的分析,保证软件能够在特定的技术环境下稳定运行。(4)安全需求分析安全需求分析是评估企业级软件在安全方面的要求,包括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通过对安全需求的分析,为软件设计提供安全保障。(5)功能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是对企业级软件在功能方面的要求进行评估,包括响应速度、并发能力、负载能力等。通过对功能需求的分析,保证软件能够满足企业的功能要求。(6)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需求分析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需求分析是对企业级软件在维护和扩展方面的要求进行评估。通过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为软件的后续发展和维护提供支持。第二章:需求分析与设计2.1需求收集与整理企业级软件的开发始于对需求的准确把握。需求收集与整理是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设计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需求收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沟通:与业务部门、用户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保证理解他们的业务需求、痛点及期望。(2)系统性:从全局角度出发,对需求进行系统性地分析,保证需求的完整性。(3)可行性:在需求收集过程中,对需求的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具体需求收集与整理流程如下:(1)确定需求来源:明确需求收集的对象,包括业务部门、用户、竞争对手等。(2)制定需求收集计划:根据需求来源,制定详细的需求收集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沟通方式等。(3)需求收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需求信息。(4)需求分析: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类、排序、筛选,提炼出核心需求。(5)需求文档编写:将分析后的需求整理成文档,包括需求描述、功能点、功能要求等。(6)需求评审:组织相关利益相关者对需求文档进行评审,保证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2功能模块划分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是保证软件系统结构清晰、便于开发和维护的关键步骤。功能模块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模块独立性:每个模块应具备独立的业务功能,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2)功能单一性:每个模块应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功能,避免功能过于复杂。(3)可扩展性:模块划分应考虑系统的扩展性,便于后期功能迭代和优化。具体功能模块划分流程如下:(1)分析需求:对需求文档中的功能点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各功能点之间的关系。(2)确定模块:根据功能点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各个功能模块。(3)模块划分: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划分,明确各模块的职责和边界。(4)模块间关系:分析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块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5)模块优化:根据模块划分结果,对模块进行优化,保证模块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2.3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环,它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层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2)组件化:将系统中的功能划分为多个组件,实现组件的复用和模块化。(3)松耦合:尽量减少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4)高内聚:保证组件内部功能的紧密关联,提高组件的独立性。具体系统架构设计流程如下:(1)分析业务需求:对需求文档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2)确定技术选型: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和开发框架。(3)设计系统架构:根据分层设计、组件化等原则,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4)定义接口和协议:明确各组件之间的接口和协议,保证组件间的正常通信。(5)架构优化:对设计好的系统架构进行评估和优化,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6)架构评审:组织相关利益相关者对系统架构进行评审,保证架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章:技术选型与评估3.1技术选型的原则在进行企业级软件应用的技术选型时,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以保证所选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长期需求。业务需求导向:技术选型应紧密结合企业的业务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避免技术导向而忽视业务本质。可持续发展:选择的技术应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良好的社区支持、持续更新和技术升级。安全性:保证技术方案能够满足企业级应用的安全要求,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可维护性:技术的可维护性直接影响软件的生命周期成本,选择易于维护的技术可以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可扩展性:技术应能够支持未来业务扩展,包括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和功能模块的扩展。成本效益: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评估技术的成本效益,选择性价比高的技术方案。3.2常见技术方案对比在技术选型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方案对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库技术: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PostgreSQL)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的对比,关注点包括数据一致性、查询功能、可扩展性等。前端框架:如React,Angular,Vue.js等,对比其功能、社区支持、学习曲线和维护难度。后端框架:如SpringBoot,Django,Flask等,评估其成熟度、功能丰富程度、开发效率和生态系统。云计算服务:对比不同云服务提供商(如AWS,Azure,云)的服务稳定性、成本、地域覆盖和技术支持。3.3技术评估与决策技术评估与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维度的考量。需求分析:详细分析业务需求,确定技术选型的关键指标。技术调研:针对候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技术特性、市场占有率、用户反馈等。成本分析:评估技术的直接成本(如购买费用、开发成本)和间接成本(如维护成本、升级费用)。风险评估:分析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技术成熟度、供应商稳定性等。测试验证:通过原型开发或小规模测试来验证技术选型的可行性和效果。决策制定:基于上述评估结果,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最终的技术选型决策。技术选型与评估是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保证技术方案能够满足企业的当前和未来需求。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优化4.1数据库模型设计数据库模型设计是企业级软件应用架构中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维护。在进行数据库模型设计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业务需求,梳理出数据实体及其属性,明确数据实体间的关系。(2)数据表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数据表结构,包括字段类型、长度、约束等。(3)索引设计:合理创建索引,提高数据查询速度。(4)数据一致性:通过外键、事务等手段,保证数据的一致性。(5)数据冗余:避免数据冗余,减少数据存储空间和查询负担。4.2数据库功能优化数据库功能优化是提高企业级软件应用功能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库功能优化方法:(1)查询优化:优化SQL语句,减少全表扫描,使用合适的索引,提高查询速度。(2)索引优化:合理创建索引,避免过多索引导致的功能下降。(3)数据分区:将大量数据分为多个分区,提高数据查询和维护效率。(4)缓存机制:使用缓存技术,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降低响应时间。(5)读写分离:通过读写分离,降低数据库压力,提高并发处理能力。4.3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是企业级软件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访问控制:设置合适的用户权限,限制对数据库的访问。(2)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数据备份: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4)故障恢复:制定故障恢复策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可用性。(5)审计与监控: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审计和监控,及时发觉异常行为。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为企业级软件应用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数据库系统,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5.1安全策略设计企业级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安全威胁。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需对安全策略进行精心设计。以下是安全策略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1)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对系统资源进行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策略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仅具备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权限。(2)数据加密策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加密算法应选择成熟可靠的标准算法,如AES、RSA等。(3)身份认证策略:采用强身份认证机制,如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4)安全审计策略:对系统操作进行实时审计,记录关键操作,便于追踪和排查安全事件。(5)安全防护策略: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保护。5.2系统稳定性保障系统稳定性是企业级软件应用的关键指标之一。以下措施可提高系统稳定性:(1)系统冗余设计:对关键组件进行冗余部署,保证在部分组件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2)负载均衡策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3)功能优化: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优化代码和数据库,提高系统响应速度。(4)资源监控与预警:实时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采取措施进行处理。5.3容灾备份与故障处理为保证企业在面临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等意外情况时,仍能保持业务连续性,需进行容灾备份和故障处理。(1)容灾备份:制定定期备份计划,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备份可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备份等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2)故障处理:建立故障处理流程,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处理措施包括:a.确定故障范围: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发生的组件和影响范围。b.故障排查:根据故障现象,逐一排查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c.故障修复:针对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d.故障总结:总结故障处理过程,完善故障处理策略和预案。通过以上措施,企业级软件应用在面临安全威胁和故障时,能够迅速应对,保证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六章:前端开发与用户体验6.1前端技术选型前端技术选型是构建企业级软件应用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前端技术选型能够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以下是前端技术选型的几个关键因素:(1)技术成熟度:选择成熟、稳定的前端技术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React、Vue、Angular等框架在业界具有广泛的应用和较高的稳定性。(2)生态完善:选择具有丰富生态系统和社区支持的技术,以便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如:ElementUI、AntDesign等UI库,以及Webpack、Babel等构建工具。(3)功能要求: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具有高功能特点的前端技术。如:ReactNative、Flutter等跨平台框架,以及PWA(ProgressiveWebApp)技术。(4)团队技能:根据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和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前端技术。避免过度追求新技术,以免影响项目进度。(5)项目需求:根据项目特点,选择符合需求的前端技术。如:对于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可选用Vue、React等框架;对于简单的应用,可选用原生JavaScript或jQuery等。6.2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X)设计是企业级软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素:(1)用户研究:通过用户调研、访谈等方法,了解用户需求、行为和痛点,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2)设计原则:遵循简洁、一致、易用等设计原则,使产品在视觉和交互上更加友好。(3)界面设计:注重界面布局、色彩搭配、图标设计等,使产品界面美观、易用。(4)交互设计:合理设计交互逻辑,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如:使用弹窗、提示等元素引导用户操作。(5)动效设计:适当使用动效,提升用户体验。如:加载动画、过渡动画等。(6)信息架构:合理组织信息,使产品内容清晰、易找。如:使用分类、标签、搜索等功能。(7)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呈现效果。6.3前端功能优化前端功能优化是提升企业级软件应用功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前端功能优化的几个方面:(1)代码压缩与合并:通过工具如Webpack、Gulp等,对JavaScript、CSS等文件进行压缩与合并,减少HTTP请求。(2)懒加载:对于图片、视频等大文件,采用懒加载技术,提高页面加载速度。(3)缓存策略:合理设置HTTP缓存,减少重复请求,降低服务器压力。(4)CDN加速:使用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分发静态资源,提高访问速度。(5)代码拆分:将大型项目拆分为多个较小的模块,按需加载,提高首屏加载速度。(6)功能监测与优化:使用工具如ChromeDevTools进行功能监测,找出功能瓶颈,针对性地进行优化。(7)图片优化:对图片进行压缩、优化,减少加载时间。通过以上前端开发与用户体验的优化措施,企业级软件应用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效、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第七章:后端开发与业务逻辑7.1后端技术选型在后端开发过程中,技术选型是关键的一步。合理的技术选型不仅能够提高开发效率,还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后端技术选型:(1)编程语言:根据项目需求,可以选择如Java、Python、C、Go等编程语言。Java具有较好的跨平台性、稳定性以及丰富的生态;Python则以其简洁的语法和丰富的库支持在快速开发中占有一席之地;C在.NET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功能;Go语言则在并发处理方面具有优势。(2)框架:根据所选编程语言,可以选择相应的后端框架。如Java的SpringBoot、Python的Django和Flask、C的ASP.NETCore、Go的Beego等。这些框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模块,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3)数据库:数据库的选择应考虑数据量、查询功能、事务处理等因素。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MySQL、Oracle、SQLServer等;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Cassandra等,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需求。7.2业务逻辑处理业务逻辑处理是后端开发的核心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模型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模型,包括实体类、关系、索引等,以保证数据存储和查询的高效性。(2)业务流程设计:梳理业务流程,将其拆分为多个环节,为每个环节定义输入、输出和处理逻辑。(3)接口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RESTfulAPI接口,遵循REST原则,简化接口调用和业务处理。(4)业务逻辑实现:根据数据模型和业务流程,编写业务逻辑代码,实现各项业务功能。7.3后端功能优化后端功能优化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功能优化方法:(1)数据库优化:合理设计索引,减少全表扫描;使用缓存机制,降低数据库访问频率;对查询进行优化,减少查询时间。(2)代码优化:遵循面向对象编程原则,提高代码可维护性;使用设计模式,降低代码复杂度;优化循环、递归等算法,提高代码执行效率。(3)资源池管理:合理配置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等资源池,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4)异步处理:使用异步编程模型,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合理使用消息队列,降低系统耦合度。(5)负载均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6)监控与调优: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功能瓶颈并进行调优;使用功能分析工具,找出热点函数和功能瓶颈。第八章:接口设计与集成8.1接口设计规范8.1.1接口命名规范在接口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命名规范:(1)采用驼峰命名法,首字母小写,其余单词首字母大写。(2)接口名应具有描述性,易于理解,避免使用缩写。(3)对于参数名,遵循与变量命名相同的规范,尽量使用具有描述性的名称。8.1.2参数设计规范(1)参数类型: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类型,如int、float、string等。(2)参数名:遵循命名规范,使用具有描述性的名称。(3)参数校验:在接口内部对参数进行校验,保证参数合法。(4)默认值:对于可选参数,应设置合适的默认值。8.1.3返回值设计规范(1)返回类型: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返回类型,如int、float、string、对象等。(2)返回值命名:遵循命名规范,使用具有描述性的名称。(3)异常处理:在接口内部对异常进行处理,返回相应的错误码和错误信息。8.2接口集成与测试8.2.1接口集成(1)接口集成前,需保证各个模块的接口设计符合规范,且功能完善。(2)集成过程中,应对接口进行逐一测试,保证接口之间的依赖关系正确。(3)针对跨系统集成的接口,需考虑系统间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的一致性。8.2.2接口测试(1)功能测试:验证接口功能的正确性,包括输入参数、返回值、异常处理等。(2)功能测试:对接口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接口的响应时间和并发能力。(3)安全测试:检查接口的安全性,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4)兼容性测试:验证接口在不同版本、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浏览器等环境下的兼容性。8.3接口安全与功能优化8.3.1接口安全(1)身份认证:采用Token、OAuth等认证方式,保证接口访问者的合法性。(2)权限控制: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制接口的访问范围。(3)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4)防止SQL注入、XSS攻击等常见网络安全问题。8.3.2功能优化(1)接口缓存:对频繁访问的接口数据进行缓存,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2)异步处理:对于耗时的接口调用,采用异步处理方式,提高接口响应速度。(3)数据分页:对于大量数据的接口调用,采用分页方式,避免一次性返回过多数据。(4)接口合并:合理合并具有相同功能的接口,减少接口调用次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企业级软件应用中接口的设计与集成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九章:运维与监控9.1系统部署与运维企业级软件的稳定运行依赖于高效的系统部署与运维管理。系统部署是软件开发周期的最后阶段,也是软件上线的关键环节。运维则是对软件运行状态的持续监控和维护,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在系统部署方面,企业应采用自动化部署工具,如Puppet、Ansible等,以实现快速、可靠的部署。自动化部署可以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部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企业还需关注以下方面:(1)部署前的环境准备:保证硬件、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环境满足软件运行需求。(2)部署过程中的版本控制: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保证部署的软件版本一致。(3)部署后的测试与验证:对部署后的系统进行功能、功能、安全等方面的测试,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在运维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维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维团队建设:组建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系统的监控、维护、优化等工作。(2)运维流程规范:制定运维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规范,提高运维效率。(3)运维工具选用:选择合适的运维工具,如Zabbix、Nagios等,实现系统监控、故障排查等功能。9.2监控体系建设监控体系是企业级软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监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觉系统问题,快速定位故障原因,从而降低故障对业务的影响。监控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的监控范围:监控体系应覆盖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等各个层面。(2)实时的监控数据:监控数据应实时收集,以便及时发觉异常情况。(3)智能的报警机制:根据监控数据,设置合理的报警阈值,实现故障的自动报警。(4)系统的自愈能力:对常见故障进行自动修复,降低人工干预的成本。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监控:监控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的运行状态。(2)操作系统监控:监控CPU、内存、磁盘、网络等关键指标的运行状况。(3)数据库监控:监控数据库的连接数、查询响应时间、锁等待等功能指标。(4)中间件监控:监控中间件的运行状态,如Web服务器、消息队列等。(5)应用系统监控:监控应用系统的访问量、响应时间、错误率等关键指标。9.3故障排查与优化故障排查与优化是运维工作的核心任务。故障排查是指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迅速定位并解决问题;优化则是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功能提升和资源调整。故障排查的步骤如下:(1)收集故障信息:通过监控系统和日志文件,收集故障相关的信息。(2)分析故障原因: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3)定位故障点:根据分析结果,定位具体的故障点。(4)解决故障:针对故障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故障排查的方法有:(1)日志分析:通过分析日志文件,查找故障原因。(2)堆栈跟踪:查看程序的调用栈,定位故障代码。(3)系统诊断工具:使用系统诊断工具,如strace、gdb等,分析故障原因。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码优化:对代码进行重构,提高代码质量,降低故障率。(2)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