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难点:心理实质教学步骤: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新授: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一、什么是心理学?(一)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归纳: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一)什么是心理实质?(二)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三、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教学目标: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新授: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举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举例: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讨论: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警灯、警笛、军事伪装、银行“一米线”、电梯黄线、玻璃门提示等等)三、注意的分类(一)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引起无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举例:(1)强烈刺激。强光、巨响、奇香、艳色。(2)新异的刺激。新奇的事物。(3)活动变化的刺激。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4)对比的刺激。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举例:(1)需要和兴趣。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的注意(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目的(2)间接的兴趣(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4)合理的组织活动(二)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强调内部注意和自我意识有关)四、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1、无关刺激过多2、疲劳3、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不善于转移(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7、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三)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讨论: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小结: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教学目标: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教学步骤:导入:新授: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定义2、感受性变化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二)、听觉(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三)触觉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持续性3、观察的细致性4、观察的概括性(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观察的兴趣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教学目标: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教学步骤:导入: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新授: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2、记忆的作用: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总结,记忆的作用出示课件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记”和“忆”的关系:“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输入的信息注意长时记忆遗忘课堂练习:呈现词单: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被试如何回忆?狗——狼——猫桌子——椅子房子——楼房——茅舍三、记忆过程的分析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1、遗忘及其规律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2、遗忘的种类(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三)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1、再认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2、再现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四、记忆的品质(一)记忆的敏捷性(二)记忆的持久性(三)记忆的正确性(四)记忆的准备性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一)什么是表象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记忆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5、记忆不精确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3、偶发记忆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第五章学前儿童的想象教学目标: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重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难点:想象的种类教学步骤:导入:什么是想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能回忆当时不在眼前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自己从未经历过事物的新形象,或者根据别人口头言语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例如,没有见过庐山瀑布的人,只要读了李白的“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那种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油然而生。新授:第一节想象概述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行动的动力之一。二、想象的生理机制(略)三、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做梦?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发生梦境是有原因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刺激,如声音、气味等。这些刺激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变态反映成为梦境。例如门窗被风吹后的撞击声会引起打雷或放炮的梦境;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例如膀胱充盈会引起找厕所的梦境。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据载有人梦见狂犬咬足,几日后在梦中被犬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这可能是因为人在体内发生病变之初有微小刺激进入大脑,不过在人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进入大脑的刺激较多往往使人感受不到。但在睡眠时,外部刺激相对少了,这种原来潜伏的病变刺激就会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活动起来,结果就会形成反映有关病变的预兆梦。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我们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生动形象地认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认识范围,充实主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或图表、模型的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缺乏相应的表象储备,就难以进行想象。先天性盲人,不管你如何向他描述朝霞的美丽,他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半成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其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所以在理解上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三)幻想、理想和空想1、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区别有两点:第一,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而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第二,幻想不与目前的行动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而是对未来活动的设想。它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2、理想也称积极的幻想,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理想。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使人展望到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3、空想也称消极的幻想,它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理想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第六章学前儿童言语和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言语、思维的概念及作用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3、掌握幼儿期言语发展规律4、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5、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重点:幼儿言语、思维的发展规律难点: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教学步骤:导入:新授:第一节言语概述一、言语及其作用1、言语的定义: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2、言语的作用:(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2)言语的概括作用(3)言语的交流作用二、言语的种类(一)外部言语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二)内部言语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1、语音的发展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2、词汇的发展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为1200个,幼儿末期约为3000—4000个;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能准确理解词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都增多。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3、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句子从短到长二、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1、游戏言语(3—5岁)2、问题言语(5—7岁)。三、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掌握比口头言语的掌握困难2、四岁是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四、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3、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第三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性1、间接性2、概括性3、社会性二、思维过程1、比较2、抽象概括3、具体化三、思维形式1、概念2、判断3、推理四、创造性思维1、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思维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三、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4、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5、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6、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7、学前儿童理解力逐渐增强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1、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2、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功能2、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懂得情感的种类及特点3、懂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重点:什么是情感,情感的种类难点: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新授: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感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2、提问: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当你急切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2)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通过复习情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感知觉?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记忆?由此强调认识过程反映的都是客观事物。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设问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这样就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也显得连贯有序。2、首先指出“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举例: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时,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想到祖国现代化的远景时,能产生一种振奋的心情,这是伴随想象过程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问题时,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情感。3、首先说明“情感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或推动或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举例:当手中拿到一本自己特别想看的小说时,你会怎么样?当对一门课特别不感兴趣,特别讨厌时,你又会怎么样?设计意图: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举例来论证。这种做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演绎推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适应作用2、动机作用2、调节作用举例:当我们去参加文艺演出荣获名次后,大家会欣喜若狂,但这种状态维持到一定时候即开始冷静。分析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4、信号功能,举例:请几位同学做几个随意的表情(可以是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请其他同学判断表达了哪些情感体验。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而且,以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二)情绪的基本状态——激情、心境、应激、挫折引导学生组成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及老师前面提供的例子,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找出各种情感状态的特点及当这些情感状态出现时自己怎样处理?并归纳成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代表来汇报该小组的学习结果,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评议,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激情”“心境”“应激”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情绪表现、产生原因及作用。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它能集思广益,交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可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列表对比则便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记忆。(三)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进行举例提问或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是美感吗?全部提问完毕后,再把三种情感的“反映内容”“表现方式”及“意义”以表格的方式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设计意图: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辅导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题:当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出现某种情感状态时,你该怎样处理呢?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一、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婴儿(3岁前)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2、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婴儿情绪的社会化(1)社会性微笑(2)母婴依恋(3)陌生人焦虑——安思沃斯“陌生人情境实验”(4)分离焦虑(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3)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4)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2、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内容的丰富性(2)情绪体验深刻化(3)情绪变化具有情景性(4)情绪容易受感染和暗示(5)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造就婴幼儿良好情绪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4、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教学目标:1、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等概念2、明确意志行动的环节3、解意志品质及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重点: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难点:意志过程教学步骤:导入:新授: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1、意志的概念——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自觉调节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的(2)意识调节行动(3)克服困难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1、意志与认识2、意志与情绪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二)意志行动中的需要(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四)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五)动机斗争或心理冲突(六)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七)意志行动中的实现(八)意志行动中的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导入:幼儿随意动作的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随着言语系统调节机能的迅速增强,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幼儿开始逐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制止某种行为。幼儿期是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生理水平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意志活动仍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行动的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都只有一些初步的表现。一、行动的目的性逐渐明确1、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行动的目的还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受暗示性强是幼儿期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由成人提出行动要求,用具体示范和语言指示,为幼儿确定行动目的,指导幼儿行动,并督促检查。2、幼儿中期,儿童开始尝试在某些活动中独立预想行动结果,确定行动任务,但仍离不开成人的帮助。3、幼儿晚期,儿童才能在比较熟悉的活动中对自己提出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但幼儿常不能按目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是要依靠外力督促。成人的正确教育与指导对幼儿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良的影响下,幼儿易形成任性、执拗或过分依赖成人的不良品质。二、行动的计划性逐渐加强1、小班儿童不善于为达到目的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2、中班儿童活动的计划性比小班儿童稍有进展3、大班儿童开始形成了计划个人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技能三、活动的持久性逐渐增强(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随着幼儿自觉行动目的的形成和动机水平的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坚持性的较明显的发展。举例:马努依连柯在“哨兵站岗”实验幼儿有意保持特定姿势的时间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4岁平均保持时间仅18秒,4~5岁则提高到2分15秒。由于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儿童为了游戏,实现角色职责,能抗拒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幼儿的活动多由兴趣引起,当兴趣转移或遇到困难时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补充:幼儿自制力的发展自制力是意志行动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大脑皮质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抑制渐趋平衡,这是自制力发展的前提。幼儿在成人的教育指导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从接受外部的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控制自己的行为,从不自觉的行动逐渐发展起自觉的行动,逐渐克服冲动性,自制力得到了发展。幼儿自制力研究:运用诱物观察法研究幼儿自制力,发现:3岁幼儿自制力很差,行动中冲动性占主导地位,言语指导和诱因对自控无明显作用,常有语言与行为脱节现象。例如,一边说“等妈妈回来再吃”,一边却伸手去取食物。4岁幼儿自制力有一定发展,诱因开始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行为的自控还很不稳定。5~6岁幼儿自制力有明显提高,活动结果在行动中所占的分量不断增加,能比较正确地按成人要求行动。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亲子交往的重要性2、掌握同伴交往的方式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重点:同伴交往的方式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教学步骤:导入:新授:第一节社会性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性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人际关系的形成2、自我意识的形成3、性别角色的形成4、社会性规范的形成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1、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2、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3、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4、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5、亲自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二、亲子交往的途径1、哺乳2、日常生活3、保育活动中的亲子交往4、教养活动中的亲子交往三、亲子交往的引导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2、家长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3、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的意义1、独生子女缺少同伴2、同龄同伴认知的同步性3、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二、同伴交往的方式1、游戏2、共同活动3、随机交往第四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专业角度谈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未来发展趋势
- 创新型企业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 会展中心灯光节能技术的创新应用研究报告
- 创新思维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 创新思维在节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DIY户外运动用品手工帐篷制作
- 不同地域文化的家庭聚餐菜谱探索
- 办公区域内的学生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 创新技术在学生体育活动中的辅助应用及前景分析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精美课件
- 2023年深圳市云端学校应届生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2024年员工绩效考核合同3篇
- 全国园地、林地、草地分等定级数据库规范1123
- 地推活动合同范例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终结性考试-国开(SC)-参考资料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精练
- 生产或营运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规范
- 2024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合同法》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