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案南海过常宝著下册_第1页
古代文学教案南海过常宝著下册_第2页
古代文学教案南海过常宝著下册_第3页
古代文学教案南海过常宝著下册_第4页
古代文学教案南海过常宝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文学第一章绪论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第二章北宋前中期的词1.晏殊字同叔.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宰相.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2.张先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3.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第三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第一节诗文革新的开端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第二节欧阳修的诗文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2.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3.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都主要是通过散文体现出来的.他的散文可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代表作有《答吴充秀才书》等,体现了他论道而兼重实际的文风.(2)论政之文.代表作有《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在洞达世情的同时,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3)抒情之文.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将抒情与叙事,议论结合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4.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第三节梅尧臣与苏舜钦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晚年被削职为民.他以诗歌创作驰名,所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代表作有《城南感怀呈永叔》.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韵味,如《淮中晚泊犊头》等.第四节王安石、曾巩的散文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2.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3.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佑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4.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第四章北宋前期诗坛第一节晏殊与欧阳修的词晏殊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对词作的革新表现在: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欧阳修词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的表现为:一是写作了一些带“世俗之气”的艳词;二是借鉴吸收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第二节张先与王安石等人的词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王安石的词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第三节柳永的词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3.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4.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第五章苏轼1.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2.苏轼的思想与性格.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3.苏轼的散文创作.可分三类:(1)论述文(包括政论文与史论文).代表作有《留侯论》与《教战守策》等.(2)叙事记游之文.代表作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赤壁赋》等.(3)书札,序跋和杂文.苏轼散文的主要风格是:自由畅达,随物赋形.4.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5.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6.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7.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第六章北宋中后期诗坛第一节黄庭坚的诗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他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特别浓厚的家族.并与苏轼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在思想上也与苏轼接近,以儒家为本位,圆融佛,道两家,因此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理论:(1)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2)追求格韵高绝的境界,好用拗律,押险韵.(3)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总之,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对宋诗的艺术作出了贡献;但因为比较忽视现实生活,所以作品的思想价值相当有限.3.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黄庭坚著有《豫章黄先生集》,存诗近2000首,其中律诗的成就较高.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等.前人评论黄庭坚的诗歌"清新奇崛","自出己意以为诗".黄庭坚的诗学地位也由此奠定.第二节陈师道的诗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而在学杜这一方面,也仅仅专致于形式格律,所以虽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却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学杜比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诗。陈师道有《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依然和黄庭坚的主张一脉相通。又说:"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论奇正的关系颇有见地,可惜他的创作实践和自己的理论不尽相符。由于此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秦观都有不满之词,《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殊不类师道语",则似失之拘泥。但书中有陈师道死后的事情,当出于后人的增补。第三节江西派江西诗派的由来与发展.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来.元代方回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第七章北宋中后期的词第一节黄庭坚等人的词1.黄庭坚的词.黄庭坚的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一名《山谷词》,存词180多首.黄庭坚的词在当时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但实际上黄庭坚的词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黄庭坚作词先学柳永,后学苏轼.他的一些婉约词颇有晏殊,欧阳修的风格,如《清平乐》(春归何处)等,一向受到后人的好评.2.秦观的词.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秦观年轻时即受到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赏识,他的一生也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而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其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早年的词主要写客游汴京,扬州时与歌妓情感往还之事.秦观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等.他的小令则将感伤写得细腻生动,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秦观还有一些感情相对亮丽的词,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第二节.秦观与贺铸1.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2.贺铸的词.贺铸字方回,著有《东山词》,为贺铸自行编定.贺铸出身较好,个性倔犟,有侠客之风.其词风多样,张耒在《东山词集序》中概括贺铸词有盛丽,妖冶,幽洁,悲壮四种风格,总体上具备刚柔相济的特点.他词的主导风格是继承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代表作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等.贺铸词的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第三节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青年时代读书广博,但生性放浪.后在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而为宋神宗赏识,由太学生提拔为太学正.徽宗时,因精通音乐,善作词,提举大晟府.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他的词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反而抽掉了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趣,擅长用精致的语言和形式描写一般士人的情感,但在艺术上,把北宋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第八章南宋前期的词第一节李清照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苏轼.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即兼擅多艺.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极为恩爱.后因北宋新,旧党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第二节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1、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2.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著有《芦川词》.曾作《贺新郎》词送给因主战而被贬的胡诠,以明心志.除了悲悼中州沦丧,志士流放以外,也表现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深情厚谊.其词作风格在慷慨悲凉之外,也有清丽婉转的一面.3.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曾与奸相秦桧结怨,屡受打击.他积极支持张浚北伐.著有《于湖居士长短句》,存词220余首.代表作有《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和《念奴娇》(洞庭青草)等,其词风明显受到苏轼的影响,他是从苏轼到辛弃疾豪放词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第三节陈与义和曾儿的诗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光》:陈与义其实陈与义早年并不轻视杜诗,只是当时与黄、陈一样,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在艺术技巧与思想内容上都高出于同时代的江西诗派中人。他不满南宋王朝的逃跑退却,作品中对沦陷的故乡寄予无限的深情。曾几(1084-1166)与吕本中同年出生,但成名较晚。他曾向吕本中请教诗法,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甚为服膺。曾几后来居上,在吕本中流动圆美的风格基础上更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清新活泼的的新风格,但他的诗凤清淡,词意明快。他是大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因件秦桧而去职。第九章南宋中期诗文第一节陆游的生平与创作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学氛围的家庭.早年历经动乱,培养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1)19岁—44岁,为成家,应试及第一次被贬时期.(2)45岁—53岁,为从军及第二次被贬时期.(3)53岁—85岁,为第三次被贬及闲居时期.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4.陆游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表现忧愤之情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也有表现其精神气质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还有表现自己爱情经历的《钗头风》(红酥手),等等.第二节杨万里和范成大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因与韩侂胄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他著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他早年学诗,始学江西诗派,王安石等,继而学唐人绝句,最终深悟学即病,转以自然为师.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与杨万里为同榜进士,但范成大仕途畅达,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因名其集为《石湖集》,存诗近2000首.他作诗师法众家,但能自出风格,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他的诗歌注意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催租行》和72首"使金诗"等;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则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胸襟.第三节朱熹等人的散文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第十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第二节辛弃疾词的思想内涵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第三节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第四节辛派词人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第十一章南宋后期诗坛第一节姜夔1.随着宋末社会和议之风的盛行,文人士大夫的报国热情慢慢下降,意志消沉的伤感弥漫文坛,艺术化的文人生活重新流行.从词体的发展来看,宋词也到了总结和集成的时期.宋末的词人一方面大力纠正辛派词人的粗疏,另一方面对词的语言技巧,形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开掘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所谓"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省)人.一生未入仕途,游幕于萧德藻,张鉴等人,晚年贫困而死.姜夔精通音乐,兼擅多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3.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第二节吴文英的词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以布衣游幕终生.词集名《梦窗甲乙丙丁稿》,后易为《梦窗词集》,存词340多首.他的词风以密丽取胜,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吴文英的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宋末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自清代中期以来,梦窗词一直受到尊崇.第三节其他词人1.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2.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存词50余首.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深沉,清代常州词派列学词四家,尊王沂孙为一宗,代表作有《眉妩·新月》.3.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存词300余首.清代浙西词派奉为宗师之一.他的词以咏物著称,代表作有《解连环·孤雁》等.第十二章南宋后期诗坛第一节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1."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2.江湖诗派是指在南宋后期以江湖游士为主要成员,以献诗卖文为生活,基本上依附于权贵的一个文人群体,主要成员有范成大,戴复古等.杭州书商陈起于1225年把以江湖诗人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汇刻为《江湖集》,江湖诗派因而得名.他们的诗歌题材以平民生活和世俗人情为主,风格率真自然,感情直露.第二节宋元易代诗人宋朝是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极度发展的时代,但却国势衰颓,可谓与内忧外患相终始,致使百姓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与忧愤交加的心绪中。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经过近三百年的南北分治后,终亡于蒙古铁蹄之下。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士人在理学重视人格建构、道德修持、行志成圣的教化导引之下,呈现了空前庞大的“遗民”群体;同时也造就了遗民历史与遗民文化,写下中国历史与文化史中可歌可泣的一页。宋末元初之际,社会的变故造就了一大批遗民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文天祥、谢翱、林景熙、汪元量四人。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水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诗原本取法江西,多掉书袋及应酬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是在与元军谈判被扣又脱险之后所作的《指南录》、《吟啸集》诸诗,则与以前大不相同。文天祥著名的爱国诗篇有《扬子江》、《金陵驿》、《过零丁洋》,还有最著名的爱国诗篇《正气歌》;他在狱中时,还曾将杜(杜甫)诗集句成诗。世人曾对其诗作评语道“自《指南录》后,与初集格力相去殊远,志益愤而气益壮,诗不琢而日工,此风雅正教也。至其集杜成诗,裁割熔铸,巧合自然,尤千古擅场。”不过,文天祥的“诗不琢而日工”,并非突如其来;他学问渊博,本有江西派锤炼字句的功夫,后来因遭际相似而沉浸于杜集,忠爱之情,悲愤之气,无不与杜甫息息相通;所以能集杜句成诗,独擅千古。他于展转兵戈之际,经历的无穷事变、种种感受,郁结于胸中,欲吐而后快。这不是为作诗而作诗,而是有感而发,所以不事雕琢,但他满腹经纶,发而为诗,自是能不期工而自工。文天祥的诗歌创作有几下特点:直抒胸臆,不假修饰。他的诗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诗,而是烈士诗,诗句都是血泪凝成,爱恨情愁自诗人的胸中喷薄而出,不假修饰而能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文天祥的诗风格多样。如《过零丁洋》的刚健;此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使人昂扬奋发。又如《金陵驿》的柔婉,全诗沉郁苍凉,回肠百折,叫人低回感叹。两首诗风格迥异,却都感人至深。他的《正气歌》熔经铸史,中间大段议论,在今天读来却并不觉得有高头讲章似的腐气,只觉得气厚笔健,浑浩流转,其议论发自胸臆,凛凛而有生气。另外像抒情与叙事结合,形象的比喻,以口语入诗,用典贴切等,也是其诗歌的特色。谢翱,字皋羽,一字皋父。文天祥死后,他痛哭祭奠,作《登西台恸哭记》。《宋诗钞》评他曰“每执笔遐思,身与天地俱忘,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避之。”谢翱师法李贺、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xiehang均阳平音)李贺。他的诗以意胜,例《秋夜词》:“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这样哀痛悲愤的境界,是李贺、孟郊的诗中所没有的。林景熙,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宋诗钞》称其诗“大概凄怆故旧之作。与谢翱相表里。翱诗奇崛,熙诗幽宛。”他的诗还颇受陆游诗的影响,其中的雄深雅健之作,可追踪放翁,至于有些诗句若放到《剑南诗稿》中几可乱真。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子。汪元量的诗,浑厚不及文天祥,崛强不及谢翱,而缠绵悱恻,则与林景熙相似。宋遗民诗人中,论叙事当推汪元量第一。他的《湖州歌》98首,《越州歌》20首,还有,《醉歌》10首,以七绝组诗的形式,把宋亡后前后耳闻目睹和北上亲身经历的种种事件生动地记录下来,每首诗写一个画面,一组形成一个立体画面,来描写亡国之痛的真切。李珏在《湖山类稿跋》中曾说“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评论的的确很中肯。家国的沧桑之变使遗民诗人放眼现实,与江湖派相比,他们的诗取境更为恢宏。宋诗自永嘉四灵以来,不能自振,至此再度振起。此外,由于复国无望,遗民们避居山中,因此也有一些反映他们不食周粟,保持气节之作,这也是遗民生活的写照。第十三章辽金诗坛辽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起于907年,迄于1125年,恰与整个五代、北宋时期相终始。契丹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随季节而迁移放牧,以车帐为家,从而形成了豪放勇武的民族性格。“弯弓射猎本天性”(《虏帐》),苏辙的这句诗是对契丹族社会风俗、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七十馀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其中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这是因为他们较早有机会接触汉文化。辽诗所存作品虽然不多,但它既表现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会生活状况,又体现出他们逐步接受汉化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元好问,(1190—1257)字欲之,号遗山,河东北路忻州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时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年轻时,正值蒙古军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马乱,他带着母亲,逃到河南。残酷的生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遭遇,给元好问以深刻的影响。他初步了解了社会和人民,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现实,诅咒战争的诗歌。同时,写下了《论诗绝句》30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金亡后,元好问避居家乡,专事著述。他痛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满怀悲愤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另外,他还著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史书。元人撰写金史,多取材于此。第二篇元代文学教案课时:14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元代戏曲创作的繁盛情况,把握古代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掌握分析戏曲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增强阅读和鉴赏古典戏曲的能力。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二、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三、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使元代文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第二节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一、话本小说创作繁多,戏剧艺术走向成熟。二、涌现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元代文坛,叙事文学居于主流地位,抒情文学无法与之相抗衡。第三节元代散曲与诗词文元代的古文诗词,虽也有些好作品,但是大都承袭前代,跳不出唐、宋诸大家的圈子。唯有这些新起的曲子与歌剧,无论形式与精神,都具有新的生命、面貌和创造精神,在当代的诗坛与剧坛,表现了新兴的艺术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分。它们在语言的性质上虽是同源,但在文学的作用上,却是异体。双方的关系固然非常密切,但它们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前人研究元杂剧时,只注意其中的曲辞,用这种曲辞去代表元杂剧的全部生命,因此许多选本如词林摘艳、雍熙乐府一类的书,只选录其曲辞,而把那些剧本的内容不加重视,於是剧本中的曲辞与散曲混杂起来,在这一种情状下,元曲便成了散曲与杂剧的总称。第二章关汉卿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关汉卿戏剧创作的特点,特别是悲剧创作与历史剧创作的风格。第一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一、《窦娥冤》1. 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2. 创作主旨:接露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歌颂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3.窦娥形象的塑造:封建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性格中有温顺善良的一面,也有反抗叛逆因素,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窦娥在思考命运的时候,存在着不可琢磨的困惑,表现在:自觉高尚的伦理信奉精神和对妇女命运归属的不自觉的朦胧的怀疑;反抗斗争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孝”本身认识模糊性等等。《窦娥冤》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堪称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关汉卿其他社会剧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类似的文化内涵。第二节关汉卿的婚恋剧一、《救风尘》赵盼儿:世故、善良、泼辣二、《望江亭》谭记儿:勇敢、聪慧、机智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以深切的同情态度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势力的精神。第三节关汉卿的历史剧一、《单刀会》1. 汲取《三分事略》平话中的“尊刘”立场来敷演故事2. 结构: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二、关汉卿的历史剧,现存《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这些历史剧作品,继承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金元之际的时代精神,因此,这些历史剧往往流溢着悲凉凄怆的时代情绪。第四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征一. 结构紧凑,矛盾集中二. 注重舞台演出效果,情节曲折,波澜迭起三. 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四. 语言朴素自然,本色当行《太和正音谱》评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即具有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精读作品篇目:《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第三章王实甫与《西厢记》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厢故事流变的过程,西厢情节发展的特点,以及才子佳人的风格.第一节作者与故事流变一、根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二、《西厢记》杂剧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北宋赵令畤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上收有《张公子遇崔莺莺》,元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列有《莺莺传》。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10所记宋“官本杂剧”名目中有《莺莺六么》,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所记金院本名目中有《红娘子》和《拷梅香》,金章宗时人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第二节主题与体制一、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二、体制:突破四折一楔子的旧制,共五本二十折,演唱出现合唱第三节艺术成就一、 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二、 塑造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红娘、莺莺、张生三、 语言高度个性化,富有诗意四、情节的奇巧、生动、曲折。《西厢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均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第四章元代前期杂剧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元杂剧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风格,认识戏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成就.第一节、白朴的杂剧作品《墙头马上》杂剧具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梧桐雨》杂剧则是一出历史悲剧。第二节马致远与《汉宫秋》《汉宫秋》杂剧是马致远的代表作,“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马致远的杂剧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随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杂剧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三、郑光祖的杂剧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婚姻剧的代表作。精读作品篇目:《汉宫秋》《梧桐雨》第五章元代后期杂剧第一节郑光祖与宫天挺杂剧重心南移后,也产生了不少杂剧作家。有名姓可考的就有20多位。郑光祖、宫天挺、乔吉和秦简夫等取得一定的成就。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作品数量较多,在当时颇有声望。病死后,火葬于杭州西湖灵芝寺。郑光祖是元代后期重要杂剧作家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存目18种,今存八种。此外还有《崔怀宝月夜闻筝》的残曲。《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生卒年不详。他历任学官,还做过钓台书院山长。曾被权豪诬陷,事虽最后辨明,但再也未被起用,客死常州。宫天挺擅长诗文词曲。作有杂剧六种。今存《范张鸡黍》、《钓鱼台》两种。第二节乔吉与秦简夫与郑光祖同时的元后期杂剧作家是乔吉。乔吉,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或惺惺道人,太原人。一生浪迹江湖达数十年之久,晚年寓居杭州。乔吉善于辞章,博学多才,尤以散曲著称。所著杂剧存目11种。有《杨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传世。秦简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仅知他在元至顺(元文宗年号)时在大都就已有文名。后来寓居杭州,是一位从北方去南方的杂剧作家。所作杂剧五种。现存《破家子弟》、《赵礼让肥》、《剪发待宾》三种。第六章元代南戏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戏的形式体制与杂剧的区别,《琵琶纪》的创作缘起及伦理价值。第一节南戏的演变与体制一、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二、南戏由流行于南北宋之交宫廷和民间的杂剧、唱赚、词、歌舞戏、南方民间乐曲等综合发展而来三、体制:在剧本结构体制上,一部剧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在音乐体制上,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上场的各种角色皆可司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在角色体制上,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等角色。第二节高明与《琵琶记》一、作者:高明的生平二、取材于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三、艺术成就:1. 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赵五娘;蔡伯喈2. 结构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3. 善于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语来抒情写物。4.人物的伦理化与复杂性。《琵琶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繁盛的阶段,被称为“南戏之祖”精读作品篇目:《琵琶纪》第三节“荆、白、拜、杀"四大传奇”。南戏在元朝继续着经的发展和流行。它自觉不自觉地吸纳了杂剧的优长,对自身作出新的规范与提高。于是,这时的南戏出现了由粗变精的飞跃。其代表作就是元末盛行的"荆、白、拜、杀"四大传奇。《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与历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一说钱玉莲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遗弃而投江自尽。但舞台上的《荆钗记》,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称许的人物。他的态度是:“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这个故事的曲折发展,肯定了一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的婚姻观念;同时,又是对上层社会流行的"富易交、贵易妻"的批判。戏剧以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富贵权位的傲视,赢得了平民观众的喜爱。历史人物刘知远以破落户起家,从军卒升为将帅,最后当上皇帝。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自是民间文艺创作撷取的绝好题材。《白兔记》以刘知远鱼龙变化的故事作为全剧骨架,流露出封建时代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他们渴望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苦于上天无路,不免艳慕或幻想能通过某种机遇而出人头地。剧中赞扬李三娘不以贫贱论人,识刘知远于草莽之中,也是从这点出发。但是《白兔记》所产生强烈审美效果的,不是这些思想,而是李三娘所受的非人苦难,"日间挑水三千担,夜间推磨到天明",几近家奴。这种苦难,控诉了那个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几人升迁,万众受虐的年月。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却浓重地传递出由动乱酿成灾难的氛围。《拜月亭记》是在一幅兵荒马乱的画面里,讲述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男女主人公踏上逃避战火的风雨旅途,在患难相扶之中,他们萌发了爱情。离乱中的结合,既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门当户对,自然有悖于封建伦理,但作品肯定了它。充满干戈的人生遭际,是极其痛苦的,舞台上着意渲染的是关切他人的美好情操。温和的关系与严峻背景的对比,人物亮丽的情感色彩和非常巧合的情节的融合,是它的重要艺术特点。《杀狗记》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反视胞弟为仇敌,使之沦为乞丐。孙妻屡劝不听,便杀狗伪装成死尸放在家门口。孙华见后十分惊惧,找酒肉朋友帮忙,均被托辞拒绝。只有弟弟不记前恨,将"尸首"背到城外掩埋,并向官府自首,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孙华顿然悔悟,兄弟和好,共受官府旌表。这是一出劝诫剧,通过一个生硬设计的事件,让那些违背封建行为规范的人改邪归正。观众能接受《杀狗记》并非由于这个主旨,而是在表现孙华的遭遇时,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无信、无聊、无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可憎的世态图画。第七章元代散曲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散曲的产生,以及与词的区别,了解散曲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它朴俗取向。第一节散曲的兴起与体制一、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二、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三、体制:在结构形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可以增句、减句、拆句、并句,亦可增字、减字等;在音韵上每首一韵到底;在语言上,较为口语化,可以大量运用衬字与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比较,散曲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第二节前期散曲作家金、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散曲的繁荣期,后期是散曲的变异期。一、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二、 马致远: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意境,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前期的散曲作品,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从而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第三节后期散曲作家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以后,是散曲的变异期。变异期散曲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风格趋于雅正典丽。一、张可久,是变异期散曲创作的典范。代表作有《醉太平·无题》、《沉醉东风·秋夜旅思》二、乔吉,创作雅俗并用,别具韵味。《中吕·满庭芳》(渔父词)明人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后期创作中心南移,风格典雅工丽,丧失前期本色之美。元代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精读作品篇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第八章元代诗文课时:1第一节前期诗文作家一、王恽:论诗提倡宗唐,尤其推崇平淡温醇的王、孟诗风;文章学韩愈、欧阳修,尤受元好问影响,如《烈妇胡氏传》。二、姚燧:元前期盛世之音的代表,以散文见称三、刘因:论诗提倡风骨,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词作“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亦有特色。文章佳作,有《孝子田君墓表》、《辋川图记》等。第二节后期诗文作家萨都剌:元代最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之一,诗风清丽俊逸,亦时有豪放之作。代表作有《过居庸关》、《早发黄河即事》、《上京即事》等。他的宫词和艳情乐府,在元代诗歌中也别具一格。词作佳品有《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明代诗、文尽管有所创新,但总体成就逊于前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第九章宋元话本第一节宋元说话与话本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但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作话本﹐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小说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小说宋元话本有各种不同的家数和名称。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一般篇幅较长﹐讲的是历史故事。还有称作诗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但有的书并不标明体裁。话本的文字详略也有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种类型。繁本是语录式的或经修订加工的底本﹐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简本是提纲式的资料﹐只记下一些故事梗概﹐往往是从传奇文和笔记小说中摘录下来的。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蓝桥记》就是裴铏《传奇》中《裴航》故事的节要。现存宋元话本﹐无论小说还是平话﹐多数是简本﹔有些明代所刻选本所收的小说﹐似经过後人的加工整理﹐在艺术上比较完整。2话本小说家的话本﹐据《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记载﹐从题材上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并举出了《红蜘蛛》﹑《卓文君》﹑《三现身》﹑《十条龙》﹑《拦路虎》﹑《赵正激恼京师》等100多种话本篇目。有的话本流传至今﹐如《红蜘蛛》有元刻本残页﹔《警世通言》里的《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当即《十条龙》﹔《拦路虎》见於《清平山堂话本》。还有《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抄本)所著录的宋人词话﹐有《种瓜张老》﹑《错斩崔宁》﹑《西湖三塔》﹑《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风月瑞仙亭》等﹐见於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现在多数研究者确定为宋元话本的约有三﹑四十篇﹐还有一部分作品存在疑问。因为现存小说话本集都是明代人编印的(如《京本通俗小说》的来源还有疑问)﹐只能据以断定年代的下限﹐有些文字经过修改增订﹐很难判断确切的年代。小说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开头有“入话”或头回小故事﹐结尾有诗句作为收场。讲史家的话本不多﹐有一本《梁公九谏》﹐收在《士礼居丛书》里﹐讲的是唐代狄仁杰九次劝阻武后传位于武三思的历史故事﹐文字简略﹐可能曾经删削。3讲史讲史的代表作是《新编五代史平话》﹐据曹元忠说是宋刻巾箱本。《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北宋时有专说《五代史》的艺人尹常卖﹐现存的话本应该是有所承受的。《五代史平话》按五代各自分卷﹐书已残缺不全﹐大致可以看出讲史平话的体制规格。话本基本上是说白﹐也穿插一些诗﹐语言简朴﹐文言语汇较多。《梦粱录》卷二十说影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可以说明讲史话本的基本特点。北宋还有专说“三分”的艺人霍四究﹐说的就是三国故事﹐当时应该也有话本。现存元刻本的《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虽删节过甚﹐可能还保存了宋人话本的概貌﹐还有一本《大宋宣和遗事》(金陵王氏洛川刻本。修绠山房刻本题作《新镌平话宣和遗事》)﹑《也是园书目》也列为宋人词话。从书名上加“大宋”二字看﹐象是宋人口气﹐但似经元人修订。《宣和遗事》和《五代史平话》只分卷而不分章回﹐但目录是分段标题﹐可以看作回目的起源。4说经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都没有话本流传。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另一版本题作《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与佛经故事有一定关系﹐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3卷17章﹐每章都有诗﹐所以称作诗话。它的体制和唐代的变文有某些相同之处﹐可以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渊源。另有〔菩萨蛮〕﹑《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两部小说话本﹐讲的是参禅悟道故事﹐可以看作说参请一类。还有一本《问答录》﹐讲苏东坡与佛印问答的故事﹐也可能是说参请性质的话本。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元人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清的白话小说主要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近几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话本的研究和整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5宋元话本特点就总体来说,宋元话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趣味性和虚构。“说话”是“说话人”赖以养家活口的职业,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而听众听“说话”是为了娱乐,要讲得有趣味才拉得住他们。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说话”的第一原则。“说话”主要是叙述故事,而事实不一定有趣味,更不可能有充分的趣味性。“讲史”所说,有许多都出于虚构,其故即在于此。所以,“说话”的追求趣味性是以虚构为基础的。第二,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由于要使听众——市井民众感到兴趣,“说话人”不但不能采取说教的态度,并且不能使话本中人物的言行、感情“高雅”得让市井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必须使听众对话本里的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同身受地关注其命运,从而兴味盎然地倾听“说话人”的演述。因此,话本中人物(除了大奸大恶者以外)的言行、感情也正是市井民众在类似情况下所可能产生或向往的言行、感情。第三,描写趋于细腻。现在所见元代刊印或编定的话本,有的叙事粗疏,只能勉强达意甚或词不达意;有的则能显示出大致的轮廓,偶尔也注意到细部;有的描写相当细腻,但可能已经过明代人的加工。第三篇明代文学教案教学时数:18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明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状况,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增强分析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阅读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认识明代文学流派的斗争情况,加深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理解。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明代社会经济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第二节、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诗文方面“台阁体”泛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第三节、明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由元入明的作家宋濂、刘基。小说发展最为突出,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明后期在进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出现繁荣的局面。戏曲、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和戏剧。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课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通俗文学性质,了解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类型化特征,认识《三国演义》早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价值影响。第一节作者、成书与版本一、 作者:罗贯中二、 成书:继承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颇富创意地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 版本: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的版本最为流行这部小说是在长期群众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而最终完成的,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第二节思想倾向及人物形象一、 倾向:拥刘反曹;三国关系主要为魏蜀关系。作者将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二、 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刘备:图解儒家政治伦理文化的文学典型,仁民爱物的集中体现。诸葛亮:悲剧精神与文人品性,智慧的化身与多元的文化品格,“有志图王者”的间接体现。关羽:义的化身,勇的象征,文与武的结合。张飞:力的标志,市民“义”的再现。曹操:多元、多重人生品格与追求的结合,美与丑、正与邪的结合。第三节艺术成就和影响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特点二、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 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四、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语言。五、 总结提炼古代战争的描写艺术:陆战、水战、山地战的不同手笔,宏大场景与局部特写的巧妙结合;人物描写与战争进程的巧妙结合;环境特征与战术运用的巧妙结合;外交策略与战争发展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以后一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的巨大成功。第三章《水浒传》课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水浒传》成书过程,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不同,认识《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第一节作者、成书与版本一、 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 取材《宋史》及其他历史资料中关于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三、 版本:分为简本与繁本《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第二节“官逼民反”的内容和“忠义”思想一、内容:《水浒传》广泛而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贪官污吏的种种恶行,再现出“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三、 思想:作者怀着强烈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英雄们的不幸和现实的黑暗。梁山英雄们的悲剧,是封建时代中善与美被毁灭的悲剧,全书沉郁悲壮。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一、成功塑造了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二、在语言艺术上,《水浒传》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说话人话本的艺术传统,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加工而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三、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影响深远。《金瓶梅》即由此书生发,《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则作为对立的作品出现,《三侠五义》也有模拟《水浒传》的痕迹。第四章明前期诗文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创作概况,把握流派特征。第一节明初三杰一、宋濂: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二、刘基:主张师古,成为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先声;诗歌吸收了唐代杜甫、韩愈诸家的长处,具有沉郁顿宕的风格。三、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在明代,高启的诗成就极高,影响也较大第二节台阁体和茶陵诗派一、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二、于谦:诗有较丰富的生活内容。他在任地方官时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三、茶陵诗派:李东阳为代表,是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第三节前七子的复古诗文一、 前七子:提倡复古主义1.李梦阳:诗以乐府、歌行在艺术上的成就较高2.何景明:与李梦阳齐名,在文学主张上,他也倡言复古,在复古中还有些发展变革的创造精神。“前七子”中的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诸人,诗文创作平平。康海和王九思被后人认识,则主要是在戏剧方面。第五章明代中后期诗文第一节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一、前七子(弘治、正德)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八股文1、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集》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公为诗……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真诗乃在民间(《空同集序》)2、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大复集》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与李空同论诗书》)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同上)法同则语不必同二、后七子(嘉靖、万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1、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沧溟集》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2、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弇州山人《艺苑卮言》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明史·文苑传)反对拘守尺寸,摹拟形迹。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注重意境的创造。晚年放弃复古主张。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有真我而后有真诗3、谢榛(1495-1575)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四溟诗话》推崇和取法李杜等盛唐十四家,通过拟古自成一家。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pou)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四溟诗话》)但只强调从格调声律上去揣摩,依然是一种形式主义。三、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1、在诗文领域,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开阔了时人的眼界;同时,他们也创作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从而廓清了台阁体的影响。2、诗歌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盲目尊古,持“文学退化论”。在诗歌创作上,以形式主义的摹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正确继承,以至有些诗形同剽窃,类似假古董。3、影响是不好的,和八股文异曲同工,束缚人的思想,脱离现实。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第二节唐宋派与共安派一、吴中诗人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不傍门户自成一派唐寅(1470-1523)字伯虎《六如居士集》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节选)二、唐宋派(嘉靖)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推崇唐宋散文主张文道合一,其道学论调不得人心第三节唐宋派和公安派一、李贽(1527-1602)初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1、杰出的思想家。左派王学的代表人物,爱好自由思想,怀疑封建传统的教条,反对把孔子当成偶像。揭露假道学的虚伪和丑恶。维护人欲,主张男女平等。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2、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3、评点小说戏曲:《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4、文学主张:1)“童心说”(《焚书》)提倡绝假纯真,抒写真情实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二、公安派1、代表人物和主张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强调文学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的思想感情,反对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袁宏道《叙小修诗》)文随时变,反对拟古蹈袭,反对厚古薄今。第三节竟陵派及晚期文坛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重“真诗”,重“性灵”。主张向古人学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追求“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超世绝俗的境界反对公安派平易近人的文风,大力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四、晚明小品文1、小品文特点: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2、晚明小品文的特点:1)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常常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2)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第六章明代杂剧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元杂剧与明杂剧区别,重点把握朱权的理论贡献,了解传奇戏剧的特点和价值特征。第一节明前期杂剧一、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朱权:著有《太和正音谱》2. 朱有墩:明杂剧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3. 贾仲明、杨讷明初的作杂剧家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第二节、明代中后期杂剧1.王九思:《中山狼》杂剧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也是入明以来杂剧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变体形式之一种。2.康海:《中山狼》明前期剧坛一部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3.徐渭:《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大约完成于嘉靖后期。明代杂剧在内容、艺术上均有创新,但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注重舞台性,群众性。第七章明代传奇一、李开先:《宝剑记》是根据《水浒传》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编写成的。作者通过林冲忠义而受迫害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挫折的郁愤和对权奸乱国的痛恨。二、梁辰鱼:《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三、沈璟与“吴江派”:沈璟的传奇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采用吴语作为净、丑角色的念白,这被后来的剧作家继承发展,成为昆剧在舞台表演上的一大特色。明后期剧坛上追随沈璟的戏曲家很多,在曲坛上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他们在事实上成为当时戏剧理论与创作的主力军。四、 孟称舜:《娇红记》在艺术上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较大,情节曲折,表现细腻,人物鲜明,极富于超现实的想象力。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它的成就要超出明代杂剧。第八章汤显祖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汤显祖的理论主张,情理观,《牡丹亭》的情节发展以及情理冲突。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及文学思想一.生平:二.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和当时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潮是一致的。在戏曲方面,汤显祖强调重视文学性,不赞成拘泥于音韵格律。以“言情”为核心的文学思想,是明后期进步文学的一面旗帜。第二节《牡丹亭》的思想与艺术一、取材:依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二、主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四、 塑造人物:杜丽娘——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执着的爱,热烈的追求”是她性格的核心,“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五、 艺术特色:首先在于充满浓厚的浪漫色彩,其主要表现为理想色彩非常强烈。浪漫意趣还表现在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处处充满诗的意境。这部作品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戏剧作品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故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一、《紫钗记》是根据作者早年写作的《紫箫记》改编而成的,取材于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与原作的精神迥异。二、《南柯记》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是一部反映社会政治和作者理想政治的作品。三、《邯郸记》以唐人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为依据,生动描绘出封建官僚在政治上的倾轧,生活上的荒淫,人格上的堕落,对明代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邯郸记》和《南柯记》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汤显祖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九章《西游记》综述一、关于作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