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781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概述 23111.1农业科技发展历程 2145181.1.1原始农业阶段 2181221.1.2传统农业阶段 234021.1.3现代农业阶段 2318091.2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3271101.2.1生物技术发展 3111481.2.2信息技术应用 3226001.2.3农业机械化 322311.2.4农业可持续发展 3287871.2.5农业产业链整合 314164第二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3278702.1农业物联网技术 3246812.2农业大数据分析 4289892.3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417557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创新 483243.1转基因技术 452513.2生物育种技术 5174273.3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 527117第四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654194.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6198994.2农业自动化技术 67954.3农业应用 723549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255425.1生态农业技术 723759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106125.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88567第六章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9204896.1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9120796.2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913056.3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1019832第七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10269937.1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10317347.2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机制 1097.3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 1113337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1157488.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115647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211898.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1219777第九章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 13326029.1农业科技教育体系 13186789.2农业科技培训模式 133459.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1414781第十章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实践案例 141852410.1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案例 14814010.1.1背景及意义 142035010.1.2实践案例 15782610.1.3成果及启示 152209210.2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案例 151687910.2.1背景及意义 1538310.2.2实践案例 151908910.2.3成果及启示 152727010.3农业科技扶贫案例 15866610.3.1背景及意义 152361110.3.2实践案例 152308510.3.3成果及启示 16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概述1.1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其科技进步与创新一直伴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早期的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科技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1原始农业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开始尝试利用石器和骨器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掌握了种植、养殖、灌溉等基本农业生产技术,为后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2传统农业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科技逐渐进入传统农业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如铁器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肥料的应用等。同时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如土地制度的形成、农业税制的建立等。1.1.3现代农业阶段20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农作物品种改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2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1.2.1生物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生物技术将在农作物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生物肥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2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未来,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1.2.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1.2.4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2.5农业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链整合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第二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2.1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通过将各类传感器、控制器、通信网络及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具体而言,农业物联网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农业物联网中的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2)控制器技术:农业物联网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现对农田灌溉、施肥、喷药等生产环节的自动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通信网络技术:农业物联网通信网络将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4)信息处理技术:农业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2.2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大数据分析是在海量农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挖掘、分析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农业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来源:农业大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市场行情数据等。(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转换,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4)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提高农业产业效益。2.3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农业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工具。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库: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各类知识,为决策支持提供理论依据。(2)模型库:构建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模型,用于分析数据和预测未来趋势。(3)方法库:整合各种决策分析方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多元化的决策支持。(4)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将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和结果展示给农业生产者,便于其进行操作和使用。(5)系统集成与优化:将各子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的智能化决策支持。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创新3.1转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增强原有性状。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性。例如,将苏云金杆菌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大大降低了棉铃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如将抗病毒基因导入番茄,使番茄具有抗病毒病的能力。转基因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耐盐碱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耐盐碱的转基因小麦,为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耐旱性、抗寒性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但是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另,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在推广转基因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其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3.2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以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生物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农作物基因组进行检测,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型,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育种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育种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修改,实现农作物性状的定向改良。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3.3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如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开发的农药,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等特点。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微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等优点,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例如,从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素具有杀虫作用,从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具有杀菌作用。植物源农药具有天然、环保、安全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生物肥料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残体等生物资源开发的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生物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有益微生物的肥料,如根瘤菌、菌肥等。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植物吸收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机肥料是指以动植物残体、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经过发酵、无害化处理制成的肥料。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4.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2)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型、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逐渐成为主流,小型、多功能、适应性强的新型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3)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园艺业等领域延伸,为农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4)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机械化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4.2农业自动化技术农业自动化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智能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智能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智能决策技术。通过对大量农业数据的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4)智能作业技术。通过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等智能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作业,减轻农民劳动强度。4.3农业应用农业是农业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种类繁多。包括植保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收割、挤奶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领域。(2)农业作业效率高。农业能够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农业智能化程度高。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控制系统,农业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自主作业等功能。(4)农业应用前景广阔。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将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应用如下:(1)植保无人机。植保无人机能够实现对农田的精准喷洒,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自动驾驶拖拉机。自动驾驶拖拉机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3)收割。收割能够实现作物的自动化收割,提高收割效率。(4)挤奶。挤奶能够实现牛奶的自动化采集,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农业向高效、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5.1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农业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生态农业技术提倡多样化、立体化、循环化生产模式,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轮作制度、间套作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土壤资源、光热资源等的高效利用,降低资源浪费。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经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将秸秆作为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进行利用,减少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将果皮、菜叶等制成饲料、肥料等。(3)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生物发酵等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减少环境污染。5.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制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政策措施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3)资金投入与扶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扶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鼓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4)宣传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第六章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1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下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2)优化税收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3)鼓励科技人才流动。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6.2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支持。以下是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主要类型:(1)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为主导,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2)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市场为导向,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3)农业科技园区。以园区为载体,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4)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评估等服务。6.3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民合作社等,以下是各主体的主要职责和作用:(1)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承担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任务。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2)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院所通过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3)高校。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高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者,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第七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7.1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各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当前,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层面的合作。各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政策沟通与协调。(2)技术层面的合作。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展开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治等。(3)人才交流与合作。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了人才流动,各国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共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4)资金与项目的合作。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中,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7.2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机制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国际农业科技会议。国际农业科技会议为各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合作机会的平台。(2)国际农业科技组织。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等,这些组织在推动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各国通过共同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合作。(4)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各国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合作,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7.3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项目:(1)国际粮食安全合作项目。如全球粮食安全伙伴关系(GFSI)等,旨在提高全球粮食安全水平,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2)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项目。如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研究计划(GCAARP),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出适应策略。(3)农业生物技术合作项目。如国际生物技术合作计划(IBP),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4)农业信息化合作项目。如国际农业信息合作计划(ICP),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水平。(5)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如全球环境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GECARD),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8.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政策环境下,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该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企业主体、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和人才培养等环节。政策引导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需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动力。企业应当关注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企业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技术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金融机构应当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人才培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应当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或多种有效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引导模式: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引导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2)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手段,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产学研合作模式: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技术交易模式: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让和转化。(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通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8.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以下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几个方面:(1)政策推广:应当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识和应用。(2)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3)示范推广: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引导农民、企业进行推广应用。(4)信息化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5)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企业积极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第九章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9.1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将农业科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农业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素养。学校还开展农业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2)高等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包括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设置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高校还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3)继续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旨在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9.2农业科技培训模式农业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以下几种农业科技培训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1)主导型培训模式主导型培训模式以为主导,整合各类资源,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这种模式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强调培训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2)企业主导型培训模式企业主导型培训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这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农民的实用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3)院校主导型培训模式院校主导型培训模式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这种模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9.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1)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农业科技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