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
本/章/整/体/说/课
*教学目标
广知i具与技能1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复.
产过程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
象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颈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辞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
识教材知识器壁围绕机械运汝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
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
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
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
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
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
实蚯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G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教学建议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
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
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
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
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遂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
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
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学生对运动不陌生,但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更能清醒地认识运动.
在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
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要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
三、速度及速度计算
学生在数学课上早就接触过,但那仅仅是数值运算,速度的真正内涵并不清楚,而且里面蕴含的物理方法
更是无从谈起.或许学生还在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速度,就需要我们从这里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物理领域.
在引入新课时,建议用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
启发学生的思路.
四、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3,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
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五、平均速度的测量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学生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
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
大小会不同.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俗宿宿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各1个.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单摆各1个.
【学生准备】刻度尺和电子手表每人各准备1个.
国_教学过.
M新课导入
导入一: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
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
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甲乙
导入二:
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现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8、帽子高8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
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C
©
1OC
里<——>OO
OC
甲乙丙
问题:
(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
(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
导入三:
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
亚新知构建
一、长度的单位
思路一
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
些新的单位?
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
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p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m=0.001m=10-3m;1
p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知识拓展]巧用“台阶法’理清单位换算
何谓“台阶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做“爬楼梯”游戏,俗话说得好“脚踏楼梯步步高”,每上一个台阶即单位扩大,
每下一个台阶即单位缩小,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台阶.在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即有十进率,又有千进率,所
以我们可将它们分成两个台阶,如图甲、乙所示.
甲乙
单位换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另一种是由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
基本的换算方法就是当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的时候,用已知数据乘以由大到小的进率关系,下面我们
来看一个例题.
竭国36cm=km.本题属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应当除以相应的进率,但本题的两个单位
cm和km之间既涉及十进制换算,又涉及千进制换算,这时久脑中只要有上面两个台阶借助国际单位“米(m)”
作跳板,换算就简单了,由第一个台阶,从cm到m要向上爬两层楼梯即要xio-2,再由第二个台阶从m到km
只要向上爬一层楼梯即要x10-3.所以换算关系如下:
36cm=36x10-2m=36x102x10-3km=3.6*104km或根据[立1n=cm=106km,即36
=IO*3km
cm=36x10-6km=3.6x1O4km.
由上例可看到单位换算的一般步骤是:①原数字不变;②乘上换算的进率;③加上换用的单位;④整理结
果.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长度的很多单位,并且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用刻度尺
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思路二
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
自然界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
等作为时间的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
课件展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
师:同学们,除了“米’这个单位,你们知道长度还有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pm)、纳米(nm).
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们知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pm=106m1nm=109m
课件展示反馈练习:
1pm=mm18km=m
130nm=m10dm=mm
2x102cm=m78mm=m
二、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
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零刻度线盘程
/,
1TrnTjirnirnijnnTTTTTjrnFtnnpffninTjnTTTTnwiiniTnTjTmTTTT|
0cm123I5k78
单位'分度值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禹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Tcm,
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反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
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
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
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复线
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T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5mm是估读值.
X—VX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80cm.
[......................................[
「一中“甲•niFT「UT「+rrEnTnrr
0cm123I
I1/
[知识拓展]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读值为零,记录时
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cm,不能读作2.5cm,若长度在两刻度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读值
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4cm.读估读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读出的值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
甲乙
竭国如图所示,用48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
言,不正确.用力刻度乂测量出的木块长度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1mm,刻度尺8的分度值是2
mm,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刻度尺/精确些.刻度尺8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
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为B2.20cm(或22.0mm)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对于特殊形状的物体,它的长度(或直径)又如何能准确测量
出来呢?
三、时间的测量
一、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署、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
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万便的
电子钟表,它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艳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
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署、沙漏计时原理:
日居: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居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居上蟋子的
位置不同,在日唇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
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二、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悒133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
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三、停表的使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
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知识拓展]停表读数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个大刻度代表C.5s,
每个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
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读
0~30s,若为后半分钟就读3140s.
[过渡语]我们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刻度尺和钟表都不能准确测量出长度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下面
我们来学习误差?
四、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
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8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
、特殊方法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钟表测时间
、误差
国检测反馈
1.使用刻度尺前先认清刻复尺的、、、;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
边要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平行,不能倾斜;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解析:使用刻度尺前先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单位;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
靠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平行,不能倾斜;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
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答案】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单位紧界垂直分度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2.如图所示的是停表,其大表盘的分度值是,小表盘的分度值是;图中显示的示数
是.
解析:停表的大表盘代表的是秒,把1s分成两份,每一份是0.5s,所以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5s;小表盘代
表的是分,把1min分成两份,每一份是0.5min,所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图中停表的示数为3
min+37.5s=3min37.53.
【答案】0.5s0.5min3min37.5s
3.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2.5m=2.5m><100cm=250cm
B.75mm=75x10-3m=7.5x102m
C.42cm=42+100m=0.42m
D.24m=24m+1000=0.024km
解析:A.2.5m=2.5x100cm=250cm,不符合题意;B.75mm=75x10*m=7.5x10-2m,过程符合要求,故B
符合题意;C.42cm=42x10-2rr=0.42m,不符合题意Q.24m=24*10-3km=0.024km,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量程0~3m,分度值1mm
B.量程0~10m,分度值1dm
C.量程0~30cm,分度值’mm
D.量程0~15cm,分度值0.5mm
解析:人的高度大约在2m左右,躺着和站着的长度相差不大,准确到亳米就可以了,所以根据题中的选项,
要用量程是3m,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即选项A最合适.故选A.
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R测量时未遵守揖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解析: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
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炼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
除误差.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
01板书设计
’单位
长度
测量工具:刻度尺
(单位:lh=60min=3600s
时间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
’产生原因
误差定义
、与错误的区别
创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把下面单位进行换算:1km=m;1dm=m;1cm=m;1mm=m;1pm=
m;1nm=m.
2.用分度值为1亳米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直径,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
A.21.4cmB.21.420cm
C.21cmD.21.42cm
3.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8cmB.12.365cm
C.12.36cmD.12.37cm
4.在下列长度、时间测量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正确的是()
A.测量书桌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10m,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
B.测量铅笔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20cm,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
C.测量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可以选用家庭常用的石英钟
D.测量上完一节课所用的时间可以选用秒表
【能力提升】
5.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这时可将许多相同的纸叠起来,使之有足够
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除以张数,就可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了,在下列长度的测量中,与这一方法相同
的是()
A.测一曲线的长度B.测一枚硬币的直径
C.测圆锥的高D.测细铜丝的直径
6.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脚跟到脚尖的距蛋的厘米数,一位同学想请人在外地给他买一双合适的球
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脚长是24cm,则他应该买下面列出的哪个号的鞋最
合活()
A.23号的B.24号的
C.24号半的D.23号半的
7.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30cm的钢尺
B.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m的木尺
C.选用分度值是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
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m的刻度尺
【拓展探究】
8.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浅,甲铜线标签上注明直径是mm,乙铜线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用
刻度尺,可以再另选一种物品,你用什么简易办法可以求出乙铜线的直径?(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乙铜发直
径2与。1的关系式)
【答案与解析】
1.1030.10.0110-310七109[解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D6
mm=109pm=1012nm.]
2。解析人.对于“21.4cm”,T对应的单位是c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不符合题意B对于“21.420cm”,
小数点后'2”对应的单位是0.1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mm,不符合题意;C.对于“21cm”,“2”对应的单位
是d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dm,不符合题意;D.对于“21.42cm”,“4”对应的单位是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符合题意.故选D.]
3.D[解析:将数据12.38cm,1236cm.12.38cm,12.34cm相加后求平均值得12.365cm,因为测量时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最接近其实的测量记录应为12.37cm(四舍五入法).由此可见选项ABC都不正确.故
选DJ
4R[解析A测量书卓的长度应该选用量程为10m.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准确程
度不够,此选项错误B测量铅笔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20cm,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准确程度合运此选
项正确;C.测量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应该选用准确程度更高的停表,此选项错误Q.测量上完一节课所用的
时间可以选用石英钟,此选项错误.故选B.]
5.D[解析: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
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选D.]
6.C[解析:用受潮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木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因此脚的真实长度
比24cm稍长.故选C.]
7.C[解析:要画百米跑道,要求精确到厘米就可以了,而且画百米跑道对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可选用分度
值为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进行测量.故选C.]
8.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紧密地缠境在两支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后,数出甲铜线缠绕的圈数功和乙铜线
缠绕的圈数正因为£=。力,£=。出所以没有标签的乙铜线的直径约为6=W1.
n2
区]教学反思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的第一节课,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及其重要性缺乏
认识.本课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
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然后讲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加以练习和实测的训练.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
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基础.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
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
成功之处:
本节课主要采取师生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和精讲精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严遒讲授,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练习加以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会
对于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方法及工具的使用,采取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
停表对身边物体如1元硬币直径等的实际测量,引导学生动手,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尝试,进而掌握刻度尺
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效果明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
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教材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材尽量从
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
的.首先,教材让学生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任何测量工具之前都要先把它
观察清楚,确定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和单位,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测单摆的周期的实验成功率不高,应在课前反复练习提高效率.内容安排上,尽可能把
测量的误差和错误在本节内完成.
国教材习题解答
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15页)
1.提示:测硬币周长的方法很多,这里仅提供三种方法:(1)用软线绕硬币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软线的长度,即测
得硬币的周长.(2)给硬币一周涂上墨水,让它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得墨迹长度,即可得硬币的周长.(3)用特殊方
法测出硬币直径,根据Lnd可求得周长.
2.提示:用直尺测出一只脚的长度,再根据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可得出身高.
3.解:尸3600Sx24=86400s.
4.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
的长度有关.与苴他因素均无关可调整绳的长度,做出周期为1s的摆
区I备课资源
1.日春——古代的计时工具
日暑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它是一个石制圆盘,圆盘中心垂直贯穿着一根金属棒称为居针.使居针南北
放置,并把它对准北极星,这样,馨针就必定和地轴平行,石盘则呈现南高北低的姿态,其盘平面也就必定和赤
道面相平行.因此这种日唇称为“赤道日署二
在热天太阳就在头顶,我们住在北半球的人觉得很热,这是因大太阳在赤道以北运行,盅我们近.这时太阳
把日唇的北平面照得通亮,劈针就在北边留下了投影.在冷天情况与此相反,太阳在赤道以南,北半球的冬天
就来临.日居的南平面就被照亮,居针就在南平面有了影子.夏至,太阳位置离赤道最北,达到极限,然后又往南
移,所以这条界线称为北回归线.当太阳向南移,转到冬至时也有一釜无形的线,称为南回归线.所以太阳总是
半年照在日署北平面上,半年照在日署南平面上.周而复始,一年来回一次称为一个“乾坤”.春分和秋分那天太
阳正好在赤道上运行,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探究活动一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和一个球的直径
实验器材刻度尺、两个直角三角板、桌面、硬币、小球等.
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分别用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另一条直角边贴在硬币上,这样,
两直角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读数值之差,就是硬币的直径.
甲乙
如图乙所示,将球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与桌面垂直,放在桌边上,用一个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
球体上,另一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可以在相应的位置上读出数值,得出球的直径.
探究活动二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实验器材无弹性的棉线、刻度尺.
实验方案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在一端做一个记号,然后将它放在图中曲线的一端,让棉线的形状沿着
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另一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最后将棉线取下,伸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
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探究活动三测硬币的周长
实验器材白纸、铅笔、刻度尺.
实验方案在硬币边上找一点做出记号,作为起点,找一张白纸,画上一条射线,将硬币边的记号与射线的
端点重合,再将硬币沿着射线滚动一周,记下终点.用刻度尺量出射线端点到终点的长度,就是硬币的周长.
探究活动四测细铜丝的直径
实验器材圆铅笔、刻度尺.
实验方案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用有毫米刻度的刻
度尺量出这些线图的长度再用线圈长度除以圈数所得的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n
交流总结:以上四种测长度的特殊方法分别称为等量替代法、化曲为直法、滚动法、累积法.测量长度的
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多探究,希望你能归纳出更多的方法.
第2节运动的描述
国_整体设.
.教学目标
F知识写技能力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云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F过程伺洌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侨宿期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利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上一节相关内容.
区1教学过程
场新课导入
导入一: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为什么会走?
(2)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
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
(3)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
[设计意图]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求知欲望.
导入二:
据新闻报道,1962年11月,美国马里兰州上空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与一只天鹅相撞,发动机严重破坏,飞
机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2006年9月10日傍晚,编号CZ3868昆明——长沙——义乌的航班在2000米
高空飞行,9分钟后将在黄花机场降落.突然,一只小鸟撞上了飞机,飞机机翼受损严重.20时24分,飞机在长沙
降落.南航湖南公司机务人员立即进行仔细检查,只见左机翼上血迹斑斑,飞机左内着陆灯罩高强度有机玻璃
被击得粉碎,飞机无法继续飞行.
[设计意图]在一般学生看来,飞机能把小鸟撞坏,飞机不应有什么大问题,由新闻报道得知,飞机也会损
坏,通过设疑增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唐新知构建
一、机械运动
一、认识机械运动的普遍性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
奔她的骏马行驶的火车
白转中的地球膨胀中的宇宙
布置读图:课本P16图1.2-1
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各种物体的运动.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深化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总结: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自转、公转也在运动,登个太
阳系、乃至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机械运动的概念
引导: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思考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陵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三、其他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阅读课本P17上面部分,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形式?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到答案: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感知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知识拓展]对“运动”的理解
机械运动又简称运动,指的是宏观物体的位置变化.运动一词在很多地方不是指机械运动.例如,分子运动
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粒子——分子的运动,不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就不是机械运动.再如“五四”运动(属
于社会活动)等不属于机械运罚.
[过渡语]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思考回答,在思维冲突中感受在描述物体运动与静止中不自觉地选择了“标准”.
二、参照物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思路一
一、参照物的概念
设苣问题情境一: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
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呢?
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人认为是睁止的;而当人乘坐正在
行驶的公共汽车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句后
退.
设置问题情境二:课本P17“想想议议”.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性认识是理解参照物的基砒.
讨论交流:观察者先以对面行驶的火车为“标准”,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标准”的火车相距越来越远,
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观察者觉得自己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观察者后以地面为“标准”,观察者所乘坐的火
车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观察者觉得自己所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
总结: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利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位置相对这个“标准”
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难点强调:(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本身不能作为
参照物.(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如树木、建筑物、高山)作为参照
物(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N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峻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
该物体是静止的.
总结引箕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
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选择
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和薛止的相对性
课件展示: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我动了吗
交流回答预设: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
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真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和乘客都没有动.
布置读图:让学生看课本P18图1.2-4.
提出问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
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回答: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
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一相对静止.
[知识拓展]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课件展示跟踪典例: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讨论总结:特技跳伞运动员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们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这样他们保持相对静止
[知识拓展]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
(1)不要将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作参照物:选择被研究物体作参照物,被研究对象相对于自己永远不会有位
置的变化,所以结论永远是静止的,这样的描述没有意义,所以不要将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通常选择能使问题简单化的物体来作
参照物.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
物,判断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常常是最简单的,所以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此时往往省略
参照物不说.
思路二
一、参照物
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枕木在
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
而当人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B寸,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
木在运动、向后退.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
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和辞止的相对性
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媛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
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覆有无变化9钢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实验,并经过讨论思考交流得出:(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变化,书本相对于桌
面是运动的;(2)钢笔相对于书江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静止的;(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
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4)钢笔相对于书本静止而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说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
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明确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思考:
(1)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
(2)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
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
(3)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②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
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分析问题(1)和(2):
(1)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日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
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
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效果.
(2)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
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对静止.
学生思考并回答题(3)和题(4).
三、讨论课本P18“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预设:
(1)选地面为参照物,自动扶梯上的人是运动的;选自动扶梯为参照物,自动扶梯上的人是静止的.
(2)选地面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选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
■课堂小结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静止:位设,变}Y研究物体”(运动:位置改变:
区检测反馈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飞机升空B.小船顺流而下
C.卫星绕地球转动D.星星在天空中闪烁
解析:本题考查对机械运动的理解.飞机升空,飞机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小船顺流而下,小船
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卫星绕地球转动,卫星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星星在天空中闪
烁,不是位置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D.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一句歌词,对这句歌词中有关物体运动情况的解释,正确的是
A.前一句是以人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
B.后一句是以竹排为参照物,说青山是静止的
C.前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
D.后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青山是运动的
解析:如果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相对于青山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是运动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
为参照物;如果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青山是运动的,“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
为参照物.故选C.
3.小红骑着自行车上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小红背着的书包B.迎面走来的行人
C.从身边驶过的汽车D.路旁的树木
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小红骑自行车上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和小红之间的位置肯
定没发生变化.小红和她背着的书包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和迎面走来的行人、路旁的树木、从身边驶过的
汽车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选A.
4.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在路边的乙车中的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
物是()
A.甲车B.乙车C.路灯D.地面
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所选择的参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实践计划
-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护理
- 生物学科期末复习策略计划
- 动手动脑小班创意手工活动计划
- 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 《国际商务文化(英文)》课件-4.1Egyp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 and Etiquette
- 衍生新质生产力
- 大班语言散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落叶》
- 《兵工企业常用焊接方法与设备使》课件-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 2025年工程师资格认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专题培训
- 2025年中考物理押题猜想卷(苏州卷)(全解全析)
- 《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课件
- 新能源开发知识培训课件
- 精神科患者冲动伤人应急演练
-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培训课件2025
- 《儿童保健学绪论》课件
- 考研班培训合同范例
- DB45T 2157-2020 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通 用卫生规范
- 游戏公司游戏社区及玩家互动平台建设
- 《电力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评价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