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8169第一章环境保护监测概述 2109191.1环境保护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2118251.1.1环境保护监测的意义 2112821.1.2环境保护监测的任务 2150721.1.3环境保护监测的分类 3203081.1.4环境保护监测的特点 3208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3193331.1.5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327741.1.6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306581.1.7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 4217171.1.8环境监测方法的应用 59420第三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5182421.1.9环境监测数据收集 543471.1.10环境监测数据整理 6102221.1.11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6123941.1.12环境监测数据评估 629164第四章大气污染监测 750491.1.13常规污染物指标 7219591.1.14特征污染物指标 7189261.1.15采样技术 8277611.1.16监测方法 8159201.1.17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8149851.1.18设备 822637第五章水污染监测 9202011.1.19水污染物监测指标 982391.1.20水污染物监测方法 9242251.1.21水污染监测技术 10233431.1.22水污染监测设备 104550第六章土壤污染监测 10116231.1.23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指标 1040341.1.24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10119451.1.25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1138391.1.26土壤污染监测设备 1118954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 1128611.1.27噪声污染监测指标 1175951.1.28噪声污染监测方法 1277911.1.29噪声污染监测技术 1214331.1.30噪声污染监测设备 127472第八章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1348271.1.31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 13208561.1.32污染治理技术的选择 13307111.1.33物理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14230201.1.34化学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14323541.1.35生物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1445871.1.36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1429889第九章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 14213401.1.37设计目标与要求 14173811.1.38设计原则 15102841.1.39工程实施 1522741.1.40工程验收 1628819第十章环境保护监测与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16175911.1.41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16277931.1.42环境保护法律 16303051.1.43行政法规 16190131.1.44部门规章 16231171.1.45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102521.1.46政策措施 1788301.1.47实践案例 17第一章环境保护监测概述1.1环境保护监测的意义与任务1.1.1环境保护监测的意义环境保护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环境质量:通过监测,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预警环境风险:及时发觉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为防范环境风险提供信息支持。(3)评价环境保护成效: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4)促进环境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推动环境科技创新。1.1.2环境保护监测的任务环境保护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监测环境质量: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掌握其污染程度。(2)监测污染源:对工业、农业、交通等污染源进行监测,了解其排放污染物的情况。(3)监测生态环境: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评估生态环境状况。(4)监测环境风险:对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环节进行监测,预防环境风险。(5)评估环境保护措施:对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估,验证其实际效果。第二节环境保护监测的分类与特点1.1.3环境保护监测的分类环境保护监测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2)污染源监测: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等污染源的监测。(3)生态环境监测: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的监测。(4)环境风险监测:包括环境污染预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等。1.1.4环境保护监测的特点(1)多学科交叉:环境保护监测涉及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2)技术含量高:环境保护监测需要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3)数据量大:环境保护监测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量较大。(4)时效性强:环境保护监测需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实时信息。(5)法律约束力:环境保护监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为环境执法提供依据。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第一节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1.5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水质自动监测、水质采样监测、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快速地获取水质状况,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气质监测技术:包括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3)土壤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采样监测、土壤原位监测、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4)噪声监测技术:包括噪声自动监测、噪声地图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噪声污染状况,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1.6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与监测技术的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实现实时、动态监测。(2)监测手段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监测手段,新型监测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将得到广泛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和精确性。(3)监测网络化: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效率。(4)监测技术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第二节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1.7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1)监测目标:根据监测目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如水质监测可选择化学分析、生物监测等方法;大气污染监测可选择气体采样、在线监测等方法。(2)监测精度:根据监测精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高精度监测可选择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等方法;一般精度监测可选择便携式监测设备。(3)监测成本:考虑监测成本,选择经济、实用的监测方法。如常规监测可选择常规监测方法;特殊监测需求可选择高成本监测方法。(4)监测周期:根据监测周期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如长期监测可选择自动监测、在线监测等方法;短期监测可选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1.1.8环境监测方法的应用(1)水质监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生物监测、光谱分析等方法。化学分析主要用于检测水中污染物浓度;生物监测用于评价水环境质量;光谱分析用于识别水中污染物种类。(2)气质监测方法:包括气体采样、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方法。气体采样用于检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线监测用于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用于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信息。(3)土壤监测方法:包括土壤采样监测、土壤原位监测、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等方法。土壤采样监测用于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土壤原位监测用于实时监测土壤污染动态;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用于评估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噪声监测方法:包括噪声自动监测、噪声地图等方法。噪声自动监测用于实时监测噪声污染状况;噪声地图用于展示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一节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9环境监测数据收集(1)收集原则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应遵循客观、全面、准确、及时的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收集内容(1)监测因子:根据监测目的和任务,确定监测因子,包括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背景值等。(2)监测时间:按照监测周期和频次进行数据收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3)监测地点:根据监测任务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保证数据的代表性。(3)收集方式(1)现场监测: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手段,获取环境监测数据。(2)远程监测: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卫星遥感等手段,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远程获取。1.1.10环境监测数据整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重复值和无效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环境监测数据整合为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3)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以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第二节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1.1.11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原则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过程控制:从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报告,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2)多级审核:建立多级审核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2)质量控制措施(1)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2)设备校准: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设备运行正常。(3)方法验证:采用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进行监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4)数据比对:与其他监测单位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差异,提高数据质量。1.1.12环境监测数据评估(1)评估内容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准确性:评估监测数据与真实环境状况的符合程度。(2)数据完整性:评估监测数据是否全面、连续。(3)数据可靠性:评估监测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值、错误值等。(2)评估方法(1)统计方法:利用统计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如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2)专家评审:邀请专家对监测数据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对比分析:将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同类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变化趋势。第四章大气污染监测第一节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指标与方法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污染源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常规污染物指标和特征污染物指标。1.1.13常规污染物指标常规污染物指标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大气污染的基本状况,其监测方法如下:(1)二氧化硫(SO2):采用紫外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方法进行监测。(2)氮氧化物(NOx):采用气相色谱法、化学发光法等方法进行监测。(3)颗粒物(PM10、PM2.5):采用重量法、β射线法、光散射法等方法进行监测。(4)一氧化碳(CO):采用非分散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方法进行监测。(5)臭氧(O3):采用紫外光度法、电化学法等方法进行监测。1.1.14特征污染物指标特征污染物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大气污染的特定来源和性质,其监测方法如下:(1)重金属:采用原子荧光法、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方法进行监测。(2)挥发性有机物(VOCs):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法(GCFID)等方法进行监测。(3)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方法进行监测。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与设备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监测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以下对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与设备进行简要介绍。1.1.15采样技术采样技术是大气污染监测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环境空气采样:采用泵吸式采样、扩散式采样等方法,将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采集到采样设备中。(2)固体颗粒物采样:采用滤膜采样、撞击式采样等方法,将大气中的颗粒物采集到采样设备中。(3)气态污染物采样:采用气体采样袋、气体采样管等方法,将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采集到采样设备中。1.1.16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监测方法和在线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紫外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在线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非分散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紫外光度法等。1.1.17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采样设备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系统。(2)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化学计量学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3)数据可视化:采用图表、地图等形式,将监测数据直观地展示出来。1.1.18设备大气污染监测设备主要包括采样设备、监测仪器、数据处理系统等。采样设备包括采样泵、采样管、采样膜等;监测仪器包括紫外荧光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卡、数据分析软件等。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不断优化监测方法、提高监测精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第五章水污染监测第一节水污染物的监测指标与方法1.1.19水污染物监测指标水污染物监测指标是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1)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色度、浊度、悬浮物、溶解氧等。(2)化学指标:主要包括pH值、总硬度、总碱度、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氮、磷等。(3)生物指标: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生物耗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等。1.1.20水污染物监测方法(1)物理指标的监测方法:采用仪器法、目测法等。(1)水温:采用水温计进行测量。(2)色度: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3)浊度:采用浊度计进行测量。(4)悬浮物:采用重量法、滤膜法等进行测量。(2)化学指标的监测方法:采用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1)pH值:采用pH计进行测量。(2)总硬度:采用EDTA滴定法进行测量。(3)总碱度: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量。(4)重金属离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进行测量。(3)生物指标的监测方法: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物化学法等。(1)细菌总数: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测量。(2)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进行测量。(3)生物耗氧量:采用生物化学需氧量仪进行测量。第二节水污染监测的技术与设备1.1.21水污染监测技术(1)采样技术:包括人工采样、自动采样、遥感技术等。(2)分析技术:包括实验室分析、现场快速检测等。(3)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1.1.22水污染监测设备(1)采样设备:包括采样瓶、采样泵、采样船等。(2)分析设备:包括水质分析仪、光谱仪、色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3)数据处理与传输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器、无线传输设备、计算机等。(4)辅助设备:包括防护装备、应急设备等。通过以上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一节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指标与方法1.1.23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指标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指标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下为主要的土壤污染物监测指标:(1)重金属:如镉、汞、铅、铬、砷等;(2)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残留等;(3)营养盐:如总氮、总磷、硝态氮、铵态氮等;(4)酸碱度:反映土壤的酸碱程度;(5)有机质:反映土壤肥力水平;(6)微生物: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1.24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类型,采用网格法、随机法、对角线法等采样方法;(2)样品处理: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破碎、过筛等;(3)分析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质联用技术等方法进行污染物分析;(4)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土壤污染物的浓度、超标率等指标。第二节土壤污染监测的技术与设备1.1.25土壤污染监测技术(1)传感器技术:利用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2)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快速获取土壤污染信息;(3)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土壤污染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实现土壤污染的时空分布分析;(4)模型预测:建立土壤污染模型,预测未来土壤污染发展趋势。1.1.26土壤污染监测设备(1)土壤采样设备:如土壤采样器、钻探设备等;(2)分析设备:如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3)传感器设备:如土壤重金属传感器、土壤有机物传感器等;(4)遥感设备:如卫星遥感图像接收设备、无人机遥感设备等;(5)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通过对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指标与方法以及土壤污染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土壤污染监测水平,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第一节噪声污染的监测指标与方法1.1.27噪声污染监测指标噪声污染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声级、声级率、声级谱、等效声级、日夜等效声级、声暴露级等。以下为各监测指标的详细解释:(1)声级(SoundLevel):指噪声的强度,通常用分贝(dB)表示。它是衡量噪声大小的重要指标。(2)声级率(SoundLevelRate):指单位时间内声级的平均值。它反映了噪声的动态变化。(3)声级谱(SoundLevelSpectrum):表示噪声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声级谱可以揭示噪声的频率特性。(4)等效声级(EquivalentSoundLevel):在一定时间内,将不同时刻的声级按照能量平均计算得到的声级。等效声级可以反映噪声的总体强度。(5)日夜等效声级(DayNightEquivalentSoundLevel):在一天24小时内,将白天和夜晚的声级分别计算等效声级,然后求平均值。它用于评价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6)声暴露级(SoundExposureLevel):在一定时间内,噪声对人们的暴露程度。声暴露级越高,噪声对人们的影响越大。1.1.28噪声污染监测方法(1)现场监测:通过现场实地测量,获取噪声污染数据。现场监测通常采用声级计、声级率计等设备。(2)远程监测:利用无线传感器、噪声监测站等设备,对噪声污染进行实时远程监测。(3)模型预测:根据噪声源、传播途径、受体等因素,建立噪声传播模型,预测噪声污染水平。(4)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等效声级、日夜等效声级等指标,评价噪声污染程度。第二节噪声污染监测的技术与设备1.1.29噪声污染监测技术(1)声级计技术:声级计是一种测量声级的仪器,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它可以通过测量声压级、声级率等参数,反映噪声污染程度。(2)声级率计技术:声级率计用于测量声级率,可以实时监测噪声的动态变化。(3)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具有实时监测、远程传输、低功耗等特点,适用于噪声污染的远程监测。(4)噪声地图技术:通过绘制噪声地图,直观展示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依据。1.1.30噪声污染监测设备(1)声级计:用于测量声级,是噪声污染监测的基本设备。(2)声级率计:用于测量声级率,反映噪声的动态变化。(3)无线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噪声污染,传输数据至监测中心。(4)噪声监测站:集成了声级计、声级率计等设备,实现噪声污染的自动监测。(5)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用于收集、分析监测数据,计算等效声级、日夜等效声级等指标。(6)噪声地图绘制软件:用于绘制噪声地图,展示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通过以上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噪声污染,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八章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第一节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与选择1.1.31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是指针对不同污染源和污染物,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去除、转化或减量,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处理方式,污染治理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沉淀、离心、吸附、膜分离等,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染物。(2)化学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等,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污染物。(3)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4)综合治理技术:结合以上各类方法,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处理。1.1.32污染治理技术的选择(1)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2)根据污染物浓度选择:根据污染物浓度,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实现经济、高效处理。(3)根据处理规模选择:根据处理规模,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保证处理效果。(4)根据处理成本选择:在满足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处理技术。(5)根据环保要求选择:根据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治理技术。第二节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1.33物理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应用:物理治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2)案例分析:某工业园区采用过滤技术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有效去除悬浮物,降低废水中的SS含量。1.1.34化学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应用:化学治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2)案例分析:某化工厂采用氧化技术处理含酚废水,通过氧化反应将酚类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实现废水达标排放。1.1.35生物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应用:生物治理技术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2)案例分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污水处理效果。1.1.36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应用:综合治理技术在复杂污染源治理、综合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2)案例分析:某地区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第九章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第一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原则1.1.37设计目标与要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目标与要求:(1)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保证工程设计的合规性。(2)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源,采用科学、合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治理。(3)注重经济、技术、环境效益的平衡,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4)充分考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5)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1.1.38设计原则(1)实用性原则:工程设计应注重实用性,保证工程设施能够满足实际治理需求,避免过度设计和资源浪费。(2)安全性原则: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工程设施的安全功能,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都能保持安全稳定。(3)可靠性原则:工程设计应选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保证工程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4)经济性原则: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投资、运行成本等因素,力求以最低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5)灵活性原则:工程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政策调整的需要。(6)可持续性原则: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与验收1.1.39工程实施(1)工程实施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明确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预防发生。(4)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工程顺利进行。(5)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测,保证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达到设计要求。1.1.40工程验收(1)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