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A.主要为强国和战争服务 B.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C.立足于农民阶级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可知,这是商鞅的耕战思想,“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说明其主要是为国家富强和战争服务,A项正确;“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说法错误,奖励耕战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排除B项;“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虽然商鞅这一策略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君主,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唐代寺院一般都拥有庄田,而且寺院庄田不断扩大,如天台山国清寺一次就购置庄田12顷,杭州龙兴寺也“于众中募财置良田40顷”。而且,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些现象()A.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利益 B.说明佛教教义出现质变C.表明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寺院大面积的兼并土地,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材料“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反映出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说明寺院庄田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利益。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佛教教义出现质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代寺院经济影响国家财政,与人身控制放松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契约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可知,宋代奴婢与主家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到期后可以解除主仆关系,说明当时的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向平等,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家族门第观念”主要体现在科举取士和婚姻观念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是关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金史·太祖本纪》“师还(自宁江州还)谒宜靖皇后,以所获颁宗室耆老。以实里馆资产给将士。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史·兵志》“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金史·桓赧传》“世祖闻肃宗败,乃自将经舍狼、贴割两水,取祖赦、散达之家……世祖至,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A.强化了契丹的管理系统 B.具有军事组织的性质C.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D.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笙,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及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是中兵农合一的制度,具有明显的军事组织性质,B项正确;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的特点,体现不出因俗而治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朝由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生产性人力资本——商人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的转变,另外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天然的缺失,官员的权力难以约束,导致了绝大多数发迹的商人都对科举进行了投资,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投资和获取来实现产权和商业利益的保护。这一现象()A.提升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B.推动了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缓和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商人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并没有将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而是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转变,对科举进行投资,这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豪强地主政治地位的变化”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人经商致富后的投资方向,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必然关系,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信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人经商致富后主要投资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6.清崇德元年,成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理藩院的发展()A.体现了清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B.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C.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 D.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及所学可知,清朝专门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体现了

清政府对民族关系的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B项正确;“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是在元朝,排除C项;“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1764年,中国总人口为20560万,到了1812年增至33300万余人,再至1835年已增至4亿人。人口增长的同时,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大约1200~1300个,而且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由此可推知()A.清廷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 B.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 D.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64年至18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764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亿并在后期不断增长,虽然人口急剧增长,但是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却无太大变化。如果说乾隆中期以前全国近1300个县令负责处理全国2亿人口的大小事务,每县平均15万~16万人,还能保持农耕社会基本平稳。至嘉道后,每县平均增至30万~32万人口,“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也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A项正确;“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革新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8.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41年清朝。根据材料“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及所学可知,中英之间较大的武器差距,其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晚清时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入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得到较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不属于题干反映的实质,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朝统治阶层的封闭愚昧,排除D项。故选C项。9.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认为:“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蒋介石则称:“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显豁),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纪念焉。”由此可知()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结论 B.蒋介石的观点更加真实客观C.历史评价标准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D.不同评价都是历史事实呈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毁坏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灾难。而蒋介石则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反抗满清的精神,使民族思想得到发扬,是中国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维护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而蒋介石曾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差异,正是二者立场不同的体现,A项正确;曾国藩和蒋介石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不能武断地认为蒋介石的观点更加真实客观,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并非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排除C项;建立在歪曲历史基础上的评价是错误的,“都是历史事实呈现”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0.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各地纷纷筹建立宪公会,鼓吹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十八个督抚、将军迫于请愿运动的压力,联名奏请中央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同年11月,清政府宣布缩短预备立宪为五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舆论决定政局的变化 B.地方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C.政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 D.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伪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各地纷纷响应,甚至迫使地方势力向中央施压,加快立宪进程,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即民主政治已是大势所趋,C项正确;“社会舆论决定政局的变化”不符合唯物史观,社会舆论只能影响政局的变化,不能“决定”,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势力向中央施压是迫于请愿运动的压力,并非地方割据一方、不听中央指令的体现,不足以得出割据势力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立宪受到社会压力而加快进程,未提及清政府假意改革,实为压制革命、加强皇权,不能体现预备立宪的虚伪性,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表为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日本设立这些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银行简介满洲中央银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设立该行。最初发行五分、一角、一元至一百元的纸币,后纸币面值增加至一千元等。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七七事变后,日本扶植伪华北临时政府设立该行,最初发行的“中联券”面值为1元、5元、10元和100元,后来面值增加到500元等。A.转嫁负担以战养战 B.争夺中国金融的主导权C.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D.对国统区实施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及物资,以战养战,服务于侵华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战养战,而非争夺中国金融主导权,排除B项;客观上,扰乱了中国社会经济秩序,但不是日本设立傀儡银行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国统区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2.1947年10月,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入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等。解放军对这些规定的践行()A.体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B.扫除了党在城市接管中的各种困难C.有利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于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团结人民群众、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发布的,不能直接体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A项;“扫除了……各种困难”过于夸大,排除B项;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1971年,周恩来在全国公安会议上,批评了“文革”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做法。他指出:“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那套办法也没有了。”由此可推知,当时()A.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B.“文革”错误得到纠正C.司法机关的职能被强化 D.“拨乱反正”正式开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7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那套办法也没有了”可知,“文革”时期法治建设遭到了破坏,A项正确;1971年“文革”还没有结束,“错误得到纠正”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文革”期间,“砸烂公检法”恶浪的冲击使整个刑事司法陷入无序状态,排除C项;“拨乱反正”的开始是在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4.“这一构想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也包容了港澳台的不同特点,一是尊重了这些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二是照顾当地人民的希望和利益,三是考虑国际,尤其是英、葡、美等国与当地的关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港澳台拥有和少数民族自治区一样的自治权B.回归后的港澳台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我国坚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大业D.“一国两制”的实施以港澳台利益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也包容了港澳台的不同特点”可知,材料论述的是“一国两制”。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大业的,C项正确;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不同,排除A项;“一国两制”下,港澳台还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从“五位一体”总体路径到擘画“五个世界”总体布局;从在国家之间和地区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到在全球领域打造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说明()A.世界已经建立起了新型国际关系 B.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日臻完善C.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格局的新发展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从“五位一体”总体路径到擘画“五个世界”总体布局;从在国家之间和地区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到在全球领域打造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围及内涵都在扩大,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日臻完善,B项正确;新型国际关系还未建立,“已经建立起”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格局的新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倡议,没有体现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朝代宰相职位名称秦丞相、相国汉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隋内史、纳言唐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元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初中书左右丞相——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材料二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答案】(1)演变特征: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2)原因:宰相制度妨碍君主专制统治;胡惟庸擅权,成为导火索。评析: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专制统治;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设宰相称丞相或相国,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成为外朝机构,被排斥出决策机构,成为执行机构;西汉末,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司,宰相权力变小。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削弱宰相权力;宋朝时期,通过分化宰相的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时,废除丞相制度,体现出中国古代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特点。【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二“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可得出宰相制度妨碍君主专制统治;据材料二“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可得出胡惟庸擅权,成为导火索。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宰相制度建立时所起到积极作用,说明宰相制度存在的有点,如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从宰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制约角度,说明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也有利有弊,利处是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专制统治;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摘编自吴军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主要趋势:明清之前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北向南迁徙);明清时期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2)原因: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3)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图示,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金灭南宋后人口都是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北向南迁徙);而明清时期,湖广地区人口迁往四川,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0年到1911年(中国)。据材料二“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可得出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据材料二“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可得出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中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中部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世界历史上发生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也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道路选择。一个是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贪婪面目,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源。另一个就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陈独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另一位代表,他创办刊物、组织团体、撰写文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此外,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发表文章、翻译著作。——摘编自房广顺祁玉伟《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材料二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摘编自《人民日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两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进程中积累的经验。【答案】(1)历史背景: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宣传。历史意义:为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成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斗争实践的指导思想。(2)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两点即可)经验: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等。(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背景:据材料“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贪婪面目,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源”得出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得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据材料“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得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据材料“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另一位代表”得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宣传。历史意义:据材料“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道路选择”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成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斗争实践的指导思想。【小问2】本题是列举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和当代中国。理论成果: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经验:据材料“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得出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据材料“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此外还可以从坚持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等方面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发展阶段阶段时间主要内容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1983年至1986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四阶段1992年至2003年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五阶段2003年至2012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六阶段2012年至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王健《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发展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或整体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一: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次大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