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草原》教学反思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草原》教学反思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草原》教学反思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草原》教学反思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草原》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

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

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

颂。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

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

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

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

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木能力的训练,

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

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

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

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

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

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

上摔下来。)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

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

的。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

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

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

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

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

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

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

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

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休

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教学中,我采用了小

组学习的方式,讨论: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

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

们各抒己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

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

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C在汇报中,

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

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学生汇报后,我是这样

过渡的: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

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在这

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犹如置身于

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紧接着说:你能不能把

老舍先生的这种感觉用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学生举手踊跃,能够

将重点词“更”、“那么”加重语气,并把老舍初次见到草原高兴愉

悦的心情读出来。接下来的四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

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更是将草原的“大、绿、

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

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后进生“刘梁”等几个同学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

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

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

围之中。

的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

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

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

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

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

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

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

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

“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

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

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

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出作者是如何

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流入去际。”这句话时,学生们能够找出本体和喻体,但是对“渲染、

勾勒”两个词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抽象。因此,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将这两个词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宣纸,请我班“小画家”张悦来现场作画,

用了这两种画法把小丘的样子画下来,非常直观,学生当即理解,并

对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惯例都积累到了

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

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

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

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

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

“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

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

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

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2、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

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

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

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书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大量从网上

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

点理解的句子。虽然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

面,而且书中也有相应的图片,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会

更加直观、形象,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

多媒体课件没有利用上,也带来不少遗憾。今后教学中,我将会充分

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

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

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

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

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

和对人生的洒脱。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

我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导入语这样来说: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

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

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

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激发了

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C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

必备的,也是必须的。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

们带着问题去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②课文的前三个

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作者(赏)花。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

么?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理清层

次。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这样的设

计是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存在的不

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丁香的“结”没有讲清楚,没有充分理解。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

到位地评价学生。

《花之歌》教学反思

《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作者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

话语,文笔轻柔、凝练、娟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

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

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花;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花之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

练的好教材丁所以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教学活动。如“配乐读”

“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让学生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感受

文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精心设计,以精炼而动情的语言去打

动学生,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散文诗的殿堂。注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这里是我的地盘,我才是

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J

2.教学中除了读的能力的培养之外,我还注意了听、说、写的能

力的培养。听:听课文录音,听别人读。说:说自己想说,说个性化

的见解。写:模仿课文写作,写自己的心灵。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

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融洽,师生、生生之间较好

地进行了双边互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我没有过多

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

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

己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

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

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花语中。同时,让学生

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

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三、不足之处

预期的效果和实际授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