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9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对母亲的讴歌。C.“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考的客观自然物。D.“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具有形式美。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描绘了暮色中远山环绕的景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C.“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形象。D.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相交融的艺术境界。8.“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9.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人。楶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闻父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还,试礼部第一,擢知陈留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时朝廷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葭芦、安疆等四寨予夏。夏得寨益骄。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择据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夏果入围环州。楶先用间知之,遣骁将折可适伏兵洪德城。夏师过之,伏兵识其母梁氏旗帜,鼓噪而出,斩获甚众。又预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者多死。召权户部侍郎。明年,除知同州。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寨。方兴役时,夏以其众来乘,楶迎击败之。夏主遂奉其母合将数十万兵围平夏,疾攻十余日,建高车临城,填堑而进,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进阶大中大夫。楶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寨九,荐拔偏裨,不间厮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咸受其驭。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请老,徙知河南。入见,留拜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力谢事罢,授资政殿学士。未几,卒。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曰庄简,赙恤甚厚。(节选自《宋史·章楶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B.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C.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D.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B.权,暂时代理官职,我国古代表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C.资政殿,北宋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同时也是宴殿和讲习之所。D.谥,谥号分上谥(表扬)、下谥(批评)、平谥(同情),文中“庄简”属表扬类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楶有才情,孝父母重担当。他入京考进士,听到父亲在魏州被官府审问,就放弃考试,奔赴那里为父亲申冤。他回到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B.章楶明边事,有战略家的眼光。他认为不断攻取西夏疆土,就会遏制敌势,控制局面;他任渭州知州,一到任就请求在胡芦河川筑城,以险要之地威慑西夏国。C.章楶长于谋略,善于作战指挥。作战前,预先在牛圈积水中下毒药,西夏人和马匹喝了水死了很多;先用间谍侦知其事,作战时设立伏兵,斩杀俘虏,收获颇丰。D.章楶会用人,多次荣立边功。他推荐提拔将领,不管身份,奴仆役隶都能任用;他在西部诸将中立功最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发挥降将的作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2)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14.章楶在对西夏的斗争中为什么要假装修缮其他堡壁以示怯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少年游柳永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①。注①桡(ráo):借指小舟。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以景起,总揽霸桥全景,“风物”句紧承首句拓展词意,将现实的故国之思与历史兴亡之感交织。B.“楚宫腰”即“细腰”,原指女子因思念亲人而清瘦的体态,此处用来形容纤细轻柔的柳条。C.从“衰杨古柳”写到闲静浅淡的夕阳和已届衰老的秋光,上下片过渡自然,色调和谐,营造出衰飒的气氛。D.“离思满蘅皋”运用夸张手法,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16.同是以柳写伤别,词中“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比较,在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诗是“,”。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3)《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的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沉挚悲壮”情调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中国汉字历经岁月,有着无穷魅力。汉字具有象形和会意的特性。汉字的象形,(),并随汉字的演变过程不断规范而固定;汉字的会意,与汉字的象形特征密切关联,见到汉字形状就知其意思:象形和会意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结构中。汉字结构,有一种稳重端庄的整体感,这表现在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处于相互对应、相互平衡的状态中。还有一种审美感,即人们见到汉字,一种审美愉悦之情就会而生。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具有艺术特质,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大都是对自然形状的描绘,能使人一下子进入所创造的意境里。汉字的构形往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日常生活中常有借用字形譬况事物形状的现象,如“八字须”“十字路口”“金字塔”“国字脸”等。像这样传达出传统文化的汉字。这一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中国汉字还有神奇的社会功效,就是中华民族在的生存土地上能维持着南腔北调的民众彼此相沟通的大一统局面,这得益于汉字所起的维系团结的重要作用。今天,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演变和初创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漫长 油然 不胜枚举 广袤无垠B.峥嵘 沛然 不可胜数 一望无际C.峥嵘 油然 不可胜数 广袤无垠D.漫长 沛然 不胜枚举 一望无际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是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依据事物的特征画形B.是依据事物的特征画形,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C.是把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依据事物的形状画形D.是依据事物的形状画形,把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B.穿越历史云烟,追溯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C.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还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D.穿越历史云烟,追溯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还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连,庙堂中、房宇外,①。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改进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谐音,②。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③。元宵观灯的习俗源自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花灯,象征“彩灯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22.下面是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条餐饮街,街上来来去去不知换了多少家餐厅、咖啡店,其中不乏装修考究的店铺,但这些年来坚持下来并且越做人气越旺的只有一家。很多人询问老板是否有“秘诀”。原来这家店的老板这么多年来每天起早贪黑,向每一个食客询问就餐体验,不厌其烦地改进服务、菜单。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见闻,写一篇文章表现你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测评1.D解析D项,“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依据。2.B解析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说法绝对。原文说:“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3.C解析材料一的观点: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项,强调学习古圣先贤。B项,强调学习外国先进技术。D项,强调东西方文化地位的变化。C项,“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指要借鉴世界成果,“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指不能失去传统文化的固有根脉。只有C项符合材料一的观点。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学的“恕道”,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这一现象体现了什么;然后,回读原文,筛选出相关信息;最后,结合文章内容整合信息,规范作答。根据材料一第1段“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材料一第2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这段话的内容。5.(1)要加深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2)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文化。(3)要寻求与当下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协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4)要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阐述上的长处,为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解析解答本题,实际上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回答问题。除了用材料一中的方案来解决材料二的问题之外,还需要用材料二本身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根据材料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即材料二“师古”,古为今用;材料一第2段“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即材料二“师洋”,洋为中用;材料二“没有传统何谈创新?”“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推知答案。6.D解析“‘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亲。7.B解析“‘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错误,“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虚写。8.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写出历史的流逝、变幻,与稻束和母亲的静默、永恒形成对比,深化主题。解析“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小河流去,意味着历史的变幻。而稻束与母亲则是静默的,“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变化与永恒二者形成对比,深化了诗歌歌颂母亲与稻束奉献精神的主题。9.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和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③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稻束和母亲都牺牲自己,甘于奉献。解析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默站立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静默而伟大。本诗由“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诗人由此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敬意油然而生:“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和稻束的牺牲、奉献精神。10.C解析断句可依据文意。“备”是“防备”的意思,“弛备”指“防备松懈”,所以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虏”指“俘虏”,“馘”是“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的意思,“虏馘”做“三千余”的主语,据此排除B、D两项。11.B解析B项,领:以高位兼低职位。行:兼摄官职。12.B解析B项,“他认为不断攻取西夏疆土,就会遏制敌势,控制局面”错。从原文看,章楶认为想要遏制敌势、控制局面,应稍稍攻取西夏疆土,然后各路出兵,选择占领要害之地,不必一再进攻。13.(1)章楶又假装谢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战的准备,带领军队在好水河南面筑城。(2)西夏自从平夏之役战败,不再能出兵,屡次请求讲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14.他以此迷惑敌人,降低敌人的防备,暗中做好防守作战的准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解析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假装修缮其他堡壁以示怯弱”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原因即可。参考译文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人。章楶因为他叔父章得象的恩荫,任孟州司户参军。入京考进士,听到父亲在魏州被官府审问,就放弃考试,奔赴那里为父亲申冤。回京,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提拔为陈留县知县。元祐初年,以直龙图阁为庆州知州。当时朝廷停止用兵,告诫边境官吏不要随便行动,并且割葭芦、安疆等四寨给西夏。西夏得到城寨后更加骄纵。章楶说:“西夏人贪利害怕军威,没有惩戒,边境不得安宁。应当稍稍攻取他们的疆土,像古代所谓削地的制度,来巩固我们的边界。然后各路出兵,选择占领要害之地,不必一再进攻,其势将自行衰竭。”于是他乘便出兵讨伐,引诱西夏人来攻,西夏果然来围攻环州。章楶先用间谍侦知其事,派骁将折可适伏兵于洪德城。西夏军经过这里,伏兵认识西夏主之母梁氏的旗帜,击鼓呼喊出战,斩杀俘获很多。又预先在牛圈积水中下毒药,西夏军中人和马匹喝了水死的有很多。朝廷召回章楶暂任户部侍郎。第二年,任为同州知州。哲宗询问他边境事宜,他的回答合于皇帝心思,任命他为渭州知州。他到任就上奏请求在胡芦河川筑城,占据形胜之地来威胁西夏。假装修缮其他堡壁数十处,以示胆怯。有人以为章楶胆怯,请求说:“这是西夏必争之地,西夏刚修筑石门峡,离我们三十里,能夺取而占有它吗?”章楶又假装谢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战的准备,带领军队在好水河南面筑城。二十二天筑成,命名平夏城、灵平寨。正当动工修筑时,西夏人率部众进犯,章楶迎击把他们打败。西夏君主就带着他的母亲率领几十万兵围攻平夏,急攻十多日,用高车攻城,填塞堑壕进攻,不能攻克,一夜逃去。西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都勇悍善战,章楶侦知他们防备松懈,派折可适、郭成轻骑乘夜进击,直接进入他们营帐抓住了他们,把他们的家属全部俘获,俘虏割耳三千余人、牛羊十万,西夏君主震惊惶恐。哲宗为此到紫宸殿接受群臣祝贺,(章楶因功)进官阶为大中大夫。章楶在泾原四年,共新立一个州、九个城寨,荐举拔擢部将,不管奴仆役隶都能任用,至于西夏投降宋朝的人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都受他调用。西夏自从平夏之役战败,不再能出兵,屡次请求讲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章楶所立边功,在西部诸将中最大。徽宗继位,章楶告老,调任河南府知府。入朝见皇帝,留下他任同知枢密院事。过了一年,竭力推辞职事,授为资政殿学士。不久,去世。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号为庄简,抚恤很优厚。15.A解析A项,作品抒发的不是“故国之思”,是“羁旅愁思”。16.本词写“古柳”憔悴衰败,已不堪攀折,借衰柳写伤别,以哀景衬哀情,突出离别之苦;《诗经·采薇》中柳条的婆娑轻柔之美与离别之苦形成反差,以乐景写哀情,抒写离愁别绪。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