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营养结构 B.垂直结构 C.水平结构 D.时间结构2.下图表示人体局部细胞及其周围的生存环境(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中有淋巴细胞B.⑤为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C.若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状态下④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③处D.若图中①为胰腺细胞,则其分泌的胰蛋白酶释放在③、④、⑤中3.研究人员用加入了一定量DDT的培养基混合饲养一群果蝇,DDT的用量随果蝇群体繁殖代数的增加而逐代增大。经几十代后发现,果蝇群体对DDT的耐药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DT的使用导致果蝇个体产生了耐药性突变B.果蝇群体对DDT耐药性的逐渐增强是选择的结果C.DDT的使用使果蝇群体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对DDT耐药性强的果蝇与不具耐药性果蝇之间没有生殖隔离4.某动物细胞的质膜结构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①在水面自发形成双层磷脂分子层B.分子①在水中自发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层C.分子②是糖蛋白,有些具有信息交流作用D.分子③在质膜中的分布体现了膜结构的对称性5.嘉兴南湖放养着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四大家鱼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C.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D.与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相比,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多6.人类遗传病中,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某家庭中,有一个手指正常但患血友病的男孩,母亲短指不患血友病,父亲表型均正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孩子的祖父可能为短指且患血友病B.孩子的外祖母可能为手指正常且携带血友病基因C.这对夫妇生一个血友病女孩的概率是0D.这对夫妇生一个短指无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1/47.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干旱条件下叶片中脱落酸含量上升,引起叶片气孔关闭B.发育中的果实能够释放较多的乙烯,促进果实有机物的积累C.赤霉素处理未萌发的水稻种子,可提高种子中淀粉的分解速度D.离体的叶片上细胞分裂素处理部位与对照部位相比,前者更能保持鲜绿8.某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分裂间期的G2期已有一对中心体存在B.在前期较晚时通过细胞骨架的变化形成纺锤丝C.后期的染色单体数目和染色体数都是中期的两倍D.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环沟后缢裂为两个子细胞9.布氏田鼠适宜在退化的草原生存,它以植物为食,会直接破坏植被。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到。两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调查方式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数(只)雄性数(只)初捕32321814重捕34418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的种群密度略低于272只/hm2,性别比例(雌:雄)为1:1B.田鼠的种群密度略高于272只/hm2,性别比例(雌:雄)为6:5C.田鼠的种群密度略低于136只/hm2,性别比例(雌:雄)为6:5D.田鼠的种群密度略高于136只/hm2,性别比例(雌:雄)为9:710.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成熟植株需要长日照处理或低温(2~7℃)处理后方能开花。研究发现,使用外源赤霉素处理拟南芥成熟植株,可使植株在无长日照的常温环境下开花。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组别组1长日照组2低温组3短日照组4短日照+GA组5常温+GA野生型植株开花开花不开花开花开花GA合成突变体不开花不开花不开花开花开花注:“GA”为赤霉素;“GA合成突变体”指不能合成内源赤霉素但对外源赤霉素反应正常的植株;“+GA”表示对植株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赤霉素A.组1、组3和组4的环境温度是常温B.组2和组5的日照条件为长日照C.长日照处理可能促进拟南芥合成赤霉素D.低温或长日照后才能开花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二、选择题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黄土高原上,科研人员选择了弃耕年份分别为3年、26年、46年和149年的4块弃耕地进行研究。调查统计了多种植物后,根据相对数量和相对地表覆盖度计算其重要值,从而确定优势种。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各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变化如下图。11.在弃耕地中调查统计植物的丰富度,合理的方法是()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C.总数量调查法 D.生活痕迹计数法12.下列关于4块弃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块弃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每块弃耕地的植被没有形成分层,不具有垂直结构C.26年弃耕地中,达乌里胡枝子取代猪毛蒿成为优势种D.46年弃耕地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13.当地弃耕地演替后形成的顶极群落是()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沙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马铃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富含淀粉和蛋白质,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14.为了检测马铃薯块茎中的营养物质,将马铃薯块茎研磨、过滤后获得上清液,均分为3组。分别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双缩脲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并振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组的实验结果需要与淀粉、蛋白质和还原糖标准样液的反应结果进行比对B.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未出现红黄色沉淀,说明上清液中不含还原糖C.双缩脲试剂A和B等体积混合后加入上清液D.加入碘-碘化钾试剂是为了检测过氧化氢酶15.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活动中,加入实验装置的试剂和物质如下表所示。组别ⅠⅡⅢV吸附有马铃薯匀浆的滤纸(片)3333缓冲液pH5.06.07.08.03%的H2O2溶液(mL)2.02.02.02.00.5分钟收集气体(mL)1.0分钟收集气体(m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滤纸片上吸附的马铃薯匀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酶具有高效性,滤纸片吸附的匀浆量不影响实验结果C.为减小实验误差,可用1套实验装置重复进行4组实验D.若加入的3%H2O2溶液的量过少,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16.下列对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B.厌氧呼吸的场所位于细胞溶胶C.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D.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氧化为乳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将绵羊引入某海岛后,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17.1840年绵羊种群的增长处于()A.开始期 B.加速期 C.转折期 D.饱和期18.1860年以后,绵羊数量基本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860年后,某些年份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可能是负值B.1860年后,种群数量能达到最大值是因为种内斗争最小C.186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与衰退型交替出现D.若初始引入的绵羊数量加倍,则1860年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也会加倍19.影响绵羊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B.食物属于非生物因素C.当地的年降水量属于外源性因素D.羊群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玉米(2n=20)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雌雄同株,可自交也可杂交。玉米籽粒的甜与非甜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发现,将纯种甜玉米(甲)和纯种非甜玉米(乙)间行种植,植株甲的玉米穗上同时有甜玉米籽粒和非甜玉米籽粒,植株乙的玉米穗上全为非甜玉米籽粒。20.下列关于玉米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玉米雌、雄花序的形成由性染色体控制B.玉米染色体的物质组成为核糖核酸和蛋白质C.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DNA数为40D.玉米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可观察到染色体组型图21.有同学用放有黑、白围棋子的2个围棋罐为材料,模拟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籽粒长成的植株进行自交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2个围棋罐分别模拟雌、雄花序B.每1个围棋罐中的黑子和白子数量需相等C.两罐中各摸取1粒棋子,记录组合结果以模拟非甜玉米植株的配子D.将摸出的棋子放回罐中后混合均匀再重复摸取,并尽可能多操作22.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籽粒长成的植株进行单株种植,发现有一株的某个玉米穗上所结籽粒明显不同于其他。下列现象及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可能是显性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B.若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可能是含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C.若所结籽粒甜与非甜数量接近,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显性纯合子致死D.若所结籽粒甜与非甜数量接近,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某类雌配子不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屈肘反射是人体常见的反射之一,下图为屈肘反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神经元,突触1和突触4是抑制性突触,突触2和突触3是兴奋性突触。23.神经元是神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都有多个轴突和一个树突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定与效应器相连C.Na+、K+进出神经元的方式都是易化扩散D.静息时神经元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24.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位点1,突触1和突触3处都有神经递质释放B.刺激位点2,突触2和突触4处都有神经递质释放C.刺激位点1,②④上都有神经冲动产生D.刺激位点2,①③上都有神经冲动产生25.关于屈肘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肌梭能在脊髓处产生痛觉B.刺激肌梭能引起屈肌和伸肌收缩C.刺激位点1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D.持续刺激位点1,屈肌不能持续收缩26.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其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λ值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1之比(λ=Nt+1/N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生物间存在着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B.当种群数量为n1时,一年后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将超过甲C.当种群数量为n2时,甲、乙两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相同D.当种群数量超过n2时,甲、乙的种群数量可以回归K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人体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是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其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的胞内部分变化如图1所示,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需通过葡萄糖转运载体(GT).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X,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1:药物X由胰岛素和GT抗体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胰岛素和GT抗体都能可逆地发挥作用,且GT抗体与GT的亲和力大于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研究2:研究人员将足量的带有荧光标记的X与红细胞膜悬液混合,发现膜上荧光强度逐渐上升。当膜上荧光强度稳定在峰值后,分成若干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膜荧光强度再次稳定,结果如图3所示。研究3:研究人员现,糖尿病患者使用X后进餐,患者的血糖水平初期上升,中期下降,晚期可保持相对稳定。27.下列对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能促进糖原分解B.胰岛素受体分布在细胞内部C.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作用D.抑制受体胞内部分的磷酸化能促进胰岛素的作用28.依据材料,下列选项对X作用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GT结合B.低血糖水平下,X促使细胞膜上GT数量增多C.高血糖水平下,X促使细胞加快摄取葡萄糖D.高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胰岛素受体结合29.依据研究2材料和图3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红细胞膜上有GTB.葡萄糖不能使红细胞膜GT数量增加C.葡萄糖与X竞争结合胰岛素受体导致荧光强度下降D.继续升高葡萄糖浓度,膜荧光强度不会下降到030.依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糖尿病患者进食后初期血糖上升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B.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血糖下降与药物X和胰岛素受体结合量减少有关C.与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相比,晚期时药物X和GT结合量增加D.正常人服用药物X后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三、综合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同学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以黑藻、NaHCO3溶液、光源、大烧杯、精密pH试纸和氧传感器等为材料用具,图1为该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为黑藻的类囊体部分膜结构及其相关反应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电子传递途径。材料二:今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攻关,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涉及60多步生化反应。科学家优化构建出从CO2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的人工途径。其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图3),除了第①阶段利用无机催化剂,其余②~④阶段都是利用自然界植物的酶系统优化组装而成。(1)在材料一中,改变图1装置中NaHCO3溶液的浓度进行实验,可用于探究。在相同时间内,除了用装置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还可用来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本实验还可以改变(多选A.光源功率B.光源波长C.光照时间D.水温E.黑藻用量)来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2)图2所示的膜结构含有光合色素,可用法分离光合色素。水光解获得的电子最终传递到光反应产物中。已知ATP的合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H的扩散,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一部分H+通过方式从外侧转运到类囊体腔中。(3)在材料二中,过程①和②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和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在自然界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过程③和④可发生在内;过程③也可发生在细胞溶胶,合成的葡萄糖一部分转变为后用于蔗糖的合成。(4)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能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可利用作为能源,既能合成“人工淀粉”,解决粮食危机,又有利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32.登革病毒的结构与HIV类似,外层脂类膜上嵌有病毒蛋白,内部有单链RNA.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水肿、出血和尿量增多等症状。下图表示人体抵抗病毒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图示主要显示了人体对抗登革病毒的免疫过程。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人体内产生2种抗体,这表明病毒表面存在。下列物质最可能引发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是(A.病毒RNAB.外层脂类膜上的磷脂C.病毒衣壳蛋白D.外层脂类膜蛋白)。(2)图中甲细胞是细胞,乙、丙细胞是。过程1是指甲细胞识别并结合巨噬细胞上的。当甲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导致人体抗体产生量,原因是细胞被致敏后,需要甲细胞分泌的激活,才能增殖分化产生出分泌抗体的细胞。(3)登革热患者常出现发热、局部组织水肿和尿量增多的症状,原因在于抗体1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体,引起增加,从而使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同时发热导致患者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对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下降,使垂体释放的减少,导致尿量增多。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个蜂巢通常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数量较多的工蜂组成。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2n=16)发育而成,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蜂王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能正常产生卵细胞(n=8),工蜂是丧失了生殖能力的雌蜂,雄蜂同蜂王交尾,能产生染色体组成与其体细胞相同的精子。材料二:蜜蜂的腹肢有沟(花粉筐),沟有毛(花粉刷)。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野生蜂群中少数具有长毛、深沟的突变型雄蜂,并用此雄蜂改良了野生型工蜂短毛、浅沟性状,培育出了工蜂全为长毛、深沟性状的突变型蜂群,以采集更多的蜂蜜。材料三:蜂毒是蜜蜂尾部腺体排出的毒汁且成分复杂,其中的蜂毒肽是含有2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科研人员提取了蜂王毒腺相关RNA并导入到棉铃虫卵中,获得了蜂毒肽前体;通过mRNA→cDNA反转录出了蜂毒肽基因。(1)蜂王生殖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存在个染色体组,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填“有”或“没有”)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蜂王和工蜂可由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发育的来,两者产生多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蜜蜂遗传中存在表观遗传现象,从分子水平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2)研究发现,雄蜂与蜂王交尾后短期内即死亡。蜜蜂的沟、毛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2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材料二中的突变型雄蜂与野生型蜂王为亲本杂交,获得的F1全为野生型。①亲本中突变型雄蜂的基因型为,野生型蜂王的基因型为。F1中野生型蜂王的基因型为②以F1为材料经多次杂交获得长毛、深沟突变型蜂群的培育方案如下(要注明表型):取F1中的野生型蜂王与交配得F2;选出F2中的交配得F3;选出F3中的突变型蜂王与交配得F4,由F4组成的蜂群即为突变型蜂群。F3中的工蜂中,突变型占。(3)材料三中提取的RNA,在棉铃虫卵的细胞中经过过程产生蜂毒肽前体,该过程需要携带氨基酸的进入核糖体。通过mRNA→CDNA反转录出的蜂毒肽基因一般与蜜蜂体内的基因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写出1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错误。B、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故B错误。C、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故C错误。D、由于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的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属于时间结构,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结构可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答案】D【解析】【解答】A、②是淋巴,内有淋巴细胞,A正确;B、⑤为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B正确;C、饥饿状态下,肝细胞可分解肝糖原,使流经肝脏的血糖浓度升高,④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③处,C正确;D、若图中①为胰腺细胞,其分泌的胰蛋白酶将由导管输送到十二指肠处,不能出现在③、④、⑤中,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1)管状结构:有盲端——毛细淋巴管——②是淋巴液。无盲端——毛细血管——③、④是血浆。(2)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液体为细胞内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⑤组织液。3.【答案】A【解析】【解答】A、DDT的使用之前果蝇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B、DDT对果蝇耐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故蝇群体对DDT耐药性的逐渐增强是选择的结果,B正确;C、DDT对果蝇耐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DT的使用使果蝇群体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对DDT耐药性强的果蝇与不具耐药性果蝇属于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答案】C【解析】【解答】A、①是磷脂分子,由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多个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双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B、①是磷脂分子,由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多个磷脂分子在水面能自发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C、②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表面,具有识别作用可以实现信息交流,C正确;D、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种分布是不对称的,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5.【答案】D【解析】【解答】A、四大家鱼因为栖息地和食性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池塘混养的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位置不同,提高了空间和食物的利用率,这是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的充分体现,B正确;C、因为水体中的生物无处不在,因此,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C正确;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可见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多,而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可见,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少,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生态位:

(1)概念: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

(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6.【答案】D【解析】【解答】A、由孩子父亲基因型是aaXBY可知,孩子的祖父能提供aY配子,故孩子的祖父有可能基因型为AaXbY,表现为短指且患血友病,A正确;B、由孩子母亲基因型可知,孩子的外祖母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为手指正常且是血友病的携带者,B正确;C、这对夫妇生一个女孩,女孩从父亲那得到XB基因,不会患血友病,C正确;D、这对夫妇生一个短指无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1/2×1/2×1/2=1/8,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设短指与正常指的基因用A、a表示,血友病与正常基因分别用b、B表示。依据题意可知,该家庭中手指正常但患血友病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据此答题。7.【答案】B【解析】【解答】A、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叶子中脱落酸的含量增多,引起气孔关闭,A正确;B、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促进果实有机物的积累,B错误;C、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并加快淀粉酶的合成,可提高种子中淀粉的分解速度,C正确;D、细胞分裂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因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更能保持鲜绿,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8.【答案】B【解析】【解答】A、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B、在前期较晚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纺锤丝是一种细胞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种,B正确;C、后期的染色单体数目为0,C错误;D、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是个连续的过程,人为划分成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1、间期:主要活动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分为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和G2期(DNA复制后期)。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看不到染色体。

2、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光镜可见的染色体形态,散乱排列在纺锤体内。每条染色体由连接在一个中心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3、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中心的假象平面),此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着分别移向两极。

5、末期:在两极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细胞核,纺锤丝消失,染色体解螺旋恢复为染色质丝形态,在原来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成为新的细胞壁,原来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9.【答案】C【解析】【解答】A、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4÷4÷2=136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性别比例(雌:雄)为(18+18):(14+16)=6:5,A错误;B、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4÷4÷2=136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性别比例(雌:雄)为(18+18):(14+16)=6:5,B错误;C、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4÷4÷2=136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性别比例(雌:雄)为(18+18):(14+16)=6:5,C正确;D、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4÷4÷2=136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性别比例(雌:雄)为(18+18):(14+16)=6:5,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10.【答案】B【解析】【解答】A、对于野生型植株来说,1、3和4组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处理,温度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故均为常温,A正确;B、长日照会引起拟南芥开花,故组2和组5应该用短日照处理,来观察低温和GA对开花的影响,B错误;C、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GA合成突变体在长日照下也不开花,但是二者在短日照下加上GA都可以开花,说明长日照可能是通过促进拟南芥合成赤霉素促进其开花的,C正确;D、拟南芥需要经过低温或长日照处理才会开花,是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依据题意“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成熟植株需要长日照处理或低温(2~7℃)处理后方能开花”,短日照处理不开花。但是由实验可知,短日照+GA处理会开花,常温+GA处理会开花,说明长日照或低温(2~7℃)处理后引起的开花可能与GA有关;GA受阻组,低温和长日照均不能开花,更加证实了该推测。【答案】11.A12.B13.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统计植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BCD正确。故答案为:A。12.A、发生在弃耕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每块弃耕地的植被都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C、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在26年弃耕地中猪毛蒿数量不断下降,而达乌里胡枝子数量不断增加,称为优势物种,C正确;D、从图中看出,46年弃耕地中,有5个物种,而其他时间段该地有3-4个物种,所以46年弃耕地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故答案为:B。13.根据题干信息“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所以在第149年演替成顶极群落,在该群落中没有高大的乔木和灌木,同时与荒漠与沙漠相比,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所以这时是草原群落。故答案为:B。【答案】14.A15.B16.D【解析】【分析】1、还原糖的检测:

2、蛋白质的检测:

3、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酶丙酮酸+[H]+少量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酶CO2+[H]+少量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酶H2O+大量ATP。

(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一阶段:葡萄糖→酶丙酮酸+[H]+少量ATP。​​​​​​​第二阶段:丙酮酸+[H]​​​​​​​14.A、3组的实验结果需要与淀粉、蛋白质和还原糖标准样液的反应结果进行比对,A正确;B、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红黄色沉淀,B错误;C、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先加A液后加B液,C错误;D、加入碘-碘化钾试剂是为了检测淀粉,D错误。故答案为:A。15.A、滤纸片上吸附的马铃薯匀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A正确;B、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滤纸片吸附的匀浆量为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B错误;C、pH是依次增大的,为减小不同装置带来的误差,所以实验采用一套反应装置依次操作,C正确;D、若加入的3%H2O2溶液的量过少,收集气体过少,影响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故答案为:B。16.A、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B、厌氧呼吸的场所位于细胞溶胶,B正确;C、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都是丙酮酸、[H]以及少量的能量,C正确;D、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还原为乳酸,D错误。故答案为:D。【答案】17.C18.A19.B【解析】【分析】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17.据图分析,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形增长。在1840年,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故处于转折期,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8.A、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处于动态平衡,某些年份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可能是负值,A正确;B、1860年后,种群达到最大数量,种内斗争最大,B错误;C、186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C错误;D、1860年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与环境容纳量有关,与初始引入的绵羊数量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A。19.A、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A正确;B、作为食物的牧草属于生物因素,B错误;C、当地的年降水量是非本体的因素,属于外源性因素,C正确;D、羊群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20.C21.C22.C【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

2、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围棋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罐内的黑白棋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棋子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20.A、玉米无性染色体,A错误;B、玉米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B错误;C、玉米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间期复制后染色体DNA数目为40,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体DNA数均为40,C正确;D、玉米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适合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组型图,D错误。故答案为:C。21.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是杂合子Aa,可以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A、2个围棋罐分别模拟雌、雄花序,里面的棋子模拟的雌雄配子,A正确;B、每1个围棋罐中的黑子和白子数量需相等,需要保证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B正确;C、两罐中各摸取1粒棋子,记录组合结果以模拟非甜玉米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C错误;D、将摸出的棋子放回罐中后混合均匀再重复摸取,并尽可能多操作,以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故答案为:C。22.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为杂合子Aa。A、若一株非甜玉米显性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即为aa,则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A正确;B、若一株非甜玉米含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即为aO(O为缺失片段处,没有基因),则其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B正确;C、若某种原因导致显性纯合子致死,则所结籽粒中甜:非甜=1:2,C错误;D、若某种原因导致某类雌配子不育,如含A的雌配子不育,则所结籽粒甜aa:非甜Aa=1:1,D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23.D24.A25.D26.D【解析】【分析】1、神经元的结构:(1)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2)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突起。(3)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4、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23.A、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A错误;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相连,B错误;C、K+出细胞、Na+进细胞是易化扩散,C错误;D、静息时神经元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正确。故答案为:D。24.A、由图可知,刺激位点1,突触1和突触3处都有神经递质释放,A正确;B、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刺激位点2,突触4处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C、突触4是抑制性突触,刺激位点1,突触2处有神经递质释放,②上都有神经冲动产生,C错误;D、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刺激位点2,③上有神经冲动产生,D错误。故答案为:A。25.A、疼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A错误;B、刺激肌梭能引起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B错误;C、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刺激位点1,兴奋没有通过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D、突触1是抑制性突触,持续刺激位点1,屈肌不能持续收缩,D正确。故答案为:D。26.A、甲、乙生物在0-n2时,种群数量都增加,n2之后种群数量都减少,但不能据此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A错误;B、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二者的λ值相同,种群数量增长一样,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B错误;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二者的λ值相同,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相同,并不是两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相等,C错误;D、甲乙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都是n2,当种群数量超过n2时,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以及资源、空间的有限,甲、乙的种群数量会回归K值,D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27.C28.B29.C30.B【解析】【分析】血糖平衡调节:

27.A、胰高血糖素作用下促进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没有该功能,A错误;B、胰岛素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B错误;C、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即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保证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C正确;D、抑制受体胞内部分的磷酸化能抑制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进而胰岛素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D错误。故答案为:C。28.A、图3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上升,膜荧光强度逐渐下降,说明低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GT结合,A正确;B、X作为一种胰岛素,在低血糖水平下,X促使细胞膜上GT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葡萄糖进入细胞,B错误;C、高血糖水平下,X作为胰岛素能促使组织细胞加快摄取葡萄糖,C正确;D、高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B。29.A、药物X由胰岛素和GT抗体组成,当将足量的带有荧光标记的X与红细胞膜悬液混合,发现膜上荧光强度逐渐上升,据此可推测,红细胞膜上有GT,A正确;B、葡萄糖不能使红细胞膜GT数量增加,但能与X竞争性结合GT,B正确;C、葡萄糖与X竞争结合GT导致荧光强度下降,C错误;D、葡萄糖与X竞争性结合GT,继续升高葡萄糖浓度,会促进GT转运葡萄糖进细胞,仍会有X与GT结合,膜荧光强度不会下降到0,D正确。故答案为:C。30.A、食物的消化吸收会导致血糖含量上升,据此可推测,糖尿病患者进食后初期血糖上升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A正确;B、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血糖下降与药物X和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发挥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有关,B错误;C、根据实验3结果推测,与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相比,晚期时血糖浓度较低,因而,药物X和GT结合量增加,从而抑制了葡萄糖载体的作用,C正确;D、药物X口服后,经过消化作用,药物X被消化变成小分子,从而不会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因而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D正确。故答案为:B。31.【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溶液pH值变化;ABD(2)(纸)层析;NADPH;类囊体膜;两侧H+的浓度差;主动运输(3)二氧化碳的固定;叶绿体;果糖(4)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解析】【解答】(1)实验装置中NaHCO3可以为黑藻提供CO2,不同浓度的NaHCO3可提供不同浓度的CO2,因此改变图1装置中NaHCO3溶液的浓度进行实验,可用于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氧气的量或消耗CO2的量表示,由于溶液中CO2被消耗后pH会发生变化,因此还可以用溶液pH值变化来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因此本实验还可以改变光源功率或光源波长来表示光照强度不同,用于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也可改变溶液的温度来研究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即选ABD。(2)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用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水光解获得的电子最终传递到光反应产物NADPH中。已知ATP的合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H+从类囊体膜内向膜外扩散,由图可知类囊体膜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两侧H+的浓度差,由于膜内H+浓度大于膜外,因此一部分H+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逆浓度梯度从外侧转运到类囊体腔中。(3)图3中过程①为CO2和H2形成甲醇,过程②为甲醇形成三碳糖,所以过程①和②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酸的还原过程。③④是三碳糖进一步形成葡萄糖和淀粉的过程,在自然界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内。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形成的,过程③也可发生在细胞溶胶,合成的葡萄糖一部分转变为果糖后用于蔗糖的合成。(4)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能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可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作为能源,既能合成“人工淀粉”,解决粮食危机,又有利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

【分析】1、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色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有一种,它们能够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光合作用过程:(1)光反应: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I(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光能提供能量促使ADP和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AT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第二个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从外界吸收的CO2,在Rubisco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两个C3分子,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又形成C5。32.【答案】(1)RNA;体液;两种(多种)抗原;D(2)辅助性T淋巴;效应B淋巴(浆细胞);抗原-MHC复合体;减少;B淋巴;细胞因子(3)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