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某群落内部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该群落属于()A.热带雨林群落 B.北方针叶林群落C.热带草原群落 D.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2.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黑农五号”新品种,该育种方法是()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3.人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红细胞衰老过程中其结构不会出现变化C.红细胞在死亡过程中会产生凋亡小体D.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说明其具有全能性4.研究发现,某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进行攻击和破坏,导致胰岛β细胞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A.过敏反应 B.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C.自身免疫病 D.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5.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某同学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为甲→丙→丁→乙B.图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C.图丙细胞中的DNA含量是图乙细胞的两倍D.图丁细胞所处的时期细胞中央会出现赤道板6.现在世界上有400多品种的家犬,它们都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下列关于家犬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品种的家犬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家犬驯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C.多种家犬品种的出现是连续多代人工选择的结果D.家犬的进化方向是由人类的需要决定的7.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释的蛋清液加入蛋白质检测试剂后,溶液呈紫色B.马铃薯匀浆与碘-碘化钾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黄色C.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梨汁中的果糖时不需要加热D.用重铬酸钾溶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8.为了验证酶的某种特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分组实验。甲组:2mL过氧化氢酶溶液+2mL过氧化氢溶液;乙组:2mL蒸馏水+2mL过氧化氢溶液。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B.本实验的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观察C.两组实验应在60℃恒温水浴中进行D.实验目的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9.如图②③表示某反射弧的两个位点,①④表示脊髓的不同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①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B.若②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C.若③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但手不能动的现象D.若④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手也能动的现象10.酵母菌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生成ATP最多的场所是()A.细胞膜 B.细胞溶胶 C.线粒体基质 D.线粒体内膜11.如图是实验狗颈部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其中甲、乙、丙属于内环境,丁是细胞内液。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注射1.5%的NaC1溶液后,最先发生渗透压升高的部位是()A.甲 B.乙 C.丙 D.丁12.某兴趣小组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苗尖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苗尖端下部的一侧(丙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苗尖端下部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长素在禾本科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B.若将甲组置于暗中,则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与光照下基本一致C.比较乙组左、右琼脂块引起的α角可证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D.乙组左侧琼脂块引起的α角小于乙组右侧琼脂块引起的a角13.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32PB.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会导致悬浮液中35S增多D.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则两组实验的沉淀物中都几乎没有放射性14.在适宜条件下,果蝇成虫每天产卵,从卵发育成成虫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如图是相同数量的果蝇在甲、乙两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种群增长曲线,其它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组温度条件下大约第17天达到环境容纳量B.甲组温度条件下第13天时果蝇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甲组第17天后果蝇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空间限制D.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容纳量受温度条件的限制15.物质甲、乙、丙、丁分别属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验发现,物质甲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脱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适宜浓度的甲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贮藏期B.用适宜浓度的乙喷洒未成熟的香蕉,可加快其成熟C.用适宜浓度的丙处理番茄雌蕊,可诱导形成无籽番茄D.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在叶片细胞中的含量将下降16.为探究茉莉酸(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组别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实验结果NaCl茉莉酸①+-部分细胞质壁分离②++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③--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A.胡杨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也可作本实验的材料B.若将组③中的细胞培养在水中,则其体积将不变C.组①中,只有部分胡杨细胞有水分的进出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17.将DNA两条链都含3H标记的蚕豆根尖细胞培养在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18.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a~e表示免疫细胞,f表示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是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后可能产生多种抗原-MHC复合体B.b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增殖分化C.c、d、e细胞表面都有针对同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受体D.f是免疫球蛋白,其两臂上各有一个相同的抗原分子结合位点19.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B.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体液调节只有化学信号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广泛的原因是激素没有特异性D.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运输需要内环境参与,神经调节过程则不需要20.如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细胞内的物质,②表示细胞内某种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以物质④为模板合成物质③的过程叫转录B.结构②沿着物质③运行的方向是从左至右C.物质⑤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D.物质⑤的结构由物质①上的密码子决定21.亲代DNA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表达的蛋白质却会发生变化,且此变化可遗传给后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DNA甲基化 B.转录形成的mRNA不同C.DNA复制出现差错 D.转运RNA结构发生改变22.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所示为其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基因未发生突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前期IB.上述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MI过程23.图1表示离体轴突的部分结构,表1、表2均为灵敏电位计。图2为图1中a~e段轴突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表1会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同B.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Na+浓度,表1与表2发生偏转方向和速度均增大C.若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出现图2示意图,此时甲位点处于复极化过程D.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K+浓度,则图2中丙位点测得的膜电位绝对值将变大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患者的结肠上有许多息肉,易恶变为结肠癌。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做预防性切除。如图为一个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型的系谱,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24.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2/3C.上述系谱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D.Ⅱ3和Ⅱ4婚配,后代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25.Ⅱ3和Ⅱ4盼望生育一个正常的孩子。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A.Ⅱ4在25~34岁期间生育后代B.对他们的直系亲属进行系谱分析C.采用羊膜腔穿刺方法进行产前诊断D.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二、综合题26.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现象。(2)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结构。(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将增加。15年后的贝尔针茅草原群落(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4)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若要调查一公顷范围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27.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结构①②③④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构成结构④的蛋白质除图中来源外,还可来自于。(2)蛋白质通过(结构)进入结构②。结构③中的蛋白质出细胞的方式是。(3)若该细胞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判断的依据是。28.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回答下列问题:(1)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2)CO2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提供能量。(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在10~14×102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大的主要原因是。29.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羽化(从蛹变为成虫)的昼夜节律表现为正常节律和长节律,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基因A、D是个体表现为正常节律的必要条件。用都为纯合子的亲本进行三组杂交实验,F1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杂交组合亲代F1雄雌I正常节律长节律(不含A、D基因)正常节律雌、长节律雄Ⅱ正常节律长节律(含A基因)正常节律雌、长节律雄Ⅲ正常节律长节律(含D基因)正常节律雌、正常节律雄回答下列问题:(1)A、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可作出此判断的杂交组合为。杂交组合Ⅱ亲本的基因型为。(2)现用雌、雄亲本均为长节律的个体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正常节律,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雌、雄性个体中正常节律与长节律个体的比值分别为、。(3)若要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应选择上述表格中的与不含A、D基因长节律雄性个体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验证过程。30.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其中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IGF-1基因缺失小鼠体内GH水平分泌应(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小鼠,理由是。(2)研究人员拟采用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成分分组离体培养,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如表所示,A组为对照组。组别ABCDE添加的成分无GHIGF-1正常小鼠去垂体后的血清?实验分析及预测:①结合本实验目的,推测E组培养液中添加的物质是。②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3)垂体受下丘脑和甲状腺的双重调节,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腺垂体分泌TH(促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和甲状腺分泌的相关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些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的调节机制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热带雨林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热带草原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因此其基因库最丰富。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2.【答案】B【解析】【解答】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黑农五号”新品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该方法属于诱变育种,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水稻的育种。3.【答案】C【解析】【解答】A、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错误。B、红细胞衰老过程中其细胞膜结构会出现变化,B错误。C、红细胞在死亡过程中会产生凋亡小体,吞噬细胞再吞噬分解凋亡小体,C正确。D、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不能说明其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细胞的数量不变。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答案】C【解析】【解答】由题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进行攻击和破坏,根据自身免疫病的定义判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反应过强,攻击自身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自身免疫病,故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5.【答案】B【解析】【解答】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甲、乙、丙、丁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故图中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A错误;B、图乙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B正确;C、图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两者DNA含量相等,C错误;D、图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所处的时期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1)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2)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3)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4)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5)未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缩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6.【答案】B【解析】【解答】A、不同品种的家犬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A正确;B、家犬驯化过程是一个进化过程,种群基因频率有改变,B错误;C、多种家犬品种的出现,是人工连续多代按人类的需要选择的结果,C正确;D、家犬的进化方向是由人类的需要决定的,不是自然环境决定的,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②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③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③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④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⑤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②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③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④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⑤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②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7.【答案】A【解析】【解答】A、稀释的蛋清液中含有蛋白质,加入蛋白质检测试剂——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A正确;B、淀粉遇碘液变蓝,B错误;C、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梨汁中的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D、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但蛋白质不可用其检测,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现用现配)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显微镜观察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8.【答案】D【解析】【解答】A、实验的可变因素为是否加酶,A错误;B、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可直接观察,即直接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B错误;C、过氧化氢易受温度的影响,若放在60℃水浴中,其会自动分解,对实验产生干扰,C错误;D、由实验分组可知,实验目的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若甲组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乙组快,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酶活性实验探究中的注意事项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酶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底物与酶接触
(4)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9.【答案】A【解析】【解答】A、若①处上传神经束受损,传入神经的信息无法上传到大脑皮层,会出现没有感觉,但脊髓能控制手的收缩动作,A错误;B、若②传入神经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B正确;C、若③传出神经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但手不能动的现象,C正确;D、若④处脊髓受损,由于控制手动作的运动神经元并不与这一部分连接,故反射弧是完整的,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手也能动的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兴奋传导反射弧
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由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也无效应传入
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也无效应神经
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既无感觉也无效应传出
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10.【答案】D【解析】【解答】A、母菌细胞需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细胞膜上不产生,A错误;B、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产生少量ATP,B错误;C、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少量ATP,C错误;D、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大量ATP,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NAD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NAD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NAD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11.【答案】B【解析】【解答】丁是细胞内液,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血浆)注射1.5%的NaC1溶液后,血浆中的渗透压最先升高。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12.【答案】C【解析】【解答】A、生长素在禾本科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A正确;B、有光照和无光照产生的生长素是一样多的,若将甲组置于暗中,则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与光照下基本一致,B正确;C、比较乙组左、右琼脂块引起的α角不可证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还可能是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由分析可知,乙图中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右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多于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故乙组左侧琼脂块引起的α角小于乙组右侧琼脂块引起的a角,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
(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变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一直可以进行,是主动运输,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在单侧光照时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茎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的,因而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从而造成茎向光弯曲生长。13.【答案】D【解析】【解答】A、大肠杆菌中含有P的化合物有核酸、ATP、磷脂等,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含32P的不只有核酸,A错误;B、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故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噬菌体无法存活,B错误;C、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若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经过搅拌直接离心,则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会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质中,导致所得的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C错误;D、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噬菌体可能没来得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或DNA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大肠杆菌,两组实验结果中沉淀物都几乎没有放射性,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2、噬菌体侵染病毒实验:(1)原理:要获得被35S或32P标记噬菌体,首先要获得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在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中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注意:(1)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大肠杆菌细胞会裂解;保温时间不能过段,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2)35S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中出现沉淀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有少量蛋白质外壳;32P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保温时间过长是大肠杆菌裂解,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14.【答案】C【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可知,甲组温度条件下大约第17天达到环境容纳量,A正确;B、种群数量在K/2处时,增长速率最大,则图中甲组温度条件下种群数量在300时,即第13天时果蝇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甲组第17天后果蝇数量下降,由于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D、根据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的温度不相同,再合实验结果可知,环境容纳量(K值)受温度条件的限制,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15.【答案】C【解析】【解答】A、甲是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甲处理马铃薯块茎,不能延长贮藏期,A错误;B、乙是赤霉素,不具有催熟的作用,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B错误;C、丙是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诱导形成无籽番茄,C正确;D、丁是脱落酸,高温环境脱落酸的含量上升,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名称作用吲哚丁酸、α-萘乙酸、2,4-D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b.促进果实生长,防止落花落果
c.可用作农业除草剂赤霉素类a.促进植物茎秆伸长;
b.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用来提早播种青鲜素蔬菜储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储存时间膨大剂、乙烯利用于果实催熟矮壮素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能使植株变矮,茎秆变粗16.【答案】D【解析】【解答】A、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是成熟的细胞,无中央大液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B、将组③中的细胞培养在水中,细胞吸水,则其体积将不变会略有增大,B错误;C、组①中,所有胡杨细胞都有水分的进出,C错误;D、由①②组实验可以看出,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液泡,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称作原生质层。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17.【答案】B【解析】【解答】根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含3H标记的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DNA,在不含3H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次,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都含3H(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经过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1条单体的DNA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即该单体含3H;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两条链都不含3H,即该染色单体不含3H。综上所述,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且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5)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1个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为2n个,含母链的DNA分子2个。18.【答案】C【解析】【解答】有图示分析可知:a:吞噬细胞、b:辅助T淋巴细胞、c:B细胞、d:记忆B细胞、e:浆细胞、f是抗体;
A、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抗原表面的多种抗原-MHC复合体暴露出来,A正确;
B、辅助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表面的特定的抗原-MHC复合体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e为浆细胞,没有抗原受体,C错误;
D、f是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抗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④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抗体;<o:p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2)细胞免疫的过程如下:
19.【答案】B【解析】【解答】A、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A错误;B、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体液调节仅有化学信号(H+、激素等),B正确;C、激素也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D、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运输需要内环境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分泌到组织液中,也有内环境的参与,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0.【答案】D【解析】【解答】A、以物质④DNA为模板合成物质③mRNA的过程叫转录,A正确;B、由左侧的tRNA离开可知,结构②沿着物质③运行的方向是从左至右,B正确;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所以物质⑤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C正确;D、物质⑤的结构由物质④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模板:DNA分子一条链。
(3)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4)酶:RNA聚合酶。
(5)能量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酶。
(5)能量.
(6)工具:tRNA。
(7)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21.【答案】A【解析】【解答】A、DNA甲基化只是对DNA进行修饰从而引起蛋白质的变化,并未改变DNA碱基序列,A正确;B、DNA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转录的mRNA不会变,B错误;C、DNA复制出现差错会导致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现差错,C错误;D、转运RNA结构发生改变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表观遗传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22.【答案】C【解析】【解答】A、该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了四分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B、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图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D、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上也含有了等位基因A和a,所以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MI和MⅡ过程,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23.【答案】B【解析】【解答】A、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会先后经过b、c点,表1会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反,A错误;B、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Na+浓度,Na+内流速度更快,形成的电位差更大,表1与表2发生偏转方向和速度均增大,B正确;C、图2表示发生了一次动作电位,若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出现图2示意图,此时甲位点处于反极化过程,C错误;D、丙所示为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K+浓度,则图2中丙位点测得的膜电位绝对值将变小,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答案】24.B25.C【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3、调查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
4、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4)提倡适龄生育。24.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I2和III3表现正常,基因型均为aa,II6和II7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知III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或者2/3Aa,所以III1与正常男性结婚(基因型为aa),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3+2/3*1/2=2/3,B正确;C、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者Aa,C错误;D、I1患病,I2表现正常,他们的子代II1和II2表现正常,II3患病,由此可知,I1的基因型为Aa,I2、II1和II2的基因型为aa,II3的基因型为Aa,同理可以得出II4的基因型为Aa,Ⅱ3和Ⅱ4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D错误。故答案为:B。25.根据第1题可知,Ⅱ3和Ⅱ4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后代患病概率为3/4,如果想生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采用羊膜腔穿刺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此方法可以知道胎儿的基因型,C正确。故答案为:C。26.【答案】(1)重叠(2)增长型;水平(3)次生;物种丰富度;是;该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4)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标记重捕法【解析】【解答】(1)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生态位分化。(2)7~8年后,贝加尔针茅为优势种。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因此可说明7~8年后贝加尔针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从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在水平结构上的分布,说明具有水平结构。(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故贝尔针茅草原群落是顶极群落。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因此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所吃,以及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各种关系等。
3、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4、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个体。如柳树、琪桐等。
(2)估算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①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②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③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如飞蛾等。
(3)其他方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5、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幼年个体数、中年个体数以及老年个体数比例适中)和衰退型(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7.【答案】(1)②④;自身核糖体合成(2)核孔;胞吐(3)分裂间期;无染色体【解析】【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②细胞核和④线粒体是含有双层膜的结构。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构成结构④线粒体的蛋白质除来自图中细胞质合成以外,还可来自于自身核糖体合成。(2)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结构③为囊泡,其中的蛋白质通过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3)图示细胞含有细胞核,无染色体,为细胞分裂的间期。【分析】1、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主要由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等构成。
(1)核膜①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②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③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4)核孔:主要是mR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变大。28.【答案】(1)光反应(2)五碳糖(“RuBP”也给分);NADPH和ATP(3)光照强度;转基因水稻内PEPC酶能增大气孔导度,导致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增多,提高了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解析】【解答】(1)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因此植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进入植物细胞内的CO2首先被C5固定成为C3,C3再被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还原。(3)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随光照强度增加,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强,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10~14×102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水稻较普通水稻的气孔度大,其原因为转基因水稻导入了PEPC酶的因素,说明转基因水稻内PEPC酶能增大气孔导度,导致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增多,提高了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因此转基因水稻在强光照下光合速率比原种水稻大。【分析】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NADPH,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采购图书设备合同
- 工业用途管材采购协议
- 商业店铺租赁合同解除
- 四招标文件的审核
- 市政建设质量承诺
- 桥梁建设劳务分包协议书
- 二手大型机械买卖合同
- 水上交通艇购买合同样本
- 临时贷款展期合同范本
- 全面咨询合同资料
- 《涉江采芙蓉》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与参考答案
- 保定学院《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水稻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应商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 阿胶的课件教学课件
- 登高作业安全
- 口腔营销技能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室内滑雪场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 电子竞技赛事裁判员培训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