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内环境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没有缺失时,内环境将维持稳态D.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2.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④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性激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在④中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营养不良可导致③增多引起细胞水肿3.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B.实验一般以HCl或NaOH滴数为纵轴,以pH为横轴,绘制实验结果C.从加入HCl或NaOH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需要通过H2CO3/CO32-等缓冲对来完成4.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糖含量下降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5.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d→脊髓→b→膀胱B.婴儿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的原因是婴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C.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6.下列关于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和语言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会导致无法听懂别人说话C.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抑郁症7.以下有关高等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些激素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内分泌腺细胞,如胰岛素B.有些激素可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内分泌腺细胞,如糖皮质激素C.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小肠黏膜细胞D.有些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如皮质醇8.TRH兴奋试验是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重要方法,可用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该方法是将TRH静脉推注,测定推注前后血清中的TSH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调控垂体分泌TSH方面,TRH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B.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C.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D.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试验前血清中TSH水平低于正常值9.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左右。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人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室温下,肥胖症患者出汗,说明其体温调定点高B.体温维持在37℃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流感病毒侵入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可以清除病毒D.体温调定点位于大脑皮层,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温恒定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反应速度较缓慢并且作用时间短暂B.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C.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D.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使下丘脑分泌和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1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扁桃体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B.巨噬细胞能够吞噬消化抗原和识别自身的分子标签C.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D.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12.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并在辅助性T细胞内增殖产生新的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B.HIV侵入人体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就开始持续减少直至较低水平C.HIV侵入人体后,其增殖所需的酶均由被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提供D.HIV侵入人体后,被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仍能正常分泌白细胞介素13.细胞毒素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下图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图中抗体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特定的蛋白质制备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破裂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B.细胞毒素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杀伤力D.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14.用某植物幼芽浸出液来处理扞插的枝条,则生根提前1~3天,且生根数量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幼芽浸出液中可能含有吲哚乙酸B.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由幼芽中的腺体分泌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不再利用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来实现调节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共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都是植物体内产生的 B.都属于有机物C.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16.将某种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A.生长素和乙烯在浓度较低和浓度过高时都会出现相反的作用效果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C.空白对照组是将等量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D.据实验结果可推知,生长素能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17.下列相关叙述中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A.果树的修芽剪枝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D.种子萌发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18.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用抽样检测法统计酵母菌的数量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19.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只/hm2B.黑线姬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D.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2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c点左右21.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干旱、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C.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却可促使东亚飞煌种群的爆发式增长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22.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D.环境发生变化后,图③中的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23.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应进行合理密植C.某风景区不同地段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24.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的是()A.林下草本植物在乔木落叶期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B.干旱地区的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C.群落中某缺少食物的动物,身体瘦小、生长缓慢D.森林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上生活的动物善奔跑25.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B.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只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二、综合题26.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TRPV1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阳离子通道蛋白,它可以控制相关离子进出神经细胞。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能使神经细胞膜上TRPV1通透性增强,促进Ca2+内流,继而引发局部炎症组织疼痛,其分子机制如下图所示。实验证明,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TR-PV1通道。请回答下列问题:(注:gp130-JAK、P13K、AKT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物质。)(1)如图所示,膜蛋白gp130最可能是(填“载体蛋白”或“受体蛋白”)。Ca2+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2)据图分析,PI3K一方面促进蛋白的合成,一方面促进的融合,进而使神经细胞膜上TRPV1通透性增强,促进Ca2+内流。从炎症因子IL-6与gp130结合到产生疼痛的调节方式(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3)吃辣椒时,辣椒素会刺激口腔内的疼觉感受器并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部位钠离子通道的开闭情况是,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突触小体内的内的谷氨酸(一种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经一系列神经传导过程,最终在产生疼觉。(4)吃辣味火锅时,若再喝热饮料,则疼觉会增强,试解释其原因:。27.新冠病毒属于一种带有包囊膜的RNA病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通过其包囊膜上的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系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衣壳与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此时发挥作用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2)冠状病毒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冠状病毒,可用于预防接种。接种类冠状病毒的目的是使人体内产生较多的。已经接种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会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3)目前,我国开始了第三针(加强针)全面接种工作,该类病毒疫苗注射入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需要借助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其凝集并抑制其繁殖,该细胞来自于细胞。(4)多次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浆有助于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原因是,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疾病)。28.研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助于了解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下图甲和乙是人体内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两种调节过程,其中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GIP是一种葡萄糖依赖信号分子。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信号分子除胰高血糖素外,还有。(2)除图乙所示外,胰岛素还可通过促进,使血糖浓度进一步降低。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中胰岛素水平会更高,原因是。(3)研究表明,CIP在高血糖水平下可显著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在低血糖水平下不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请用以下材料验证GIP的上述作用,完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材料及用具:CIP溶液、饥饿的健康小鼠若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必需的检测设备。实验设计思路:①取饥饿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3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测定胰岛素浓度并作记录;②分别向甲、乙、丙组小鼠静脉注射等量的;③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丙组小鼠的。29.为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2,4-D)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小李同学做了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清水处理组。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实验的因变量,除生根数量外,还可以用表示。(2)该实验(填“能”或“不能”)体现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判断的依据是。(3)小张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获得甲组2,4-D浓度高于乙组,其原因是。(4)小汪同学为判断甲、乙两组2,4-D浓度的高低,进行了如下实验:对乙组所对应的2,4-D用少量的清水进行适度稀释处理,然后再培养同种插枝,观察并比较乙组稀释前后插枝的生根情况。预期实验结果:若出现,则说明乙组浓度高于甲组。30.如图1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用增长率表示数学公式),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2)投放田鼠的天敌——蛇,图1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的增长曲线,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3)分析图2,前4年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4)图2中第8-10年,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型;第16~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形增长。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B、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没有缺失时,内环境稳态也可能发生改变,C错误;D、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2.【答案】B【解析】【解答】A、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内环境,④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性激素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内,受体在细胞内,B正确;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不会进入细胞内液发挥作用,C错误;D、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1)管状结构:有盲端——毛细淋巴管——③是淋巴。无盲端——毛细血管——①是血浆。(2)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液体为细胞内液④,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组织液③。3.【答案】C【解析】【解答】A、实验中除了空白对照外还有自身的前后对照,为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A错误;B、实验一般以HCl或NaOH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绘制实验结果,B错误;C、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NaOH后变化情况与缓冲溶液很接近,由此说明,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C正确;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需要通过H2CO3/HCO3-等缓冲对来完成,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4.【答案】A【解析】【解答】A、血糖降低时,通过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迅速升高,A错误;B、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在某个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B正确;C、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即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成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减慢;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

5.【答案】C【解析】【解答】A、婴儿的脑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控制脊髓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感受器→d传入神经→脊髓排尿中枢→b传出神经→膀胱,A正确;B、婴儿的脑发育还不完善,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脊髓的排尿中枢的活动,故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B正确;C、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说明大脑皮层参与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说明膀胱→d→脊髓→c→脑的通路是正常的,但尿失禁,即能排尿,但排尿不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说明脑→a→脊髓中出现了障碍,故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6.【答案】D【解析】【解答】A、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的,A正确;B、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会导致无法听懂别人说话,B正确;C、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D、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7.【答案】C【解析】【解答】A、包括性激素在内的类固醇激素都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出去的,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胰岛素是通过胞吐方式被分泌出去的,A错误;B、有些激素,如蛋白质类激素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内分泌腺细胞,如生长激素,而糖皮质激素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分泌的,B错误;C、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小肠黏膜细胞,小肠黏膜能合成并分泌促胰液素,C正确;D、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部分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和转运蛋白。如脂溶性物质甘油、脂肪酸、性激素、乙醇及氧气、二氧化碳等。

(2)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需要转运蛋白。如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机盐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运输。

(3)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能量和转运蛋白。如无机盐离子、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8.【答案】B【解析】【解答】A、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TSH,可见两者具有拮抗作用,A错误;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注射TRH,能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TSH水平无明显变化,C错误;D、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因此试验前血清中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应高于正常值,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9.【答案】B【解析】【解答】A、室温下,肥胖症患者易出汗,是由于脂肪具有保温作用,不利于散热,不能说明其体温调定点高,A错误;B、当温度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时,产热和散热就达到平衡,也就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C、流感病毒侵入机体,需利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才能清除病毒,C错误;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人为恒温动物,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10.【答案】C【解析】【解答】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时间比较长,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电信号,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因此神经调节信号既有电信号,又有化学信号,B错误;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11.【答案】A【解析】【解答】A、脾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扁桃体不具备该功能,A错误;B、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一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或MHC),作为分子标签;巨噬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所以巨噬细胞能够吞噬消化抗原和识别自身的分子标签,B正确;C、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所以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C正确;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2.【答案】A【解析】【解答】A、HIV侵入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因此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A正确;B、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此时人体的免疫能力正常,因此随着HIV浓度的升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多,使得大量的HIV被消灭,B错误;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侵入人体后,其增殖过程中逆转录所需的酶由HIV自己提供,C错误;D、HIV侵入人体后,被感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成为靶细胞,不能正常分泌白细胞介素-2(细胞因子),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由于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DNA中,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大量的T淋巴细胞被HIV破坏便会严重削弱免疫功能,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HIV还可以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13.【答案】A【解析】【解答】A、溶酶体破裂,溶酶体内含的蛋白酶及其他水解酶释放至胞浆中,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A正确;B、细胞毒素没有特异性,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形成结合物,结合物中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B错误;C、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定向性,细胞毒素的杀伤力并未改变,C错误;D、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体液免疫参与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依据题意与题图分析可知,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形成免疫毒素,结合物中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使毒素对其产生选择性杀伤效应。14.【答案】B【解析】【解答】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其本质为吲哚乙酸等,用某植物幼芽浸出液来处理扞插的枝条,生根数量增多,说明该幼芽浸出液中可能含有吲哚乙酸,A正确;B、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是由植物的一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B错误;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不能够反复利用,所以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C正确;D、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从而实现对植物体的调节,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主要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15.【答案】C【解析】【解答】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参与调节细胞代谢,从而调节生命活动,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错误,AB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16.【答案】A【解析】【解答】A、生长素和乙烯都属于植物激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而乙烯没有两重性,A错误;B、由题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无关变量是根尖起始长短等,B正确;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将等量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C正确;D、据实验结果可推知,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说明生长素能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的作用越明显,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原则,(3)可重复原则,(4)科学性原则。

2、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程度;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根尖生长,高浓度时抑制根尖生长即表现为两重性,而乙烯在此实验中只能表明对根尖生长起抑制作用。17.【答案】B【解析】【解答】A、果树的修剪,意在解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A不符合题意;B、豆科植物有利于固氮菌生长,种植豆科植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种气是指乙烯,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应用实例,C不符合题意;D、种子萌发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是由于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及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导致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18.【答案】C【解析】【解答】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小,A错误;B、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B错误;C、酵母菌属于微生物,酵母菌的计数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借助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的数量,C正确;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J型增长没有K值,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计数原则为: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抽样检测法常用于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统计或种群密度调查,具体操作如下: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的中酵母菌总数。

(4)没有环境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率为一个恒定正值,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呈S型增长。19.【答案】B【解析】【解答】A、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再用数量除以面积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M,若黑线姬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m数目偏小,从而使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C、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C错误;D、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测量种群密度的方法如下:①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②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统计方法如下:

①标记重捕法:②样方法:所有样方内个体总数/样方的总面积。

(3)物种丰富度衡量指标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答案】D【解析】【解答】A、“J”形增长曲线中每年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A错误;B、图乙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即c点以前,C错误;D、渔业捕捞时为了持续获得较大产量,需要种群捕捞后能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因此剩余量在K/2左右,即c点左右,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21.【答案】A【解析】【解答】A、干旱、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昆虫的孵化是由胚胎发育转为胚后发育的过程,母体提供的营养已用完,自身从外界获取的能力很弱,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弱,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降低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B正确;C、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气候干旱蝗虫卵的孵化率提高,容易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C正确;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②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捕食、种间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③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④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22.【答案】D【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①是捕食,②是互利共生,③可能是竞争,A错误;B、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C、③是竞争,海葵与寄居蟹是寄生的关系,故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D、③是竞争,若环境发生变化后更有利于b的生长发育,则b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o:p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2)种内关系: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斗争。<o:p<o:p23.【答案】B【解析】【解答】A、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出现镶嵌分布,A正确;B、群落分层是指不同物种之间,而玉米是同种生物,玉米地中的玉米构成种群,不是群落,B错误;C、某风景区不同地段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24.【答案】C【解析】【解答】A、林下草本植物也需要适宜的光照,但是其竞争能力弱于乔木,乔木落叶期间,照射到林下的阳光充足,草本植物会利用这段时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B、由于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较少,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有利与其吸收地下水分,这是陆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C、群落中某动物缺少食物,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其身体瘦小、生长缓慢,这与生物的适应性无关,C符合题意;D、森林中多为高大的乔木,其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地势平坦,其中生活的动物善奔跑,都是生物的适应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25.【答案】D【解析】【解答】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B、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C正确;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如干旱)的干扰不只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26.【答案】(1)受体蛋白;协助扩散(2)TRPV1;含TRPV1的囊泡与(神经)细胞膜;不属于(3)开启;突触小泡;大脑皮层(4)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RPV1,促进Ca2+内流,使疼觉增强【解析】【解答】(1)白细胞介素-6可以使神经细胞膜上TRPV1通透性增强,引起痛觉,则白细胞介素-6属于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白细胞介素-6能与膜蛋白gp130结合,故膜蛋白gp130最可能是受体蛋白。据图可知,Ca2+进入神经细胞需要TRPV1协助,TRPV1是通道蛋白,因此Ca2+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2)据图可知,IL-6通过P1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一是促进上TRPVI的合成;二是促进含有TRPVI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进而使神经细胞膜上TRPV1通透性增强,促进Ca2+内流。从炎症因子IL-6与gp130结合到产生疼痛的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3)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通道开启),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感觉中枢是在大脑皮层,疼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4)由题意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可知,较高温度刺激能激活TRPV1,且TRPV1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阳离子通道蛋白,它可以通过开合控制相关离子进出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膜产生快速的电位变化,电信号就会沿着神经细胞传至大脑,所以激活的TRPV1促进离子进出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疼觉增强。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7.【答案】(1)二;免疫防御(2)抗体和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合理即可)(3)浆;B细胞和记忆B细胞(4)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与冠状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过敏反应【解析】【解答】(1)体液中的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免疫防御主要是人的皮肤、黏膜,以及各种免疫细胞、效应细胞、杀伤细胞等等,构成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它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到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2)类冠状病毒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注射目的是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较多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会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是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3)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者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4)因为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与冠状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故注射恢复期康复病人的血浆有助于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但是其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疼挛、呕吐等症状,属于过敏反应。

【分析】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获得,具有特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