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区域发展规划手册TOC\o"1-2"\h\u14352第一章三农区域发展战略概述 2168111.1发展背景与意义 230621.2战略目标与任务 39199第二章农业现代化建设 313035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3825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430435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179652.4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54444第三章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5228713.1农村产业布局 5181113.2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5104133.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219853.4农村产业扶贫与增收 68440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93554.1交通设施建设 652424.2能源与通信设施建设 764414.3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 7854.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721270第五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8189985.1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 8159005.2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882635.3农村人才培训与交流 889925.4农村人才创业与就业 913745第六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9100116.1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910297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9293766.3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 9326996.4农村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 1020617第七章农村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 10324037.1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0153637.2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0292387.3农村文化旅游市场培育 10298347.4农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1128025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1304228.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1251998.1.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171788.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11326948.1.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11210308.2农村生态产业发展 1155508.2.1农村生态产业现状分析 12166428.2.2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策略 12107398.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 1221178.3.1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12215158.3.2农村生态环境预警机制 12261028.4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1251658.4.1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12211368.4.2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127556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 13181159.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实践 1359909.1.1政策制定 13164639.1.2实践摸索 13136459.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316879.2.1战略布局 13173069.2.2重点任务 14299169.3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4305679.3.1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 14325779.3.2推进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机制创新 145009.4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成果评价 1443609.4.1评价指标 15113809.4.2评价方法 1555479.4.3评价结果 1510050第十章三农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与监管 151938610.1规划实施策略与措施 152042610.2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 151424410.3规划实施监管与政策支持 16272710.4规划实施与持续发展 16第一章三农区域发展战略概述1.1发展背景与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对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压力;另,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三农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发展意义:三农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1.2战略目标与任务战略目标: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任务:(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要素合理流动。(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关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6)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规划,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第二章农业现代化建设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宜的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加大养殖业比重,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为核心,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标准化养殖,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加农民收入。(4)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业科研水平。(2)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力。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3)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4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农业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2)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3)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第三章农村产业结构优化3.1农村产业布局农村产业布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村产业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确定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农村产业整体竞争力。(3)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协同效应。(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2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业产值。(2)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型。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农村产业新动能。3.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链整合。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型产业业态。(3)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4)产业扶贫与增收。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3.4农村产业扶贫与增收农村产业扶贫与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提高农民收入。(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4)加强产业扶贫与教育、医疗等领域融合。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1交通设施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地区可达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从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桥梁建设和农村公共交通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农村道路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优化路网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农村公路、村道和田间道的建设,保证农村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畅通。农村桥梁建设应注重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根据桥梁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需求和资金投入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桥梁类型和建设方案。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农村桥梁的维修、加固和改造,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应结合农村人口分布、交通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资源,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农村客运、货运和邮政等公共交通服务,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2能源与通信设施建设能源与通信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本节主要从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通信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农村能源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状况。同时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农村通信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传输畅通。还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在线医疗等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4.3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农村水资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节主要从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农村水利建设应遵循“节水、开源、治水、保障”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发展农田水利、农村供水和排水等工程,保证农村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4.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节主要从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幼儿园和成人教育等设施建设,保证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卫生设施,保证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应注重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发展农村图书馆、文化站、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应关注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第五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5.1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制定科学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研发。5.2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农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落实农村人才待遇保障政策,提高农村人才的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待遇。另,要设立农村人才表彰制度,对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5.3农村人才培训与交流农村人才培训与交流是提高农村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农村人才交流,促进农村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流动,拓宽农村人才的发展空间。5.4农村人才创业与就业农村人才创业与就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积极引导农村人才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要关注农村青年人才的就业问题,引导他们在家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六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6.1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应构建以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村务监督,提高村务透明度,保障村民民主权利。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旨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关注农村居民需求;二是分类指导,因地区制宜;三是主导,社会参与。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6.3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三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四是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需求。6.4农村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法治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法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法治意识;二是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村社会治理有法可依;三是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水平;四是深化农村法治体制改革,构建与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相适应的法治体系。第七章农村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7.1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农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应深入挖掘农村的文化底蕴,包括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古建筑、历史遗迹等。具体措施如下:调查梳理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与修复农村文化遗产,保证其原真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农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体验。7.2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旨在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以下为具体策略:建立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产业要素互动;推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农业、林业、教育等;培育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如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度假区等。7.3农村文化旅游市场培育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的培育,对于提高农村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相关措施: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市场认知度;优化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市场运营模式,拓展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空间。7.4农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农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是提升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品牌建设的具体方向:确立农村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旅游标识,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农村文化旅游品牌传播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品牌管理,保证品牌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8.1.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养殖业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8.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2)实施农业绿色生产,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环保型农业技术。(3)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4)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时发觉和治理环境问题。8.1.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1)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养殖模式。(3)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8.2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增收。8.2.1农村生态产业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产业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8.2.2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策略(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3)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生态产业技术水平。(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生态产业。8.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发觉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8.3.1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1)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共享。(2)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提高监测数据质量。(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能力。8.3.2农村生态环境预警机制(1)建立农村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3)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8.4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8.4.1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1)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8.4.2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4)培育农村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9.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实践农村扶贫开发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章将从政策制定、实践摸索两个方面对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实践进行阐述。9.1.1政策制定(1)制定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了扶贫目标、任务、措施和资金投入。(2)完善农村扶贫政策体系。国家不断完善农村扶贫政策体系,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3)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国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9.1.2实践摸索(1)实施扶贫项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一批扶贫项目,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推进扶贫与搬迁相结合。在扶贫工作中,积极推进扶贫与搬迁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扶贫事业。9.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下从战略布局、重点任务两个方面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9.2.1战略布局(1)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3)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村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9.2.2重点任务(1)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为核心,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水平。9.3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实现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9.3.1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1)制定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规划。将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各自任务和责任。(2)整合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资金。整合各类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促进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协同实施。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9.3.2推进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机制创新(1)创新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2)完善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监测评估,保证工作落到实处。(3)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加强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