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教案_第1页
法学导论教案_第2页
法学导论教案_第3页
法学导论教案_第4页
法学导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导论导言一、法学导论的概念法学导论是从宏观上概括论述法和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法或法律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引导和指导意义的法学入门课程。二、法学导论的独立地位法学导论作为法学教育的入门或基础课程,具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意义和特别价值,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一)法学导论不同于国家与法的理论。首先,它混淆了法学与政治学的界限,把本该由政治学研究的“国家”作为了法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国家”理论是法学理论的基础,但并不是法学理论本身。其次,它所论述的国家理论或者法的理论,都不能担负起法学入门课程重任。其内容既不能归结为是对法或法学的引入,也不能归结为是对法或法学的深入探讨。第三,它将法或法学的入门引导与理论概括相混同。(二)法学导论区别于法学基础理论。首先,法学基础理论实质上仅是“法的基础理论”,与其名称“法学基础理论”名实不符。其次,法学基础理论既作为法学教学的入门课程,又作为法学的理论课程,难以胜任。(三)法学导论独立于法理学法学导论与法理学是两门联系紧密的法学课程。两者担负的任务不同,法学导论作为法学教育入门课程,担负着宏观介绍和指导学习法和法学的任务;法理学作为法学理论学科课程,担负着对法律和法律现象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理论素质的任务;(四)法学导论引导和指导各个法学学科。法学导论对法学各个学科,是一种引导和指导的关系。法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初学者很难立即就顺利地进入法学的天空,在法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因此他们需要了解法和法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使他有一个进一步学习法学的知识基础。法学导论开设的目的正是要为其他各个法学学科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有助于各法学学科的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并具有始终的指导意义。法学导论不代替任何法学学科,任何法学学科都会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法学导论。三、《法学导论》的形成与特点(一)《法学导论》的形成《法学导论》的提出及其付诸教学实践,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十年前,我们就提出创建法理学和法学导论(或法学绪论)两门课程的建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被有关部门批准,以致延宕至今。又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其他原因,这一改革设想再次被提起,并成为了现实。(二)《法学导论》的特点这本《法学导论》不同于《法学阶梯》或《法学总论》。《法学阶梯》曾是罗马法的基本教科书的书名。《法学导论》与古罗马及其援用者的《法学阶梯》或《法学总论》是不同的。它们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入门性质的法学教科书。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根本不同。《法学导论》不同于《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是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解法律和法学而编写的教科书。它理应是对法学各个学科的概括论述,但实际上它是对法律各部门的宏观介绍。四、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其一,学习法学导论,将为学习法学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其二,学习法学导论,也是法学学习的构成部分。其三,学习法学导论,还是法学研究的理论准备其四,学习法学导论,更是从事法律实践的知识要求。本章思考题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第一章法与法律第一节法的语源与词义一、西文法的语源与词义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最初,人们在描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和发生的现象以表达自己的认识、思想时,首先确定发音,然后创设相应的拼写。法也有自己的发音和拼写。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用不同的发音和拼写方式区别“法”和“法律”。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权利”等含义二、中文法的语源与词义法的古体是“溜”。《说文》中注:“溏,荆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渥”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守,表示水。(二)腐,一种动物。《说文)对“腐”注解,“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三)去,惩罚。“渡”字的结构,明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的生活场景:如有纠纷发生,这一兽将以其角触击不公平、不正义一方,人们据以惩罚不直者。三、中、西法的词义及其源起比较“法”和“权利”概念的内在联系,是西方法观念的重要特征。观念的形成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密不可分。在中国则不然。中国法的观念的形成,有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是由一个以血缘关系的氏族变为了以地缘界限的国家,首领的权力以国家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宗法关系以政治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法的观念就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这一观念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第二节法与法律一、法的含义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的名义存在,具有国家的权威性。二是,法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它可以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三是法是普遍有效的,在其制定或认可者管辖的范围内普遍有效,而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即使是法定特权的享有者,其特权的享有也只能依法进行。四是,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即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二、法律的含义法律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法律就是法的含义,泛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在狭义上,法律仅指具有最高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所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从这个角度看,在我国,广义的法律如同法一样,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等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狭义上的法律,则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三、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1.法的外延远比法律的外延广泛。法包含着法律,法律只是法的构成部分之一。或者可以更为进一步地说,法律只是法中最为明晰的部分而已。2.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是一个比法律更具有涵盖力的总称性质的概念。法律远比法更为具体,往往是指特定机构制定的,以制惟形式存在的行为规则。3.法的形成不必都有严格的程序作为必要的过程,而法律—般都需要经过厂潞的程序才可能得以产生。有的法,例如法律,就有严格的立法程序作制定的过程,有的法如行政法规的制定,就没严格的程序过程。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的国家意志性法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有史以来,任何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种国家意志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法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二是指法都是以国家的名义颁行的,具有国家的权威性二、法的普遍约束力法在其制定或认可者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得例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违法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其中包括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与处罚。在法的视野中,即使是那些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组织或个人,也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法定的特权。超越法律的特权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为法律本身所反对的。三、法的国家强制性法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特征,具有国家强制性。社会成员在法律的强制下遵从法律,实际上是慑于法的国家强制性的压力。离开国家强制力,单纯的法律规范本身是无能为力的。正是因为法具有国家强制性,一些违法行为才会因法所伴随着的国家强制力的存在而被遏止;一些违法行为也因此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国家强制性,社会整体化的守法与执法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行为。四、法的明确公开性法都应当是明确而公开的。这里的明确是指法的规定应当清楚明白而无歧义,便于人们遵守和执行。公开是指法的规定应当是为公众所知悉的或能够知悉的,不具有秘密性质。法的明确公开性使法具有了社会规范的意义,能够成为人们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法的明确公开性使法具有了客观的评判准则的意义,被用做行为的评价准则;法的明确公开性也有利于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成为人们行为的指针;法的明确公开性还有利于促进司法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五、法的权利义务性法都是以权利义务作为自己的内容的。法通过对于人们权利义务的设定,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从而为各种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提供具体的行为准则。法的权利义务性质比道德规范、宗教教规远为严格、特殊,是法之所以成为法的重要标志。本章思考题中西法的词义及源起比较法的含义法律的含义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法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概念“规范”,是指某一类计划、事物等的规格、标准等。亦是指某一种行为的准则、规则。人们把规范分为两大类:(1)技术规范。是人们在面对自然时不得不遵循的行为规则。它是调整人们如何利用自然力、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应遵循的规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调整,是自然规则作用于人类行为的形式。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技术规范;(2)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之间,不得不有一种对行为的约定,以规定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范围,不使自己受到伤害也不伤害他人或不使他人受到伤害。这种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的规范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政策、纪律、法律等。这种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称之为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属于社会规范,是指体现为国家意志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则。法律和法律规范是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和。法律规范是法律的组成部分。法律由法律规范构成,法律规范在逻辑结构上则由对人们行为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的具体规定构成。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也是有区别的,前者为内容,后者为形式。任何一个法律规范,必须对行为人有关行为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作出规定,这就是内容。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形成法律条文。不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法律规范不成为法律条文。一个法律规范可能体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也可以体现在几个法律条文中,甚至还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上的构成要素的结构方式与结构状态。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一)假定条件:即法律规范中规定该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二)行为模式:即法律规范规定人们实际行为的方式。(三)法律后果: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关于人们遵守或违反法定行为模式而带来的法律上的后果。三、法律规范的种类1.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方式,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2.根据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根据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法律规范可分为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第二节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一、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在一些法理学教科书中又称为法体系、法的体系。简言之,它是指由一个国家内部各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法律体系由若干法律部门组成(二)法律体系由一个国家内部的现行法律部门组成二、法律体系的基本属性(一)主观性与客观性(二)统一性与和谐性(三)稳定性与变动性(四)层次性三、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以法律调整对象为主要标准、以法律调整方法为次要(辅助性的)标准划分法律部门。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法律体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法律部门。所以,把法律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视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理所当然的。法律调整的方法,一般是指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方式四、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构成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刑法、环境自然资源法和诉讼法等部门。本章思考题法律规范法律与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种类法律规范及属性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第三章法的形式与种类第一节法的形式一、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法的渊源,也称为法律渊源,或法源。其第一层含义是指法的终极来源,即法所依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由其构成的生产方式等;第二层含义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立法、习惯、法理、学说等;第三层含义是指法的形式来源,即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二、法的形式的种类(一)法的存在形式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特点及其影响3.不成文法相对于成文法的特点及其影响(二)法的效力形式1.宪法性法律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国际条约第二节法的分类一、根本法与普通法根本法即是宪法,也称之为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及其职权等根本问题和重大事项。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这里的普通法不是英美法系中“普通法”的含义,也不是有的法学著作中称的与“特别法”相对应的“普通法”的含义。①相对于根本法的普通法,它是以根本法为根据并服从于根本法的,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首先,基本内容不同。其次,法律效力不同。再次,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不同。最后,解释与监督不同。二、公法与私法(一)公私法的划分意义(二)公私法的划分标准1.权力说。2.主体说。3.利益说。4.应用说。5.法律关系说。三、国内法与国际法(一)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区别与地位1.二者的创制主体不同。2.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3.二者强制性质不同。(二)国际法在中国的法律效力1.小国倡导并以国内法确认了国际法基本原则。2.中国国内法确认国际条约的优先地位。(1)我国宪法规定了对于国际条约的批准与废除(2)我国基本法律确认了国际条约的优先地位。(3)我国基本法律之外的专门性法律也对国际条约在有关方面的效力和地位问题做出了规定。(4)我国涉外性质的专门性法规也规定了国际条约在中国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3.中国国内法确认国际惯例的补充作用和法律效力。四、实体法与程序法(一)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原则差异1.效力原则不同。2.类推原则不同。3.优先原则不同。五、一般法与特别法(一)一般法与特别法划分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区别的标准包括:1.以人为标准。2.以事为标准。3.以地为标准。(二)一般法与特别法划分的法律意义1.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是立法技术的需要。2.划分一般法与特别法,是特定人、事、地需要特别的法律调整的需要。3.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有利于正确确定各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六、固有法与继受法根据特定法律是否源自本国法律传统,可以把法分为固有法和继受法。固有法是一国在本国文化、道德、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基础上,遵循本国法律传统而形成或建立的法律的总称。继受法是模仿他国法律所制定的法律的总称。本章思考题法的渊源法的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根本法普通法公法私法实体法程序法一般法特别法成文法特点及影响不成文法特点及影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原则差异一般法与特别法划分的法律意义第四章法律效力和法律解释第一节法律效力一、法律效力的含义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时间,什么区域,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项有约束力。法律效力对于法律作用的发挥、功能与价值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效力的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不是真正的法律。它至多只是历史上的法律和法律上的臆想。二、法律的有效条件(一)法律有效的形式要件1.法律必须由专门的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2.法律必须公布。3.法律必须具有确定的名称和条文。(二)法律有效的实质要件1.与宪法不相违背。在一国范围内,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的效力均源于宪法。所以,法律是不能与宪法相违背的。如果法律与宪法相违背,无论其形式要件是怎样的完备,也应视为无效的法律。至于国际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以后的法学课程将专门讨论。2.与上位法律不抵触。法律以不与上位法律相抵触为原则。一旦抵触情形出现,下位法律无效。三、法律的时间效力(一)法律的生效1.法律自公布之日即生效。2.法律公布时明文规定法律在公布一段时间以后生效。(二)法律的失效1.法律没有规定终止时间,2.法律在制定时规定了终止时间。3.新的法律公布实施以后,原有的同类旧法律即自然失去效力。(三)溯及既往问题四、法律的空间效力1.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以及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制定的有关法规、决定、命令等在该国的一切领域内有效。2.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能是在该地方所管辖的范围内有效。3.虽然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或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但是该法律或法规是专为某一地区所制定的,法律也就只能在这一地区具有效力。4.某一地区所发生的情况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条件时,法律即具有效力。如戒严法。五、法律对人的效力1.对在一个国家的领域范围内的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包括任何国家机关都有效力。2.对在该国领土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以及外国在该国设立的合法社会组织,该国的法律都具有效力。3.对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本国法律是否对其具有效力,或侨居国外的本国人士是否受他国法律的约束,有两种主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1)“属入主义”即是—个国家的法律只是对自己国家的公民具有效力,如果不是本国公民,他在本国的—切行为均不适用本国法律;反之,本国公民在他国的千切行为均只受本国法律的约束,而他国法律对他不适用。(2)“属地主义”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之内,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的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全的“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均不能有效地调惟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现代各国的法律多采用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作为补充的原则。又称为“折衷主义”。六、法律对事的效力法律对事的效力,是指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法律规范对事的效力还有以下原则:(一)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是指同一机关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已做出了判决,同一机关不得受理同一当事人所提出的同一请求。除符合审判监督程序的情况以外,同一当事人也不得再提出同一请求。(二)一事不二罚的原则一事不二罚的原则是指对同一行为,不得处以两次及其以上性质相同或同一刑名的处罚。第二节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意义法律解释,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立法意图,由一定主体对法律及其规范的含义所作的阐述和说明。法律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法律对这些社会关系的规定是有限的,无法达到详尽无遗,无需说明的程度。其次,社会关系千变万化,无论法律如何精细,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法律也可能不能适应,无法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效的规范,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感到无能为力。再次,法律解释可以说明立法原意。对于立法者的立法意图是什么,某一些规定的具体涵义是什么,适用的界线和范围是什么等等,都需要非常清楚的解释。法律解释意义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立法(二)有效司法(三)守法意识的培养(四)维护法制统一(五)对特定性和专门性的术语和含义进行界定和说明二、法律解释的原则(一)法律解释的准确性(二)法律解释要考虑发展的社会与稳定的法律的关系(三)法律解释的简洁与明了三、不同主体与效力的法律解释(一)法定解释:法定解释又称正式解释、有权解释。是指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基于法律的授权规定对法律进行的解释。1.立法解释:立法解释即是由立法机关对其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所作出的解释。2,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具体的需要适用的法律所作的解释。3.行政解释:行政解释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行政活动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1)行政解释不包括由行政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规、法令的解释。(2)行政解释不涉及审判和检察工作方面法律的解释。(二)非法定解释非法定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是指未经立法机关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法学学者以及公民个人对法律所作的解释。1.学理解释2.任意解释四、依据不同方法作出的法律解释(一)系统解释(二)逻辑解释(三)字面解释(四)扩充解释(五)限制解释(六)历史解释本章思考题第五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一、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形成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特征(一)法律关系的形成以法律规范的调整为前提(二)法律关系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三)法律关系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三、法律关系的类别(一)宪法法律关系和部门法法律关系(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三)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它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二)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所谓权利能力,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法律权利或承担法律义务的资格。2.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二、法律关系的内容任何法律关系都是在法律关系主体间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权利和义务就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离开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任何法律关系都不可能存在。它是法律关系的又一必备要素。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法律关系的客体的含义;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成为权利和义务的客体条件可以归结为:1.必须具有客观性。2.必须是一种资源3.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4.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和可测度性5.必须具有不违法性(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2.非物质财富,又称精神财富。3.行为。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指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意义。(一)法律关系是法律实现的最基本途径(二)法律关系能促进社会发展(三)法律关系能满足人们在法律上的需要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一)法律事实的概念是指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与一般意义上的事实相比,主要区别在于:1.它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或者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人们才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或消灭。如果没有法律上的规定,任何事实都不能成为法律事实。2.它必须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那些事实。法律事实具有法律意义,它的出现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导致某种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二)法律事实的种类1.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或现象。2.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人在一定意志支配之下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第六章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第一节法与经济一、经济基础决定法(一)经济基础决定法的产生(二)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演变和发展二、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直接促使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形成。2.通过对经济基础的确认来完成对经济基础的保护。3.通过法自身的不断演变以完善经济基础。第二节法与国家国家的定义指国家政权和行使政权的国家机构体系,是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官僚集团组成的一套机构,是来自社会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三、法律与国家的关系(一)国家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的也是国家的力量。2.国家的性质和特征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性质和特征。3.法律形式受国家形式影响。4.国家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直接的、实际的渊源。(二)国家离不开法律,国不能无法而治1.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2.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3.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4.法律能增加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第三节法与政治政治的本意是治理国家。从理论上讲,政治又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学问,是一种治理国家的专门的哲学理论。1.政治制约着法,法为政治服务。首先,政治关系的内容和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内容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国家的宪法和基本法,往往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结果;其次,政治活动的内作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再次,政治体制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龙展变化。2.法对政治的保护和完善作用3.法也可能有阻止政治的畸变或阻碍政治的发展。第四节法与道德一、道德的含义二、法和道德的关系状态1.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2.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3.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三、道德和法的区别(一)道德和法律产生的背景不同(二)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三)道德和法律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四)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五)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第五节法与宗教一、宗教概述二、宗教和法律的关系三、宗教与法律的相互影响1.宗教对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观念方面的影响。(2)程序方面的影响。(3)其他方面的影响。2.法律对宗教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观念上,权利被引进了宗教教规,并大量运用,使之与宗教义务形成一个整体。(2)在体系上,法律对宗教的影响表现在宗教法典的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组织法、诉讼法、婚姻法、财产法、刑法。(3)在概念和术语上,法律也对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法律与宗教教规的区别(一)法律与宗教教规产生的方式不同(二)法律与宗教教规适用的范围不同(三)法律与宗教教规的内容不同(四)法律与宗教教规的实施保障不同第六节法与科技一、什么是科学技术二、科技对法律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对立法的影响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立法领域,科技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些传统法律领域提出了新问题第三,科技知识及其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到立法过程中,法律规范的内容得以日趋科学化,同时法律规范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出现了新的法律规范形式——技术法律规范。(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司法的影响(三)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法律思想的影响(四)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的影响三、法律对科技进步的作用1.运用法律管理科技活动,确立国家科技事业的地位以及国际间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准则。首先,法律可以确认科技发展在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战略地位。其次,法律可以对国际竞争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三,法律可以对科技活动起到组织、管理、协调作用2.法律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促进作用.首先,国家可以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其次,法律可以有力地保护知识产权,规范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其三,法律规定技术交易规则,可以使科技成果的商品性质和交换关系规范化。3.在知识经济时代,法律具有对科技活动和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抑制和预防作用。第七章法的发展第一节法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一)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的特点:1.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人的群体,不是以地域划分为基础。2.氏族或部落,是原始社会民主、平等的社会组织。3.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组织。(二)原始社会规范1.在婚姻方面,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绝对禁止通婚。婚姻是在不同氏族成员之间发生的。2.在分配方面,平均分配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3.在原始民主方面,氏族或部落首领、军事首领民主选举产生,随时撤换。氏族或部落的重大事情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4.在互助方面,氏族、部落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如果有人受到外氏族伤害,要为其复仇。这种复仇行为,最先是“血族复仇”,即向整个氏族复仇,后变为“血亲复仇”,只向加害人复仇,最后逐渐改为可以赔偿代替复仇。5.在礼仪方面,存在着有关祭祀、收养外族成员等礼仪。6.在财产继承方面,母系社会,其财产归所在母系氏族成员所有。父系氏族社会,遗产按父系继承,等等。二、法产生的原因(一)法产生的经济原因;法是为了适应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二)法产生的阶级原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表现。那种与国家同时产生,并与国家相适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行为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法。(三)法产生的文化原因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法的产生有一个对人们行为进行个别调整到规范调整的过程。法的产生有一个由自发形成的规则到自觉制定或认可的规则的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发展成为制定法的过程。四、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从产生的情况看,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原始社会规范是在人们共同生产、生活中自发地、逐渐地形成的。从体现的意志性质看,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阶级性。原始社会规范是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意志的体现,没有阶级性。从保证实施的方式与手段看,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规范主要依靠舆论的力量和氏族、部落首领的威信来维护。从适用范围看,法主要采用“属地原则”,适用于国家权力所管辖的地域,凡居住于其中的人都受其约束。原始社会规范采用“属人原则”,只适用于本氏族或本部落成员。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是按历史上法的阶级本质和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对法所进行的基本分类。凡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相同的法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二、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和条件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和动力。2.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条件。三.奴隶制法1.确认和维护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占有.2.惩罚手段极其野蛮、残酷。3.公开确认和维护自由民内部的不平等。4.长期保留某些原始社会行为规范的遗迹。四、封建制法1.确认和维护农民或农奴对封建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3.确认和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残暴的统治。五、资本主义法1.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2.确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3.确认和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六、社会主义法所谓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三个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国家意志性与高度科学性的统一。3.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第三节法的消亡法的消亡必须具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1.生产力高度发达是法消亡的首要条件。2.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是法消亡的重要条件。3.人们的觉悟和文化素养达到共户主义的高尚境界是法的消亡的又一重要条件。第八章法系第一节法系的概念与划分一、法系的概念;根据历史渊源、继受关系和法律制度的某些相似性、不变性对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所进行的分类。凡是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关系、继受关系以及具有某些相似性、不变性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体系,都属于同一个法系。二、法系的划分我们赞同把当今的法系主要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这四种。第二节大陆法系一、大陆法系的概念及其分布范围(一)大陆法系的概念是指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主要标志或与其有继受关系并因之具有某些相似性、不变性的各国家和各地区法律的总称。这里的“大陆”二字,指欧洲大陆,相对于欧洲大陆以外的英伦三岛(英国)而言。(二)大陆法系的分布范围大陆法系的分布范围,以欧洲大陆为中心,包括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二、大陆法系的历史发展(一)古代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二)罗马法的复兴(三)法典化运动(四)大陆法系的传播(五)20世纪大陆法系的变迁三、大陆法系的基本特点(一)法典化的法律渊源(二)判例不创立“法律规范”(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四)“实体中心主义”(五)“法学家的法”第三节英美法系一、英美法系的概念及其分布范围(一)英美法系的概念是指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标志并与其存在继受关系因之具有某些相似性、不变性的各国家和各地区的法律的总称。这里的“英美”,代表这一法系的两个主要国家,即“英国”和“美国”。(二)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围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围主要是:欧洲的英国本土(苏格兰除外)、爱尔兰,北美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缅甸和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此外,本章第二节已讲到,亚洲的菲律宾和南部非洲诸国的法律,事实上也都包含着英美法系的许多因素,具有英美法系的若干特色。二、英美法系的历史发展(一)普通法的形成(二)衡平法的产生(三)近代的法律革伞与改革1.通过法律革命,确立近代法治模式。2.司法改革。(四)英国法的传播1.“移民的殖民地”,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征服的或割让的殖民地”。实行“间接管理”的统治原则,(五)20世纪英美法系的发展三、英美法系的基本特点(一)非法典化的法律渊源(二)判例法是主要法律渊源(三)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划分(四)“程序中心主义”(五)“法律家的法”第四节伊斯兰法系一、伊斯兰法系的概念及其分布范围(一)伊斯兰法系的概念伊斯兰法系,又称为阿拉伯法系、穆斯林法系、回回法系和穆罕默德法系。它是指以《古兰经》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法(伊斯兰教法)的总称。(二)伊斯兰法系的分布范围二、伊斯兰法系的发展过程(一)伊斯兰法系的形成时期(二)伊斯兰法系的全盛时期(三)伊斯兰法系的停滞时期(四)伊斯兰法系的改革时期三、伊斯兰法系的“法源”(一)《古兰经》(二)《圣训》(三)“公议”(四)“类比”四、伊斯兰法系的基本特点(一)特有的思想基础(二)法律与宗教合一(三)独特的“法源”体系(四)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五)不可修改第九章法学概念第一节法学的定义一、法学的词源及其演变(一)西方语言中的法学(二)汉语言中的法学二、法学的定义(一)西方法学定义的演变1.西方法学的古老定义2.西方法学的近代定义3.西方法学的现代定义(二)中国法学定义的演变1.旧中国关于法学的定义2.新中国关于法学的定义三、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学以法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1.其他社会科学在自己的研究中只会涉及法律现象,一般不涉及法的规律性问题;2.其他社会科学有自身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们对法律现象的研究仅仅是边缘性的、辅助性的,而不像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作为专门研究(二)法学以法律现象为表层研究对象(三)法学以研究法规律为深层对象四、法学的性质(一)法学的科学性(二)法学的意识形态性(三)法学的实用性(四)法学的理论性第二节法学的功能一、法学的理论认识功能(一)法学的解释功能1.法学对法律本身的学理解释2.法学对法律实践活动的解释(二)法学的预测功能(三)法学的评判功能(1)法学对法律规范的评判。(2)法学对法律运作的评判。(3)法学对法律效果的评判。二、法学的实践功能(一)法学的导向功能(二)法学的教化功能三、法学的法文化传播功能第三节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法学与哲学的关系1.哲学指导着法学的研究,成为法学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2.法学的科学成果,是哲学的材料来源之一。二、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关系。2.研究方法具有互补关系。3.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进程中的互动关系三、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1.法学的研究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延展。2.自然科学方法向法学研究渗透。四、法学与数学的关系第十章法学历史第一节法学的起源一、法学萌生的标志(一)法的初步研究(二)法律思想的形成二、法学形成的标志(一)法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二)形成内在相对有机联系的整体(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分明三、法学起源的影响(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对法的认识的影响(三)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第二节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对法的研究及古罗马时期的法学兴起(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法律思想(二)斯多噶学派和自然法(三)古罗马时期的法学二、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法学(一)神学和法学(二)法学研究及法学教育三、近现代西方法学的发展(一)法学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二)法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三)法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第四节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一、清末以前的中国传统律学中国传统的律学开始于先秦时期。秦王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以吏为师。各家学说被禁止,对法律的研究也成为了禁区。中国传统的律学的真正兴起是汉代。魏晋时期,律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进入唐代,《唐律疏议)成为中国传统律学集大成的标志。宋代律学与唐代律学相比可谓一落千丈,形成极大的反差二、清末至1949年的中国法学西方法学的输入,促成了清末以至民国初期的法律改革。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清末的变法和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张法治已成为新政府的共识。三、1949年以后至1978年的中国法学法学没有真正地启动过,也根本不可能启动。第五节中国法学的现实与未来一、中国法学的现实(一)传统法学思想的更新(二)新兴法学思想的产生(三)外来法学思想的扬弃二、中国法学的未来走向(一)传统法学观念的彻底转变(二)法学研究的方法将多元化(三)法学本土知识和世界先进法学思想的融通(四)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的真正衔接(五)边缘法学将不断兴起(六)法学流派将逐步形成第十一章法学体系第一节法学体系的概念和结构一、法学体系的概念亦称法律科学体系或法学理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法学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由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或系统。法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二)法学体系建构的原则1.现实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二、法学体系的结构(一)法学学科的定义(二)法学学科的划分1.法学学科划分主要的标准2.法学学科的主要划分种类(三)法学体系的构成方式第二节法学体系中的主要类别一、理论法学(二)理论法学的主要特征1.较强的理论性2.高度的概括性3.较强的普遍性(三)理论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理论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一切或许多法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本性的一般法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和原理对其他法学学科都有普遍的意义。2.理论法学中的一般法学范畴能够成为其他法学学科深入、全面或具体研究法律问题的基础或工具。3.其他法学学科的研究成果离不开理论法学的高度抽象。二、应用法学(一)应用法学的范围1.以特定法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2.以法制运作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二)应用法学的主要特征1.学科的广泛性2.研究对象的针对性3.价值取向的应用性(三)应用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应用法学是一国法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它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法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的程度。所以它是一国法学体系建设的核心学科之一。另一方面,它对法律实践指导最直接,最能体现法学的宗旨。三、法律史学(一)法律史学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资料性3.规律性(二)法律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1.法学史学2.法律思想史学3.法律制度史学四、比较法学(一)比较法学的概念1.比较法学的定性2.比较法学的定义3.比较法学的特征(1)对象的广泛性、层次性。(2)研究方法的独特性。(3)研究对象的跨国性。(二)比较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的关系(三)比较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理论层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是更好地了解一国法律的良好方法,它能将该国法律置于比较考察之下。2.法学家们试图创设某种思想(如分权思想或对司法审查的构想),通过比较法学的比较分析可以证明法律概念或思想的真伪。3.比较法学能够正确引导法律的国际化趋势。比较法学实践层次意义表现在:1.比较法作为国际法律职业业务的工具,即为律师处理跨国事件和案件服务。2.比较法有助于制定新的法律和改革计划。3.比较法可以寻求使法律具有跨国效力的“一般法律原则”。比较法学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1.增进对世界各国法律现象、法律知识的了解,促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2.改进本国立法、推动法律改革。3.适应跨国范围的法律调整,在国际上既促进法律的协调和统一,又发展法律的多样化。4.有助于法律解释,填补法律中的漏洞。5.有利于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使法学家和学习法律的人具有全新的视野,创设新的法律思想,以迎接法律领域内的国际化趋势。第三节边缘法学一、边缘法学的概念(一)边缘法学的定义(二)边缘法学的定性1.关于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定性2.关于是法学学科还是非法学学科的定性3.关于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的定性(三)边缘法学的主要特征1.研究对象的重叠性2.研究方法的整合性3.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二、边缘法学的形成机制(一)边缘法学的构成方式1.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交叉。2.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横截。(二)边缘法学的基本构成1.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构成边缘法学学科。2.法学与自然科学构成的边缘法学学科。3.法与思维科学构成的边缘法学学科,如法律逻辑学等。三、边缘法学的意义(一)对传统法学学科的变革(二)对法学的综合功能拓展(三)促进科学方法的相互兼容1.边缘法学促进法学方法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2.边缘法学促进了法学方法由不甚精确向精确性发展。第十二章法学教育第一节法学教育的目的一、培养国家和社会管理人才(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需要法律修养1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规范2.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3.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正确进行社会和国家管理的保障(二)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法律培养二、培养法律理论人才(一)培养法学教师(二)培养法学研究人员三、培养法律实践人才(一)培养立法工作者(二)培养法律适用官员(三)培养法律服务人才四、培养法律意识(一)为民众提供法律知识(二)为法治提供民众基础第二节法学教育的概况一、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法学教育的现实状况(一)中国法学教育的体系1.普通的法学专门教育2.成人的法学专门教育(二)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三)中国法学教育的走向1.普通法学教育将在更大的意义上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主流。2.高层次法学教育应有较大发展。3.多层次法学教育的状况将长期存在。4.司法机构办法学学历教育的情况也还会在一定时期继续存在。5.法学教育有一个竞争与发展的淘汰过程。第三节法律人才一、法律人才的含义(一)法律理论人才的含义是指具有较高法学理论修养,并专门从事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人员。(二)法律实践人才的含义二、法律人才与法学教育三、法律人才的素质要求(一)法律理论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知识结构(二)法律理论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能力要求1.学习能力2.概括能力3.分析能力4.解决问题能力(三)法律实践人才的道德修养1.忠诚法律2.维护正义3.刚直不阿4.清廉执法第十三章法学方法第一节法学方法的意义一、法学方法的概念“方法”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沿着”和“道路”,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法学方法的意义(一)法学方法是形成法学理论的必备前提(二)法学方法是变革法学理论的重要动力(三)法学方法是构建法学体系的基本手段第二节现代法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一、整体化法学方法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系统思维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二)法学方法与其他科学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主要表现方式是:1.“引进”和“移植”。2.“杂交”。法学方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相互融合,3.“综合”。综合性法学方法,是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4.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方法的“移植”、“杂交”和“综合”。二、精确化所谓精确化,主要是指法学方法达到成型化和定量化。三、多样化(一)多种法学方法的并存(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一定的法学研究四、系统化(一)横向结构法学方法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下列几个层次:1.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怀疑的方法、观察的方法。2.收集相关问题(课题)的材料的方法,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调查、统计和使用现代计算机系统等。3.归纳、整理有关材料并对之进行综合、抽象分析的方法,如各种逻辑方法、比较方法等。4.对理论成果进行适当叙述的方法。5.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的方法。(二)纵向结构法学方法体系的纵向结构,至少应包括四个层次:1.指导性方法,主要是哲学方法。2.方向性方法,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等。3.各种具体方法,如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统计分析、法律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等。4.技术性方法,包括资料的积累与分类方法,大量统计数据与表格的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系统的运用技术等。五、科学化法学方法的科学化,是指法学方法的理论形态——法学方法论开始形成并有力地推动法学方法的发展和变革。法学方法论,具体包括三大理论形态。(一)法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二)法学方法体系的具体理论(三)法学方法的应用理论第三节各种具体的法学方法一、哲学方法1.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构成了法学概念与方法的基础,指明了法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