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跳、周颂、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镐,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微风(吹动)岸(上)细草,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或者是——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或者是——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材料二: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观点中“词序的错综”的一项是()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折二首·其一》)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4.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答案】1.A2.C3.B4.①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可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

②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嘲。省略使诗境曲折新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错误。原文为“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错误。原文只说“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没有进行比较。B.“省略……使诗境更曲折多变”错误。原文为“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是“词序的错综”使“使诗境更曲折多变”,不是“省略”,选项张冠李戴。D.“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错误。原文为“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可见不只是需要完美的形式,还要有其它方面,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省略和词序的错综可以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使诗歌意蕴复杂化,诗境更曲折多变。A.没有体现词序的错综。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语序上应是“树积百年死,千尺寒藤挂”,内容上应是“百年积死树,千尺寒藤挂(于树)”,此诗句运用省略和词序的错综手法,使诗句整齐且意象鲜明,诗歌更有意蕴。C.可以是“(我)西登(上)香炉峰,(我于)南见瀑布水”,只有省略主语和介词,没有体现词序的错综。D.可以是“(我因)积忧(所以)全少睡,(我因)经劫(故)抱长饥”只省略主语和关联词,没有体现词序的错综。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诗句意思是,“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结合“‘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分析,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结合“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分析,“多情应笑我”一句,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多情善感;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我解嘲。省略主语使诗境曲折新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深巷里的老墙梁衡①在婺源农村小住了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它们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有删改)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5.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儿子“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是因为他敬畏岁月之笔技法高妙造诣精深。B.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丰富多样。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用拟人手法写花草老墙搭配和谐,相得益彰。D.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进行对比,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文章层次。B.文章间或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感情,同时将读者引入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C.文章引用贾岛和岳飞的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D.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7.文本二写到了梁衡散文创作的“三重美”,请你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答案】5.D6.A7.①描写美: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墙与墙上的植被,生动形象的写出墙由新变旧的过程,写出了老墙虽坍塌老化,但富有生机的特点。

②意境美:作者描写老墙时,将坍塌的砖瓦、残存的棱线、高耸的楼角等,配以蓝天、白云、孤雁、夕阳、风等,动静结合,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

③哲理美:文章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力。D.“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错误。由原文“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等句子可以看出,六、七两段主要表达了老墙的岁月沧桑感,并非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应该是悲壮沧桑美。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出入不便,欲扬先抑”错误。原文第一段并没有“造成出入不便”的意思,所以没有“欲扬先抑”。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描写美:由“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可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墙与墙上的植被,生动形象的写出墙由新变旧的过程,写出了老墙虽坍塌老化,但富有生机的特点。文章的文笔幽美,如体现了描写美的特点。意境美:由“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可知,作者描写老墙时,将坍塌的砖瓦、残存的棱线、高耸的楼角等,配以蓝天、白云、孤雁、夕阳、风等,动静结合,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作者对花草、苔藓等植被的描写,在内容和主题上一方面表现了墙的岁月的久远,同时借这些植物也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墙”一直是活的,暗喻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在表达上,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让文章充满意境之美。作者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对过去历史的回忆,紧紧抓住被描绘对象的特点,给文章营造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这些,均体现了文章的意境美的特点。哲理美:由“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可知,文章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结合“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可知,两个问句,发人深思,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乙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帛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询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忍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B.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C.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D.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D.“不中呈不得休息”“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11.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12.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答案】8.C9.D10.C11.(1)就派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2)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12.①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

②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

③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远方”修饰“黔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绳之”的主语是“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中’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两个“中”都是“合乎”意思。句意: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错误。由原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由此可知,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后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而不是“不经查问”。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北”,到北方;“藩篱”,边疆,边疆上的屏障;“却”,使……退却。(2)“尊”,尊重;“乃”,竟然;“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加重。【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可知,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由此可知,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由原文“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可知,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由此可知,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由原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可知,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由此可知,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参考译文:甲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乙侯生、卢生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到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也有七十人,只不过用来充数并不任用。丞相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十分恼怒地说:“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书都把它们烧掉。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振兴太平,这些方士想要炼造仙丹寻找奇药。今天听说韩众逃跑了不再还报,徐市等人花费的钱以数万计算,最终也没找到奇药,只是他们非法谋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这些在咸阳的人,我派人去查问过,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征发更多的流放人员去戍守边疆。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14.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3.C14.(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整体理解全诗,再翻译诗句,分析作用。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大意是: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其中“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他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离酒乡。(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4)《屈原列传》中,作者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古来圣贤皆寂寞④.惟有饮者留其名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⑦.信而见疑⑧.忠而被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迩”“贤”“惟”“鸿”“潜”“疑”“谤”。三、基础知识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__①___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__②___。他对台词过目不忘,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他唱腔高亢嘹亮,表演《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有着“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地根植进他们心中。16.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D.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答案】16.①惟妙惟肖②炉火纯青③潜移默化17.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8.D【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修饰“皮影”,结合上下文可知,刘永周的皮影制作技艺高超,故应选用表逼真、生动之意的成语,可选用“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第②空,语境说刘永周的演技也很好,可选用“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③空,语境指皮影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选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语序不当,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并列短语,改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二是成分残缺,“延续”前缺少介词“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土电影”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讽刺否定;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绽放它的“笑脸”,向日葵为什么“向日倾”呢?_________。如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一样,生长素负责给细胞传达信息,指挥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光照影响,生长素会从向日葵茎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产生浓度差异。因此,________,而向光侧生长得慢一些,向日葵的花盘就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头了。生长素的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搬运工”——转运蛋白的协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负责将生长素从细胞内搬运到细胞外的外排蛋白PIN。这些“搬运工”是怎样工作的呢?《自然》杂志以“快速通道”形式发表了孙林峰教授团队在植物生长机理上的重大进展。团队研究表明,生长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细胞间传递具有方向性,被称为极性运输,而PIN家族蛋白______③_______,它们的分布位置决定了生长素“搬运”的方向。解析PI蛋白的三维结构对于我们理解生长素的“搬运”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是生长素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针对PIN蛋白设计小分子抑制剂,设计出更高效、对环境更友好、对人类更安全的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这将应用于农业生产。【答案】①.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②.背光侧生长得快一些③.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本处是说向日葵“向日倾”的原因,根据后文“如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一样,生长素负责给细胞传达信息,指挥植物的生长发育”可知,植物体内也存在生长素,而这生长素正是指挥植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可填“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第二空,根据前文“受光照影响,生长素会从向日葵茎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产生浓度差异”可知,生长素受光照的影响;再根据后文“而向光侧生长得慢一些”可知,背光侧生长得就会快一些,可填“背光侧生长得快一些”。第三空,根据后文“它们的分布位置决定了生长素‘搬运’的方向”可知,PIN家族蛋白的分布位置在生长素“搬运”方向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填“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三)课内基础知识20.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①金城千里②人有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①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令自若是”。句意: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让自己走上了这样的道路。②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B.①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②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句意: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C.①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成为被天下耻笑的人,这是为什么呢?②被动句,前半句是“见”字式被动句式,后半句是“被”字式被动句式。句意: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D.①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金城”。句意: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②定语后置句,应为“人有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句意: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故选B。2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