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_第1页
【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_第2页
【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_第3页
【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_第4页
【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归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这些是水的三态变化。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3.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将纸折叠或者撕扯,改变的是它们的(状态)。4.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凹进去的部分鼓起来了,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感受空气》1.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等特征。2.在传递空气的游戏中,我们又发现空气有(很轻)、(容易泄漏)、(不容易密封)、(摸起来很软)、(不易被观察)等特征。3.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泥土里、水里也有(空气)。4.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子是(固体),空气是(气体)。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2.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纸团(不会湿)。3.倒扣的杯子充满水,用打气筒往杯里打入空气,可以把水(挤出)杯子。第三课《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2.篮球、轮胎、气垫船、充气沙发等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3.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距离会变得(更小)。4.用注射器抽取一部分空气,向下压可以(压缩)空气所占空间,向上拉可以(扩张)空气所占空间。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1.空气是有质量的,但空气的质量(很轻)。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从而(上升)。2.做热气球实验时,纸简的作用是(防风)和(快速加热)。3.通过加热,塑料袋中的冷空气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让塑料袋上升到(空中)。4.孔明灯利用的是(热空气上升)原理,燃放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第七课《风的成因》1.(空气流动)会形成(风)。2.生活中有许多种制造风的方法,比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用书本扇)等。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4.在无风的环境中,蚊香的烟雾是(往上飘)的。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2.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都离不开(空气)。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发电)。第三单元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3.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4.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第二课《认识气温计》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2.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4.使用温度计,应先了解它的(测量范围),读数时眼睛要(平视)。第三课《测量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2.气象预报一般会播报一天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气象站测量气温,要将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第四课《测量降水量》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3.我们可以用(直简)的透明杯来做雨量器,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与直筒杯的(内壁底部)对齐。4.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第五课《观测风》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由北面吹过来的风就叫(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3.蒲福风速等级将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第六课《现察云》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阴)几种类别。2.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干干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3.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大团、堆积)的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层云,(纤维、羽毛状)的卷云。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2.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不同地区气候各不相同。3.整理天气日历,可以从(云量、风速、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4.我们可以从气温柱状图上找出这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趋势。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4.天气预报一般包含(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降水量)等信息。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3.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4.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一课《地球的表面》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第二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第五课《风的作用》1.空气的流动形成(风)。2.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相比,风的作用是比较(缓慢)、(温和)的。3.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以保护环境。4.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街海水的热量分布。第六课《水的作用》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实验时,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验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们可以用(把矿泉水瓶口戳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第三课《我们的水钟》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第四课《机械摆钟》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第五课《摆的快慢》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第六课《制作钟摆》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第一课《我们的身体》1.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2.(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3.(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第二课《身体的运动》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2.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3.人体上肢做伸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第三课《心脏和血液》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2.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3.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1.(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1.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2.从“纸杯接乒乓球”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第六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1.我们的情绪有(高兴)、(愤怒)、(惊奇)。2.(考试)、(学习)让我感到很有压力。3.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身体)。第六课《制定健康生活计划》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它(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3.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时应该佩戴好(口罩)。4.202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3个睡眠时间要求,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应该达到(10)小时。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上知识归纳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2.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3.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4.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2.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的重要方法。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3.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第二课《斜坡与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3.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