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精研】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含答案解析】(统编版)_第1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精研】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含答案解析】(统编版)_第2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精研】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含答案解析】(统编版)_第3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精研】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含答案解析】(统编版)_第4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精研】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含答案解析】(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专题07: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古人谈读书(节选)余尝谓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注释】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要紧、重要。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回答)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B.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C.我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我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甜头。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课后辅导课上,佳佳不懂装懂,我会用来劝诫她端正学习态度:背书时我发现佳佳边玩钢笔边背书,我会用来告诉她学习要用正确的方法;佳佳问我为何那么喜欢读书,我会用回答她。(请把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C3.D;B;C【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结合原文内容,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故答案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阅读句子,ABD三项中“尝”都是曾经的意思,C项中“尝”指的是体会到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中汉字字义不同。

故答案为:C。3.结合文中“不懂装懂”,应该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劝诫佳佳;结合“佳佳边玩钢笔边背书”应该用“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来劝诫,告诉他要精力集中;结合“我为何那么喜欢读书”应该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诫,告诉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故答案为:D;B;C文言文阅读(二)宋濂(lián)嗜(shì)学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③(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书。以是人多以书假④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注释]:①余:我:宋濠自称。②嗜:喜欢。③怠:放松。④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⑤假:借。4.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①手自笔录②走送之5.写出划横线句子的意思。6.宋源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是:【答案】4.抄写;跑5.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敢稍逾约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手自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用手名词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动词。自:亲自。录:抄录。②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走:跑。

故答案为:抄写、跑。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意思是: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以:因此。假:借。余:我。

故答案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文中“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可以看出"余因得遍观群书”。

故答案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敢稍逾约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文言文阅读(三)牛郎织女(节选)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①劳役②,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③,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④。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⑤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⑥,相传是日河鼓⑦与织女会于汉⑧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注释]①机杼:织布机。②劳役:辛苦操作。③独处:独自生活。④织衽(rèn):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⑤涉秋:每年入秋。⑥髡(kūn):剃掉头发,使成秃头。⑦河鼓:星名,即牵牛。⑧汉:天汉,即银河。7.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①天帝怜其独处:②责令归河东:8.结合注释,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9.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这一自然现象便想象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10.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很多诗人借其动人故事创作诗歌,表达情思,请你写出两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11.民间故事语言平实,情节生动,往往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12.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你不仅能领略到动人的情节,还能认识许多精彩的人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谁?他/她出自哪本书?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喜欢他/她的理由。【答案】7.可怜、怜惜;责备8.织女年年在织布机前辛苦操作,织成了美丽的彩锦。9.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10.乞巧;鹊桥仙11.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愿望。12.示例:我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民间故事的人物是木兰。她出自《木兰从军》。我喜欢她是因为我从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后打败胡人,取得战功衣锦还乡的事例中看到了她的孝顺、勇敢。【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7.“天帝怜其独处”意思是天帝可怜织女一个独自度日,“怜”是可怜、怜惜的意思;“责令归河东”意思是责怪命令织女回到银河东边,“责”是责怪的意思。

故答案为:可怜、怜惜;责备;8.“年年”指年复一年,“劳役”指动作操劳;“云锦”指像云彩一样的锦缎;结合词语意思,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故答案为:织女年年在织布机前辛苦操作,织成了美丽的彩锦。9.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可知,文中介绍了古人因“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这一自然现象便想象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故答案为: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10.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积累作答,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如: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句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故答案为:乞巧、鹊桥仙11.考查了情感主旨。本文通过人们根据一个自然现象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愿望。

故答案为: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愿望。12.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自身民间故事阅读积累作答,示例:我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民间故事的人物是木兰。她出自《木兰从军》。我喜欢她是因为我从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后打败胡人,取得战功衣锦还乡的事例中看到了她的孝顺、勇敢。

故答案为:示例:我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民间故事的人物是木兰。她出自《木兰从军》。我喜欢她是因为我从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后打败胡人,取得战功衣锦还乡的事例中看到了她的孝顺、勇敢。文言文阅读(四)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问。①张丞相好书而不工②执所书问曰14.借助注释,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1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答案】13.喜欢;写的字14.这是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15.我认为该责怪张丞相,因为他书写太不工整。(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3.①“张丞相好书而不工”意思是张丞相喜欢书法却不用功练习;“好”是喜欢的意思;②“执所书问曰”意思是拿着写的字问,“书”指写的字。

故答案为:喜欢;写的字14.“此何字也?”意思是这是什么字?“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意思是张丞相认真观察辨认了很久也不能自己识别出是什么字。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意思。

故答案为:这是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15.结合短文内容,张丞相自己写的字自己也不认识,应该责怪张丞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我认为该责怪张丞相,因为他书写太不工整。文言文阅读(五)大观楼长联(节选)[清]孙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岸①,喜②茫茫空阔无边。……莫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③芙蓉④,三春⑤杨柳。注释:①〔帻〕古时的一种头巾。②〔喜〕令人欣喜。③〔九夏〕指夏季的九十天。④〔芙蓉〕莲花。⑤〔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16.读古诗文片段,结合注释,说说“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意思。17.将古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18.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写下来和大家交流。【答案】16.这茫茫无边的湖水,多么令人欣喜。17.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18.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滇池四周有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花,春天依依的杨柳。【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16.本题考查了诗句含义。结合译文看,“喜茫茫空阔无边”是“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的意思。

故答案为:这茫茫无边的湖水,多么令人欣喜。17.本题考查了书写。将古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即可。注意“稻、顷、芙、蓉、柳”等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18.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发挥想象,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如: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永久存在。

故答案为: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滇池四周有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花,春天依依的杨柳。文言文阅读(六)盘古初,鸟兽皆能言。一日,豺①与羊同涧②饮水,豺欲烹③其羊,自念无以措辞④,乃⑤强责之曰:“汝(rǔ)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⑥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遂⑦烹之。谚云:欲加之罪,何患⑧无辞。即此之谓⑨也。【注释】①豺(chái):与狼相近的动物。②涧:小溪流。③烹(pēnɡ):煮了吃掉。④措辞:选用词句。这里指理由、借口。⑤乃:于是。⑥安:怎么。⑦遂:于是。⑧患:担心。⑨之谓:说的就是……19.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这个句子是():A.感叹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20.文中的豺故意找茬的原因是():A.豺欲烹其羊 B.羊混浊此水 C.羊出言得罪于豺21.选出和文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意思一致的一项():A.要想得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B.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机会。C.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22.读完短文,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豺”和“羊”?(任选其一评价即可)【答案】19.B20.A21.C22.我认为文中的“豺”既狡猾又凶残,因为它想要把羊煮了吃掉,就找了很多理由,最后如愿以偿。/我认为文中的“羊”自身比较弱小,最后才会被凶残的豺吃掉,所以羊需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任人宰割。【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19.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这句话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故是反问句。

故答案为:B20.结合“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可知,烹:煮了吃掉。可知豺要吃掉羊。

故答案为:A2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患:担心。辞:这里指理由、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

故答案为:C22.考查形象分析。“大王误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以此可以看出豺无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找借口。

故答案为:我认为文中的“豺”既狡猾又凶残,因为它想要把羊煮了吃掉,就找了很多理由,最后如愿以偿。/我认为文中的“羊”自身比较弱小,最后才会被凶残的豺吃掉,所以羊需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任人宰割。文言文阅读(七)ㅤㅤ盖世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之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2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2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①不敢以一得自足②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25.曾国藩说读书要做到三点,他是这样说,平时也是这样做的。根据方框的提示用原文来回答。曾国藩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曾国藩曾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他做到了26.文中的哪些读书观点对你有启发?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答案】23.D24.满足;绝对25.“恒”;“有志”26.文章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会读书的人,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一个会读书的人,更应做一个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人。【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23.考查了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A项句义: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根据意义划分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C项句义: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根据意义划分为: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故选D。

故答案为:D24.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不敢以一得自足:不敢得到一点心得就为此感到满足。足:满足。意思是只要有恒心就肯定没有不成功的事。断:绝对。

故答案为:①满足;②绝对25.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曾国藩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他做到了“恒”。曾国藩曾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他做到了“有志”。

故答案为:“恒”。“有志”。26.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文章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会读书的人,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一个会读书的人,更应做一个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人。

故答案为:文章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会读书的人,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一个会读书的人,更应做一个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人。文言文阅读(八)ㅤ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____,号④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ㅤㅤ[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②居:镇守。③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④号:称。⑤岁:年[资料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27.如果要在文中的横线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填字母)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急败坏28.根据资料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答案】27.A28.射杀追起无数。【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课文的理解填空。27.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脸色都变了。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不慌不忙:形容说话或行动从容不迫。气急败坏:形容非常慌张或恼怒。分析文段内容可知,匈奴听说李广在右北平的消息后非常惊恐,再结合词语意思应该用“大惊失色“。

故答案为:A。28.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段内容可知,因为李广射杀追骑无数,匈奴十分惧怕他,所以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故答案为:射杀追起无数。文言文阅读(九)司马温公①禁看灯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届上元节②,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公曰:“某是鬼耶?”【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②上元节: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29.根据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时届上元节3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31.你觉得司马温公是个的人。【答案】29.到30.司马光说:“家里已经点了花灯,为什么还要出去看?”31.幽默、风趣【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29.“时届上元节”意思是那天是元宵节,“届”是“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到;30.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这句中“公”指司马光;“出”是出去、到外面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司马光说:“家里已经点了花灯,为什么还要出去看?”31.结合文中“某是鬼耶?”的表述,可以看出司马温公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故答案为:幽默、风趣;文言文阅读(十)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余尝谓心不在此却只漫浪诵读心到最急3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这样的词还有“吾”“予”B.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个设问句。C.“读书三到”中,心到最重要。D.本文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质量。34.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其中最重要,因为。(用原文回答)【答案】32.曾经;这里;随意,无目的;重要,紧急33.B34.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32.由上下文可知“尝”出现在文中第—段第一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的意思为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所以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是曾经。所以答案是:曾经。“此”出现在文中第一段第二句“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为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得长久,所以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是这里。所以答案是:这里。“漫浪”出现在文中第一段第二句“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为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得长久,所以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是随意,无目的。所以答案是:随意,无目的。由上下文可知“急”出现在文中第—段第三句“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句话的意思为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所以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是重要,紧急。所以答案是:重要,紧急。

故答案为:曾经、这里、随意,无目的、重要,紧急33.B选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个设问句”是错误的。文章最后一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这句话通过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心到”的重要性,是一个反问句,与题干不符,所以答案是:B。

故答案为:B34.根据题干内容,根据文章第一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的时候要思想集中,并且眼睛和嘴巴的应用也要到位。因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故答案为: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言文阅读(十一)读书三要盖①/士人②/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③。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④,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⑤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注释]①盖:句首的发语词。②士人:读书人。③恒:恒心。④足:满足。⑤断:断然,一定。35.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A.下游 B.指卑微的地位 C.卑鄙龌龊36.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有识则知学问无尽()A.知识 B.记住 C.见识37.作者为了说明“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举了两个典故,分别是、。38.清代曾国藩说读书“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请说明理由。【答案】35.B36.C37.河伯观海;井蛙窥天38.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识”。“有识”是读书的目的和益处,“有志”“有恒”是为了“有识”,是做到“有识”的条件和基础。【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文言文的积累运用。35.“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所谓“下流”指的是社会底层职业。古代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之说,都是以职业来划分的。

故答案为:B36.“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意思是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出自清朝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第一个“识”是见识的意思。

故答案为:C37.“河伯观海”中河伯很自大,看见身边的小溪流很满足,很张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大海。“井蛙窥天”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井蛙窥天”的“窥”就是看的意思。

故答案为:河伯观海,井蛙窥天38.“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识”。“有识”是读书的目的和益处,“有志”“有恒”是为了“有识”,是做到“有识”的条件和基础。

故答案为: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识”。“有识”是读书的目的和益处,“有志”“有恒”是为了“有识”,是做到“有识”的条件和基础。文言文阅读(十二)楚人和氏①得玉璞②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③相④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kuáng)⑤,而刖(yuè)⑥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⑦,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⑧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⑨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和氏:一个姓和的人。②玉璞:未经雕琢的玉。③玉人:治玉的工匠。④相:鉴别。⑤诳:欺骗。⑥刖:砍去脚,古代的一种酷刑。⑦薨:古代诸侯死叫薨。⑧奚:为何。⑨理:去掉玉璞外层的石质部分。39.读完小古文,我知道了《将相和》里“”这个故事中“和氏璧”的来历。40.楚人和氏在得到玉璞后,分别献给了、和文王,前两次献玉,“玉人相之”后,都认为这玉璞是“”,和氏因此受到了的刑罚。41.这则小古文中有很多个“之”字,下面哪一个“之”的用法和其他选项不同?()A.厉王使玉人相之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C.王闻之,使人问其故42.和氏为什么要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泣?下列选项最正确的是()A.为了引起文王的注意,得到他的同情。B.为自己不能再像正常人那样走路而感到悲痛。C.为自己的宝玉不被别人赏识,忠贞的人被认为是骗子而感到痛心。【答案】39.完璧归赵40.厉王;武王;石;刖41.B42.C【解析】【点评】(1)解答此题要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过的《将相和》综合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里得到一块璞玉,捧着去献给厉王。厉王命玉工鉴别,玉工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在欺骗他,就砍了和氏的左脚。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璞玉去献给武王。武王命玉工察看,玉工仍然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欺骗他,便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眼睛流出了血。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问他原因。和氏说:“我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了,我伤心的是宝玉竟然被说成石头,忠诚的人被当成骗子。”文王派玉工雕琢这块璞玉,得到了稀世之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之壁”。39.考查知识的积累和短文的理解,通过短文(参见译文)可知,《将相和》里“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和氏璧”的来历。

故答案为:完璧归赵40.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楚人和氏在得到玉璞后,去献给了厉王,厉王命玉工鉴别,得知只是一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在欺骗他,就砍了和氏的左脚。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璞玉去献给武王。武王命玉工察看,得知还是一块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欺骗他,便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即位,和氏又捧着璞玉去献给武王。文王派玉工雕琢这块璞玉,得到了稀世之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之壁”。

故答案为:厉王、武王、石、刖41.A项和C项中,“之”的意思都是玉璞;B项中,“之”指的是和氏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这件事。

故答案为:B42.根据和氏的答语“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C文言文阅读(十三)汉董永(节选)汉董永,千乘人。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①。主人谓永曰:“妇人何能②?”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③者,但令妇为我织缣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⑤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⑥而去,不知所在。【注释】①俱:在一起。②能:本领。③尔:这样。④缣(jiān):细绢。⑤缘:因为。⑥凌空:丹向天空。43.把下列带点的字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愿为子妻()A.你的 B.妻子 C.儿子 D.儿子和妻子44.十日而毕()A.出来 B.关闭 C.完成 D.毕业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董永非常孝顺,所以天帝让织女帮助董永。B.“但令妇女为我织缣百匹。”的正确解释是你命令你的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细绢。C.短文里的人物只有董永和织女。D.“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于是永/妻为主人/家”。46.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43.A44.C45.A46.我懂得了要学习董永孝顺、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43.“愿为子妻”意思是愿意成为你的妻子,“子”是你的意思。

故答案为:A44.“十日而毕”意思是十天才完成,“毕”是完成的意思。

故答案为:C45.结合“缘⑤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这句,A项表述是正确的;B项中“但令妇女为我织缣百匹。”让你的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细绢。这句理解错误;C项中故事的主人公有董永和织女,还有董永的“主人”,这项表述错误;D项中“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这句话的节奏应该是“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46.这则故事借助董永的经历,说明人要孝敬父母、积德行善,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

故答案为:我懂得了要学习董永孝顺、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文言文阅读(十四)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②,但③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注释]①鲁:鲁国。②圣人:才智超群的人。③但:只是。47.下列句子停顿合适的一句是()A.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B.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C.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48.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后来一位(不可照抄原文)帮他想出了办法。请在文中找出想出的办法。49.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50.锯竿人城者的愚蠢表现在哪?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他当时心想:51.判断题。①这则笑话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学会变通,学会灵活处理,不要片面和固执。()②“世之愚,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③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52.从这篇小古文当中,你找到了几个可笑之人,分别可笑在哪里呢?【答案】47.C48.把竹竿竖立或横着拿都无法进城;老人家;何不以锯中截而入?49.C50.遂依而截之。;这位老人家说得对啊!他见多识广,说的这个方法简单有效。5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52.两个。“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不会思考,死板,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短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短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6)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短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47.“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的意思是我虽然不是圣贤,不过见过的事情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竿子,再进入城门呢?。故正确朗读停顿为∶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故答案为:C48.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把竹竿竖立或横着拿都无法进城,后来一位老人家帮他想出了办法: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故答案为:把竹竿竖立或横着拿都无法进城;老人家;何不以锯中截而入?49.考查了如何朗读。结合文段内容,“吾非圣人,但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老父的话表示反问,因此要读出自作聪明,反问的语气。

故答案为:C50.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内容,锯竿入城者当时觉得这个老人家见多识广,办法好,简单有效,可以进入城门就照着做了。

故答案为:遂依而截之;这位老人家说得对啊!他见多识广,说的这个方法简单有效。51.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①正确,②有误,“世之愚,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的愚蠢,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③有误,“老父"自以为聪明,为那人出了个坏主意。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52.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以及短文内容的理解可知,我从文中找到两个可笑之人。如∶拿竿子的人不动脑筋,对别人的建议不加思考;老人自以为聪明,好为人师。

故答案为:两个。“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不会思考,死板,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文言文阅读(十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②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③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粗饭:粗茶淡饭。③待:等待。5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是谁说的?()A.司马懿 B.司马迁 C.司马炎 D.司马光54.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A.若思得之艰难(如果)B.可办粗衣几件(用来做成)C.不馋不寒足矣(嘴馋)D.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那么)55.翻译下面的句子。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56.下面的句子是一个什么问句?你能将它换一种说法吗?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57.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你认为我们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答案】53.D54.C55.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56.反问句。不馋不寒足矣,不必图好吃好着。57.有必要。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节俭不仅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还可以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己。【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5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选文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故答案为:D5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词义。ABD项都正确;C项有误,“不馋不寒足矣”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馋”:饿。

故答案为:C5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若”如果。“费用”花费钱财。“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故答案为: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5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意思是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由此见,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为:不馋不寒足矣,不必图好吃好着。

故答案为:反问句。不馋不寒足矣,不必图好吃好着。​​​​​​​57.本题考查内容的拓展。拓展延伸的题目,是开放性思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如:有必要有必要。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节俭不仅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还可以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己。

故答案为:有必要。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节俭不仅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还可以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己。文言文阅读(十六)(三)弃书捐剑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羽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羽兵法,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项羽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注释】捐:舍弃。书:写字。项梁:项羽的叔父。略:大概。竟:完毕。58.用文言文中的字词填空。项羽先后学习了书、、。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是。59.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学习要持之以恒。 B.作战时要勇猛。C.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D.读书要有所选择。【答案】58.剑;兵法;智穷59.A【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58.结合短文内容,项羽小的时候,先后学习书、剑、兵法,但是无论学什么,都没有深入学习,只求略知大意;最后因为“智穷”败给了刘邦。

故答案为:剑;兵法;智穷59.结合项羽学习的经历,因为学习时不精益求精,最后因为智穷而败给了刘邦,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才能学习有收获。

故答案为:A。文言文阅读(十七)嫦娥奔月(节选)羿①请②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③,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注释】①羿:后羿②请:求得③蟾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60.“羿妻嫦娥窃之奔月”一句中“之”指的是:()A.不死药 B.月亮 C.蟾蜍61.请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与“传说中月亮上有桂树也有蟾蜍”意思相同的句子。62.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选)A.适当丰富故事的情节B.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C.变换故事情节的顺序63.古往今来,月亮寄托了人类许多的情感,请在横线上写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答案】60.A61.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62.A;B6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讲述故事方法的掌握。

(4)考查了诗歌默写,要注意在体会诗歌的含义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增加知识积累,并能正确书写。

译文

羿到西王母那里去请求了长生不死药回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并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变做了—只蟾蜍,而成为“月精”。传说中月亮上有桂树也有蟾蜍。60.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意思是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之”指的是不死药。

故答案为:A6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文中“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意思是传说中月亮上有桂树也有蟾蜍。与题干相符。

故答案为: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62.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适当丰富故事的情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但变换故事情节的顺序。

故答案为:A、B63.考查诗词的积累,按要求写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作答完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

故答案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言文阅读(十八)陆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甚①好,但无出水处耳②。”买者闻之,遽③辞④不置。家人怒不可遏⑤,元方曰:“不尔⑥,是欺⑦之也。”[注释]①甚:很,非常。②耳:罢了。③遽(jù):立刻。④辞:拒绝。⑤遏(è):止。⑥尔:这样。⑦欺:欺骗。64.“买者闻之,遽辞不置”这句意思表达正确的是()。A.买房的人听了他的话,立刻拒绝不理他了。B.买房的人听了他的话,立刻决定不买了。65.这件事反映了陆元方的品质。66.联系上下文想象“家人怒不可遏”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具体写下来。【答案】64.B65.诚实守信/诚信等66.侄子皱着眉头说:“叔叔,你是不是糊涂了,告诉人家房子不能排水,人家能要吗?”。【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64.“买者闻之,遽③辞④不置。”结合文中重点字的注释,这句话意思是买房子的人听了他的话,立刻告辞不买了。阅读选项,B项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B。65.结合文中故事,陆元方,卖房子时能把房子的缺陷直接告诉对方,说明了他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故答案为:诚实正直;66.结合文中内容,家人“怒不可遏”指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结合古诗内容和家人想把房子卖掉的心情,写出家人生气的情景,做出解答。

故答案为:侄子皱着眉头说:“叔叔,你是不是糊涂了,告诉人家房子不能排水,人家能要吗?”。文言文阅读(十九)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②,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④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识:见识。③下流:下等,劣等。④断:绝对。67.短文中,曾国藩对士人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和。68.刘明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之后,觉得已经掌握了全部的历史知识,常常在同学们面前自夸。下面内容用来劝告刘明最合适的一项是()A.有志则不甘为下流。B.有识则知学问无尽。C.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69.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答案】67.有志;有识;有恒68.B69.我认为要想读书中有所收获,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下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做到有志、有识和有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67.本题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掌握情况。阅读语段内容可知,由“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句话可知,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

故答案为:有志;有识;有恒68.本题考查了对语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A项“有志则不甘为下流”结合所给的注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屈居于人。B项“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意思是有见识的话,你掌握的学问就没有尽头,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而满足。C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这句话中“恒”的意思是“恒心”,意思是有恒心的人一定会成功的。综上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69.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曾国藩先生提出读书的三个要求“有志、有识、有恒”的看法,答案不唯一,语句要通顺。

故答案为:我认为要想读书中有所收获,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下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做到有志、有识和有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文言文阅读(二十)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70.给加点字注音。敏而好学默而识之71.写出加点字的意思。①知之为知之:②诲人不倦:③敏以求之者也:72.下面与文中画线部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寝食不安 B.食甘寝宁C.废寝忘食 D.食不语,寝不言73.这六则古人学习、读书的言论,均出自《》,这部典籍记载的是和他弟子们的言行。上面第(填序号)则内容,给我的启发是。【答案】70.hào;zhì71.知道;教诲;勤勉72.C73.论语;孔子;①;人在面对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人请教【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课内阅读。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古诗文与日积月累的识记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70.本题考查汉字的拼写。注意古文中字的读音,读音不同,其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敏而好学”的“好”应读“hào”,指喜欢,喜爱。读“hǎo”时,指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默而识之”的“识”应读“zhì”,指记住。读“shí”时,指认得。

故答案为:hào;zhì7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拆分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根据平时积累来完成。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呀。故第一个“知”意思是知道;第二个“知”,同“智”,意思是智慧。②“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故“诲”意思是教诲。③“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故“敏”意思是敏捷、勤勉。

故答案为:知道;教诲;勤勉7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依据其意思辨析意思相近的词语。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形容内心十分忧虑不安的样子。食甘寝宁: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食不语,寝不言:指吃饭和睡觉时都不要说话聊天,有利于身体健康。故选C。

故答案为:C73.本题考查作品常识和启示。阅读可知,本六则古人学习、读书的言论,均出自《论语》,这部典籍记载的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对于启发,考查的是体会与领悟能力。依据个人的理解表达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论语;孔子;①;人在面对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人请教文言文阅读(二十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语录)74.根据上文和自己积累,解释下面的字词。士人:;恒:7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想一想,写一写。76.阅读本片段,判断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志”“识”“恒”,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恒”。B.因为没有见多识广,所以会有井底之蛙这样的人。C.志不可断,断则成下流之人。D.作者认为有志向的人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情。【答案】74.读书人;恒心75.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76.B【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74.结合相关知识,联系上下文内容,“士人”指读书人;“恒”指恒心,持之以恒的意思;

故答案为:读书人;恒心;75.“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这句中“识”指“见识”,“尽”是穷尽,没有的意思;“得”指成就或成绩;“足”是满足的意思,这句意思是有见识的人知道知识无穷无尽,不敢因为一点小的成绩而自满;

故答案为: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76.A项结合文中表述,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