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专题训练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专题训练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专题训练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专题训练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

人赴触子,耻而詈之日:”不战,必划①若类,掘若垄②。"触子苦之欲齐军之

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

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

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

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有改动)

注①划:灭除。②垄:坟墓。

2.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孔子日:"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淌令巫祝先以桃莉(I。祓

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莉不用群臣不言

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

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

岂不快哉!

(选自韩愈《论佛骨表》)

3.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日:"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

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

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可斩也!"武日:"诸将尽然。"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上》)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

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

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

观之皆所不取也。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

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

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铃简之理,实所未精,

所以不能得才。"

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凶封,事遂止。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

/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B.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

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C.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

/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D.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

/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

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氐扰动,诏崇以本将军

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辞日:"边人失和,本怨刺

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高

祖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戌掠得萧藤人者

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在治四

年,甚有称绩。

(选自《魏书・李崇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啧人者悉

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B.乃轻将数十赭/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藤人者/悉

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C.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啧人者/悉

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D.乃轻将数十/3奇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戌掠得萧啧人者/悉

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二、仿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

书郎。岁歉怪,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

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

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日:"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

为吏部郎中。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

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

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度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

"公所以属犍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壹哉?以公世

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

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日:"行营事一决都将。"

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

军中感服日:"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湃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

者,即时挎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

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

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

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日:"赃

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

良马可爰,日:"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搏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

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

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

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

长至,乃日:"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璃不能安。"因瞑目不

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日元。

(选自《新唐书・柳公绰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

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

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

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

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后沿为地方官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

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神策校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

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

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

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

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搏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

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军校,皇帝恼怒他

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帝平息了怒气。

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

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1L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造简要概括.

答案

1.答案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

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解析画波浪线处有虚词"之""莫""所",可作为断句依据。

参考译文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

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

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怨恨他,想让齐军战败,于

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

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借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

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

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

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

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2.答案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莉不用/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解析可根据句式特点和虚词给这段文字断句,注意"不先""不用""不言"

"不举"在每一小句中的位置。

参考译文孔子说过:"敬鬼神,但并不接近他。"古代诸侯到别的国家吊唁,

尚且先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祥,然后进行吊唁。现在陛下却无缘无故

拿来那种朽烂污秽的东西,亲自观看它,事先不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

祥,众臣不说这样做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过失,我实在为此感到羞耻。我请求

把这截骨头交给有关的官员,把它扔进水中或是火中,永远断绝根本,消除天

下人的疑惑,消除后代产生迷惑的根源,使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行为,高出平

常人万万倍,这样做,难道不是一件盛大的事吗!难道不是一件叫人痛快的事

吗!

3.答案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从相同的句式开始,抓住名词、代词以及动词词组

断开。"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前、中、后都应断开,"反水不收""后

悔无及"中间也须断开,"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应为"天下无主/

如有圣人承敝而起”.

参考译文这时众将议论皇帝称尊号的事。马武首先进言说:“天下没有君主,

如果有圣贤之人趁着衰败的机会兴起,即使让孔子担任丞相,让孙子担任大

将,还会担心于事无补。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机会错过了)后悔也来不

及。您虽然坚持谦虚退让,可先祖的江山社稷怎么办!"光武帝吃惊地说:"将

军怎么说出这种话?这是可以杀头的啊!"马武说:"众将军都是这样的看法。"

4.答案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

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解析画波浪线前的一段文字谈士君子的正确做法,画波浪线文字用假设复

句从反面来谈。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可以断开。

参考译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树立自己的功名节操侍奉君主,既然称君主为

知己就应当拿出全部的智慧和谋略,忠诚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在祸患还没有

显露的时候就加以消除,在动乱发生前就维持住政治上的清明安定,使自己

的生命得以保全,君主平安无事。活着是有名的臣子,死后为上等的鬼魂,美名

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光辉照耀史册,这才是值得赞美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不能

在没有发生变乱之前拯救危难,却在已经失败之后献出自己的身躯为君主去

死,故意骗取好的名声,迷惑震慑世俗之人,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5.C解析这段文字的内容是杜如晦回答太宗选拔人才的问题冼讲两汉选

拔人才的方法,再讲今天选拔人才存在的问题,整体看是对比;具体看“皆行著"

后不能断开,这句话没说完;"贡之”"然后入用"中间断开比较合理,是两个

语句,有不同的陈述对象;故可以排除A、B两项。”然后入用故"句中,"故"

应属下文,故排除D项。由此可选出答案。

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

员,只看中他的言辞文章,而不全面了解他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

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

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

杜如晦回答:"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然后他们被州郡

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

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伪装忠厚,藻饰言词,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

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考量选拔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

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选拔官吏的办法,让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

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爱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6.C解析先结合上文,大致把握这段文字的大意:李崇到任后的做法和结

果。然后比较分析,最后仔细判断。

参考译文李崇,字继长,是顿丘人,文成元皇后二哥李诞的儿子。继承陈留公

爵位,为镇西大将军。高祖初年,担任大使巡察冀州。不久以本官(陈留公)的

身份代理梁州刺史。当时巴氐蠢蠢欲动,下诏命令李崇用本将军(镇西大将军)

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镇守上洛,命令陕、秦二州派兵护送李崇到治所。李崇

推辞说:“边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诏代任,边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需宣

读一下诏旨就行了,不用征调军队自卫,使人民心怀恐惧。”高祖听从了。于

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疾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氐当即安定。

不久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是掳掠到萧藤一方的平民,全部送还。南人感激也送

还荆州的平民二百多人。双方边境安和,不再有战争警报。在任四年,很有政

绩。

7.B解析东都是请求的任职地点,"分司东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两项;"鄂岳观察使"是官职名称,"时"是"当时"的意思,是下一句的时间,

所以应该从"鄂岳观察使"的后面断开,排除C项。

8.C解析C项,"文武官员"错误,兵部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9.B解析B项,”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理解分析错

误。从原文"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日:’安有良马而害人

乎?’"可知杀良马不能体现他遵守礼法,是体现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

10.参考答案(1)柳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扰乱法律?"立即

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

(2)李畅感激他,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解析(1)"若",你;"同恶",同流合污;"挠法",曲解和破坏法律;"引",

引兵退去。(2)"德",感激;"涕",眼泪;"徐",慢慢地;"妄",胡乱。

1L参考答案①主动清缨,讨伐叛军(吴元济)。②善于用人(李听),知权制变。

③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④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任答三条)

解析要从原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柳公绰名将风范的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即

可。

参考译文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

遵守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

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他不超过一碗倒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他说:"四

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升迁,任开州刺史。开州土

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下属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

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暂时任命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柳公绰说:"你

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扰乱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

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柳公绰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

接父母来侍奉,他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鄂岳观察

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

史李听指挥。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他当即上奏要求

亲自前往前线,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抵达安州,

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爱柳公绰。柳公绰对李听说:"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难道

不是战争吗?如果脱下军装,你们就是两个郡守,怎么能够统一步调作战呢?

因为你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熟知军事,我将要任命你职务,按照军事法令行

事。"李听回答:“听您的命令。”柳公绰立即将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

锋、行营兵马都虞候三个职务的任命文书交给李听,并且挑选了六千兵马交

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由李听决定。"李听受到重用,敬畏

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战,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公绰懂得权变。军队出发了,

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况都会优厚抚恤。军士都

感激敬服说:"柳中丞为我们管好了家事,我们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福

次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