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得分: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的大数据历史研究依托于激增的史料和互联网、数字化技术,

把海量资料汇集、存储和联结起来,克服史料芜杂的制约,突破传统

的“选精”和“集萃”等利用史料方式的局限,可借助计算机及相应

软件对海量史料进行处理。而且,它还把以往大量的微观数据变戌可

利用的史料,并能从留传的传统史料中挖掘新的信息。

大数据史学研究势必冲击传统的“引书法”。以往多数学者引书,

无论如何博学,也无论掌握的材料多么丰赡,都不免带有举隅和例证

的性质。现在,在大数据所提供的海量资料面前,要恰当地筛选代表

性文献,并将众多同类证据融入论述而不显烦琐,显然无法倚重传统

的引用方式。而且,以往在检验论著的学术性时,往往苦于无法找到

文中所引文献,以致无从评判其可信度。现在,借助大数据的便利,

核对引文和查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已变得易如反掌。这就为落实“言

必有据、信而有征”这一治史守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不过,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借助数据库做简单的检索和统计,然

后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还不是真正的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研究方法

的核心特征,是以特定的软件处理海量数据并做出量化分析,以获取

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的结论。因此,有论者认为这是史学

的量化研究的“再度崛起”,甚至就是“计量史学”的复兴。实际上,

原来的计量史学和大数据研究方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大数据研究

的框架中,无须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只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工具,

就可以处理海量的非量化史料,以取得描述性的结果。

目前,对于大数据研究给历史学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不少学者已

有敏锐的认识。他们不禁开始展望大数据推动史学科学化的灿烂前景,

并预言新的“计算历史学”即将诞生。可是,大数据研究果真具有神

奇的魔力,足以一举把史学变成科学吗?

在讨论大数据研究是否可以用在历史学领域这一问题之前,我们

先联系另一个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话题,那就是大数据研究可用于

回应后现代主义带给历史学的挑战。而后现代史学理念中最具冲击力

和颠覆性的观点,就在于指明历史写作的“虚构”性质,称历史学家

不过是借助于“情节化”和“叙事结构”,以类似于小说家“发明”故

事的方式,讲述一些“关于过去”的事情,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某种“语

言制品”。因此,历史知识与“真理”和“客观性”毫不搭界。但如果

把大数据研究引入史学,无疑能够增加方法上的科学性和证据上的可

量化度,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历史知识的确切性和可靠性,也使得历史

文本在形式上同小说叙事迥然不同。于是,历史写作就拉大了同虚构

的距离。

其实,大数据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究竟有多大的潜力,目前还难以

对其做出明确的评估。当年,在计量方法用于历史研究的前景尚不被

看好之际,罗伯特♦福格尔和斯坦利•恩格尔曼推出了划时代的《苦

难的时代:美国奴冢制经济学》一书,一举奠定了计量方法在历史学

领域的地位。当然,大数据研究方法也同样面临计量史学曾遇到的陷

阱与困境。毕竟,人类过往经验有些可以被量化,有些不可以被量化,

而且那些无法被量化和不能用统计方法处理的部分,通常十分复杂,

具有不确定性。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研究方法也

已经进入了历史研究,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大

数据研究方法的优长,取得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大数

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仍然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如何

也不能忘掉历史学的人文属性。虽然大历史、环境史和生态史的兴起,

已将史学的边界扩展到“非人的”领域,但是史学的重心和支柱依然

是过往时空中的人及其思想和活动。只要我们把过去的人当作曾有过

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生命体,那么我们就不能轻视人的特性在历史

过程中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史家的专业意识,尽最大努力来

提升史家的专业水准,要让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资源、新方法和新手

段,在专业意识的护卫下发挥其最大效能。自史学完成专业化以来,

专业意识成了史学发展的保障。治史以发现、确定和解释事实为基础,

并借合乎学理的阐释、有深度的见解和流畅的叙事,来传递关于过去

的知识与思想。另外,现代史学自进入专业化时代以来,就以“问题

”作为研究的引领和轴心,因此有“问题史学”的说法。现在有论者

提出,大数据研究方法的一个突出意义,在于能以“数据驱动”取代

“问题驱动”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使历史学从“解释”已有知识跃

升至“发现”新知识的境界。一项研究如果既有整体性的数据分析,

又有传统史家那种对关键史料的精细而深刻的解析,无疑是一种求之

不得、难能可贵的境界。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史学在观念、方法和研究条件等方面都

在发生既深且广的变化,我们在学问和智慧上能随之跟进从而取得超

越前人的成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只能来自每个治史者对大数

据手段的运用能力加思考方向。

(摘编自李剑鸣《大数据时代的世界史研究》)

1.下列对原文用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传统史学研究的“引书法”难以摆脱举隅和例证,有时会因无

法找到文中引文的出处,可信度变差,而大数据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B.大数据研究方法与计量史学的区别在于其并未使用复杂的统

计学知识和技能,而是使用计算机相应的软件工具来处理海量的史料。

C.后现代史学理念认为,历史学家会像小说家一样,用虚构的方

式来讲述历史知识,而大数据研究能够拉大历史写作和虚构的距离。

D.虽然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研究使得史学研究的领域

得到了扩展,但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还是过去的人及其思想和活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可信度变

差”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的是“无从评判其可信度”,“无从评判”

并不意味着变差;B项,“区别在于……”以偏概全,原文第3段中说

“原来的计量史学和大数据研究方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大数据研

究的框架中,无须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只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工

具,就可以处理海量的非量化史料,以取得描述性的结果”,这只能

表明大数据研究和计量史学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区别就是这个;

D项,“大数据研究使得史学研究的领域得到了扩展”张冠李戴,原文

第6段说的是“大历史、环境史和生态史的兴起,已将史学的边界扩

展到“非人的”领域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大数据史学研究借助计算机及相应软件,能有效规避传统史学

研究中存在的因史料过于繁杂而难以选取精粹的问题。

B.大数据研究给历史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一些敏锐的学

者对大数据推动史学研究科学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C.大数据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历史学完成了专业化,也进一步强

化了史家的专业意识,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D.数据驱动取代问题驱动,是历史学研究从解释已有知识跃升至

发现新知识的境界的有效途径,这一飞跃难能可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说

法错误,原文第7段说“现代史学自进入专业化时代以来……跃升至

'发现'新知识的境界”,由此来看,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历史学已经

进入了专业化时代,且原文第7段中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史家的

专业意识……要让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资源、新方法和新手段,在专

业意识的护卫下发挥其最大效能”,是说在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的同

时要强化史家的专业意识。

3.下列选项,属于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史学研究的一项是

(B)(3分)

A.“数字中国•大运河”数据库中存有的从隋到清历朝运送物资

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南北物资流动中起到的作用提

供了依据。

B.通过大数据统计,先秦著作中从春秋初到战国末出现的高频字

有仁、礼、义、术、殁,学者由此得出春秋至战国是一个社会渐乱、

民生渐残的时代。

C.四大名著中使用的外域物件的数量和种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

趋势,据此学者们得出明代以后中外交往日益频繁、交流日益加深的

结论。

D.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率8000江东子弟打垮秦朝的历史,

史学家根据从相关古战场中挖掘出的战马和人的遗骸对这一历史提

出了质疑。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解答此题,应首先从

文章中找出关于“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史学研究”的概念信息,

即文章第3段中的“大数据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以特定的软件处

理海量数据并做出量化分析,以获取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

的结论"。A项,'数字中国•大运河'数据库中……相关数据”虽然

属于大数据手段,但根据原文第3段,可知”为研究大运河在中国古

代南北物资流动中越到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却是“借助数据库做简单

的检索和统计,然后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不属于运用大数据研究

方法进行史学研究的范畴;B项,通过大数据统计发现先秦著作中从

春秋初到战国末出现的高频字属于大数据手段,“学者由此得出春秋

至战国是一个社会渐乱、民生渐残的时代”体现了对搜寻的数据进行

量化分析后得出新结论,属于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史学研究的范

畴;C项,“四大名著”属于文学范畴,不属于历史范畴,且选项表述

也没有提及大数据的相关内容;D项,“从相关古战场中挖掘出的战

马和人的遗骸”属于文物,而非利用大数据。故选B。

4.大数据研究能否把史学变成科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和理由。(4分)

答:不能。理由:大数据研究依托对海量资料的处理,可以提高

历史知识的确切性和可靠性,促进历史研究的准确性。但历史学包含

的人类过往经验有些是不可以被量化的,这些经验复杂而充满不确定

性,大数据研究也无法保证研究结果的完全科学。(4分,指出“不

能”给1分,解释原因给3分,原因要答出人类过往经验复杂、充满

不确定性)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根据文本材料探究问题。本题从题干上看,

是一道带有探究性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够在阅读完文本后,对大数据

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清晰认识,并能将文本信息转

化为自己的观点。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能否把史学变成科学”,

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段落第4段,段末提出了问题“大数据研究果

真具有神奇的魔力,足以一举把史学变成科学吗”,对于该问题的讨

论集中在之后两段的内容中,据此可找到关键信息:第5段中说“把

大数据研究引入史学……有助于提高历史知识的确切性和可靠性”,

第6段中说“大数据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究竟有多大的潜力,目前还难

以对其做出明确的评估”大数据研究方法也同样面临计量史学曾遇到

的陷阱与困境”“人类过往经验……通常十分复杂,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做出大数据研究无法将史学变成科学的判断。需要

注意的是,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再谈理由。

5.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历史学家该如何做才能取得超越前人的

成就?(6分)

答:①在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历史学的人

文属性,要坚持史学研究以人为本;②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在研究中对关键史料有精细而深刻的解析;③要积极掌握大数据研究

的方法,提高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从不能忘记历史学的人文属性、

提升专业水准、提升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三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步:

确定答题方向。题干给出的前提是“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问的是

“历史学家该如何做才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因此本题其实是要

求考生回答历史学家在大数据时代该怎么做。第二步:确定答题区间。

阅读题干,根据“历史学家该如何做才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一

关键信息,可以找到文木第6段的“如何利用大数据研究方法的优长,

取得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和文本最后一段的“我们在学

问和智慧上能随之跟进从而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吗”这两处关键信息。

因此,本题的答题区间应是第6一—8段。第三步:筛选关键信息。

细读这三段内容,可以将文本内容和“如何做”联系起来,筛选出如

“我们仍然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掉历史学的人文

属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史家的专业意识,尽最大努力……发挥

其最大效能”;也可以将文本内容和“成就”联系起来,筛选出如“一

项研究如果既有整体性的数据分析……难能可贵的境界”这个问题的

答案,无疑只能来自每个治史者对大数据手段的运用能力和思考方

向第四步:归纳整合答案。将筛选出的内容进行归纳,即可拟写

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蝉自故乡来

凌仕江

①背着故乡上路的人,身上总脱不掉一块“蝉”的胎记。

蝉是年少无知时的玩伴,是我进入青春期之前,喉结喑哑的妙音

伴随。喑哑是同频共振的忐忑和狂喜,是渴望长大、幻想独自远走高

飞的呐喊和隐喻。这时,山坡上顶着天空的玉米,正在阳光下以秒为

计时单位的速度撒金扬花结穗,大豆高粱也在争先恐后看谁最快滚进

农家晒坝,而多声部的蝉已绕过炊烟的痕迹集结,攀缘到高高的槐树

和苦楝树之上。它们一个个“这树望着那树高”地唱个没完没了C以

我现在的审美能力,绝不吝惜将“唱诗班”的美名,赋予蝉的抒情与

咏叹。

②这让路边无人问津的校树情何以堪?

枝树抖落一身风尘,最终还是沉住气,决定对蝉一言不发。棱树

有的是温柔的耐心,面对一只白蚁钻进自己的皮肤,枝树依然保持一

脸慈悲的微笑。楼树知道所有树木都是生灵的依靠,③蝉不要命地吹

响冲锋号角,是为了早一天带着成熟的灵魂,抵达风调雨顺的家园。

在一棵露水草的认知里,不是每种树都招煮蝉,蝉愿意到哪种树上歌

唱是蝉的选择,与树无关。

记忆中的蝉,总是在晌午成堆地扎在村人赶场经过的那棵苦楝树

上。有时,一个村人经过开满紫花朵朵的苦楝树下,蝉会突然关闭高

音喇叭,受挫地将频道扭到低音部位置,试探人的危险系数;若是一

伙路人嘻嘻哈哈经过树下,蝉就加大音频震慑人间,这时它们对人的

反击不顾一切,玩了命地火力全开,齐声高唱,让声势浩大的喧嚣盖

过人声鼎沸。

午后,晒坝里的粮食烫脚板心,打瞌睡的大人们停下手中翻粮食

的推耙,窝在屋檐下的竹板躺椅里,将蒲扇摇个不停,而我的兴趣早

被嗜喑蝉鸣带走。于是,轻手轻脚地避开大人们半睁半眯的眼睛,悄

悄地从丝瓜藤栅栏里抽一根长竹竿,再抓一根父亲的竹蔑条,抓住两

头圈一个球拍的样子,插入竿尖,兴高采烈跑到柴房的亮瓦下网蜘蛛

网。若发现“球拍”上的网还有漏洞,就从竹林遮盖的后屋檐再网一

些蜘蛛网,直到一张缜密的网完美无缺,我便卷起裤管,戴上草帽,

光着脚丫,踩过铺满金黄稻谷的田埃,用仰望的方式抵达那棵蝉歌声

声的苦楝树下。

蝉们似乎已远远闻到我身体的气息,歌唱戛然而止。我只好蹲在

离蝉身后几米的红苕堆里,待它们重又忘乎所以歌唱的时候,才探出

头,缓慢地移动身子,瞅准蝉密集的树枝,伸出“球拍”猛地一戳一

一蝉必定挣扎,它越是挣扎,翼越是容易被蛛胶粘紧。蝉在胡乱翻身,

蝉丧失平衡地扑颤着,蝉甚至已失去理智,蝉在惊天动地地哀叫,蝉

向世间万物发出求救的信号,蝉用尽全力从肛门喷射出一股水状的雾,

却依然脱不开身。

我喜出望外地攻回颤抖的竹竿,心花怒放地从网拍上取下一只只

蝉,像是从树上摘得一粒粒饱满的苦楝子,它们全被两个裤袋满满收

容。我把它们装进透明的玻璃瓶中,偶尔捉一只出来,用母亲缝补衣

服的毛兰线,牵着蝉的手,在土木窗前看袅袅炊烟和云卷云舒。

④离开故乡几十年之后,蝉与我似乎都成了故乡遗忘的“胎记”。

然而,辛丑年立秋后的一个黄昏,我却在藏朵舍工作室被一只蝉

深深地吸引了。玻璃窗前的华灯渐渐初上,在开放式的厨房里,我慢

悠悠地张罗着一个人的晚餐,忽然阳台上传来几声亲昵的蝉声,像是

谁猛然扭开了那台滞留在博古架上的半导体收音机。我转头一看,一

只蝉正趴在纱窗上C

从蝉时不时发出的“嗯”声里,不难猬想它的愿望,一定是想进

入藏朵舍,与平安树、鹅掌柴、琴叶榕做伴吧。习惯了独处的我,当

然无怨无悔地接纳这诗意的恩赐,接受蝉意的布施和蝉灵隐秘的感召,

可转念一想,这只蝉若是进了藏朵舍,不分白天黑夜地蝉鸣,吵着邻

居们怎么办?于是只好收敛对它的热情。

可它果真是一只通灵的蝉,在我转身朝厨房走去时,它又开始了

蝉鸣嗡喳。于是我不假思索伸出手去推窗,我以为它吃尽苦头飞抵窗

前,完全会听从我的摆布。我一心想帮它实现梦想,让它进入一个奇

幻的世界,随意选择它钟爱的花树攀缘,可是它没有,在我的指尖快

要触及它身体的时侯,它忽然扇动翅翼扬长而去,一点商量的余地也

没有。

我的心猛烈地颤抖了一下,随着它极速的影子垂直而下,仿佛一

块琥珀玉石,从十五楼高空坠落大地。它身子小小却背负着极端的探

险精神。我不知高楼之下迎接它的是风情万种的银杏,还是铁石心肠

的水泥地,是绵柔的海水,还是汹涌的火焰。停下手中切割的比萨,

我满脑子都是疑问。

原以为它会回来,可是它没有。

一只一去不回的蝉,与一个人久别的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说

有关系一定也有,说没关系也没什么不可以。可我宁愿相信,这只蝉

来自久违的故乡,它带着“莫问故乡秋光好”的安慰探访故人,⑤然

后迅即提着易碎的灯笼昼夜返回故乡。它停在纱窗上的几次鸣叫,是

否可以翻译成这样的句子一一

你不能眷恋高处的寒,

你是名故乡的人,

你的尘在大地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3分)

A.“我”童年时渴望长大、远走高飞,而成年后远离故乡来到都

市,又想念故乡,这与鲁迅《故乡》中“我”的思想变化极为相似。

B.文章描述“我”童年捉蝉的经历时将蝉作了拟人化的处理,语

言生动活泼,照应了文章开头所言的“蝉是年少无知时的玩伴”。

C.“我”对蝉的浓厚兴趣,主要源于和“我”青春记忆同频共振

的蝉鸣,以至于离乡几十年后,听到蝉鸣依然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D.文章最后对蝉的鸣叫进行了翻译,让结尾具有了诗意化特征,

同时用第二人称借蝉对人的倾诉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具体生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

与鲁迅《故乡》中“我”的思想变化极为相似”错误。本文中“我”

童年时渴望早日长大、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世界,而成年后眷恋故乡,

渴望尘归土地。《故乡》中“我”提到童年时对故乡的人和事是热爱的,

没有渴望远离的想法,而成年后回到故乡感到物是人非,希望逃离故

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句①和句④中“胎记”的含义相同,都体现了“我”、蝉和故

乡的密切关系,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眷恋。

B.句②引入路边一棵“无人问津的校树”,用校树的沉默、耐心、

慈悲反衬出蝉的聒噪、冲动、热情。

C.句③描写了一只普通的蝉,蝉的举动和年少时冲动与渴望戌长

的“我”颇有相似之处,可谓一语双关。

D.句⑤中的“易碎的灯笼”说明故乡是“我”心中理想的明灯,

而这个理想的故乡在现实中或将消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中重要语句。”这个理想的故

乡在现实中或将消失”错误。“灯笼”在文中是比喻,将故乡比作一盏

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根据上文“可我宁愿相信,这只蝉来自久违的

故乡,它带着‘莫问故乡秋光好'的安慰探访故人”,可知“我”对

人的精神回归故乡是乐观的,所谓“易碎”是提醒人们要珍惜故乡。

8.“我”在工作室邂逅了一只蝉又最终失去了它,这中间“我”

对蝉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分)

答:①被蝉吸引,准备接纳;②因怕蝉鸣打搅邻居而收敛对它的

热情;③听到蝉鸣又本能地想去帮助它;④蝉拒绝“我”的帮助而逃

走,“我"内心产生巨大震撼而忧虑它的命运。(从准备接纳、收敛热

情、想帮助、忧虑四个方面作答,每点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第一步:确定答题区

域。根据“这中间'我'对蝉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可知本题

属于梳理心理变化类题目;根据题干“'我'在工作室邂逅了一只蝉

又最终失去了它”,可知本题答题区间应是第10至14段。考生在筛

选信息时要特别关注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关键性语句。第二步:提

取关键信息。由第10段中的“被一只蝉深深地吸引了”和第11段中

的“当然无怨无悔地接纳这诗意的恩赐,接受蝉意的布施和蝉灵隐秘

的感召”可以得出“我”被蝉吸引,想要接纳它;由第11段中的“这

只蝉若是进了藏朵舍……于是只好收敛对它的热情”可以得出“我"

收敛对蝉的热情;由第12段中的“我不假思索伸出手去推窗……我

一心想帮它实现梦想,让它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可以得出“我”想

帮助它;由第13段中的“我的心猛烈地颤抖了一下”“我不知……,

还是……,是……,还是……”体现了“我”的震撼与担忧。第三步:

组织语言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组织语言分点作答即可。

9.文章结尾写婵在纱窗上的鸣叫可以翻译为“你是有故乡的人,

你的尘在大地上”,而本文被作者编入名为“微尘大地”的组文当中,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做的理由。(6分)

答:①文中描绘的主要物象是蝉,其作为微小的个体生命存在于

大地之间,如微尘一般,与“微尘大地”的含义吻合;②蝉虽然微小,

但它不停地鸣叫冲锋,还从高楼一跃而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承

载着对自然中微小生命价值的思考,符合“微尘大地''的主题;③童

年时“我”和蝉身在故乡,后来“我”来到都市又遇到了蝉,作者通

过蝉建构了个体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故土的眷恋,符合

“微尘大地”的主题。(从蝉如微尘、蝉强大的生命力、构建精神联系

三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生要想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文章结尾及全文内容理解组文名称的

含义,所谓“微尘”是指存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微小生命,所谓“大地

”是指滋养一切微尘与生灵的故乡,而故乡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此

外还可以将“大地”引申为更为抽象的精神家园。然后结合文本从内

容、情感、主旨、写法等方面筛选跟这个名称含义有关的内容。从内

容看:文中描写的主要物象就是微小的生命“蝉”,与“微尘”相关。

从主题看:蝉虽小,却不顾一切地发声,为自己的命运拼搏,体现了

作者对微小生命的思考;而“我”从故乡漂泊到都市,再次与童年、

故乡的蝉相遇,蝉鸣诉说着“你是有故乡的人,你的尘在大地上”,

体现了“我”对故乡大地的眷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赵孝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

可而得乎此也?”子顺①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弼其君以礼,

亦行此道而已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礼,何也?”子

顺日:“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得闻乎?”答曰:

“《商书》言太甲②在丧,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于是伊尹使

之居桐,近汤之墓,处忧哀之地,放之不得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

之,即所以奉礼执芍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义,强其君以孝道,未有

行此见怨也。”王曰:“善哉,!我未之闻也J

魏安釐王问子顺曰:“马回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

丈夫之节。吾欲以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

于亮直之节,臣未明也J王曰:“何故?”答曰:“闻诸孙卿③云:'其

为人也,长目而豕视者,必体方而心员。'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

臣见回,非不伟其体干也,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谄

得罪。

(节选自《孔丛子-执节》)

材料二:记日:“舜见瞽嗖④,其容造⑤焉。孔子曰:当是时也,

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因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日:

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邱?

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

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

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

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子顺:孔子六世孙。②太甲:商朝第四位国君。③孙卿:

荀子,两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名讳称孙卿。④瞽嗖:舜的父亲。⑤造:

忧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

分。(3分)

孔子A本未知B孝悌C忠顺之道也D/然则E有道者F/

进不为G主臣H/退不为父子耶?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上下文

语意和句式结构进行分析。从上下文语意看,前文是孔子对“舜见瞽

嗖,其容造焉”这件事的评价,而画波浪线句讲的是作者对孔子评价

的看法。“孔子”是主语,“本未知”是谓语,“孝悌忠顺之道”应该是

“未知”的宾语,因此应在D处断开。“然则”是一个连词,用在句子

开头,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引出下文的主语“有道者”,

而后面的“进不为主臣”和“退不为父子”是“有道者”的谓语。根

据主谓之间,如果主语或者谓语较长,中间需要断开的原则,F处要

断开;另外“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两句结构一致、对仗工整,

中间也需要断开,故H处应断开。答案为DFH。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D)(3分)

A.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

通"弼”,含义相同。

B.服竟,服丧期满,古人在父母去世时要守丧期,其间停止娱乐

和交际,以表示哀悼。

C.“我未之闻也”为宾语前置句,其中的“之”为指示代词,翻

译时应放在“闻”后面。

D.“适足以为害耳”中的“适”字和《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

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把握特殊句式,了

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D项错误,“适足以为害耳”中的“适”

意为恰好,“适观而已矣"中的"适"意为适合。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子顺认为伊尹放逐自己的君王太甲是为了促使其向善,这是伊

尹奉行人臣的节操、遵行臣下侍奉君王之道的表现。

B.子顺借《商书》中的内容解答了赵孝成王关于伊尹行为的疑惑,

太甲在服丧期间急于掌管朝政,的确应该受到约束。

C.子顺从马回看人的眼神中得出其心术圆滑不正的结论,但魏安

釐王仍坚持任用马回,最终结果也印证了子顺的判断。

D.由于当时天下形势危急,因而舜在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时,表

现出忧愁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初定位:D项对应材料二中的“舜见瞽嗖,其容造焉。孔子曰:

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同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

也"。

深分析:从这一部分内容来看,是舜在看到父亲朝拜自己时神情

不安,孔子认为这是让天下形势危急的事情,因为舜作为君主,此时

不应是儿子的身份。

得结论:选项中“由于当时天下形势危急,因而……”因果关系

不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率其君以义,强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见怨也。

劝导自己的国君趋向大义,强制自己的国君遵循孝道,没有做这

样的事情还被怨恨的。

(2)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

君主之所以希望毛贤能的臣子,是因为国家混乱时贤臣能把国家

治理好,君主地位卑微时贤臣能使君主地位尊贵。

14.材料一为儒家作品,材料二为法家作品,从两则材料看,儒

家和法家对于“孝”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3分)

答:儒家:君主应遵循孝道,但若是贤德的人,就不应再遵循父

子之礼。(2分)法家:即便是贤德的人,也应遵循父子之礼。(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归纳内容要点。

本题首先指出了两则材料分别是儒家和法家作品,要求根据两则材料

回答儒家和法家对“孝”的不同看法,那么就要在两则材料中筛选关

于“孝”的内容。材料一中,子顺讲了太甲因为想赶快继位而不服丧,

结果被伊尹要求遵循孝道的事情,肯定了伊尹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

儒家认为君主也应遵循孝道;材料二中,先是引用了孔子对舜的父亲

拜见舜一事的评价,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贤德的人不应

再遵循父子之礼,接着韩非子对孔子的评价进行了批评,由此可看出

法家的观点是即便是贤德的人也应遵循父子之礼。

参考译文材料一:赵孝成王问道:”以前伊尹身为臣子却放逐他

的君主,他的君主不怨恨,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子顺回答说:“伊

尹奉行人臣的节操,以礼辅佐他的君主,也只是遵行事君之道罢了。

”赵孝成王说:“刚才说伊尹以放逐君主闻名,而先生称他事君以礼,

为什么呢?”子顺说:“以礼约束他的君主,使其向善。”赵孝成王说:

“你的说法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子顺回答说:“《商书》说商君太甲

在他父亲丧期,不明白为子的孝道,却想掌管朝政。于是伊尹让他居

住在桐地,靠近商汤的坟墓,让他处于忧愁哀伤的地方,放逐他使他

不能掌管朝政。太甲三年服丧期满,之后才让他返回都城,这就是伊

尹遵循礼法奉行(人臣的)节操来侍奉太甲的方式。劝导自己的国君

趋向大义,强制自己的国君遵循孝道,没有做这样的事情还被怨恨的。

”赵孝成王说:“好啊!我从未听过这样有益的话语魏安釐王问子

顺道:“马回为人,虽然缺少才干文采,但刚强坦荡忠贞正直,有大

丈夫的气节。我想让他做国相,可以吗?”子顺回答说:“没有比国君

更了解大臣的,有什么不可以的?至于他忠贞正直的气节,我不了解J

魏安釐王说:“为什么?”子顺回答说:“我从孙卿那里听说:'如果有

人眼睛狭长,并且像猪一样(偷眼)看人,(这样的人)一定身体伟

岸但心术不正。,我常常用这样的方法观察人,千百次都没有看走眼,

我见到马回并不是觉得他身材不伟岸,只是很怀疑他的眼神魏安

釐王最终任用马回c三个月之后,马回果然因为谄媚而获罪。

材料二:史书上记载:“舜见到父亲瞽嗖(来朝见他),表情忧愁

不安。孔子说:在那个时刻,危险呀,天二真是非常危险!道德高尚

的人,父亲本来就不应该再把他看作儿子,君主也不应该把他看作臣

子。”我认为:孔子根本就不懂得孝悌忠顺之道。既然如此,那么有

德之人,上朝就可以不做君主的臣子,回家就可以不做父亲的儿子吗?

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儿子,是因为家里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

父亲痛苦时他能让父亲高兴;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子,是因为

国家混乱时贤臣能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地位卑微时贤臣能使君主地位

尊贵。现在有贤能的儿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在家里也会痛苦;

有贤能的臣子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位居权位也很危险。这样父亲

有贤能之子,君主有贤能之臣,恰好足以戌为祸害了,哪里还能得到

什么益处呢?所说的忠诚之臣,是不危害自己的君主的;所说的孝子,

是不违背他的父母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六么令•次韵知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①

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

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潮

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

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栏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宋高宗建炎二年十一月,李纲因抗金主张不合高宗意旨,

被贬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建炎四年八月北返至江西鄱阳作此

词。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认为是

亡国之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上片开头词人选取千里长江、苍茫云水等典型意象,为全词营

造了磅礴高远、气势雄浑的意境。

B.耳畔传来的《玉树后庭花》的曲调和远处古寺的钟声,让词人

陷入对渺远的历史和浮华的现实的思考。

C.“江树森如发“喻江边树木繁茂的景象,与前文六朝变迁的惨

淡人事形成了反差,让人心生唏嘘。

D.词人以《江雪》中的渔翁形象作结,有意将自己和被贬永州的

柳宗元相比,暗合自己迁客的身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耳畔传来的《玉树后庭花》的曲调和远处古寺的钟声”错误,根据

下句“古寺空有疏钟发”以及注释可知,“歌沉玉树”是“玉树歌沉”

的倒装,意思是六朝时的《玉树后庭花》早已消沉听不到,如此才能

与后文“只有从远处古寺传来的稀疏的钟声”衔接。

16.同样是金陵怀古,本词中的“六代兴亡如梦”与王安石《桂

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都提及六朝往事,但在思

想情感的表达上不尽相同,请联系词作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点。(6

分)

答:相同点:都以六朝兴亡的历史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不思进取的痛心;(2分)不同点:①王词侧重表达对北宋王朝统治

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和警示态度;②而李词侧重表达自己抗金

报国之志的不渝,以及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悲伤。(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诗歌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两

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故要结合上下句进行分析。本词“六代兴亡

如梦”前词人提到了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消逝,后面又说六朝

奢华的消逝,《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前有“繁花竞逐,叹门外

楼头,悲恨相续“,两者都以六朝奢华误国的例子隐射当代统治者的

不作为,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痛心。但由于时

代背景、自身经历不同,两位作者的情感也会有不同之处,如《桂枝

香》中“谩嗟荣辱”的意思是不要只是感慨兴亡的荣辱,而要避免这

种事情在现实中发生,带有警示之意。李词中“谁念迁客归来,老大

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有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

悲伤,也有对报国之志的坚持。

【白话诗歌】千里长江,烟雾茫茫,水天开阔。《玉树后庭花》

的歌声早已沉寂,只有从古寺传来的稀疏的钟声。六朝的兴起和覆灭

如同梦幻一般,时光流逝,岁月惊心。战争的痕迹已经泯灭,奢华也

消失殆尽,只有天上的明月照样圆缺。大江潮起潮落,江波浩渺,江

边的树木茂盛如毛发。谁怜惜我这个被贬谪归来的人,年华老去却没

有功成名就,令人伤感。虽然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但我的志向难以

改变。在这不知是连建造的高楼上,我倚着栏杆凝望,如同渔翁独钓

于漫天江雪中。

【诗歌鉴赏】这首《六么令》是在南渡初期,李纲遭到贬谪后作

的。词人借金陵怀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和不屈不挠、坚

决抗金的决心。上片以“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开篇,眼前的浩瀚

江水、开阔云天,让词人兴起怀古之情,在怀古的背后,寄托着词人

希望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覆辙的忠贞之情。下片开头由怀古转而

伤今,回顾自己落魄的仕途,自己遭遇贬谪,年老无成。但即使这样,

自己的抗金之志也不会改变。结尾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二句,词人以渔翁的形象自喻,展现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许多诗人都有一段军旅生活经历,陆游在《书愤》中

回味自己军旅生活时抒发了“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豪情壮志;刘克庄

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则以“少时棋柝曾联句”回忆了他当年

的军旅生涯。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在从师方面的

不同态度,其中古之圣人是“(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是“(而)

耻学于师“。

(3)学校组织学生去洞庭湖景区春游,面对浩瀚无际的洞庭湖,

小刚发出了“吴楚东南作,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类的智慧来源于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复杂生化反应,而神

经元就是构成人脑复杂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一般而言,人脑由大约

一千亿个神经元组成,并且神经元彼此之间有高达一百万亿个连接点

来组成神经网络。A神经元只有两种状态,即只能处于抑制状态或者

兴奋状态,就好像是一个微型开关,当某个神经元附近大量的神经元

被激活后,该神经元便也会激活自身,从而完成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

理。

B受人脑神经网络的启发,科学家希望能利用量子人工智能技术

来构造类似的过程,这种模仿人脑进行思索的方式就是“量子神经网

络”。一般来说,大型的神经网络模型通常会有大约十亿个神经元互

连,并且需要根据识别的结果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提高识

别的准确度。而有了量子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可以将原本庞大的神

经网络模型用数学矩阵表示,然后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运算能力来加

速矩阵的求解过程c这样一来,原本无比复杂的量子神经网络在量子

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下,就会变得既简单又高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掌握方法:解答补写语句题,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然后联

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确定补写方向,最后根据方向整合答案。

回归语段:A处,文段第一段的主要介绍对象是神经元,根据话

题一致的原则,可推断横线处应填写与神经元相关的内容。由横线后

的“即只能处于抑制状态或者兴奋状态”可知,此处是在说神经元的

状态,而且神经元是只存在两种状态。B处,横线处位于段落句首,

起领起下文的作用。由后文”来构造类似的过程”和“这种模仿人脑

进行思索的方式”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和上文中提到的人脑神经网

络工作原理有关,注意不可答成与神经元工作相关的内容。

整合答案:A处,应填写“神经元只有两种状态”之类的内容;B

处,应填写“受人脑神经网络的启发”之类的内容。拟写答案时,要

注意字数限制。

19.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为“量子神经网络”下一个定义,要求

不超过45个字。(4分)

答:量子神经网络是利用量子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来提高识

别准确度和计算速度的神经网络模型。(4分)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下定义。题干要求给“量子神经网络”下

定义,首先要明确此类题型应遵从“……(被定义的概念,即种概念)

是……(对其本质进行描述,即种差)的……(大概念,即属概念)

”这一格式。筛选第2段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量子神经网络应是

一种大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因此“神经网络模型”为“属概念”。根

据“有了量子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运算能力”,

可知量子神经网络运用了量子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根据“以提

高识别的准确度”〃原本无比复杂的量子神经网络……就会变得既简

单又高效”,可知量子神经网络可以提高识别准确度和计算速度,将

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便是“量子神经网络”的种差,即体现

其本质的内容。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对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

海的大街,而却捧了《太上感应篇》,这矛盾是很显然的了。如果不

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又不幸渐渐半身不遂,那么现在吴

老太爷也许不至于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罢?然而自从伤腿以后,

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

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

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

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

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破一一破一一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

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

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

眼前是各色各式的灯光,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

轰,轰!轧,轧,轧!唳!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

子似的。

20.文中加点的部分使用了拟声词,请分析其作用。(4分)

答:①“破一一破一一”用来描摹汽车的鸣笛声,凸显了路上车

辆的匆忙;“轰轰轰”“轧轧轧"喷破破”运用三组拟声词,生动形象

地描摹了环境的嘈杂。②所使用的拟声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

真切感受到吴老太爷在面对近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时的慌乱

恐惧。(从描摹环境、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鉴赏词语的表达效果。根据“长蛇阵似的

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准对着吴

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的语境可知,第一处拟声词描摹的是路

上汽车的鸣笛声,由“破一一<一一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可

知,鸣笛声的特点是“吼着”“闪电似的”,表现出汽车的匆忙。“轰,

轰,轰!轧,轧,轧!破,破,破!”的使用,是对吴老太爷所处环

境声音的整体描摹,特点是“猛烈嘈杂”,有冲击性。这些拟声词的

使用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声音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能

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吴老太爷在面对近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时

的慌乱恐惧。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与“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和高耸碧霄

的摩天建筑经过吴老太爷眼前又消失”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分)

答:①原句多用短句,节奏感强,更能突出近代新事物给吴老太

爷带来的冲击,而改句为长句,句式没有变化。②原句使用比喻和夸

张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吴老太爷在面对近代新事物时的恐惧压抑和

他乘坐的汽车行驶速度之快,而改句则较为平淡。(从句式、修辞两

方面作答,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一步:明确答题

思路,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首先应仔细对比原句与

改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出发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再结合

原文具体指出其表达效果。第二步:具体对比分析。对比原句和改句

可知,改句为长句,句式没有变化,较为平淡,原句为几个短句,使

用逗号将窗洞、摩天建筑分隔开,描述更加具体,更能突出近代新事

物给吴老太爷带来的冲击感,同时也使句子节奏感更强。其次,原句

中“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运用比喻手法,“排山倒

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吴老太

爷恐惧压抑的情绪和他乘坐的汽车行驶速度之快,而改句表述较为平

淡,没有这种效果。第三步:组织语言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组织语

言分点作答即可。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H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就好像是……”,

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就好像是一个微型开关。

(2)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跃丢了。

答:①“就好像是一个微型开关”是比喻,将神经元的状态变化

比作微型开关,形象地解释了神经元的状态。②“吴老太爷的英年浩

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意思是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似乎是因为跌

伤腿而丢了,“就好像是”的意思是似乎是,表示一种揣测。(每点2

分,应答出比喻、表示揣测两个关键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分析两处

“就好像是……”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境分析句子的

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语用I,结合原文“即只能

处于抑制状态或者兴奋状态”可知,此处的“就好像是”是比喻,将

神经元的状态变化比作微型开关,来解释神经元的状态。语用H,“吴

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中的“就好像是”是用来

表达对某一种状态的推测,意思是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似乎是因为跌

伤了腿而丢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菜根谭》有云:“能脱俗便是奇,做意尚奇者不是奇而为异;

不合污便是清,绝俗以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脱俗”与“绝俗”,

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大异趣。人皆活在世俗中,“脱俗”不代表和世俗

绝缘,“绝俗”也不是保持自我的最佳方式。一个人可以追求个性、

追求自我,但没法和社会脱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读引用明内涵:材料首先引用了《菜根谭》中的一

段话,意思是能够不沾染俗气的便是奇人,但如果故意标新立异,这

就不是奇而是异了;不肯跟人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

清高而和世人断绝来往,那并不是清高而是偏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的结论是:人要超脱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人又不能标新立异,

断绝与世俗的联系.

读评论,抓关键:材料在引用《菜根谭》中的话之后,发表了一

段对“脱俗”和“绝俗”的评论,这段评论是作文立意的关键。评论

指出二者有差别,并进一步指出:人在世俗中需要追求、保持自我的

个性,但不应该也没有办法与社会脱离关系,人要“脱俗”但不可以

“绝俗”。

明方向,知立意:结合引用的话和对这段话的评论,可以明确出

题人的用意,即让考生明确“脱俗”是一种人生追求,但“绝俗”不

可取,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处世观。考生若只写人要“脱俗

”则视为跑题。

【作文立意】①要超脱世俗但不隔绝世俗。②人不必以绝俗而求

清。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湖南专用)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的大数据历史研究依托于激增的史料和互联网、数字化技术,

把海量资料汇集、存储和联结起来,克服史料芜杂的制约,突破传统

的“选精”和“集萃”等利用史料方式的局限,可借助计算机及相应

软件对海量史料进行处理。而且,它还把以往大量的微观数据变戌可

利用的史料,并能从留传的传统史料中挖掘新的信息。

大数据史学研究势必冲击传统的“引书法”。以往多数学者引书,

无论如何博学,也无论掌握的材料多么丰赡,都不免带有举隅和例证

的性质。现在,在大数据所提供的海量资料面前,要恰当地筛选代表

性文献,并将众多同类证据融入论述而不显烦琐,显然无法倚重传统

的引用方式。而且,以往在检验论著的学术性时,往往苦于无法找到

文中所引文献,以致无从评判其可信度。现在,借助大数据的便利,

核对引文和查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已变得易如反掌。这就为落实“言

必有据、信而有征”这一治史守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不过,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借助数据库做简单的检索和统计,然

后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还不是真正的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研究方法

的核心特征,是以特定的软件处理海量数据并做出量化分析,以获取

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的结论。因此,有论者认为这是史学

的量化研究的“再度崛起”,甚至就是“首量史学”的复兴。实际上,

原来的计量史学和大数据研究方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大数据研究

的框架中,无须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只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工具,

就可以处理海量的非量化史料,以取得描述性的结果。

目前,对于大数据研究给历史学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不少学者已

有敏锐的认识。他们不禁开始展望大数据推动史学科学化的灿烂前景,

并预言新的“计算历史学”即将诞生。可是,大数据研究果真具有神

奇的魔力,足以一举把史学变成科学吗?

在讨论大数据研究是否可以用在历史学领域这一问题之前,我们

先联系另一个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话题,那就是大数据研究可用于

回应后现代主义带给历史学的挑战。而后现代史学理念中最具冲击力

和颠覆性的观点,就在于指明历史写作的“虚构”性质,称历史学家

不过是借助于“情节化”和“叙事结构”,以类似于小说家“发明”

故事的方式,讲述一些“关于过去"的事情,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某种

“语言制品因此,历史知识与“真理”和“客观性”毫不搭界C但

如果把大数据研究引入史学,无疑能够增加方法上的科学性和证据上

的可量化度,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历史知识的确切性和可靠性,也使得

历史文本在形式上同小说叙事迥然不同。于是,历史写作就拉大了同

虚构的距离。

其实,大数据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究竟有多大的潜力,目前还难以

对其做出明确的评估。当年,在计量方法用于历史研究的前景尚不被

看好之际,罗伯特♦福格尔和斯坦利•恩格尔曼推出了划时代的《苦

难的时代:美国奴荥制经济学》一书,一举奠定了计量方法在历史学

领域的地位。当然,大数据研究方法也同样面临计量史学曾遇到的陷

阱与困境。毕竟,人类过往经验有些可以被量化,有些不可以被量化,

而且那些无法被量化和不能用统计方法处理的部分,通常十分复杂,

具有不确定性。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研究方法也

已经进入了历史研究,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大

数据研究方法的优长,取得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大数

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仍然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如何

也不能忘掉历史学的人文属性。虽然大历史、环境史和生态史的兴起,

已将史学的边界扩展到“非人的”领域,但是史学的重心和支柱依然

是过往时空中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