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为例
『单元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单元解读
【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三)〃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
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
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
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
内容作了如下说明: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拷想象,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
⑶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居怀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
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笃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
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单元导语指引把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定位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
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
物的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单元主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围绕"自然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郁达夫的《故都
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三篇现当代散文,以及苏轼的
《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两篇古文,总共5篇课文。作品从不同角度抒写了"自
然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具体包拈记述行迹游踪,怀念故乡故土,欣赏自然美景,敬畏热
爱生命,将"小我"融入天地宇宙,树立志向、追寻理想、拥抱未来。重在培养学生以下
三方面语文素养:一是理解散文中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的角度,分析情景交
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二是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以及折射出的民族审美传统;三是尝试散文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单元学习内容主
要包括:1.品读现当代散文,学习其所表达的情趣韵致和人生哲理,掌握运用情景交融、
情理结合的手法。2.鉴赏古代散文和游记,梳理情感脉络,体会文章风格。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主题内涵、艺术手法和社会联系,培养学生散
文阅读的基本素养。
2、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开发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视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文学文本进行系统性学习,并能从多重民
族文化角度加深对不同类型散文理解,懂得尊重和包容多样文化。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评论文章、报告文学等的
基础写作图式。
5、激发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感受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独创性,尝试借鉴、学习散文的技法进行自主创作。
6、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当代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通过现当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欣赏,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
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六个环节,10个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环节一:总体把握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基本内容(一课时)
环节二:以散文形散祖不散的文体特点为抓手进行单篇鉴赏教学我与地坛(两课时)
赤壁赋(两课时)
环节三: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赤壁赋荷塘月色引
导学生探讨描写月色对比,建构月的意象(一课时)
环节四:用费曼学习法自主阅读学习散文,《故都的秋》(一课时)分六个组用写导
游词的任务驱动学习(一课时)
环节五:布置写作任务,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的风景的散文(一课
时)
环节六:进行单元梳理与总结(一课时)
第三部分单篇或多篇或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体特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郁达夫的《故
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三篇现当代散文,以及苏轼
的《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两篇古文,涵盖写景散文、抒情散文、游记散文,
呈现出"现当代+古代”的时间杂糅特点.
(二)内容特点:
本单元所选作品从内容上均抒写了自然情怀,可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单元导语指引把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定位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
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
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三)结构特点:
本单元选文共5篇,其中教读课文3篇,自读课文2篇,具体结构如下:
单元选文M页序:
第1课: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第2课:我与地坛/史铁生
第3课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教读课文3篇:
第1课:故都的秋/郁达夫
第2课:我与地坛/史铁生
第3课:赤壁赋/苏轼
自读课文2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
*登泰山记/姚鼐
【学情分析】
(一)已掌握知识与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七个单元,应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的
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散文,初步掌握文体的鉴赏方法,具备简单现当
代散文和古文的能力,能从背景、语言、手法等较为浅显的方面鉴赏散文,对文章蕴含的
情感亦能初步感知并体会。
(二)待掌握知识与方法: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但了解的知识深度及广度仍不足,思
维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从散文的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鉴赏,
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且应让学生在情境与任务中走进作者、
走进时代,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深沉的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⑴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和费曼学习法
Ti建构主义簟习法:71
1)n汽,习.通过有■义的用电情境.it学生通过不♦蛇发现何0811
决xe.京学习、所收宣的何■有美的%识・彩嗫“决何•的技•以及n
主*习的■力.
人(2)支*式教学.这黑器11方为学生第学习生假外露文内.傅勘检的完
,或n己无法发立完K的任务.磐后建力■公文依,让学生*在贵拿学习.$
O>MMIIt9.it立在有力第*实•件"4实*ai舄*上的假学“
为情地教).如汉、学习是叮情境化的活动取良在心的.学安应也盘*
实任务情境中.会K发现H&.分析X・、“决封■.
(4)合作•习.令作学习主暮是d女0的他(方生之■、学生之・》为
人,二坛曲取.的小T习小.赢由X式,塞央同达―日修・」
(2)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
总体感知把握统编语文教材(上册)、第七单元
第二环节:
以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为抓手进行单篇鉴赏教学我与地坛、赤壁赋
第三环节: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赤壁赋荷塘月色弓I导学生探讨
描写月色对比,建构月的意象
第四环节:
用费曼学习法自主阅读学习散文,《故都的秋》,分六个组用写导游词的任务驱动学习
第五环节:
布置写作任务,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的风景的散文
第六环节:
进行单元梳理和总结
『品味“形”“神”体验多元——散文单篇鉴赏教学』
任务一:阅读有关散文资料把握散文文体特征
1、散文简介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
文"、现代杂文,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散文"的名
称却出现较晚,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始有论及:"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
四六句对耳,其立意措辞,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不同。"这里说的"四六"就是骈体文,
不是骈体文的就是散文,这是从“韵"的方面做出的划分,"散文"是"非韵文",此时
"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五四时期的散文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的散
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书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
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
2、散文的特点——冲破束缚,舒展心灵
散文作为诸多文学样式中瑰丽的一朵,有着独特的魅力。首先是内容重在抒发作者一
己之情,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是写真纪实,作者或隐或显地在表现内心的
真情实感;其次是题材广泛,大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宇宙,小到生动活泼的花鸟鱼虫世界,
几乎一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都可成为它的表现对象;再次是行文自由,运笔自
如不拘成法,无论是思路还是结构,均重"自由","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
止"(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意到言尽不拘一格;最后是语言舒展随心,多种表达
方式综合呈现,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作者可以用熟悉的语言随着情感抒写自己的
感受。"散文”在文学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总的来说,散文句式讲究错落有致
的变化,散文的语言是美的,散文可以寄情志、寓思考。
3、散文的类型
散文知识复习导图
散文分类
故之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
七珠借景打情、
身水染气氛•烘托情
景《荷塘月色》
敢文海饰于景
状
物蜷•表现主题
敝
文描格刻制具体物件.
状物托物育志、
托物寄意或IW『社《白杨礼贺》
敝文象征
会内容情感
写入叙选取一个侧面或片
叙述.描写《背影》
事散文段记入叙犷
说论说以议论为主•文笔契《人是一根能
i义论.象征
理散文话,寓件理于形象思想的笔草》
结构线索
酚朋式II点低迷一景点好8T-II点联想________________
参游式进入■点一依次欣甚一密景联场一扇开・点
象征式「物的描述一物的性格一由物及人一取达志向
结构形式k——----<3
,怀念式.*眼前H(人.U)—JB从蓟・小、事)一抒怀念情
?叙喀。
一遇统一一追述史实f今而雇做、
陶
d
M《白帧礼费》
玄
人物线索,季广田《花爱》
":———
事杵线索,■迅《一件小事》
线索
情毗1家循知技0
1空间修索—胡道由山游记》
1时㈣城索刘招索《出钱坂1_______________________J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含古纳今,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单元说明中明确写道:”学
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
赏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
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独特情感以及生活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融
情入景、寓情于景是其基本特征。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
景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通常采用的方法
4、散文的鉴赏
A〃形散神不散〃理论一"形散〃"神聚"
1散文"形散"
a.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b.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c.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2散文"神聚"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个人情感体验,通过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故都的
秋》中心句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与地坛》中有一句:”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
年。"
B精读细读,深度赏析文章内容
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文章中会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在阅读散文的过程
中,擦壳双眼,用心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描写细节,才能够对文章中的细节有更多的把握。
然而我们阅读散义,不能局限于“景-人一理”的表现模式,还应客观认识到散文中的
〃自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悟,以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关注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认识
到以下几点:
I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的文体,提倡生活的多样表现
口散文是主情的艺术,情感真实是散文的生命
m散文可以将各种体验进行全方位的表现,是出诸个性又诉诸个性的文体,表达方式
多种多样
因此散文欣赏要用各自的心灵去感悟作品,建立起开放性的思维习惯,有更多的参与
和思考,从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上把握散文的特质。
任务二:通颂沉吟体悟生命一《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绵密、深情的语言
2.感受作者在地坛启示下的情感变化
3.理解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受地坛对于作者的启示,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来临时,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将陷入痛苦与
无助中。史铁生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位。初中时,我们学过《秋天的怀念》,对史铁生有了
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文字中,去探寻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生命感悟。
2、作者简介(屏幕显示史铁生画像)
史铁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于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周岁的那一天因
腿部疾病回北京住进医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他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是这样诠释自己名字的“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
让历史铁一样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
跚的脚印不断地去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彷徨、苦心过,但最终他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拿起笔
走上文坛。从苦闷、彷徨到精神的再生,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让我们一起走进记录
他心路历程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以及人生意义的感悟。
3、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全文共七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预
习完这篇文章,你对史铁生有了怎样更进一步的了解?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1)和《秋天的怀念》比起来,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更深刻了。
(2)史铁生通过观察地坛中的动植物受到启发,思考生死问题。
(3)作者的母亲为了他,过得好苦,太不容易了.
4、品读课文
Q)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
明确:①有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②
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可排遣因残疾带来的苦闷。
(2)安谧宁静的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启示?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T牛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让学生反复诵读并阐释对这段话的理解。)
(3)地坛的哪些方面给了史铁生以生命的启示?
明确:①鲜活的自然(三^景物描写);
②古老的民族文化(出示有关地坛的资料)。
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给了史铁生以生命的启迪之外,地坛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中
滋养的民族精神也给了他无尽的启示。在遇困难不低头,遇挫折不弯腰,勇往直前坚韧不
拔的民族精神的灵光辉映下,史铁生从白虐走向自强,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蜕变。可以说,史铁
生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血液,在他身上闪烁着这个古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
神。
(板书:”地坛民族的根’。)
过渡: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得到滋养的一个重要驿站。在他艰难跋涉的历程中,逐有一个
人给了他许多关爱、许多扶助、许多鼓励,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导读第二部分
(1)请阅读第二部分,画出最令你感动的描写母爰的句、段。(学生自读,教师选段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感动的理由。(学生踊跃发言。)
(3)在母亲那里孕育生命,在母亲的呵护下蹒跚走步,在母亲关爱的目光里长大成人,我想
每一位同学对母爱的感受都是真切的,对母爱的认识都是深刻的,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对母爱的感受和认识。(学生相继踊跃发言。)(板书:"母亲"生命的根〃)
出示整体板书:
阐释板书含义:
1史铁生这颗受伤的心,在地坛和母亲的呵护下,获得了慰藉彳导到了重生。
2地坛以民族的博大胸怀母亲以无私的爱把我捧在掌心。
5、作业
1.推荐阅读:张海迪《轮椅间的心灵对话一致作家史铁生》,蒋子丹《彻悟生死之后才
可能拥有的宁静》,史铁生《故乡的胡同》。
2.片段写作:生活中你有没有误会或者拒绝过母亲的好意?有没有因此而后悔?请以
"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开头,写一件你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要求:写出真情实
感不少于300字。
任务三《赤壁赋》教学
【素养目标】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促进学生积累更多词汇和句式,习得更多语言风格,更容易读懂文言文、理解语言背
后的情感和逻辑,最终达到阅读鉴赏能力提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效果。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促进学生更易理解文本,思维更加活跃,思考更有创造性和批判性,表达更有逻辑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促进学生更懂得如何鉴赏优秀赋文作品,培养古文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促进学生领悟古文的语言美,对当时的文化理解更深入,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技巧;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和"主客问答〃的赋文手法;
3.理解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体会其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L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赤壁之战等内容,向学生介绍文章
的背景和内涵。
2.分析与讨论法:通过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演示法:让学生朗读文章,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
4.互动体验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会作
品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课院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
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我们依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建构了一个课程体系分析框架,如
下图。
课程设计一:概念..............理念i
i课程定位/\
\1I
i课程目标J
课程实施:I:
:教学资源.....•课程内容:
III
:组织方式♦.....・评价方式i
II1I
课程评估!课程安排j
基于以生为本、提升素养的课程理念,结合本课程学习较为枯燥、记诵理解内容多的
特点,以高考考察方向为导向,我们将课程定位为讲授型为主、互动型为辅、知识积累和
能力提升兼备的重点教学课程,并制定相应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如不同版本教材、多媒体设备、图书馆和文化馆场地,开
展多元开放式教学,确定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积极遂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学安排】
在大课程观下,综合考虑课文学习难度、学生认知水平和高中必修课教学安排,将该
课程分为两个教学课时,情以课后练习巩固自习课时。
课时目标安排
夯实学习基础,基本扫清文言障碍,逐段教学、
第一课时
把握文章疏通全文
综合理解文本,拓展整体鉴赏分析,借助材料、
第二课时
提升能力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而黄州,则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不朽之名。这个人,就是苏轼。
设想一下,你是否也讨厌命运不公、命途多舛,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大发抱怨。经典
"鸡汤”语录中说:"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阳光下也会有阴影,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
去看待生活。"而苏轼则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化解人生中的缺憾,即使人生路上风雨漂泊,
他也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20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43岁时,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僧州。死后谥号"文
中〃
O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
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
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名为赤鼻矶。有人说这就是三国时期
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实则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为排遣内心郁闷,
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3.文体常识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
为一种文体。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
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明确:占人常将"辞""赋"合称,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
六言为主,且允许有参差落差,风格上都讲究文采,多用铺陈。
区别:"辞"在句中或结尾常用"兮〃字调节音节,"赋"则多用散文句式,甚至整
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初读感知
(-)范读正音:
壬戌renxu属zhu客
窈窕y3oti3o万顷qing
冯ping虚扣舷xian
桂棹zhao溯su流光
倚yi歌而和3之袅袅n后。
幽壑吟蔑「妇愀qi§。然
相缪liao荆jTng州
触胪zhulu旌jing旗
■shT酒横槊shuo麋mi鹿
扁pian舟匏pao樽相属zhu
蜉螃fuyou—粟su须臾yu
挟xi6飞仙遨台。游消长zhJng
苟gou非吾之所有
惟wei江上之清风
无尽藏z台ng也
洗盏zhan更酌zhud肴核yaohe
狼籍ji枕藉近
(二)自由朗读
明确朗读注意点:读准字音,把握语速和语调,注意情感变化("乐"的部分要读得轻
松愉快;"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三)集体朗读,明确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第1段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现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
映。
第2段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第3段客人感慨人生应暂、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作者劝慰客人脑开个人愁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5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四、再读理解,梳理字词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乘)
山川相修("缭",盘绕、围绕)
2.古今异义词:
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汽今:露水;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农历每月十五日/眺望,向远处看
歌(扣弦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唱/歌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
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永远/增长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
在/介词,从/介词,被
而(羽化而登仙/扣弦而歌/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承接层修饰/
表并列/表转折
之(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周非吾之所有
原之无禁)助词,不译/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代词,它们
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代词,它,指“一苇"/代词,
那/代词,箫声/代词,他,指曹孟德
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语气词,表示疑问/介词,在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动词歌窈窕之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咬,泣孤舟之赘妇
形容词作动词正襟危坐/不知东方之既白
5.特殊句式:
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之上
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五、研读文木,划分层次
(一)第1段
1.第一段怎样划分层次?
三层。第一层:第1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
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层:第2-3句。第2句写景,第3句叙事,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第
三层:第4-7句。第4、5句写景,第6、7句叙事,写月出之后的情况。
2.第一段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哪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
色下产生的心理感受?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
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第一段展示的境界如何?感情色彩如何?
友人相聚、泛舟赤壁(之下)、畅饮美酒、咏诵诗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
外的境界。
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第2段
L第二段怎样划分层次?
两层。第一层:第1-3句。主人歌声。第二层:第4-6句。客人洞箫声。
2.第二段展示的境界如何?
主客歌箫互答的喜悲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乐)"从何体现?与上段的感情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乐)"体现在: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本段的"喜(乐)"
比上段程度更深,为下段突转写"悲"做铺垫,形成反差。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洞箫声之悲的?
本段的"悲"体现在: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
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出洞箫悲咽低徊的哀音。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代作者所思慕的人(月亮、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歌词表达了主人对自
己政治仕途的感慨,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政事的
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本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转折过渡。内容上:叙事、写景一叙事说理;情感上:喜一悲。
六、课堂小结
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充分展现了月夜下赤壁之景的美。如此美景,
游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情景极佳。几缕悲凉的箫声,让人从眼前美景抽身而出。汪国
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苏轼从困境之中,看到美
好,看到人生的丰富,看透了生死,看懂了渺小与宏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寻找文中作
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七、作业布置
1.整理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点。(必做,今天完成)
2.梳理第1、2段相关内容开背诵。(必做,本周内完成)
3.对比阅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在下节课进行课堂分享。(选做)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设计意图
1.分析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也是唯一一篇精读古文,知
识点详细、复杂、体量较大,因此将其分为两节课进行。
本堂课主要探讨文章的情感脉络与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人生
道路指引方面的启发,也有利于学生感悟辩证的哲学道理。
2.分析学生学情
课程将依照高中学生按要求所已经应该具有的文言阅读、认知水平和理解功底进行设
计。在《赤壁赋》第一节课已经教授了这篇古文的基础知识点与文言常识,本节课将以此
为基础,大致分为四个任务模块,进行对文章的理解性教学。
二、活动目标
(1)阅读技巧发展与提升
了解《赤壁赋》背景知识,详细剖析文章脉络并进行总结.
(2)艺术技法了解与应用
熟练掌握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形式,初步了解"赋”的文体特征。
(3)文章哲理析出与理解
体悟作者情感变化,理解作者人生境界,经思考将哲理融入生活。
三、活动重难点(包含解决策略)
重难点解决策略
文章富的艺术和表达手法设置任务驱动,给予适当提
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按照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更深
奥的哲学思想,这也是文章表入浅出的讲述方式,联系生活
现的重点实际,辅助学生理解
四、活动过程(包含教法学法)
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回顾作者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
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的儿子。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本部分要求学生作为文学常识
掌握。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这也是苏轼人生最艰难失意的经历之一。元丰
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被诬"谤讪朝廷",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
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
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
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本篇就是两篇赋中的前赤壁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
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
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
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互文法
任务二:分析文章结构,体悟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赤壁赋寓情于景、借景明理,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
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
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赤壁赋》开篇,描述了开
阔旷朗却忧愁凄冷的景色,渲染了作者的思情愁绪,此时作者的感情处于相对平静期;当
客(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另一层感受)吹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整妇”的洞箫时,作者的情绪随之变化,为之愀然;而当作者想通了"…则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学道理,天地万物相伴相生,以瞬息万变的"逝者〃
为尺度,那么世间万物全都瞬息生灭;但"卒莫消长也",以不变的永恒为尺度,此消彼
长,生命的循环就是永恒。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其中一瞬的喜
乐呢?想通道理后的客"喜而笑",也象征着作者本人豁达乐观的心态。
•文体结构:《赤壁赋》是一篇赋。赋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另外,整体结构多为主客问答(其中客为虚构),事实JL是为作
者展现复杂的说理或思考过程而服务。当我们明晰了这一点知识背景,就可以据此分析作
者本人通过主、客二人互动问答而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感脉络了。本内容要求学生作为文学
常识基本掌握。
主要教学法:问答法、评点法
任务三:精析文章结构,探究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画:乐甚(第二段)-愀然(第三段)-悲(第三段)-喜
而笑(第四、五段)。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此时作者所谓的“乐"是看到“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美景之逸、泛舟湖上饮酒诵诗之喜,作者陶醉其中;然而当我们继续往下阅读,
就会发现作者的"乐"中隐含着忧愁,甚至是淡淡的悲伤之情。
作者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为何又会在第三段"愀然”呢?作者在本段结尾
给出了直接的答案:"寄蜉蜷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在此之前作者借客之口怀
古伤今,感慨如曹操、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也不过人去如灯灭,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幻灭
感。同样,我们前面说到苏轼一朝被贬,远离亲朋好友,这样身份的巨大落差和生命的沉
沦感使被贬谪者内心产生无可名状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感受到身若朝生暮死的蜉咐和雨
中飘萍般脆弱、无助与无力的生命状态.此时作者的心态倾向于将自己的生命与不可知却
永恒存在的明月、天地、沧海相较,感慨生命的短暂与人的渺小。
然而在第四段,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对于生命的思考,回答悲观的自己道:"客
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此处
包含两个角度:变与不变。(展开)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这样百无禁忌的自然环境下,作者仿
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恣意感受着刹那间自然带来的永恒的生的喜悦。
主要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评点法
任务四:感受人生境界,理解哲学思想
作者从游之乐、到乐中生悲再到最后的释然而喜,实则是完成了一次对于生命理解的
超脱,对于虚无、短暂与悲观的人生态度的否定,感悟出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纵观苏轼的
一生,幽默、豁达、乐观、极富传奇色彩,文学成就千古奇崛,令人高山仰止。但我们在
读苏轼的作品之时,又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欣喜爱悦、乐观豁达,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清
高却又平易近人的幽默。读时觉得他的遣词造句朴实无华,但是连在一起又逸态横生。苏
轼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高才卓识,有儒家的经世济民之意志、道家之广阔放旷的襟怀、
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和丰富细腻的情感,清代文人吴衡照这样评价苏轼:"东坡之心光明磊
落,忠爰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
引导学生领略、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并鼓励学生尝试将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实施于日常
学习生活中。
主要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
五、活动效果预估
经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轼的人生履历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应有一定了解,
并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艺术技法和艺术手法。在理解层面,学生应能够完整理解本课文
的思想感情变化,深入理解苏轼个人风格及其在文中展示的哲学思想,并正确应用于日常
生活中。
六.课后任务
1.梳理课文结构+情感脉络,画出清晰的思维导图;
2.依据课堂上讲授的课文艺术手法赏析,赏析苏轼的后《赤壁赋》中运用的典型艺术
手法。
3.思考:本篇课文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辩证思想,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谈谈你的感受。
『《赤壁赋》与《荷塘月色》
——月意象的支架式教学』
任务一:情景建构,任务驱动
1.多媒体情景引入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示例:
提起月亮,同学们会想到什么?是明月松间照的幽静,是举杯邀明月的孤独,还是海
上生明月的辽阔?长久以来,月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次
课中,我们提到《赤壁赋》中的月代表永恒和无限,本次课我们结合另一个写月的名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探讨月这个形象。在之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接触到
了很多写月的作品,前不久我们还讲了《短歌行》和《琵琶行》中的月,大家还记得吗?
2.任务驱动
【明确任务,结合生活情景解读任务。】
教学示例:
既然初高中我们都学习了这么多〃月〃,那么这节课就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大家结合
之前学过的诗文,在认真阅读《赤壁赋》和《荷塘月色》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个月的阐
释框架。什么是阐释框架?其实就是大家如何认识和理解月。比如一个小孩子,他看到月
亮可能会说"好漂亮"之类的。而大家则会联想到"床前明月光”的思乡之情,"月有阴
晴圆缺”的悲欢离合等等。这节课,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对月的认识和理解梳理清楚,
并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其他作品和意象。
任务二:教师点拨,自主点拨
1.学案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学案各部分,明确学生任务。】
课堂学案(课前下发给学生):
一、回顾已学
1.《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末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
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
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
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
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
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中"月”有两个特点,一是"明月几时有?",不知道月亮的,二
是〃月有阴晴圆缺",这与_________________形成对照,表达诗人
的情感。
2.《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点评: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
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
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
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
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
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中的"月"与组成了一幅清新的山中夜景图,给人
______________的感受。
3.《月》(节选)巴金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
的影子。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
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
主义的蹂蹒,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匕蹴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中作者将〃月"比作"月"留住了是_______的象
征。
二、自主探究
文本一:《赤壁赋》(节选)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C)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洞察分析
- 药物递送系统生物相容性-洞察分析
- 五金工具电商市场现状分析-洞察分析
- 水下能源开发装备-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设备防护技术-洞察分析
- 营养基因组学方法优化-洞察分析
- 军训时间学生感想与体会范文
- 儿童情绪管理在家庭育儿中的重要性
- 《生态学取样方法》课件
- 办公室农产品的营销机会挖掘
- 实用牛津树授课PPT27. ORT-PreK-L27-The-Dream-200602105041-200815212000
- 秦始皇英文介绍ppt
- 研究十二生肖的文献
- 妊娠剧吐的护理查房【产科】-课件
- 2022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课件二
- 土家族课件完整版PPT
- 《酒店概论》考试复习参考题库(含答案)
- 钢化玻璃的MSDS英文报告
-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2篇
-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 达人带货合作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