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文化传承类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文化传承类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文化传承类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文化传承类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文化传承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是说,在周朝,主要的道路修得像磨

刀石一样平整,像射出的帝•那么顺直。当时已经有了专门负责修筑和维护道路的机构,道路

的好坏成为官员政绩和诸侯治乱的指标。

秦朝的统一使原来各国间的道路连成一体,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又修通了由

首都咸阳出发连接全国大多数郡治的驰道。标准的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每三丈(约

今7米)种一棵树。

而今,中国道路,桥梁史上多少个第一就此产生,所有空白几乎都已被填补,大道如砥

如矢已经不是诗人的寺张说法,四通八达的路网已经覆盖绝大部分国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我们的道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锋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

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

考。风是土风、风谣的意思,周代的国风作品应该是不计其数的,至少比160篇要多;这保

存留传下来的160篇,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的核心内容。这部《诗》(《诗三百》)

集,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命名为《诗经》。

流行音乐(包括通俗歌曲、群众歌曲),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翻译过来的。按照汉

语词语表面去理解,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富有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使之具备了超越

时空的艺术品格。

以上材料给我们以深刻而广泛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

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材料二: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燃尽一生.终成巨制。历尽人生百态,道尽世事

无常,醒来终是空梦一场。《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

材料三:“汲取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结

局,或平淡,或激烈,或渺小,或凄凉……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

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红楼梦》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

其意蕴之深,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学校将举行“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人生”的演讲比赛,请你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年近九旬的著名作家宗璞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斫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合

作编注了《三字经节简注本》。和以往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因不认同《三字经》中有关“三

纲”“君臣”的内容,宗璞大胆对其进行了一些删改,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之举。对此,有人认为《三字经》典籍内含大量糟粕文化,会腐蚀学生的心灵;也

有人认为一味地“保持纯净”,只是“断章取义”,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面对中小学

生“读经热”,应该如何规范,一时众说纷纭。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为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习近平

②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壬尖上的中国》

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爆红。

——媒体

④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会。

——尹卫国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

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有什么

可借婆之处?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根据材料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要求:议论充分,阐明观点;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校报开辟“经典诗词重读”栏目,面向全校同学征集稿件,邀请大家积极推荐自己

喜欢的诗词。请你在下面四首诗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任

选一个角度,撰写一篇鉴赏文章参加征稿,分享你的审美体验。

①《诗经・卫风•氓》②李白《蜀道难》③杜甫《蜀相》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

都)

要求:(1)以“某首诗歌赏析”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2)要结合自己学习鉴赏诗词的

经验、体会写作,言之有据,言之成理;(3)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何其有幸,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观

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唯有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异彩纷

呈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闪耀着璀璨的中华文明

之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的

一些重要理念,领会了些许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对传院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自口所学知识,以“传承经典•康续基因”为主题写篇议论文,淡淡自己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消息报道,现在直描间叫播播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也不叫人民币,有人叫作

来了,儿刀几十力,则说多少W;厕所叫WC,害得许多老年人找不到厕所有一个小

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妈妈在播播赚了五W的米。”对此,有人说,照此下去,恐

怕十年二十年后,孩子们都不知道孰对孰错了;有人说,英文字母代替汉字,错别字替代正

确的汉字,会严重影响和扭曲下一代人的认知;有人说,这是对中国汉字以及上下五千年文

化的侵蚀和破坏,这些错误表达继续下去恐怕会淹没传统文化;有人认为,相关部门对此应

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语言行为,还网络语言一片净土,还孩子一个纯洁的语言环

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

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因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C

最初,刺绣点手工一针一针地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用缝纫机来提高刺

绣效率;近二十年来,电脑绣花技术普遍应用,绣花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刺绣因效率低而

渐渐失去市场。如今,很多年轻的姑娘已经不会拿绣花针,能够拿起针的只剩下一些民间刺

绣老艺人。

一家刺绣店铺里,手工刺绣出的《七仙女》《麒麟送子》《九狮图》等工艺品上,人物、

动物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3但店铺的主人老方说:“这是我最后一批手工刺绣工艺品,

今后也准备转用电脑绣花了。”

以上材料令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介绍中国道路的发展历史为内容,要求结合材料,以“我们的道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表达感受与思考。材料前两段,从周朝、秦朝这两个时用道路的情况,展现了当时的国家治

理情况。这说明,政治的消明与否,在•定程度上可以借由道路体现来。而其中,出自《诗

经•小雅•大东》的诗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原意是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

这也是我们付出艰苦努力所要实现和坚守的理想目标。材料最后一段,讲述的则是当今中国

在道路桥梁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一句“大道如砥如矢已经不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充分说明

了:把夸张变为现实的是中国力量。材料既关涉了历史,也关涉了当今热点。

因此,对于“我们的道路”的写作重点,就在于联通古今,思考今日我们该走哪些道路,该以

怎样的方式走好中国道路。因此,如中国速度,非凡十年,民生进步,这些都是契合“我们

的道路”的内容。同时因为材料体现的是具体的道路的沿革发展,我们也可以借助身边的路

政建设,反映家乡的变化,将宏大的主题具体而微地表现出来,以避免内容流于空洞。也可

联系中国的十个维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跨度、中国精度、中国力度、中国密度、

中国深度、中国厚度、中国温度、中国广度)中的其他维度来写。考生行文,可以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可以关注小镇,也可以联系“一带一路”;可以写具体道路建设的情况,也可以联

系数字虚拟道路的发展;也可以写中国的发展道路,拓展和深化作文的主题。注意避免内容

空洞,空喊口号。

立意:

1.走好中国发展道路。

2.我们的道路,是砥砺奋斗之路。

3.用中国速度走好中国道路。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锌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

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并演唱给周天子听”,由此可知,《诗经》中的很多作品

都是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第二段提到“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

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可看出现代

歌曲体现出明显的人民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综合看来,无论是古代的民歌还是现代歌曲,

都让我们感受到取材于现实,反映民生的共同特点。由此让我们想到文艺创作的重要问题,

即文艺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性。人民与艺术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因为艺术来源

于生活,来源于人民,不能脱离人民的实际生活,而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民;

音乐等艺术也应服务时代,承担一定的社会引导责任,成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引申出文艺创作为人民的中心论点,然后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述,如

一是正确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坚持文艺的人民性;二是把握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坚

持脚踏大地扎根干牛活:二是正确把握文艺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坚持用文艺创作为中华民族

的复兴注入活力。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离开人民丰富的实践,

离开火热的社会生活,文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立意:

1.文艺创作应坚守为人民的初心。

2.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3.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4.社会主义文艺要彰显人民情怀。

3.例文:

红楼梦、少年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红楼梦、少年情

现在的我们当谈到爱情时总是退避三舍、谈虎色变。但我个人认为在我们这个年纪对于

爱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青春年少的悸动是美好的,我们都会为自己幻想一段或轰轰烈烈或溪水长流的爱情。殊

不知,这世界本就是残缺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圆满结局限?许多时候,你看到的开始有多么

美好,它的结尾就有多么凄凉荒芜。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无余,太多的离散,读过后心中总是泛着难以言说的痛感。这就

是悲剧的力量,越是美丽的事物,毁灭时越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最比我遗憾的是宝玉和

黛玉的有缘无分。明明是天造地设的木石之盟,最终却一个芳魂归天,一个遁入空门。

以前总觉得黛玉和宝玉应该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毕

竟黛玉死前的凄凉以及那句未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但现在我觉

得他们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书中有写,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便在

警幻仙子案前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跟着下凡去,

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所以说,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黛玉宝玉之间

是一场悲剧。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黛玉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和她那

多愁多病的身体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时不时还会耍耍小脾气,即便才情过人,又有

着倾国倾城的貌,但到底少了宝钗的温婉大气、通达世事、她更适合恋人的角色。可夫妻是

要朝夕相对的两个人,当最初的热烈渐渐躇花千岁月,两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也可能被扩大

化。更何况贾宝玉是孩子一样的性格,相较于“林妹妹”,"宝姐姐''才会更加包容他。

所以说合适这个词很重要,合适意为合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遇

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少年之情有着小雨朦胧的美好;少年之情有着桃花吐葛的青涩;

少年之情有着雷雨过后的清爽宜人。我并不否认年少悸动的美好,但更应正确认识早恋带给

我们的影响,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些众所周知的我们暂且不谈,稚嫩的我们没

有余力承受感情的悲欢离合,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判断,画地为牢使双方失去真诚的朋

友和纯洁的友谊。

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段时光,也更该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少

年的脚下是泥泞坎坷,少年的前路是蜿蜒曲折,少年的未来是诗和远方。我们要一步一步地

走下去,踏踏实实去走。

做出合适的选择,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题目紧扣课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是有关《红楼梦》名著的内容。

而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红楼梦》,并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材料一从宏

观角度,总体概括了《红楼梦》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怠义。材料二则从曹雪芹辛苦著书的经历

谈起,说明书中缜含了诸多人生百态指经验,从而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材料三则引用后人

对《红楼梦》一书的相关评论,说明《红楼梦》、大观园中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与结局,可以

让我们常读常新,也可以让我们对人生有诸多启示。而写作主题“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

人生''说的也就是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一书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经验的主题。

写作时,可以从《红楼梦》一书整体的艺术效果与社会发展启示来讲,也可以结合其中具体

的某些人物或某一具体情节来谈其对自己的启发。比如,可以从薛宝钗写柳絮凭借东风扶摇

直上的远大志向这一情节,说明我们的人生也要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志向高远,不惧困难

勇往直前。比如,可以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出发,说明我们要学习她宁愿像花朵一样维持自

己的高洁,即使死去,也要清清白白的高洁傲岸,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或者,也可以从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也宜墙角也宜盆”等的隐义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

丛中受到娇养,还是投靠贾府寄人篱下,说明我们要懂得适应环境,随地而宜的启发。写作

时.要注意,一定要结合日中某好人的精神品质或是某屿故事情节所体现的人牛哲理,夫谈

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最后联系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总结自己的看法。写作时注意演讲稿

的格式要求.

立意:

1.阅尽红楼看奋斗,少年壮志不言愁。

2.出身不能决定命运。

3.生活再难,也要乐观。

4.你的善良,得有点锋芒。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为时事评论类。宗璞编注《三字经节简注本》时大胆对其进行了些删改,认为这是“对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此举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可以删除经典中的某些内容,该如

何对待经典中的“糟粕”,以及对“读经热”如何规范的思考。综合起来,可从如下方面分析立

意:

(1)传统经典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删改《三字经》中的“纲常”内容,很容易无意中伤害经

典,损毁经典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文化魅力,不利于经典的传播、吸收和批判。对于传

统文化,我们在传承时应尽量做到保持具原汁原味,保持具固々特色。

(2)学会批判性继承。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外来的东西也是良莠不齐,因此,

不管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外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不分好坏,一味地拿来,而应该以批判的精

神进行传承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删改《三字经》中的“纲常”内容,实质上就是删

掉《三字经》中的糟粕部分,属于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值得点赞。

(3)教育引导是传承《三字经》的良方。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对之扬弃,

最靠谱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辩证的教育引导来实现。《三字经》里面的“三纲”"君臣''等内容在

今天确实已与社会严重不适,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理应是告诉孩子,这些内容到底为何

脱离了现代社会,它“落任”的地方在哪儿,又有何弊端,而不只是拿着删减后的“洁本”让孩

子背诵了事。换言之,即便是删改后的《三字经》,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孩子的积极引

导和阐释,而只是满足于孩子能够背诵,恐怕也产生不了应有的正面作用;而原版《三字经》

里存在的与现代观念不符的一面,只要教育者引导到位,也不必过于担心它真会“误人子弟。

所以,教育引导比育接删戒更重要c

写作时可以先概述材料内容,引出不同观点,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比如认可删除经典中

的''糟粕",可做如下分析: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大不一样,对于诵读《三字经》的儿童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味的只是简单的诵读传统版本的《三字经》,的确很容

易让他们从小将•《三字经》中的精华和糟粕一起接受,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孩子的健

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删改《三字经》中的“纲常”内容,实质上就是删掉《三字经》

中的糟粕部分,只保留与当・卜.价值观仍然相符的内容,这就是让孩子在读经时只吸取精华部

分,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发挥出《三字经》应有的启蒙教育功能作用。

写其他观点也要给出有说服力的论据。注意充分论述了材料事件之后,可以适当拓展,由单

一事件引出对此类事件的看法,使你的分析更具有普遍性。

立意:

1.《三字经》删“纲常”是与时俱进。

2.是否可以删除经典内容值得商榷。

3.“糟粕”也有价值,岂能一删了之?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共包含四句话。第•句话重心强调•个国家的治埋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密切相

关,从国家的治理与发展角度论说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第二句话重在强调中国文化不仅

存在于诗词戏曲等“阳春白雪”中,还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这启示我们传承文化不仅要着眼

于诗词戏曲等方面,更要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树立传承文化的观念,助力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第三句话指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爆红,意在让我们透过现象看

本质,探究此类节目爆红H勺背后原因,看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巨大魅力,认识到传统文化

是我们助力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此类节目的爆红也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

程中,不应局限于固定思维,而应大胆探索,大步创新,寻找传承文化的多种途径与方式。

第四句话围绕着非遗,指出其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

会。”以此启示我们,传承文化既要保留精华,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方能使传统文化保

有生命力。

这四句话都以传统文化为中心,指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这

启示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应振兴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

分,助力民族复兴。需要注意的是,切记题干要求,写作时只可选择其中的两三句展开成文。

在行文过程中,可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何要传承传统文化,该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等角

度展开具体论证。

写作时,可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叶嘉莹潜心研

究古典诗词数十年,致力于古典诗词在现代的传播与普及;也可以列举樊锦诗“数字敦煌”,

单霁翔”数字故言博物院'’等事例,论证科技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从而论证传承文化

应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借助有效科技手段,助力文化复兴。

在素材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使论据更加丰富。如可以引用习

近平总书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此指出立足传统、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文化兴则国运兴。

立意:

1.传文化星火,书时代篇章。

2.弘扬千秋文化,筑牢万代基业。

3.守正出新,助力文化复兴。

4.传承与创新起飞,文化复兴齐担当。

6.例文:

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

被人除称为、、亚圣''的盂子,曾劝说齐宣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在他对

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中,以德治国便足以营造和谐向善的社会环境。然而,从今天看来,除

了以德治国,还需以法治国,达到德法相辅,才能筑起国泰民安的新盛世。

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的道德修养在国家“发政施仁”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并达到将

道德内化于心的境界。在那个理想社会中,百姓懂礼教,守五纲,兄弟和睦,君臣相和,整

个社会自然地流转不息,不需要外界指引也能生机不断,向上发展。国家以仁爱为立国之本,

百姓以仁爱为立命之基。

以德治国,对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推广德治观

念,将能激发民众内心的向善意识,使民众之中形成一种追求修养品德,培养自身心性的良

好风气,这无疑对拉近这个“陌生人社会“下人心之间的距离有着重要意义,必将促进与人为

善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我们不可否认,如此理想的社会、国家确实会展现出非凡力量。

仁爱在其中作为一条柔韧的纽带,将全国紧紧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溢子“推恩”,思想地忽略了人性的更杂。孟子的“推恩”思想建立.在“件善论”的基础卜C

现实社会中人性是多样的,资源倾斜、追求与喜好差异等问题使得完全统一百姓思想的难度

巨大。即使能统一,那所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在人的思想水平达到足够的高度之前,必须

要有外界规则的约束,这更是法治。法治从“人本善”的思想中脱离,无论是善是恶,它都能

有效地管理社会,序化国家。从另一个角度说,法治是德治的具体表现,是德治的强制化。

一个人懂法守法,那么他对道德的理解也便更进•步。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史兴的征程中,我们要让德治与法治同行°

德治给予法治人文关怀,法治为德治提供保障。以德治国相比以法治国拥有更多的人的

主观因素影响,能够使冰冷的法律条文多儿份人性温暖。正如徐峥的《我不是药神》里的主

人公药贩,虽是走私药物,但更低廉的药物与昂贵的正版药同样能治自血病,最后法院判处

时为其减轻了刑罚,只因他是为了让更多病人能吃上药,这便是现代社会以法治国下以德治

国的体现,使法律多了几分人性的温情。而法治反过来又为德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人们在法律的约束下,维持着社会安定,人们才有修养品德的主动性,德治才能得到推广,

深入人心。

法治和德治犹如社会治理的左右手,二者任缺其一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惟有推动德治

法治并行,方能共铸和谐社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从古代文化经典中汲取素材,首先强调古代文化经典对今天人们的启发;其次强

调阅读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对此,试题要求考生

针对孟子的“发政施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其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以

及不足之处。对此,可从不同角度思考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比如,在政治上的影响和意义:

孟子“仁政”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符合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理念,也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如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

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上的影响和意义:孟子认为仁政就是

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这在当今有着积极的

意义。我们今天保障农民羽有土地、拥有基本生存的权利,关注农民利益,以及重视可持续

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都与孟子思想类似。在教育上的

影响和意义:孟子中张要向人民施与教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当今

我们也提出了要以科教兴国,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教育。其次,可从孟子思想的不足方面

展开论述,如孟子的思想是围绕人治社会展开的,而中国转型正是要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

会。人治社会存在权力没有限制、政策不可预期、人亡政息等弊病,所以中国要想向现代民

族国家转型,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社会的治理模式。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法制设计

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也有•些不合时宜的。

写作时,首先应当总结指出孟子的思想包含民贵、君轻,重视老百姓的需求,然后再教化老

百姓,但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统治阶层以及封建社会的思想。其次,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

的角度,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对外关系等等,结合我国现在的情况,如人民当家作主、

精准扶贫让老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穿好衣,有精神追求等角度分析其优点,同时指出不足

即可。

立意:

1.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2.推恩天下,仁者无敌。

3.领略古人智慧,传承经典文化。

4.传承孟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7.例文:

移情入景,余韵悠长

《扬州慢》货析

宋孝宗淳熙三年的冬至日,词人过路扬州城,此时的扬州城经历战争狂妄的洗劫与摧残,

过往的风光胜地早已难寻踪迹,满眼所见,唯有冬FI冷风中落了细雪的养麦,零星地点缀出

几点生气,•如扬州城的萧条荒凉之景。山河破碎,昔日繁华都被摧毁殆尽,残败的空城令

人触景生情,扰今追昔。

全词上下两阕都有扬州城的今昔对比贯穿始终,并寓情于景、移情于景,通过对古今所

见所记的景色来抒发词人感受到的满目苍凉和悲凉叹息.上阕以扬州城曾经的风光无限开篇:

前三句先写乐景,渲染出扬州城昔日的盛况使人神往「•竹西”出自杜牧诗中“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和“名都”一齐描绘出扬州城曾经的满城繁华景象。同时诗人解下鞍马,暂留

步于著名的竹西亭边,也是源于对扬州城胜景的深情向往。而后笔锋一转,又化用杜牧的诗

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十里”与“养麦青青”,往昔繁华与一派破落形

成鲜明的对比,抒发出对眼前萧条残迹的痛惜、怀古抚今的哀情,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悲凉

的氛围,以乐景反衬出现实带给人们的悲戚方感,更触动人心。

接着词人即点明扬州城如今的一切荒凉与落寞究竟是何人的罪过一“自胡马窥江去

后“,这满目疮痍的萧条都是南侵的金兵所带来的,更以一个"厌'’字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

朝廷的昏阳、胡人的罪恶深深痛恨;以及对战争的浩劫、人民的苦难的同情、悲哀与遗憾。

下句又描绘FI暮黄昏之时,凄厉的号角声遍响,久久徘徊于孤寂的空城里,再为全诗的意境

添几分寂寥萧瑟的声韵。

词的卜.阕借假设杜牧故地重游,见到这般残破的景象必将"重到须惊''的想象,来表达美

好事物令人悲伤的幻灭;纵有杜郎笔下“豆蔻”“青楼”二词所含的才华横溢,却也难以将盛景

不复的悲哀倾诉,可见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悲痛之深。

尾句以问作结,发出那桥边盛开的芍药为谁而生的疑问。既是说萧条的空城里,这盛开

的芍药何人会在意,更有何人会欣赏;也是叹国家早沦亡,年年盛开着的芍药可知道这芬芳

早易了主人,已是物是人非。轻声收尾,洗尽铅华,却催人泪下,尽显余韵悠长。

全词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行文错落有致,音韵跌宕起伏,词义哀婉徘徊,用极具视听

效果的诗意表达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又具有含蓄蕴藉、余韵袅袅的艺术效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任务要求是向学校校报“经典诗词重读”栏目,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词,“从语言、形象、技巧

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撰写一篇鉴赏文章“:所提供的四首诗词有《诗经•卫风•氓》、李白《蜀

道难》、杜甫《蜀相》、姜夔《扬州慢》,语言上,有豪放浪漫、婉约深沉之分,形象上,有

深情幽怨、忠心报国、忧国忧民、孤独凄苦之分;技巧上,有比喻、夸张等修辞,用典、借

景抒情等表达方式。文体要求以“某首诗歌赏析”为副标题,赏析性文字,应该写议论性散文

及议论文。

行文构思时,以《蜀道难》为例,首先提出奇情恣肆,笔力雄奇的艺术特点,然后从艺术技

巧的角度,如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分析其雄奇奔放的笔调,描写蜀道的崎岖和蜀地地势的

险要,体现诗歌飘逸不群的魅力。再从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角度,分析卡富奇特的想象力。

描绘景象动人心魄,主要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加以热

情地赞叹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全文,此诗体现了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艺术特

色,充分表现了其思想与艺术个性。

立意:

1.时代的悲剧,女子的觉醒——《诗经•卫风•氓》常析。

2.奇情恣肆,笔力雄奇一《蜀道难》赏析。

3.深沉悲凉,含蓄蕴藉——《蜀相》赏析。

4.移情入景,余韵悠长——《扬州慢》赏析。

8.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传承经典的价值,接着列举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明确传承的意义,最后与教

材连接,引导考生结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来阐释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必修下

册第一单元涉及的篇目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

子》)《庖丁解牛》(《庄子》)《烛之武退秦师》(《左传》)《鸿门宴》(《史记》),考生需要联系

这些篇目中传递出的具体内容,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庄子的“智”,烛之武的家国情

怀,刘邦集团的和衷共济。每一-种、每一类都给我们无尽的智慧:儒家的仁政德治,道家的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及,每一门、每一派都为我们现在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论语》

《史记》等古代典籍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治国方略,无不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唯

有''鉴古”“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