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至12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诸侯自选臣僚为卿时,要由天子审批任命,如“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这些措施旨在()A.协调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B.加强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C.构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和维护贵族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诸侯自选臣僚为卿时,要由天子审批任命,如“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同时天子派员以国卿身份与诸侯王一同治理诸侯国;诸侯任命臣僚为卿时,也要由天子审批任命。这说明周天子不仅有分封诸侯的权力,还把权力延伸至诸侯国官吏任免的领域,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强化周天子统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周天子是如何控制诸侯国的,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西周分封制并不属于垂直管理,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密揭”是明朝中后期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一般不抄传于邸报。嘉靖时期,首辅杨一清曾撰有文集《阁谕录》(阁臣公揭,多为商榷票拟)和《密谕录》(阁臣独对)。在这两份文集中常出现对同一份事情的陈奏。这折射出明朝()A.专制皇权统治的强化 B.中枢决策的民主原则C.内阁职权范围的扩大 D.君臣关系的愈发和谐【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密揭”作为内阁和皇帝私密沟通的方式,存在着内阁公揭和阁臣私揭两种形式,即使是内阁统一意见后,阁臣也可以秘密向皇帝奏报,这反映出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内阁不享有决策权,封建王朝国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内阁只享有辅政权,“密揭”的出现客观上强化了内阁的辅政能力而非扩大职权,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达到新的高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皇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不存在君臣关系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3.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监察官作为行政长官一员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并清除不合格者的权力。公民大会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政体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 B.贵族与平民政治矛盾趋于淡化C.公民大会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D.国家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共和政体内部,执政官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最高治权,但是也同时受到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牵制;元老院在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但是权力也受到一定制约;公民大会虽有立法权,但是却没有立法创制权。这些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专权,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D项正确;‌僭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的人所建立的‌独裁统治,材料并未体现“僭主政治特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故除B项;“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英王乔治三世时期,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惨败,在议会的压力下,国王的心腹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国王被迫任命反对派领袖为首席财政大臣,但仍力排众议提拔了自己的亲信为内阁首脑。该事件实质上反映出当时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尚不成熟 B.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内在缺陷C.封建残余势力仍主导国家权力运转 D.议会政党权力斗争的逐渐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王权,但国王仍有权自主任命内阁首脑,反映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尚未足够壮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尚不成熟,对王权的限制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王权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在缺陷无关,排除B项;C项“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确立并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旧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势力间的斗争,与议会党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是漫画家马星驰于1920年8月创作的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左边是名为“皖”的“政治”阁楼;右边则是名为“直奉”的政治阁楼)。该漫画反映出当时()A.军阀争取再造共和的决心 B.军阀内部派系的统一趋势C.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 D.社会缺乏宪政民主的经验【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系段祺瑞集团垮台,直奉建立了联合政府,而“二五与一十之比较”则强调了两个政府属于一丘之貉,都是专制独裁的军阀政府,这反映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故C项正确;无论皖系政府还是直奉政府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专制统治,而非“再造共和”,排除A项;北洋军阀背后站着西方各列强,军阀之间既有自身的利益冲突,也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部分军阀的联合也只是短暂的利益合作,“统一趋势”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军阀混战,与“社会缺乏宪政民主的经验”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普选,参加选举的边区各阶层的选民数量平均达80%以上。当选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一做法()名流、绅士群众团体党员国民党党员20%40%35%5%A.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迎合了社会性质转型的潮流C.消除了边区意识形态斗争 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员构成中,党员仅占约三分之一、其他参议员由民众及士绅等担任,这反映出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排除A项;1941年我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性质仍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消除了”边区意识形态斗争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所示为不同时期学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相关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学者观点崔鷃(约1057~1126年)王安石是“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梁启超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漆侠等学者王安石是改良主义者和革新派斗士。“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最高点”A.学者的立场以及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古代变法的一手史料C.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重构历史人物形象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崔鷃生活在北宋末年,见到了变法的某些负面影响;梁启超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高度评价了具有“近代文明特征”的王安石变法;漆侠等学者则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看到了王安石变法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些差异正是学者立场和时代背景不同所导致的,A项正确;梁启超和漆侠等学者的评价并非一手史料,而是基于历史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认识,并未涉及统治者重构历史人物形象,排除C项;历史结论的评判不能仅仅基于今日的价值标准,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进行综合分析,排除D项。故选A项。8.1898年,清廷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意图更张政治。该诏书明确指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A.呈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B.拥有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C.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政府既强调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及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也强调要立足于中国传统,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呈现出新旧结合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只是诏令欲让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共同推动变法,但实际上戊戌维新运动只是部分上层进步人士开展的救亡图存运动,社会基础薄弱,排除B项;戊戌维新运动强调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等内容,表明其已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只是囿于保守势力的束缚,仍强调应以理学思想为核心,排除C项;戊戌维新运动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为核心,而非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为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变化解读合理的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制度革新导致士庶矛盾加剧C.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D.选材标准变迁左右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日益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才学为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以此取代以血缘门第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寒门子弟上升的通道,至北宋时期,又进一步放开科举制的限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这一变化扩大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士庶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B项;隋唐至北宋主要选材标准始终是才学,但寒门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该表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秦朝“五善五失”“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迣、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唐朝“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清朝“四格八法”“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A.始终恪守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内在延续性C.官员管理呈现标准化和体系化 D.政府注重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唐、清三朝在官员考核标准上都强调官员的道德和能力的相统一、秦、唐、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早、盛、晚三个时期,三朝官员考核标准的相似性折射出中国古代制度建设存在一定内在延续性,B项正确。秦朝奉行以“以法治国”“以吏为师”,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考核标准的介绍,不涉及具体规章制度内容的介绍,无法得知三朝官员考核是否体系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制度建设的延续性,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A.打破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B.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C.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美国)。根据材料“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可知,美国文官在行政方面可以制约总统,成为权力机构中的制衡力量,D项正确;美国依然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且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官在行政方面对总统的制约,排除A、B两项;国会是立法机关,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排除C项。故选D项。12.英国规定,从1级到7级为高等文官,3级以下文官按专业分为“一般”“科学”“专业技术”等12类;法国将社会上持有文凭的报考人参加的文官考试称“外部竞争考试”,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官参加的考试称“内部竞争考试”;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这些举措()A.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B.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C.提升了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 D.加深了国家政治与管理的结合程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一般”“科学”“专业技术”“外部竞争考试”“内部竞争考试”“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人才的选拔,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是否提高,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清朝学部总务司统计,1902年,全国新式学堂在校人数为6912人,1909年已达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还有众多学生选择远涉重洋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商、军界的重要组成力量。这表明当时()A.新政改革促进了社会结构重塑 B.教育改良成为救亡的主要途径C.科举停废丰富了国人就业选择 D.选官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平等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实施后,我国进入新式学堂学习的学生急剧增加,这些学生或进入军事学校学习,为参军入伍做准备,或留洋海外,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铺垫,这有利于打破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结构的更加多元化发展,A项正确;当时教育改良只是救亡图存的一个方面,而非主要途径,排除B项;1905年科举停废,这促进了部分国人对未来选择的思考,并选择加入新式教育阵营,推动社会变革,这体现的是科举停废对国人思想的冲击,而就业选择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科举停废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政改革促进社会机构重塑,不涉及选官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4.如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1954年《宪法》“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1975年《宪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1978年《宪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1982年《宪法》“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从最初的“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逐渐发展为包括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努力钻研业务”“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等更具体、更专业的要求,这明显体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和培训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简政放权更多涉及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而不仅仅是机构或人员的精简,排除B项;我国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材料与“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宪法条文主要涉及的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培训和考核,并未直接涉及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的这一规定()A.体现了律法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C.反映出教师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D.意在推动儒学世俗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将侵犯受业师的行为单独立法予以严惩,但这一法律仅限于儒学教师,其他学派及行业的师傅并不在其内,这凸显了儒学在唐朝是官方思想的特殊地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惩戒存在限制,与灵活性和务实性无关,排除A项;对教师的保护仅限官方儒士,以此论证教师社会地位提高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学特殊地位的强化,与儒学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明朝休宁范氏的《统宗祠规》“圣谕当遵”条中首列“圣谕六言”,并在祭统宗祠时,大声宣读。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中则言“此六事‘圣谕六言’乃太祖高皇帝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C.乡绅社会地位的提升 D.基层自治制度趋于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朝时期“圣谕六言”在家谱、族规中的体现,反映了国家意志在家族治理中得到贯彻,体现了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儒学在宋朝开始向基层渗透,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圣谕的推广,而非儒学的渗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绅的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明朝休宁范氏和海安虎墩崔氏的做法体现的是对皇帝圣谕的尊崇和贯彻,反映出皇权对基层社会的进一步渗透和控制,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由此可推知,新教伦理()A.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 B.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C.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题干“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教伦理强调通过现世的努力和劳动来证明自己获得了神的恩宠,这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新教伦理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教伦理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新教伦理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是更深层次地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8.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公开的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些规定()A.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B.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护C.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强化法院的独立司法权【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公开的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西方国家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护,B项正确;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以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首的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C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院的司法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9.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A.旨在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B.奠定了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C.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战略需要 D.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政府颁布各类法律既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又涉及与反革命力量的继续斗争,这些法律的出台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展,我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浪潮,排除C项;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开始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图所示为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A.重点弘扬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B.把赓续革命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C.精神文明建设正取得显著成效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坚实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总体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红色旅游传达着红色精神,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C项正确;“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说法错误,排除B项;红色旅游人数增加并不能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21.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及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代田法),这些措施都直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问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军事打击和防御,但未实现“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排除C项;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调整人口分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2.《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上谕:“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市舶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些记载反映出唐朝A.民间走私络绎不绝 B.对外交往开放包容C.朝贡贸易利润丰厚 D.藩镇割据现象凸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初在岭南地区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末对东南地区“蕃客”不加税,在“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体现出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间走私现象,排除A项;朝贡贸易利润丰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唐设节度观察使来管理海外贸易,并非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23.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这些举措客观上()A.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实现了英国的政教分离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加速了神学思想的瓦解【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亨利八世通过立法直接切断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并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成功将自身的王权建立在了教权之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王权的强化客观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对英国的宗教统治地位,确立了王权在世俗和宗教的双重领导地位,巩固了英国政教合一体制,排除B项;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排除C项;亨利八世的举措针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针对宗教神学思想,且宗教神学强调君权神授是维护其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加速了神学思想的瓦解这一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24.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得“欧洲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意识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经过改造的欧洲“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据此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A.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近代化意义 B.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严格贯彻了大国均势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7世纪中叶(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被保存下来,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欧洲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国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近代化意义,A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强调的是欧洲整体,并没有凌驾于欧洲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因此没有改变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欧洲的影响,而非对近代外交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D项过分夸大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25.下图为讽刺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漫画。俄罗斯外长评论道:“这些所谓的“规则”越不具体,美国就越能对其随意“装扮””。法国前驻美大使说:“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秩序'。”由此可推知,美国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旨在()A.削弱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B.服务其霸主地位和强权政治需求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D.构建“大国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形成,但国际法的实施存在许多局限性,材料中美国提出了有别于已有的基于国际法的“规则”秩序,其根本目的是服务其霸权地位和强权政治的需求,B项正确;削弱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外交策略,排除C项;1945年.《联合国宪章》推动的“大国一致”原则,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考试法》等律令,规定“考试院为全国各机关用人所资之地……无论行政官、司法官、外交官、技术官考试皆应属之”。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任用机关因特殊技能要求而申请进行的专门考试)三种,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面试。在首届高等考试中,女性考生有20人;第二届增至45人,录取2人,第四届已达56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79%。在国民政府官僚体系中,“革命勋劳”者及地方长官的亲属、亲信充斥其中。据1939年考试院铨叙部报告“(现)荐任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摘编自陈晓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近代化意义》材料二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变迁历程。阶段划分重大意义标志事件探索阶段(1985~1992年)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1985年11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初拟初创与实施(1993~2005年)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法制化(2006~2012年)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深化改革(2013年至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建言献策。【答案】(1)特点:立法保障;考选机构独立;注重知能结合(通才与专才兼顾/兼顾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开放性日益增强;考试类型多元,具有一定灵活性;制度与实践存在一定悖离。(任答四点即可)(2)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要求;国际环境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建言献策:新时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要继续坚持法治导向;继续优化公务员制度体系,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继续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要把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和满意度高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变革目标。(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考试法》等律令”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公务员考选制度;据材料一“考试院为全国各机关用人所资之地……无论行政官、司法官、外交官、技术官考试皆应属之”可得出,考选机构独立,负责全国各机关的用人考试;据材料一“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面试”可得出,考试内容注重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据材料一“在首届高等考试中,女性考生有20人;第二届增至45人,录取2人,第四届已达56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79%”可得出,考试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女性考生数量逐渐增加;据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任用机关因特殊技能要求而申请进行的专门考试)三种”可得出,考试类型多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据材料一“(现)荐任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可得出,制度与实践存在一定悖离,荐任合格者占据大量职位,影响了高等考试及格人员的任用机会。【小问2】时空是1985年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动因:据材料二“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可得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二“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可得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据材料二“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可得出,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要求推动了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经验的借鉴也影响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演进。第二小问建言献策:据材料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可得出,新时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据材料二“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可得出,要继续坚持法治导向,确保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据材料二“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可得出,要继续优化公务员制度体系,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据材料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可得出,要把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和满意度高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变革目标,继续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和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摘编自田薇等《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德治和西方法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从当代的视角,谈谈你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理解。【答案】(1)内涵:中国德治:人性本善;统治者以身作则;要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社会教化);用人唯德。西方法治:人性本恶;法律至上;分权制衡;程序正当;人民主权(或“民主”或“主权在民”)。(2)理解:二者并非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事实上,它们可以互补并济;从政治运行机制上来看,法治应该成为当代政治的操作方式,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从精神的治理上来看,法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德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从历史进程看,法治政治的追求背后,无不蕴含着对自由、民主等美好价值观念的道德追求;而任何时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促进着社会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世界)。内涵:据材料“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可以看出,中国德治内涵首先是基于人性本善;根据材料“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可得出,中国德治内涵其次是要求统治者的带动示范,即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据材料“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与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就是实施社会教化”可以得出,中国德治的第三个内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或实施社会教化);据材料“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可以得出。中国德治的第四个内涵是重视对官员道德的考核,用人唯德。据材料“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可以得出,西方法治的内涵是人性本恶;据材料“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而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可以得出,西方法治的第二个内涵是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据材料“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可以得出,西方法治的第二个内涵是分权制衡;根据材料“正义的法律制订后,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可以得出,西方法治第三个内涵是对法律实施要程序正当;据材料“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可得出,人民主权、主权在民。【小问2】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与“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并非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事实上,它们可以互补并济;从政治运行机制上来看,法治应该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