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密封装订线内,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原题目处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A.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 B.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C.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 D.官员有着官德上的自我省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可知,秦朝法令要求官吏必须宽厚仁爱、亲民行善,这表明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A项正确;秦朝主张严刑峻法,B项不符合秦朝统治策略,排除B项;材料强调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未涉及选官,排除C项;材料表明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未体现官员在官德上的自我省察,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汉文帝时期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A.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C.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 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控制管理加强,有利于加强对南越地区的控制,进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南越地区的政治管理,没有涉及汉族与南越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地位上是否平等,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政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加强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消除”南越与中央的矛盾和对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在政治上对南越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南越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仅通过“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的管理措施,不能得知其对南越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单位:人)。时期初唐武则天玄宗肃宗至德宗顺宗至武宗宣宗至信宗宰相数目6315150639698科举入仕53122216086科举入仕(%)7.9420.5344333362.587.76据此可推知()A.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C.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初唐到信宗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在宰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宣宗至信宗时期,这一比例高达87.76%,这体现了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D项正确;宰相是否来自科举与行政效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和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没有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入仕的宰相在宰相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不能得知君权与相权矛盾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买卖契约非常重视当事人的自愿,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人们更加注重契约关系,D项正确;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并不能保证,排除A项;材料与打击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仅仅一匹中等马,明廷就会回赐三百银两。使者返藏时会获赐携带茶叶、布匹等,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材料中明代藏区的朝贡行为()A.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 B.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C.调整了明代“海禁”政策 D.降低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可得出朝贡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可得出朝贡行为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明代藏区的朝贡行为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对元朝民族政策的继承,得不出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藏区朝贡的信息,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6.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稳定传统宗藩体系 B.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C.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D.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可见清政府重视基层社会的教育,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儒家礼教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性,对于政治教化活动给予极大的关心和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精英人物协助教化,努力拓宽政治教化工作的参与渠道,可见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重构社会教化、强化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的主要意图并非是为了稳定传统宗藩体系,且地方基层教育与宗藩体系无关,排除A项;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增加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并非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排除B项;清朝已经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7.如图所示为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用土纱手工织成的布)与新土布(用机纱手工织成的布)价格情况(单位:文/尺)。由此可推知,此时期中国()A.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民众的购买力提升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逐渐沦为原料产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用土纱手工织成的布)与新土布(用机纱手工织成的布)价格情况”可知,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的价格逐渐超过新土布,价格差距呈扩大趋势,这导致旧土布的市场竞争力减弱,促使纺与织分离,家庭手工业走向破产,即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项正确;这一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图中旧土布和新土布的价格变化,体现不出民众的购买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机纱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8.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 B.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C.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D.中共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可以看出在1941年,中共就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自决,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间是抗战时期,并没有新兴的人民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该作品《劳动的收获》A.源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B.旨倡导社会新风尚C.反映女性地位的提高 D.体现农业技术的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和“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再结合劳动这个关键信息,可得出在建国初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在倡导一种社会新风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和学生参加劳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关系信息是学生参加劳动,没有体现女性地位如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技术如何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A.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C.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与联邦德国进行贸易交往,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C项正确;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并不属于创新民间外交的方式,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分化,排除B项;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未体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可知,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公民人格权,即使是违反善良风俗之人,也有公民人格权,即体现了罗马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权,B项正确;材料中—《乌尔比安告示》属于成文法,但材料没有涉及古罗马习惯中对“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行为的态度,不能得知习惯与法律的对立,排除A项;法律程序是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材料只涉及法律记载,没有体现法律程序,排除C项;材料中是法律对辱骂的相关规定,不能得知当时古罗马社会辱骂的情况是否频繁,也就不能得知古罗马的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12.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对于一时不易解决的问题,规定了处理时应遵循的原则。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这说明,该和约()A.维护了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利益 B.重视用和平商议的办法来解决争端C.极大地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D.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原则【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等可知,该和约重视用和平商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用和平商议的办法来解决争端,非维护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的影响力及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原则,排除CD项。故选B项。1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A.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繁荣 B.有利于商业观念更新C.强调科学对经济促进作用 D.体现人文精神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可知,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使用,有利于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说明新的记账模式促使商业观念的不断更新,B项正确;市场经济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14世纪时期意大利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复式簿记”是一种商业概念,并非科学,排除C项;人文精神更加关注人,商业观念的更新与人文精神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劳动者认真的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到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性价比,和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大部分被苏联购买;当时位于乌拉尔地区的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为蓝本设计的,并有大批美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建设。这反映了当时()A.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量充足C.国际形势客观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 D.在美国帮助下苏联工业化得以实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购买大批的机器设备,当时机器设备的主要生产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提到美国参与设计和修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这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改常态,将机器设备卖给苏联,并有大量技术人员到苏联就业有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过程中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材料并没有将苏联当时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形成对比,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及苏联购买大量机器设备,但并不能说明他外汇储备量充足,排除B项;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而材料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了事项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后争端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争端内容削减关税壁垒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由单一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领域,争端内容由削减关税壁垒深入到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规模扩大、程度加深,即全球化向纵深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国际贸易争端的变化反映不出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贸易争端范围、领域扩大不等于贸易冲突激烈,且贸易冲突仅反映材料表层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摘编自《资治通鉴》等材料二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答案】(1)不同: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2)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不同:根据材料“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族’‘中华民族’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可知,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根据“康有为不赞成把满族说成夷狄,且对清胡开拓疆土、巩固边疆的贡献做了肯定”“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信息可知,各民族平等;根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可知,民族认同增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可知,政治上,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思想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时代背景上,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材料“(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方面分析可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因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城市急剧增多,规模扩大。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莱比锡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1835年,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德国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全长6.1公里,标志着德国铁路运输时代的开始。“铁路热”开始在全德兴起。到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主张城市自治,废除农民封建义务以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摘编自李富森《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俾斯麦解职后,威廉二世于90年代提出劳工保护立法;1911年三大立法与其他新增法典被并称为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年增《遗族保险法》和《雇员保险法》,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这既得益于工业化的成果,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答案】(1)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德国的统一;铁路和内河航运的发展;农业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2)特点:具有国家性和强制性;鲜明针对工人群体;带有政治色彩;体系化。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推动了工业化发展进而城市化进程;减少了向外移民人数,保证了德国工业化的劳动力资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根据材料“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推动了德国城市化进程,即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可得出,德国电气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根据材料“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可得出,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可得出铁路网的建设及内河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可得出,德国的农业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原料,进而促进了城市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特点:根据材料“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可知,德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即具有国家性和强制性;根据材料“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可知,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的侧重于工人群体;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制定了多项关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化的社保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德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其带有政治色彩。作用:根据材料“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知,社会保障制度为民众提供最低的生活需求,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人的后顾之忧,有有利于促进工人踏实工作,进而减少了向外移民人数,保证了德国工业化的劳动力资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中国外交统计年鉴》根据图中的时间标尺,概括图中任意两个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说明。【答案】示例:变化:鸦片战争至一战后,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国际外交体系中,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后,近代中国参与的外交活动多数是屈辱外交,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渐被条约制度取代。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国家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创建的过程。同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坚定提出了修正不平等条约、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要求,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与现代国际政治接轨。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走向了主动,但是要实现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必须实现民族独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图示中鸦片战争以及一战分析,得出变化:鸦片战争至一战后,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说明:首先,结合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分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的发展状况,说明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渐被条约制度取代。其次,结合中国参与一战,参加巴黎和会,分析一战后,中国参与了世界新秩序创建的过程,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要求,进而说明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变。最后总结,得出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走向了主动,但是要实现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必须实现民族独立。选择其他时期,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即可。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世纪的英国,女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