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材料二: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类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文学作品,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B.“拟史”批评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经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等领域也影响深远。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渐渐衰落,但其值得肯定的某些方面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体裁类别的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寻找到共通之处。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言论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截然相反。D.材料二末段既承认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具有何种价值,体现了辩证思维。(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C.沈德潜在《古文辞类纂》中评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曰:“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D.方东树《昭昧詹言》中总结七古曰:“杜公、太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二千年来,只此二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戚蓼生《石头记序》中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请结合材料一及《红楼梦》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睡眠席卷了夜晚。(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文本二: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说:“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而王安忆的世俗气是在其诗性的映衬下变得艺术的。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如此看来,王安忆的意义就在于:善于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王安忆的叙述语言是多变的,但始终不失其诗性,赋予世俗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的深度。有清丽单纯语言风格,代表是《雨,沙沙沙》,“‘你看前边。’小伙子压低声音说,好像怕惊扰一个美好的梦似的。前边,是一个蓝色的世界。那条马路上的路灯,全是天蓝色的。”近乎山水诗的清新淡雅,将流淌的少女情愫娓娓道来,营造了一个雨沙沙沙的诗意意境。有细腻平实的写意风格,《长恨歌》第二部开场的场景,这样写到:“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栀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似起雾一般的。……王琦瑶在这里疗治和修养,把旧事缅怀。”古典气息弥漫而来,再加上宿命式的结局,是怎样一种令人心碎的炫目!这样一种诗意弥漫的世俗构成了王安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诗意世俗似乎成了王安忆小说特有的情调,越往后,越发自然起来。王安忆将自己的小说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便使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也使自己的写作获得出这一种非常个性化的风貌。(节选自丘梅霞《浅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世俗化”》)(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祖母通过探小孩后颈的方式发现了小孩身体出现异常,体现了祖母育儿经验丰富老道。B.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发烧的小孩,塑造了一个泼辣蛮横的母亲形象。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病好了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表现了小兄弟的担忧忐忑。(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义。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加之以细节描写,凸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因吹凉风而发烧。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3)小说第二段详细描写了孩子在昏睡中杂乱的印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指出,“诗意世俗”是王安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诗意世俗”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俱为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辟为掾,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莱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名。出为黎阳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贤能,兴立庠序,开诱后进。会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且王子雍、鲁子家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毌丘俭作乱,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于城东,袤疾病不任会。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来也。”遂与袤共载,曰:“计将何先?”袤曰:“昔与俭俱为台郎,特所知悉。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令太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帝称善。高贵乡公议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袤举刘毅、刘寔、程咸、庾峻,后并至公辅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纯正,宜登三阶之曜,补衮职之阙。今以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五官中郎将国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辞让,遣息称上送印绶,至于十数。久之见许,以侯就第拜仪同三司。九年薨,时年八十五,谥曰元。(《晋书•列传第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B.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C.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D.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代曾经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与今天的学位名称不同。B.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庠”,在周代称“序”,后来泛指学校。C.旌表,指由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或赐匾额,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种方式。D.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袤非常聪明,善于识人。他认为魏讽必败,劝告任览远离魏讽;前后多次荐举贤才,他荐举的人后来大多官至高位,名望很高。B.郑袤施政有方,深受爱戴。在黎阳,从官吏到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政绩考核为各县之首;后来被征召为侍中,百姓舍不得他走,在路旁哭泣着相送。C.郑袤德才兼备,深受器重。他担任过黎阳令、济阴太守、广平太守等官职,先后被封为密陵伯、密陵侯,高寿而终,赠谥号为“元”。D.郑袤为人谦让,进退有度。皇帝下诏任命郑袤担任司空一职,他亲自交还印绶,坚决辞让达十多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②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5)毌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问计,郑袤提出了怎样的计策?他的理由是什么?4.(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边雁邝露【注】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岁。羽毛非敢惜,书札奈君何!【注释】:邝露,明末广东著名诗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工于诗词,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又是古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和书法家。南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粤,邝露与诸将勤力死中,几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事频仍,北雁南飞,万里迢迢,带雪经霜,凄惶无助。B.渐行渐远的雁阵飞过,让人倍觉动荡,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冷清。C.萧萧乱世何以安,有稻粱愁,亦有罗网忧,彷徨失落中,格外焦灼。D.此诗寓复杂的情绪于萧瑟之景,借雁阵成列而飞抒发浓烈的愁怀,淋漓尽致。(2)屈大均评邝露:“虽《小雅》之怨诽,《离骚》之忠爱,无以尚之。”意思是即使《小雅》多讥讽指责,《离骚》多忧患之思,也比不过邝露的诗情。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苏轼的作品《黄州寒食帖》写得如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只有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马由缰浑然一体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挥洒自如浑然一体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7.(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让航天员很满意。近些年,随着各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空间碎片越来越多,①。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防、躲、堵、跑”四大方案,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空间站作为密闭的环境,航天员乘组最长要在里面工作生活半年,对舒适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为此,设计人员给空间站安装了WiFi。空间站中的很多装置都可以用手机来控制,这让航天员感觉和地面没有什么区别。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建立了一个物资管理系统,每个物品上都有专属二维码,需要物品时,就扫码:一来知道物品放在哪里,以便航天员寻找;②,后面要送多少上来。()。空间站上产生的垃圾根据它的危害等级进行了分类,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厨余垃圾和粪便,需要添加防腐剂,以防变质、涨袋;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③它的体积,从而存放更多的垃圾。(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B.人们也关注着空间站的垃圾处理C.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空间站的垃圾处理D.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被人们关注着(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名著阅读《红楼梦》(本小题共1小题,共2分)8.(2分)《红楼梦》二十二回中,众姐妹制作的灯谜,都有对自己人生归宿与生存状态的暗示。试说明下面灯谜的谜底和暗示的人生归宿。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制作者:探春(1)谜底:;(2)暗示:。五、作文(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生活于趣味之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材料二: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类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文学作品,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B.“拟史”批评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经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等领域也影响深远。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渐渐衰落,但其值得肯定的某些方面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体裁类别的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寻找到共通之处。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言论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截然相反。D.材料二末段既承认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具有何种价值,体现了辩证思维。(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C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C.沈德潜在《古文辞类纂》中评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曰:“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D.方东树《昭昧詹言》中总结七古曰:“杜公、太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二千年来,只此二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戚蓼生《石头记序》中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请结合材料一及《红楼梦》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是否符合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题干涉及的相关内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题干中的句子。【解答】(1)A.“‘拟史’批评……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偷换概念。材料一最后一段“‘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可见应该是“拟《史记》”批评,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而不是“拟史”批评。故选:A。(2)C.“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截然相反”分析不当。材料二第二段“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可见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故选:C。(3)由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可知,“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A.选项内容是说王实甫《西厢记》能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符合“拟史”批评。B.选项内容是评价《聊斋》用史家列传体成书。符合“拟史”批评。C.沈德潜高度评价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但没有从“拟史”批评的角度来评论,不符合“‘拟史’批评”。D.此项是说杜甫、李白“直与《史记》相埒”,作品“元气”似太史公,而“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将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符合“拟史”批评。故选:C。(4)由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可知,材料二首先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由第二段关键句“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可知,接着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历史;由材料二第三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可知,然后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由第四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可知,最后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的现状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5)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戚蓼生“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是把《红楼梦》与左传、史记来比肩,是“拟史”批评在小说领域的运用。文中的“盲左”是指《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其作者左丘明双目失明,所以称之为“盲左”。左丘明是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文中的“腐迁”是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宫刑”又称“腐刑”,所以司马迁被称为“腐迁”。这两个人都是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编写出流传百世的史书。戚蓼生把作书人比成左丘明和司马迁,这不仅是因为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与左丘明、司马迁有相似之处,更在于高度评价了曹雪芹的创作才华,肯定了其艺术成就。同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也是在暗示我们,作者写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传史,且采用的是隐晦的春秋笔法。表面上看,《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实际上红楼梦所隐写的是君王将相、社稷兴衰之史,而非一个家族的历史。《红楼梦》以贾府的盛衰演变为主线,以爱情为核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广泛描写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揭露,通过对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现实的批判,通过对贵族青年男女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对中国末期封建社会进行了总体解剖,揭示出它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戚蓼生认识到了《红楼梦》一笔两意、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这跟本书开篇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衍表面故事,及批语提示的写作手法完全相符,指出了这部书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大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在用春秋笔法隐写历史。答案:(1)A(2)C(3)C(4)①材料二首先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②接着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历史;③然后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④最后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的现状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5)①戚蓼生“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是把《红楼梦》与左传、史记来比肩,是“拟史”批评在小说领域的运用。②戚蓼生把作书人比成左丘明和司马迁,高度评价了曹雪芹的创作才华,肯定了其艺术成就。③“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也是在暗示我们,作者写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传史,且采用的是隐晦的春秋笔法。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睡眠席卷了夜晚。(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文本二: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说:“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而王安忆的世俗气是在其诗性的映衬下变得艺术的。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如此看来,王安忆的意义就在于:善于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王安忆的叙述语言是多变的,但始终不失其诗性,赋予世俗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的深度。有清丽单纯语言风格,代表是《雨,沙沙沙》,“‘你看前边。’小伙子压低声音说,好像怕惊扰一个美好的梦似的。前边,是一个蓝色的世界。那条马路上的路灯,全是天蓝色的。”近乎山水诗的清新淡雅,将流淌的少女情愫娓娓道来,营造了一个雨沙沙沙的诗意意境。有细腻平实的写意风格,《长恨歌》第二部开场的场景,这样写到:“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栀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似起雾一般的。……王琦瑶在这里疗治和修养,把旧事缅怀。”古典气息弥漫而来,再加上宿命式的结局,是怎样一种令人心碎的炫目!这样一种诗意弥漫的世俗构成了王安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诗意世俗似乎成了王安忆小说特有的情调,越往后,越发自然起来。王安忆将自己的小说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便使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也使自己的写作获得出这一种非常个性化的风貌。(节选自丘梅霞《浅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世俗化”》)(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祖母通过探小孩后颈的方式发现了小孩身体出现异常,体现了祖母育儿经验丰富老道。B.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发烧的小孩,塑造了一个泼辣蛮横的母亲形象。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病好了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表现了小兄弟的担忧忐忑。(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义。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加之以细节描写,凸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因吹凉风而发烧。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3)小说第二段详细描写了孩子在昏睡中杂乱的印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指出,“诗意世俗”是王安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诗意世俗”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体现了祖母育儿经验丰富老道”错误,祖母通过探小孩后颈的方式发现了小孩身体出现异常,主要是为了体现祖母判断的标准是历来的老方法,为后文母亲与祖母之间的冲突做铺垫。B.“一个泼辣蛮横的母亲形象”错误,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发烧的小孩,表现的是母亲的焦急。C.正确。D.“表现了小兄弟的担忧忐忑”错误,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故选:C。(2)C.“暗示孩子因吹凉风而发烧”错误,“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出现在孩子发烧治疗之后,主要是暗示了孩子病情的好转。故选:C。(3)在情节上,加快了故事发展的速度,“去医院挂号”“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使孩子从发烧到去医院看病,再到吃药的情景都快速地展示出来,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地紧凑,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能通过“我”的一系列的杂乱的印象突出人物的心理,如“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表现母亲的焦急,“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表现父亲的担忧,“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表现自己的虚弱单薄。在环境上,“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更有利于表现孩子的虚弱。在主题上,通过孩子在昏睡中杂乱的印象,回忆整个发烧过程的亲人之间的行为,母亲、祖母、父亲的不同反应能更好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4)善于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祖母按照老方法捂发汗退热,母亲的责怪,在孩子退烧后又和好,在最日常的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了亲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充满了生活的诗意。叙述语言上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孩子发烧的原因;“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发烧之后家长的各种焦急忙碌的画面。赋予了日常生活中孩子发烧的这一件小事以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的深度,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表达。本文在叙事时采用了多种物象营造意境。“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用蚊香的物象营造了家庭团结的和谐意境。“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选取了“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在景物的细节刻画中流淌着诗意。答案:(1)C(2)C(3)在情节上,加快了故事发展的速度,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地紧凑,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在人物形象上,更集中地表现母亲、父亲、孩子的特点。在环境上,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更有利于表现孩子的虚弱。在主题上,能更好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4)①日常的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了亲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充满了生活的诗意。②叙述语言上采用了多种手法,赋予了日常生活中孩子发烧的这一件小事以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的深度,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表达。③本文在叙事时采用了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在景物的细节刻画中流淌着诗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俱为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辟为掾,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莱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名。出为黎阳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贤能,兴立庠序,开诱后进。会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且王子雍、鲁子家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毌丘俭作乱,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于城东,袤疾病不任会。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来也。”遂与袤共载,曰:“计将何先?”袤曰:“昔与俭俱为台郎,特所知悉。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令太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帝称善。高贵乡公议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袤举刘毅、刘寔、程咸、庾峻,后并至公辅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纯正,宜登三阶之曜,补衮职之阙。今以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五官中郎将国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辞让,遣息称上送印绶,至于十数。久之见许,以侯就第拜仪同三司。九年薨,时年八十五,谥曰元。(《晋书•列传第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B.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C.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D.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博士,古代曾经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与今天的学位名称不同。B.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庠”,在周代称“序”,后来泛指学校。C.旌表,指由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或赐匾额,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种方式。D.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郑袤非常聪明,善于识人。他认为魏讽必败,劝告任览远离魏讽;前后多次荐举贤才,他荐举的人后来大多官至高位,名望很高。B.郑袤施政有方,深受爱戴。在黎阳,从官吏到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政绩考核为各县之首;后来被征召为侍中,百姓舍不得他走,在路旁哭泣着相送。C.郑袤德才兼备,深受器重。他担任过黎阳令、济阴太守、广平太守等官职,先后被封为密陵伯、密陵侯,高寿而终,赠谥号为“元”。D.郑袤为人谦让,进退有度。皇帝下诏任命郑袤担任司空一职,他亲自交还印绶,坚决辞让达十多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②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5)毌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问计,郑袤提出了怎样的计策?他的理由是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志望无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且“建勋幽州”省略介词“于”,“于幽州”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动词不可断开,排除BD。“深沟高垒”即“深挖沟濠、加高壁垒”,主语应是“我方”,不是“江淮之卒”,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A。(2)D.“祭祀祖先”错。“祖送”指祭祀路神。故选:D。(3)D.“亲自交还印绶”错,原文“遣息称上送印绶”,是派儿子郑称把印绶送还。故选:D。(4)①“德化”,道德教化;“先”,第一位;“善”,擅长;“条教”,法规和教令。译文: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起草法规和教令,郡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②“践祚”,登基;“寝疾”,卧病;“并相”,都争相。译文:等到晋武帝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5)计策:由“令太军出其不意”概括为:我们的军队可以出其不意攻打。由“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概括为: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由“此亚夫之长也”概括为:以上计策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理由:由“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概括为: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由“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概括为: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由“文钦勇而无算”概括为: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谋。答案:(1)A(2)D(3)D(4)①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起草法规和教令,郡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②等到晋武帝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5)计策:①我们的军队可以出其不意攻打。②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③采取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理由:①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②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③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参考译文:郑袤,字林叔,是荥阳开封人。郑袤年少丧父,为人清白正直。当时济阴人魏讽做相国掾。魏讽在当时名声显赫,和郑袤同一郡县的任览与魏讽结交。郑袤认为魏讽为奸诈之辈,终究会带来灾祸,劝说任览远离他。等到魏讽落败,谈论的人都称赞郑袤。魏武帝当初分封他的儿子们为侯,精心挑选门客,郑袤与徐干都做了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征召他做自己的属官,郑袤推举高阳的许允、扶风的鲁芝、东莱的王基,王朗都给他们委任了官职。这些人后来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郑袤外调做黎阳县令,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心悦诚服。太守考核属官,经过甄别,郑袤尤为突出,为各县县令之首。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者,礼待贤能的人,兴建学校,启发引导后辈。正值广平太守空缺,宣帝对郑袤说:“你叔叔将作大匠(郑浑)在阳平任上留有好名声,百姓得到恩惠教化。况且王子雍、鲁子家接着管理此郡,使该地世代不乏贤人,所以委屈你再次担任太守之职。”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起草法规和教令,郡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毌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征讨他,文武百官到城东饯行送别,郑袤因为生病未能赶来。景帝对王肃说:“只是没见到郑袤感到很遗憾。”王肃把景帝的话告诉了郑袤,郑袤亲自驾车追赶上景帝。景帝笑着说:“本来就知道你一定会像侯生一样来的啊。”景帝于是与郑袤共坐一车,说:“首先实施什么计策?”郑袤说:“过去我与毌丘俭都做过台郎官,对他有所了解,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景帝认为很好。高贵乡公与朝臣商议设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郑袤推举刘毅、刘寔、程咸、庾峻,这些人后来都做到公卿高位。景元初年,郑袤得病失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许可。后来郑袤被授予光禄大夫。建立五等封爵时,郑袤被封为密陵伯。等到武帝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泰始年间,皇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密陵侯郑袤,为人中和纯正,应当登三公之位,补上公之缺。现在任命郑袤为司空。”武帝走到殿前,派五宫中郎将国坦到郑表府中宣旨。郑袤反复推让,派儿子郑称把印绶送还,来回达到十多次。过了很久才被许可,到他府中任命他,让他以侯爵的身份接受任命,仪同三司。泰始九年郑袤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谥号为“元”。4.(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边雁邝露【注】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岁。羽毛非敢惜,书札奈君何!【注释】:邝露,明末广东著名诗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工于诗词,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又是古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和书法家。南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粤,邝露与诸将勤力死中,几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战事频仍,北雁南飞,万里迢迢,带雪经霜,凄惶无助。B.渐行渐远的雁阵飞过,让人倍觉动荡,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冷清。C.萧萧乱世何以安,有稻粱愁,亦有罗网忧,彷徨失落中,格外焦灼。D.此诗寓复杂的情绪于萧瑟之景,借雁阵成列而飞抒发浓烈的愁怀,淋漓尽致。(2)屈大均评邝露:“虽《小雅》之怨诽,《离骚》之忠爱,无以尚之。”意思是即使《小雅》多讥讽指责,《离骚》多忧患之思,也比不过邝露的诗情。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1)B.“作者用夸张的手法”错,“关月小,塞风多”是雁阵所历之实景。故选:B。(2)全诗借“边雁”的形象,歌颂普通战士守边的风骨。首联入题。铺陈边雁的来历和困境,颔联用景物衬边雁的胸怀,颈联写边雁的高尚品德,理解守边的重要意义。尾联最有意境,边雁无私的守边,却换来网罗的陷害。最后一句“羽毛非敢惜,书札奈君何”是保持清白,不与小人为伍。结合注释“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粤,邝露与诸将勤力死中,几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可知,作者以雁自比,表明自己的名士风度。答案:(1)B(2)①诗中充满对乱世的担忧,借雁行的艰难,讽世道的不堪。②虽有书札相催,怎奈奋力前飞也难以达成所愿,思乡忧国,溢于言表。③作者借雁咏怀,抒发乱世之忧;名士风度,家国情怀,诗中可见一斑。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重点字:哉)(2)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重点字:馔)(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点字:醉)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苏轼的作品《黄州寒食帖》写得如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只有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马由缰浑然一体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挥洒自如浑然一体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分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段的关联。再结合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内容。(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解答】(1)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语境形容《黄州寒食帖》写的自然流畅,选择“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形容《黄州寒食帖》字体变换和力度轻重等无需思考,随手写就,选择“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形容《黄州寒食帖》没有任何雕琢痕迹,没有“双方”这一含义,选择“浑然天成”。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形容《兰亭集序》全篇内容让人感觉心情舒畅,没有“情况紧急”的意思,选择“悠然自得”。故选:A。(2)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由“端庄杂流丽”可知,应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C。(3)首先根据承前,须有指代词指代上文“情感抒发”,可以排除A、B;再比较CD,“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逻辑不通,排除C。故选:D。答案:(1)A(2)C(3)D7.(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让航天员很满意。近些年,随着各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空间碎片越来越多,①。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防、躲、堵、跑”四大方案,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空间站作为密闭的环境,航天员乘组最长要在里面工作生活半年,对舒适性的要求是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