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背诵课文。(重点)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3.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4.与《答谢中书书》进行对比阅读,赏析其中的不同特点。(难点)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二、助读资料1.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朗读课文,注意不要读破句子,注意语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朗读注意事项:(1)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2)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3)“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考虑,想到。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门四、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上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住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重点字词梳理。(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词,表示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者(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五、再读课文,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分析层意。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品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1)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2)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3)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4)悠闲、感慨,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3.助读资料,走近“闲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问一叹”,仅仅流露出悠闲之情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小组探究。

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已经快满四年了。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①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也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②指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是个乐观旷达的人,表达了一种欣喜。③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小结:一篇小文,仅有八十多字,但作者却传达出复杂心境,这种心境,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达观、人生的感慨。“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看看其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其营造出的是一种什么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月下竹柏的影子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六、品读课文,欣赏月色之美文中哪一句写月色之美?圈画出来,翻译并体会妙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这三句并无一月字,怎知写月?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前者给人以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③采用误会法。“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再明本体“竹柏影”,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小结:文章篇幅虽短,却饱含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七、比较阅读,品味不同请同学们重读本课的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课文写作内容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情感《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以感慨发端,总起;接下来从不同角度具体描写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归隐林泉的志趣。课文写作内容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情感《记承天寺夜游》月色之美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图,极具诗情画意。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同学们,苏轼诗、词、书、画、文样样精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一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辗转万里,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定不清闲;但是,面对仕途得失,他不辍闲情;面对生活穷困,他闲逸自在。《世界报》评选他为“千年英雄”,不只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因为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更因为他不单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在新时代,他依然是精神的标杆。东坡已逝,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精神财富。八、课堂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欣然起行月光清澈竹影摇曳(描写)庭下月影(抒情)复杂心境沉郁孤独寄情于景豁达乐观、自嘲、感慨苏东坡名号的由来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