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六年级数学_第1页
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六年级数学_第2页
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六年级数学_第3页
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六年级数学_第4页
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六年级数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人体的奥秘

——比一、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经历比的意义的探究过程和比的基本性质的推想过程,初步形成比较、类推、化归的数学思想。

3、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放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策略

1、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完成比的教学。再如:比在应用方面与分数乘法有密切的联系,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分数问题,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比”包含了同类量比较和不同类量比较两种,教师要借助信息窗中提供的人体各部分的比,使学生理解同类量比较的含义。借助自主练习中的习题,并补充大量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不同类量相比较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比的意义。

3、本单元教学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铺垫引入

师:课前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老师查阅到了有关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可把求差、倍比两类问题分类板书,边板书边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师:像这样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者求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来表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比。

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数据。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数学信息。

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三类问题:

1、求和:赵凡的腿长和臂长一共长多少?

2、求差:赵凡的腿长比臂长长多少?或臂长比腿长短多少?

3、倍比: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对求差、倍比两类问题重点疏理。关注学生能否能理解倍比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同类量的比

师: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96÷72还可以说成赵凡的腿长与臂长的比是96:72,同样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72÷96还可以说成是赵凡的臂长与腿长的比是72:96。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觉得前面提出的问题中,哪些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不管是臂长与腿长的比,还是头长与身高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觉思考,初步了解“比”是在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是以前学过的倍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运用。

学生举例。把“比”纳入比较两个数量的整体结构当中,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地将比的知识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建立联系。

活动三:探究不同类量的比

师:一架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这时候,我们又可以说路程与时间的比是2400:3。

师:上面的例子如果改为: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飞行2400千米需要几小时?用比又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也能举几个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2400÷3=800(千米)

学生重复,强化记忆:

一架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又可以说路程与时间的比是2400: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举出单价、总价、数量或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例子。

关注学生是否初步认识到不同类的两个量比较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活动四:总结比的意义

师:结合前面的例子,谈谈你对比有怎样的理解?(老师相机引导、点拨,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

师归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比就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比就是除法。

3、比是在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产生的。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否在相互交流中切磋、碰撞、提升。

活动五:

师: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师:你能求出96:72,72:96,2400:3的比值吗?

师: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看书自学并向同学讲解自学所得。

练习求比值。

重点理解不同类量相比较中,比值的实际含义。

学生讨论,师生归结。关注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求出比值。

活动六:总结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怎样?还想对同学说点什么?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教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

通分: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3∶28∶47∶2127∶9

5∶2516∶424∶52∶1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把练习3中8∶4和2∶1这两个比找出来

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比值都相等)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前项和后项都不同)

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

你是怎么想的?

(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

8∶4=8÷4=(8÷4)÷(4÷4)=2÷1=2∶1

(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

8∶4====2∶1

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习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14÷7)∶(21÷7)=2∶3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18)∶(×18)=3∶4

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习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25∶100

4.2∶1.4

1∶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读作四分之一.

教后记: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兴趣做支撑,后面的新课学习就积极主动。

第三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最后结果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第1题是比的意义的基本练习,除了按教材要求写出红细胞与血小板寿命的比以外,还可以再写出血小板与红细胞寿命的比,并在比较中明确:这两个比的前后项交换了位置,意义就不同了,从而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第5题可让学生先求比值再化简比,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确化简比与求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第9题第(3)小题,睫毛寿命与头发寿命的比属于同类量相比,可以联系除法来说明相比的同类量的单位不一致时,要先把两个数量化成同单位的数后才能求出它们的比值,所以睫毛寿命与头发寿命的比应为1:9。最后,要让学生明确同类量相比,如果单位不同,要注意统一单位。

第10题是不同类量相比,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写比、求比值,然后简单介绍像5立方厘米的铁块中含铁39克,质量与体积的比实际就是每立方厘米铁是多少克。也可以此题作引子,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数量关系,写出一些不同类量的比,并求出比值,关键弄清这些比和比值的具体含义。

第11题是巩固分数乘除法应用的题目,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一下:参加活动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和刚刚学过的比有什么联系?即:参加活动的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6:5,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与前面学过的分数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13题是巩固分数乘除法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1),再订正。教师可补充问题:区与乡承担的保险费的比是多少?巩固比的应用与化简比。

第14题是一道实际求比的题目。练习时,先使学生明确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先分别测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求出边长比;再求出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求出周长比;最后求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求出面积比。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发现:边长比与周长比相等,面积比是边长比的平方。

第※15题是一道求连比的题目。教材中不讲解连比的概念,只在练习中拓展出连比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知道三个数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这里要让学生知道三个数的比中,比号不表示相除,即100:300:500≠100÷300÷500。

课后记:第四课时: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需要按比例分配。

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本特征和解答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本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份数的意义

学生准备

电脑、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人体还有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人体所含的水分问题。

观察信息窗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如果把明明体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水一部分是其他物质,他们各有几份呢?

看图:如果把体重平均分成()份,水占()份其他物质占()份

总份数是4+1=5份

水分30÷5×4=24千克

其他物质30÷5×1=6千克

看线段图,想想,明明体内水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所以30×=6(千克)

30×=24(千克)

想想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

你能用老师的方法求出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重量吗?

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总结:你想想什么样的题是按比例分配?怎么样按比例分配?

自主练习

第1-3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基本练习题目。练习时,注意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并提醒学生进行检验,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第4题是按比例分配应用拓展的题目,由按比例分配两个量拓展到三个量。练习时,可让学生在按比例分配两个量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先按照三个量的份数写出三个量的比,再按照按比例分配的思路进行解答,分配三个量与分配两个量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是相同的。

第5题是按比例分配三个量的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先要使学生思考发现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条件:分配的总数是隐含的,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才能列式解答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第6题是一道比的应用的变式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到此题与按比例分配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通常有以下两种解题策略:一种是一等奖与二等奖的比为2:3,一等奖的人数是二等奖的(或二等奖占一等奖的),从而转化成分数乘(除)法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的逆向思考,根据二等奖的人数先求出进入决赛的人数,再求获一等奖的人数。在学生明确思路后,独立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第7题是一道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呈现的是生活原型。要先让学生弄清分配的是什么(75本课外书),要按照什么(各年级人数比)来分配,引导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所以要先按三个年级人数求出人数比,即46:50:54=23:25:27,然后再独立解决,计算完了,可引导学生进行检验。之后,可以直接练习第10题,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再讲清楚解题思路。教后记:"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五、六课时回顾与整理教学目标:回顾整理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对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法和比的有关知识进行全面回顾,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可以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整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混合计算方法及比的知识;第二板块整理分数乘除法和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加强综合训练教学重点:复习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想想这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整理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时,分两步进行,引导学生先整理乘法,再整理除法。整理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独立的对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呈现;再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查漏补缺,使个体中原本零散的、细碎的知识逐渐系统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描述、列表或其他的方法,整理归纳,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如:内容举例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EQ\F(3,2)×5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整数乘分数8×EQ\F(3,2)分数乘分数EQ\F(6,5)×EQ\F(2,7)分数除法内容举例计算方法一个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EQ\F(2,7)÷5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整数除以分数8÷EQ\F(2,7)分数除以分数EQ\F(6,5)÷EQ\F(2,7)复习比的相关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的化简和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整理成表。比如: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母。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复习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时,仍要注意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分数乘法或除法的意义进行解答。回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联系和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属于同一种数量关系,只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关键是要正确判断把哪个量看作整体。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联想的推理训练。如根据“男生占全班的EQ\F(3,5)”,可想到女生占全班的EQ\F(2,5),女生占男生的EQ\F(2,3)等等,便于触类旁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相关知识的复习,要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能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综合练习第3题是根据分数乘除法中因数与积及商与除数、被除数的关系来判断大小的题目。练习时,可先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再进行练习;切忌简单处理,填完“>”、“<”或“=”即止。第8题是一道判断题,涉及比、分数的概念知识。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在小组内展开辨析,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正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敏捷性与严谨性的培养,切忌只关注判断结果。第16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练习时,可先引导学生明确解决该题的思路:先判断哪两条边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再求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最后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可分成以下两步:第一步,让学生用学具小棒(长分别为3、4、5个长度单位的三根小棒)摆一摆,通过探索,找到:三边的比为3:4:5的三角形,3份和4份的两条边夹着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教师可用简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步,根据三边的比计算出这两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第一步,要师生一起探索,第二步,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第17题(1)(2)小题是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问题,(3)、(4)小题是用连乘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交流解题思路与方法。第※18题是一道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练习时,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小桶用去1升后,两桶油共14升,此时比为2:5,分别为4升和10升;所以,原来小桶有5升油。第七课时补充练习填一填。(1)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千克,2份是()千克,3份是()千克。(2)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图书馆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EQ\F(3,5),科技书与故事书本数的比是(),故事书与两种书总数的比是()。3、火眼金睛辩对错。(1)如果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那么乙数∶甲数=5∶2(

)(2)一杯盐水,盐占盐水的,盐和水的比是1∶9(

)(3)小英买5个练习本用1.50元,练习本的总价与个数的比是1.50∶5(

)(4)比的后项不能是0(

)(5)五·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4人,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24∶25(

)4、化简比并求出比值。63∶27

45分∶1小时

0.07∶4.2

2.5千克∶400克∶

400厘米∶6米

500毫升∶1升5、(1)学校有240个学生,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为7∶8。女生有多少人?(2)学校有140个男生,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为7∶8。女生有多少人?6、工地运来120包水泥,每包50千克。按1∶2∶3的比例分配给甲、乙、丙三个工程队。①每个工程队分得多少包水泥?②每个工程队分得多少千克水泥?7、(1)饲养场共有鸡和鸭1200只,鸡与鸭的只数的比是3∶5,鸭有多少只?(2)饲养场有鸡1200只,鸡与鸭的只数的比是3∶5,鸭有多少只?(3)饲养场鸡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少1200只,鸡与鸭的只数的比是3∶5,鸭有多少只?8、拓展练习。(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9,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42,它们的比是4∶3,甲数是多少?(3)小明看一本书,已看了60页,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的比为3∶4,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4)两地相距550千米,快、慢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相遇。已知快车每小时与慢车每小时速度比是6∶5,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5)学校兴趣组有120人,其中美术组占1/6,体育组与音乐组的人数比是7∶3,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6)一堆煤,第一天运走600吨,正好占这堆煤的1/6,第二天运走的煤与这堆煤的比是1∶5,第二天运走多少吨?9.※一瓶盐水重120克,盐与水的比是1∶3。再加入多少克的盐,使盐与水的比为1∶2?第八课时综合应用——美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应用比的知识,初步了解“黄金比”,并能进行一些有创意的设计。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审美情趣。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教材解读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像舞台上身材娇美的女子、花丛中追逐嬉戏的蝴蝶、大城市巍然林立的建筑等等,无不透露出美的气息。但人们一般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她们的美,很少有人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她们的美。教材在学生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之后安排了“美的奥秘”综合应用,目的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探究美的奥秘,进而去创造美。本综合应用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舞台形象、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引入,题材生动,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以“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展活动。本综合应用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欣赏生活中的美”,即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舞台形象、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的美;第二个板块是“调查发现”,即通过操作、计算、观察、发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她们的美;第三个板块是“创意设计与交流”,即学生运用“黄金比”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二)学与教建议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第一个板块时,首先要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动作、颜色等方面发现美;然后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跟两个数量之间的比有关系。2、加强操作,体验感悟。“黄金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懂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黄金比”:操作、计算、观察、发现,即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操作测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逐一计算,根据翔实、丰富的数据发现“黄金比”,从而理解“黄金比”。然后,回到生活中再去找寻“黄金比”的例子,使学生体会黄金比的神奇魅力。第四单元完美的图形——圆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图。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难点: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措施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2.通过画圆,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3.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4.可以充分利用史料,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素材。单元教学准备多媒体、圆规、及相应的教具单元实践活动利用圆的知识画出美丽的图案教学课题: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圆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圆的特征难点: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教学准备1.买圆规,并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2.阅读课本P52—P53,回答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圆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谈话: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二、探索新知1.谈话: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画一个圆,研究一下。学生独立画圆。谈话:同学们得到圆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呢?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谈话: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有什么问题吗?(不圆)为什么会不圆呢?你们画的时候有问题吗?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谈话: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请大家用圆规画圆试一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谈话: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自主练习第2题: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生答)2.谈话: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试?学生小组合作。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可以表示为:r=1/2d;d=2r。3.谈话: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三、限时作业1.想一想,填一填。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2.按要求画圆。自主练习第4题,画在练习本上,同桌互相检查。然后请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画的?谈话: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就是圆心,两脚分开的距离是半径。四、全课小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54~P56课时目标:一、我来想一想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一起了解了圆的有关知识,我们终于弄明白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其实,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都可见到圆的踪影,感受着圆的魅力,一位希腊数学家称圆为:“完美的图形”。这又是为什么呢?1、自主练习第1题(多媒体出示)。呈现风车、摩天轮、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情形,让学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只有是圆形的才能平稳,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多媒体出示)。引导学生根据直径和半径的意义进行判断,使学生加深对直径、半径的认识。3、自主练习第3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做在书上,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半径直径的关系。直径(D)半径(R)圆形桌面90CM压路机前轮0.62M自行车轮7.1DM钟面120MM4、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自己做,做完后集体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二、我来画一画。谈话:圆确实是一种美丽的图形,想不想画一个圆?1、自主练习第4题。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按要求画圆:⑴半径3厘米⑵直径4厘米2、自主练习第6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练习,集体交流)。提醒学生把对称轴画标准且把所有的对称轴画出来。3、自主练习第7题(多媒体出示)。巩固对圆、数对、平移知识的综合应用。格子纸上给出一个圆,A、用数对表示圆心的位置B、将圆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2格C、以另一点为圆心画一个圆,使其半径是上图中圆的2倍。4、自主练习第10题(多媒体出示).请仔细观察,你能画出哪些美丽的图案?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欣赏。选取有创意的大屏幕展示。体会圆是完美的曲线图形。三、我是小小设计师。1、自主练习第8题(多媒体出示)。学校要举行趣味套圈比赛,场地设计如下:⑴这样设计比赛公平吗?分析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⑵你认为合理吗?不合理该怎样设计场地?请设计画出比赛示意图。⑶课后把你的设计方案在操场上画图演示。123456785、自主练习第9题。填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主要让学生感受正方形内最大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并进一步体会半径与直径的关系。6、自主练习第11题。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量一量圆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交流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拓展:在正方形外画一个圆,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圆上。交流:这个圆的半径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四、欣赏生活中的圆(多媒体出示)。1、自然现象中的圆。2、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3、运动现象中的圆。五、你知道吗?自主阅读交流。了解弧与扇形。教后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知识学习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中的重要理念。能力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懂”了,也不是“会”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三)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教学课题: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2.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4、逐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对圆周率的正确理解。教学准备1、不同直径的圆片4个。直尺,细绳。2、记录圆的周长的表格。3、课件:(1)天坛的图片。(2)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演示课件。(3)练习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57-61页课时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2.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4、逐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今天咱们一起到北京的天坛公园去看看,那里有很多的圆形建筑呢!2、多媒体出示天坛图:谈话:瞧,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祭天台,由三层组成。仔细阅读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信息:祭天台上层直径3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70米。引导学生提出: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是多少?3、学习圆周长的概念谈话: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度?谁能上来指一指?谈话: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4、回忆测量的方法。谈话:怎么能得到祭天台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说出用绳测、或者其他的方法测量。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的卡片,你能测出它的周长吗?老师这儿有绳子和直尺等工具,你能上来测一测吗?5、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不错,可是要得到高大的建筑物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去测量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简单的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积极思考大胆猜想谈话:根据你的观察或者你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三、合作交流验证猜想1、谈话:周长和直径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测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研究一下好吗?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1)谈话:出示实验要求:组长分好工,将信封中的四个圆片每人一个,用细绳和直尺测出圆片的周长和直径。组长把每人测得的数据统计在表格中。测量对象周长(毫米)直径(毫米)圆1圆2圆3圆4(2)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求出圆1、圆2、圆3、圆4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3)收集数据。3、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一)分析关系1、全班交流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成果?引导说出:每个圆的直径、周长都不一样,但是结论大致相同,都是圆的直径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谈话:我们测量的圆片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各个小组的数据不太一样,这是由于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差。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屏幕动画演示:直径是10厘米的圆,周长是31厘米多一点。2、认识圆周率。(1)谈话:这个比值(3倍多一些),其实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称之为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一段关于“π”的小故事,听完后同位之间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2)屏幕出示关于圆周率的知识。(3)全班交流谈话: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3、反馈练习:判断:(1)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2)π>3.14()(3)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二)推导公式:谈话:根据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你能写出圆的周长、直径之间的关系吗?谈话: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你能写出已知直径求周长的公式吗?学生交流,师板书c=πd五、限时作业:(一)基本练习: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59页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交流。谈话:你能说出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式吗?生介绍。谈话:我们把它简写成c=2πr(二)发展练习:1.右图是古代人们用来磨面的石碾。如果石碾的半径是1.2米,那么绕石碾走一圈至少是多少米?(59页自主练习第3题)2.课件:钟表图钟表分针的长度是12厘米,你能算出分针行走一圈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如果从12时到12时15分分针的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到12时30分呢60页自主练习第7题3.如图,依墙而建的鸡舍围成半圆形其直径为5米。(1)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把鸡舍全围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仔细阅读信息,思考要求需要多长的篱笆就是要求什么?然后独立解决。)如果将鸡舍的直径增加2米,需要增加多长的篱笆?(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了解周长与直径的变化规律。)六、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圆的周长圆的周长=直径×π(圆周率π≈3.14)C=d×π=πdC=2r×π=2πr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时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2.利用圆的周长公式,通过练习熟练的解决现实问题。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4、逐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及周长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圆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殿顶周长是100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祈年殿殿顶的直径是多少?)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师:怎样求祈年殿殿顶的直径呢?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小组交流算法。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预设1:100÷3.14≈31.85(米)预设2:解:设祈年殿的直径是x米。x×3.14=100x×3.14÷3.14=100÷3.14x≈31.85尝试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已知圆的周长是36厘米,求出圆的半径。(学生独立做,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基本练习。1.请将表格补充完整。(59页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交流。2.一元硬币的周长是7.58厘米。这个储钱罐能否放进一元的硬币?3.(1)用20米的钢筋制作像右图这样的铁环,最多能制作多少个?(学生独立做,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结果的处理,用去尾法保留结果。)(2)如果铁环的直径是35厘米,要制作20个铁环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筋?(结果的保留利用进1法)4.(1)最大的双轮自行车车轮转一周前进多少米?(2)车轮转动一周,最小的双轮自行车比独轮自行车多行多少厘米?(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60页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独立解决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信息找出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限时作业:1.圆形水池四周种了40棵树,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1.57米。这个水池的半径是多少米?(提示学生要求水池的半径要知道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让学生明白在圆形的水池上种树空与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求出圆形水池的周长。)(61页自主练习第10题)2.右面是一个国际标准田径跑道的示意图。跑道的一周是多少米?(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明白跑道的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61页自主练习第11题)3.装卸工人把4根圆柱形钢管用铁丝捆扎在一起(如右图)钢管的横截面直径是10厘米,如果铁丝接头处的长度忽略不计,捆扎两圈,需要多长的铁丝?教后反思:1.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规律。关于周长的公式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发现的,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对公式的掌握会更牢固,记忆会更长久。2.通过提高性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结合实际灵活应用知识,同时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课题:圆的面积教学目标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剪拼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推导。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课时目标: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神州”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是半径10千米的圆,实际降落在半径5千米的范围之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圆的面积谈话:求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也就是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学生说后教师总结)2、如何求圆的面积谈话:同学们回忆以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是怎样求的?圆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3、尝试探究求圆的面积。(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学生开始分组研究圆的面积解决方法。)(1)谈话交流:你们是怎样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尝试探究后,估计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折叠把圆分成4个扇形;另一种是把圆剪成四个扇形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当学生把两种情况在全班展示后,教师有计划地逐一贴出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即:一个扇形,一个由4个扇形拼成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2)交流再探。教师谈话: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于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这样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3)再次交流。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4)再次探究。学生再次动手折、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5)课件展示及时用课件展示出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每一份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所得到的小扇形就越接近于三角形。再运用课件将剪拼的小扇形重新组合,由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就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解决。(6)公式推导及应用。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演示和点化,将圆的面积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r教师谈话: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范围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限时作业:自主练习1—5题。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针对第三个图形,已知直径,怎样求面积?2、自主练习2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决并交流。3、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搞清楚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已知求面积的方法。4、自主练习4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回顾求周长与求面积的方法又什么不同?5、自主练习5学生尝试解决,订正时进一步强调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不同。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底面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65—P67自主练习课时目标: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1、画图表示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一个图表示出来呢?(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2、尝试解决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3、总结方法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1、自主练习6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2、自主练习7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3、自主练习8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面积除以4就可以了。4、自主练习9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5、自主练习10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6、自主练习11独立完成,交流订正。7、自主练习12学生先画示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错在哪里?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自主练习13、14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四、课堂小结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教后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圆形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课题:回顾整理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形的特征和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圆的特征、会计算圆的周长、圆的面积难点:会用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圆规等相应教具学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68-71页。课时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形的特征和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让学生拿出自己剪的圆。谈话:同学们,看看你手中的圆,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学生1:我认识了圆,我还知道圆的特征。学生2:我知道了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并知道圆周率是怎样来的。学生3:我学会了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动手操作,整理总结(综合练习第2题)谈话:同学们,既然我们对圆有了深刻的了解,那我们就先来画一个圆,要按要求来画:①画一个半径昰1.5厘米的圆。②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③画出一条它的对称轴。(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圆,并且互相比较交流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怎样?所有的直径怎样?)2、独立思考,拓展延伸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圆的特征,那么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3、全班进行组与组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推导过程。4、学生汇报。请各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归纳总结。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昰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得出:C=#d或C=2#r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昰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得出:S=#r2谈话: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68-71页。课时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形的特征和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