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可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摘编自方勇《再论“新子学”》)材料二:历来子学研究成果固然丰硕,但我们要面对的是现代中国的复杂情境,故而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应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召唤出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开出新境界。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与古希腊哲学家不同,先秦诸子大多着眼人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先秦时代思想多元并起,道、儒、墨、法四家的影响都很大。儒家虽然保守,但是其人文传统是值得肯定的。墨家可以说是古代的社会主义者,其兼爱的思想蕴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对亲亲政治的批评到今天还有意义。法家反对人治,主张法治,反对贵族特权,积极入世,这些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诸子各家间思想相斥又相生,道家的艺术心态可以调剂法家的泛政治主义与儒家的伦理绝对主义,其天道自然的观点也可以纠正儒家的天命论和墨家的天志论,而儒、法、墨积极入世、顽强奋斗的精神,则又可以补道家无为之不足。子学蕴含着对现代世界意义非凡的精神,这便是人文意识。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某些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国自殷周以来便形成了人文思想传统。儒、道等诸子学派多以殷周文化为基础,故而先秦诸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异之处,就是人文意识的自觉较早,而思考尤为圆通。诸子百家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启示。世界其他地域的文明形态中,大多情况下,神会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带来权威意识、专断行为、教条作风及偶像崇拜,而人的尊严、自主、自信被大幅压缩。先秦诸子则从不同方面展示出人文精神。我曾在《“新子学”论集》第一辑序言中提到,自古及今,人类不停地面临三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己内心的冲突。环顾眼前的世界,这些冲突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在一些霸权意识下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总之,诸子学已开创出一个新的思想时代,我们完全能够在诸子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创造现代中国文化,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摘编自陈鼓应《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B.“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C.主张法治、反对贵族特权的法家与对亲亲政治进行批评的墨家,都主张人人平等并持有兼爱的思想。D.在现实关怀、积极入世与顽强奋斗等方面,先天不足的道家思想以自身的艺术心态影响着先秦诸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经学思维模式下,儒学支配着其他各家,“国学”依然处于经学和儒学统摄之下。B.“新国学”结构中,各种流派平等多元、互为主体,“国学”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C.道家思想由于可以调剂和纠正儒、法、墨各家的思想而在诸子学说中有超然的地位。D.深挖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联系复杂的现实情境,或可使“新子学”获得更纵深的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的一项是A.许抗生教授主张从时代需要出发,吸收诸子思想的精华,复兴先秦子学平等、自由、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文化全面繁荣发展。B.欧明俊教授提出,“新子学”理应成为国学“新主体”,体现其在国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但不应取代经学的尊崇地位。C.张永祥博士认为“新子学”建设要有大子学的历史眼光、大学术的现代意识、大文化的宏观视野,创造性继承子学精神并进行独立的义理阐发。D.傅璇琮教授主张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吸取西方近现代较有科学意义的学术思想、观念和方法,更加清醒地认知“新子学”的民族特性,充分阐释我国古老文明的价值。(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子学”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除夕沈从文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的笑了一笑。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客人不作声。“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当真么?”“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的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的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的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象打枪!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女人见病人反常的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的问:“万里,有牺牲的么?”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答说:“一个。”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不说了。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客人又勉强的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的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作于一九二八年夏(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行刺杀行动。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都是这样的表现。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小说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作出了暗示。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意义。(2)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3)“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简析小说以“除夕”为题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之道》(二)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C.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D.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不取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②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5)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2)足球比赛结束前十分钟容易进球,领先球队必须在最后时刻仍保持专注、严密防守,坚持到终场哨音结束,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秦风•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②,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③。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50字。(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其实,腊八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本土节日,起源于①。据《礼记》《史记》等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先秦时,“腊”与“蜡”相通用,意思就是“猎”,即到野外猎取禽兽,以供祭祀之用。从4千年前炎帝神农氏起,每年都搞“腊(蜡)日祭”,以报天地。先秦时腊祭日在腊月中的某一天,并不固定,汉代后腊祭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②,因此也有人据此认为腊八节是在南北朝时定形的。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腊(蜡)”在上古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是“接”,即新年旧年相交接时,故举行大祭以报功;二是“索”,绳索捆绑之意,即将祭物捆绑好进行祭祀。③,首先是祭天祭地,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这五位家神,报告一年来的成绩和收获,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更加吉祥如意;其次是祭祖先,目的和祭天地神灵基本一致。。腊八祭祀活动直到明代仍在进行,只是清代以后,腊八祭祀逐渐式微,仅保留吃腊八粥等节日食俗了。(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到唐宋时,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B.到唐宋时,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C.到唐宋时,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D.到唐宋时,“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可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摘编自方勇《再论“新子学”》)材料二:历来子学研究成果固然丰硕,但我们要面对的是现代中国的复杂情境,故而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应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召唤出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开出新境界。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与古希腊哲学家不同,先秦诸子大多着眼人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先秦时代思想多元并起,道、儒、墨、法四家的影响都很大。儒家虽然保守,但是其人文传统是值得肯定的。墨家可以说是古代的社会主义者,其兼爱的思想蕴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对亲亲政治的批评到今天还有意义。法家反对人治,主张法治,反对贵族特权,积极入世,这些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诸子各家间思想相斥又相生,道家的艺术心态可以调剂法家的泛政治主义与儒家的伦理绝对主义,其天道自然的观点也可以纠正儒家的天命论和墨家的天志论,而儒、法、墨积极入世、顽强奋斗的精神,则又可以补道家无为之不足。子学蕴含着对现代世界意义非凡的精神,这便是人文意识。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某些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国自殷周以来便形成了人文思想传统。儒、道等诸子学派多以殷周文化为基础,故而先秦诸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异之处,就是人文意识的自觉较早,而思考尤为圆通。诸子百家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启示。世界其他地域的文明形态中,大多情况下,神会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带来权威意识、专断行为、教条作风及偶像崇拜,而人的尊严、自主、自信被大幅压缩。先秦诸子则从不同方面展示出人文精神。我曾在《“新子学”论集》第一辑序言中提到,自古及今,人类不停地面临三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己内心的冲突。环顾眼前的世界,这些冲突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在一些霸权意识下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总之,诸子学已开创出一个新的思想时代,我们完全能够在诸子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创造现代中国文化,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摘编自陈鼓应《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B.“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C.主张法治、反对贵族特权的法家与对亲亲政治进行批评的墨家,都主张人人平等并持有兼爱的思想。D.在现实关怀、积极入世与顽强奋斗等方面,先天不足的道家思想以自身的艺术心态影响着先秦诸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传统经学思维模式下,儒学支配着其他各家,“国学”依然处于经学和儒学统摄之下。B.“新国学”结构中,各种流派平等多元、互为主体,“国学”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C.道家思想由于可以调剂和纠正儒、法、墨各家的思想而在诸子学说中有超然的地位。D.深挖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联系复杂的现实情境,或可使“新子学”获得更纵深的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的一项是BA.许抗生教授主张从时代需要出发,吸收诸子思想的精华,复兴先秦子学平等、自由、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文化全面繁荣发展。B.欧明俊教授提出,“新子学”理应成为国学“新主体”,体现其在国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但不应取代经学的尊崇地位。C.张永祥博士认为“新子学”建设要有大子学的历史眼光、大学术的现代意识、大文化的宏观视野,创造性继承子学精神并进行独立的义理阐发。D.傅璇琮教授主张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吸取西方近现代较有科学意义的学术思想、观念和方法,更加清醒地认知“新子学”的民族特性,充分阐释我国古老文明的价值。(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子学”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分段逐层概括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B.说法过于绝对,缺少必要的限制词,材料一是说“仿佛没有摆脱”。C.“都主张人人平等并持有兼爱的思想”错,“都主张人人平等”无中生有,且文中只说墨家有兼爱的思想。D.“在现实关怀、积极入世与顽强奋斗等方面先天不足的道家思想”错,由材料二“先秦诸子大多着眼人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可知,道家也有“现实关怀”。故选A。(2)C.“有超然的地位”错,从文中来看,道家思想可以调剂和纠正儒家、法家、墨家等的思想,而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又可以补道家思想之不足,“先秦经典是不同源头思想融汇的成果,我们应当一视同仁”。故选C。(3)B.欧阳俊教授的观点说的是“新子学”在国学中的地位,而不是在说“新子学”体现的“子学精神”。故选B。(4)材料二第一段“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应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召唤出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开出新境界”明确了观点,即新时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第二、三段“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先秦时代思想多元并起,道、儒、墨、法四家的影响都很大”,介绍了先秦诸子的地位即诸子思想的特点。第四段“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某些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国自殷周以来便形成了人文思想传统”“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中西比较,论述了子学的现实意义。第五段“我们完全能够在诸子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创造现代中国文化,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表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5)根据“‘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得出:“新子学”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根据“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得出:“新子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根据“‘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得出:“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结构性的革新。根据“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得出: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对现代世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答案:(1)A(2)C(3)B(4)①首先提出观点:新时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②接着介绍先秦诸子的地位及诸子思想的特点。③然后通过中西比较,论述了子学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子学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意义。)④最后指出我们努力的方向。(5)①“新子学”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②“新子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③“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结构性的革新;④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对现代世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子学中蕴含的人文意识,对现代世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除夕沈从文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的笑了一笑。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客人不作声。“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当真么?”“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的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的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的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象打枪!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女人见病人反常的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的问:“万里,有牺牲的么?”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答说:“一个。”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不说了。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客人又勉强的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的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作于一九二八年夏(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行刺杀行动。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都是这样的表现。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小说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作出了暗示。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意义。(2)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3)“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简析小说以“除夕”为题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理解有误,小说中雷卿只是个潜在的人物,并非对她进行了典型形象的塑造。原文最后“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才说清楚雷卿是谁,作为暗线人物,只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她的性格特征等并非交代。故选D。(2)B.“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理解有误,两个革命者反映不同,并非性格不一样,而是所处的具体的状况和对事实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同所致。原文中“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两人对革命都怀着一样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不一样的是客人知道牺牲的是自己的爱人,此刻他内心应该是哀痛的,但是面对病中的同志,他不愿意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他,徒增同志的悲痛,不利于他的病情,所以客人选择冷静理性地隐瞒事实。而病中的革命者,对此一无所知,只有对革命一腔热血,所以两人表现不一,但实质是一致的。故选B。(3)小说中“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五妹多次追问牺牲的人是谁,一方面为读者发声,另一方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让小说一步步走向真相大白。小说中说“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不知雷卿是怎么样的人,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这句话中类比雷卿和五妹是一样的人,一样单纯可爱,善良正义。小说中“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洁美好的年轻人形象,她与黑暗的社会显示形成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理想人物的想象,深化小说主题思想。(4)小说以“除夕”为题,第一作用是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除夕是传统节日,欢乐喜庆的氛围和小说中生病、革命者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悲剧意义。“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从小说中,我们可知革命者选择除夕作为行动的时间,显示出他们智慧一面。在除夕家家欢庆的时候,敌人也放松了戒备,正是行动的好时候。“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除夕是日历上是新旧交替的时间,小说中也寓言了旧时代将会随着炮竹和革命者的行动成为过去式,新时代会随着升起的新日和革命者的胜利而到来。答案:(1)D(2)B(3)①推动情节发展:“五妹”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五妹和四嫂的多次追问,情节产生发展变化。②正面衬托表现人物:“五妹”为人善良体贴,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由此可以想见未出场的雷卿的性格形象。③深化主题:“五妹”的善良天真不谙世事,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深化了主旨。(4)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以除夕的节令特点与作品的悲剧性主题(革命者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③革命者挑选除夕作为行动的日期,具有革命智慧,丰富了人物形象。④赋予小说象征意味:寓指旧时代旧秩序终将结束,新社会新时代终将到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之道》(二)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C.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D.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不取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②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5)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依据句意,“有司”为名词,应是后一文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D;后一文句中的“各州”在这里身兼两职,既是“移”的宾语,又是“取“的主语,即“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是一兼语句,是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杭州供数百首”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排除B。译文: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叫“诗词清单”。故选:A。(2)D.“女子不取字”错误。《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所以,古代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故选:D。(3)B.“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错误。由原文“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可知,文中是子由大为感伤,子瞻安慰他不必悲伤。故选:B。(4)①道:宗旨;明:第一个为“彰显”;止:达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②言事者:议论朝政的人,御史;以:认为;摭:拾取。译文:摘录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到任谢表目的是毁谤皇帝,同时摘录了(子瞻)平时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5)原文相关信息为“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意思是“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文非常怜惜子瞻,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总结起来即: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苏子由。狱卒将诗交给了皇上,皇上对苏子瞻非常怜惜,恰逢太后询问求情,就释放了。答案:(1)A(2)D(3)B(4)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②摘录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到任谢表目的是毁谤皇帝,同时摘录了(子瞻)平时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5)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苏子由。狱卒将诗交给了皇上,皇上对苏子瞻非常怜惜,恰逢太后询问求情,就释放了。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二)苏子瞻,有才智,聪明早熟。喜欢读书,手抄写过的经书和史书都普遍通晓。抄完一本书就变换一种字体,因此书法功底特别深厚。幼年,就有议论著述。父亲苏明允认为他非常出色。二十岁那年,子瞻陪着父亲,带着子由来到成都,拜访张安道。安道非常倾慕器重他,写信给欧阳永叔。永叔看了明允和子瞻、子由的文章,非常高兴,极力推举引荐,于是名声大起。明允去世以后,子瞻做判官告院,与王介甫政见不合,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子瞻在杭州任职三年没有调动。改任彭城知州后,与子由约定在澶州濮州之间相会,相伴到彭城,住在逍遥堂。到这时兄弟一别,已经过去七年。子由想到兄弟久别重逢,二人共处一室互相倾诉离别之苦,内心就有不尽的离合无常之感。子瞻却认为兄弟为做官在外漂泊分别的时间短,以后退隐歇息在一起的日子会很长,不必悲伤难过。但是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却在一天天地加强。子由住了一百多天就离开了。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毁谤皇帝的,同时摘录了子瞻往常写的诗词,认为他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收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的几百首,名叫“诗词清单”。子瞻知道自己灾祸难免,于是自我感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我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文非常怜惜子瞻,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于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哲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集,把酒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但是恰逢元丰诸臣章惇等人也在朝。子由上书揭发他们所干的奸恶事实,章惇非常生气。从此子瞻被贬到五岭以南,子由贬到筠州,苏门四学上也相继全部离开(京城)。掌权的人还说罪过大处罚轻,又把子瞻贬到儋州,子由贬到雷州,兄弟二人从此没有来往。元符三年,子瞻北回中原,子由也从雷州回到许州。开始,子瞻已经在阳羡定居,子由来信催促他回许州。子瞻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就决定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汴州,到陈留走陆路到许州。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用度窘迫,不忍连累他。于是子瞻又返回阳羡,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不久,病情严重,几天以后就去世了,子由听说(哥)去世,悲伤悼念痛不欲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解答】(1)C.“让河水奔流”错误,“贯索挽河流”意思是绳索拉住了河流,使河流不再流动。故选C。(2)“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意思是:参与拔河的壮士们如果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先要明白拔河比赛有胜有负,应当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两句体现了体育“磨炼志向”“全力争胜”的精神。“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两句写拔河壮士齐声呐喊,声音可与高山相齐,他们一起努力,发出的壮气能使河水腾起波浪。这两句写出了拔河者齐心协力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团结拼搏”的精神。答案:(1)C(2)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足球比赛结束前十分钟容易进球,领先球队必须在最后时刻仍保持专注、严密防守,坚持到终场哨音结束,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秦风•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重点字:败)(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点字: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②,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③。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50字。(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将其中一句确定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几句变为句子的定语,改写成一个单句。(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评论比较简洁,可填入与“洋洋洒西”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2)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组成的主干句:即《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3)“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那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答案:(1)①言简意赅②字里行间③铮铮铁骨(2)《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3)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拟人)。表达效果: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其实,腊八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本土节日,起源于①上古时的腊日祭。据《礼记》《史记》等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先秦时,“腊”与“蜡”相通用,意思就是“猎”,即到野外猎取禽兽,以供祭祀之用。从4千年前炎帝神农氏起,每年都搞“腊(蜡)日祭”,以报天地。先秦时腊祭日在腊月中的某一天,并不固定,汉代后腊祭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②到南北朝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因此也有人据此认为腊八节是在南北朝时定形的。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腊(蜡)”在上古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是“接”,即新年旧年相交接时,故举行大祭以报功;二是“索”,绳索捆绑之意,即将祭物捆绑好进行祭祀。③在祭祀对象上,首先是祭天祭地,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