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课种群及其动态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学业质量水平要求·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数量特征稳定型出生率迁出率

增长型衰退型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项目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______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______、个体______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________昆虫。②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植物确定样方五点N=M·n/m较小较大趋光性1.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卵的种群密度。(

)4.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5.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6.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老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1.(选择性必修2P2正文)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用样方法,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性必修2P4正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性必修2P3正文)在对玉米田里田鼠的数量调查时,若捕捉后的田鼠由于受到惊吓而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时,可以逐个计数田鼠在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估算的种群数量偏高,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考向1|

种群密度的调查1.(2024·广东大湾区一模)成年的荔枝树较为高大。某研究小组计划调查某个古村落里的全部古荔枝树数量,应采用(

)A.逐个计数法 B.样方法C.标记重捕法 D.抽样检测法A

解析:成年的荔枝树较为高大,分布范围较小,数量有限,适合用逐个计数法来调查其数量,A符合题意。√“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为了调查贵州梵净山金丝猴的种群密度,某实验小组在10hm2的实验区域内第一次捕获了30只猴,其中金丝猴有5只,做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又捕获了30只猴,其中有标记的金丝猴有2只,没有标记的金丝猴有6只。标记物不影响金丝猴的生存和活动,但金丝猴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金丝猴实际的数量要偏大B.若在两次捕猴期间发生山林大火,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梵净山蚜虫和跳蝻等动物的密度D.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地区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约为2只/hm2√C

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金丝猴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会更少,所以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金丝猴实际的数量偏大,A正确;若在两次捕猴期间发生山林大火,则金丝猴存在死亡,统计结果不准确,B正确;蚜虫和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二者的种群密度,C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此地区金丝猴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5×8÷2=20只,这是10hm2的个体数,则该地区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约为2只/hm2,D正确。(1)样方法误差分析(2)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提醒:①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②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考向2|

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3.(2023·天津卷)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D

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4.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降低害虫种群密度,从而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下列对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增加死亡率B.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C.性引诱剂引起死亡率升高,直接导致种群密度降低D.性引诱剂导致害虫的迁入率降低,迁出率上升B

解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B符合题意。√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2)建构步骤(3)表达形式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问题假设数学形式数学形式2.种群的“J”形增长(1)曲线(2)形成原因: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3)数学公式

食物和空间3.种群的“S”形增长(1)数学模型

(2)形成原因:____________有限。(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资源、空间K/2环境容纳量(4)应用K/2的应用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鼠的数量达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有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K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

____________,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环境容纳量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光合作用综合性捕食(2)密度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①密度制约因素: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②非密度制约因素:____________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气温和干旱5.种群研究的应用(1)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为濒危动物提供合理__________。②渔业生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2)有害生物防治:既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又可以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____________。保护对策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环境容纳量

1.合理密植能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2.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3.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增长速率变小,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5.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1.(选择性必修2P10正文)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衰退、消亡,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性必修2P16正文)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性必修2P16正文)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应当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亲繁殖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容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将地面、墙体等硬化,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将食品容器加固等大,有利于捕鱼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汰考向1|

“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1.(2021·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C.cD.d√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右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若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形曲线,则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C.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e段的种群数量,在该阶段,若人为地一次性捕杀该动物后,其K值基本不变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食物和天敌√D

解析: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正确;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题图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近似“J”形曲线,B正确;种群数量稳定后,在e段上下波动,则e段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该动物后,其K值基本不变,C正确;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等,D错误。明确K值的三个易错点(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考向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3.(2024·重庆模拟)蜗牛是葡萄庄园里的一种主要害虫,某研究小组对一个大型葡萄庄园内蜗牛数量变化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图所示(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蜗牛的活动能力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在a~b年,蜗牛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在c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在c~e年,蜗牛种群数量以“J”形曲线增长,可以喷施杀虫剂减少其数量D.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蜗牛种群的作用强度通常与蜗牛种群密度相关√C

解析: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在a~b年,λ小于1,蜗牛数量不断减少,其年龄结构应该是衰退型,c年时种群数量最少,B正确;当λ大于1且为定值时,种群数量才呈“J”形曲线增长,C错误;生物因素通常是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相关,D正确。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结合图形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的曲线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在c段该种群表现为增长型B.图1的曲线b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其减少的机理相同C.图1的de段和图2的CD段变化的含义相似D.图1的e点和图2中的D点表示该种群数量最小√C

解析:由题图1可知,a段λ=2,且恒定,可表示此时该种群为“J”形增长;c段λ=1,该种群表现为稳定型,A错误。曲线b段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de段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其二者变化的机理不同,B错误。题图1中的de段λ<1,种群数量减少;题图2中的CD段R<1,种群数量也减少,故两段曲线变化的含义相似,C正确。题图1中的f点和题图2中的E点表示该种群数量最小,D错误。“λ”曲线分析(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2)b段:尽管λ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5)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考向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5.(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

解析: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冬季蝗虫死亡,以卵过冬,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出生率下降,C符合题意。6.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d)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引诱剂诱杀√D

解析:若昆虫种群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的侵袭程度应一致,A错误;若昆虫种群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的消杀程度应一致,B错误;若昆虫种群被天敌捕杀,则应是低日龄阶段昆虫被影响较大,C错误;性引诱剂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并进行诱杀,因此成年期和老年期的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D正确。考点三(探究•实践)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2)调查方法:____________。

(3)计数方法:用______________进行显微计数。成分、空间、pH、温度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2.实验流程液体无菌均匀计数板计数室7曲线上盖玻片边缘底部

c点之前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形曲线增长模型de段曲线下降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__________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3.结果分析有害产物

1.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变小。(

)2.显微镜计数时,不应计数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

1.(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对重复获得的实验数据,应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3.(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若进一步探究酵母菌培养液的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多组含不同量酵母菌培养液的实验组,分别接种等量且适宜的酵母菌,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分别定期估测各组试管中酵母菌数量,通过比较各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得出结论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取平减小实验误差均值考向1|

实验方法与过程1.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中,得到下表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温度/℃5152535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0.80.80.80.824h1.23.05.21.548h2.03.85.61.872h2.84.64.62.096h3.24.02.02.2120h3.63.21.01.3144h3.82.80.60.8168h3.72.50.20.6A.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相同B.5℃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48h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D.若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为1.6×106个·mL-1,则每组温度下K值均会加倍√D

解析:由题表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升高后下降,A正确;据题表可知,5℃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在48h左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应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从试管中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C正确;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若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为1.6×106个·mL-1,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组温度下K值不变,D错误。温度/℃5152535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0.80.80.80.824h1.23.05.21.548h2.03.85.61.872h2.84.64.62.096h3.24.02.02.2120h3.63.21.01.3144h3.82.80.60.8168h3.72.50.20.62.(2024·江苏盐城模拟)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1mm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c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C.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2.2×106个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不需要统计芽体的数量√B

解析: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盖玻片离计数板计数区的距离为0.1mm,A错误;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c的现象,即细胞重叠,说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B正确;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5×4×1000÷0.1×10=2.2×107个,C错误;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酵母菌产生的芽体是新个体,所以统计菌体数量时,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D错误。血细胞计数板及其使用(1)血细胞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数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数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注意: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酵母菌,类似样方法计数。(3)计算方法(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为例)。①16×25型的计数板:酵母菌细胞个数/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②25×16型的计数板:酵母菌细胞个数/mL=(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