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沁园春-雪》知识讲解_第1页
资料:《沁园春-雪》知识讲解_第2页
资料:《沁园春-雪》知识讲解_第3页
资料:《沁园春-雪》知识讲解_第4页
资料:《沁园春-雪》知识讲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板资料资源共享《沁园春雪》知识讲解撰稿:张晓春审稿:王书萍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高清课堂:感悟帝王之气——读《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知识积累1.惟(wéi)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5.天公:指“天”。6.须:等到。7.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8.妖娆(ráo):娇艳美好。

9.折(zhé)腰:鞠躬,倾倒。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14.风骚(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7.弯弓:拉弓。

18.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20.数(shǔ):称得上。

21.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22.沁园春(qìn)

23.分外(fèn)

24.稍逊(xùn)25.今朝(zhāo)

考题例析(2011江苏扬州)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3.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论语》)

7.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8.自强不息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用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名句填写。)

解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识记能力。1.千里共婵娟2.江山如此多娇3.心有灵犀一点通4.千淘万漉虽辛苦5.衡阳雁去无留意6.不愤不启7.业精于勤荒于嬉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首词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理清结构①①概写北国风光②具体写北国风光③想象雪后北国风光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③颂今日风流人物上片描写下片议论北国壮丽雪景抒发热爱之情惜历代帝王赞当今英雄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歌颂当代英雄写作特色1.本文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贴切。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达到了千锤百炼的程度。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并构成对偶。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作少妇的衣装,更是想象奇特,比喻贴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便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2.巧妙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上阕融情于景,融入赞美祖国山河之情;下阕寓情于议,评古论今,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意。下阕的议论抒情,由上阕的景而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迈壮志。把握重点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谁在想?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穿,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这里“欲”是“想要”的意思。

此处指群山、高原想要“与天公试比高”。显然作者把这二者人格化了。把群山、高原赋予了人的心态,生动地表现出群山与高原雄心勃勃、与天公比一比高低的精神面貌。至此构成了一幅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壮丽雪景,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动态的景物了?山、原这些静态的景物化为动景,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觉随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3.上阕最后三句写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就是未到,所以这是作者从实写转入了想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雪后天晴,红日照在白莽莽的雪原上,红色和白色交相辉映,在银白的世界中,天空一轮红日,色彩鲜艳、和谐,确实给人一种“分外妖娆”的感觉。作者这一虚写的景象,创设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到这如此壮丽雄伟的祖国山河,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4.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含义: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持批判的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这三句主要是写自己,即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是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在线阅读电子课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拓展阅读

“雪”的丰富喻义与“自注”的“画地为牢”

──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姜耕玉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章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诚然直接影响作品涵义的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越出乃至违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学史上常有的现象。这是由“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所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似乎也接近这类现象。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段“批注”可能带有当时日渐滋长的极左思想的印记,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泽东断定“别的解释是错误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显与古人所云“诗无达诂”相悖。而不少毛泽东诗词鉴赏版本都沿袭毛泽东“批注”的解释,不知是不了解艺术规律,还是受着“两个凡是”的影响?毛泽东的自注(批注)可以作为理解他的词作的参照,但不应该成为诠释作品的唯一依据,那样做只能画地为牢。何况,30年代的毛泽东与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再何况,毛泽东还在提醒人们“须知这是写诗啊”。他拥有诗家的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特别是这首词的起兴得心应手,合乎形象思维的规律,作者真正投入创作状态,往往就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这首词创作的成功,也使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

词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词中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一作了贬谪,从而烘托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实际上,作者所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只能从下片中理解,而在上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窃以为,下片过于明朗的用典和陈述,造成了这首词的美中不足,虽然这种用典和陈述融入了上片形成的雪的境界中。我更赞赏上片从对雪的象征中表现出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精神和情操。从全词看,“雪”的喻义、“雪”的意境,指向美好的风光或事物,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也有为守护“江山”而奋斗的雄伟气魄和壮阔情怀的抒发。词中对有赫赫功业的封建皇帝的褒贬,仅仅表现了傲视群雄的气概,并未构成“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