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指南》_第1页
《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指南》_第2页
《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指南》_第3页
《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指南》_第4页
《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号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团体标准

T/CHTSXXXXX-XXXX

代替的团体标准编号

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

布设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efortheDeploymentofExpressway

IntelligentRoadsideFacilities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公路学会发布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智能路侧设施分类.........................................................3

4场景分类................................................................5

5布设原则................................................................6

6布设要求................................................................7

用词说明....................................................................23

1总则

1.1.1为满足交通流主动管控应用需求,针对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的选型与布设提供

指导指定本指南。

1.1.2本指南适用于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的设计、布设工作,也可为其他高速公路智

能路侧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1.1.3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的选型与布设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法

律法规及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1V2X车载单元与其他设备通信(VehicletoEverything)

车载单元与其他设备通讯,包括但不限于车载单元之间通讯(V2V),车载单元与路侧单

元通讯(V2I),车载单元与网络之间通讯(V2N)。

2.2C-V2X蜂窝车联网(Cellular-V2X)

基于移动蜂窝网络实现车辆与周围环境之间通信和连接的技术。

2.3MEC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Multi-acessEdgeComputingUnit)

实现端云一体化车路协同的路侧计算设备,用于就近提供边缘计算服务,实现多源信息

融合、目标识别、事件检测、数据存储、高精定位解算、高精地图下发、智能协同、资源调

度、信息安全等功能。

2.4RSU路侧单元(RoadSideUnit)

安装在路边的可实现V2X通信,支持V2X应用的硬件单元。

2.5V2N车辆网(Vehicle-to-Network)

车辆与网络之间的通信和连接技术。

2.6ETC电子不停车收费(ElectronicTollCollection)

在不停车条件下通过使用车辆通行费非现金支付卡及电子标签,自动完成电子收费交易

的收费方式。

2.7LE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

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2

3智能路侧设施分类

3.1路侧设施定义

布设在高速公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及管理设施的总称。

3.2智能路侧设施定义

布设在高速公路沿线,具备一定的监控、计算、传输功能,能够提供标准化数据交互信

息,并可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防护、交通运行管理或用户出行服务智能决策提供支撑的路侧

设施总称。

3.3智能路侧设施范围

本指南指导的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及布设仅涉及用于交通运行管理的相关设施。

表3.3智能路侧设施功能及相应设备

序施

设备名称功能要求典型设备

号类

可进行基本交通参数(如交通量、

车辆检测速度、车道占有率等)或车辆参数摄像机、雷达、雷视一

1

器(如车型、车牌、轴载、外廓尺体机、超限设施等。

寸、超载、超限等)的检测。

可进行违法行为(如停车、逆行、

事件检测低速、超速等)或事件(如行人、摄像机、雷达、雷视一

2

器事故、拥堵、抛洒物及烟雾等)的体机等。

检测。

气象检测可进行风速、风向、雨量、能见度气象、降水、能见度传

3测

器或其它气象信息。感器等。

可对高速公路主体、桥梁、隧道及

施结构监测应力应变、路面病害检

4沿线交通工程设施的状态进行检

器测设备等。

测。

隧道环境有毒气体检测器、火灾

5可对隧道内的环境参数进行检测。

检测器探测器等。

可对高速公路过往车辆进行图像抓摄像机、超速抓拍设备

6抓拍设备

拍。等。

可对高速公路运行情况进行视频回

7监视设备摄像机。

传。

控信息发布可展示高速公路指路、警告、禁令可变信息标志、可变限

8

制设备等信息或可发布交通管控信息。速标志、LED诱导灯等。

3

诱可用于支撑车路协同感知、通信、

车路协同

9导计算、控制等功能的交通安全、交RSU、边缘计算设备等。

设备

设通服务、交通管理等设备。

可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通知高速

火灾报警电话、有线广

10应急通讯设施公路运营管理人员紧急信息或可向

播控制器等。

高速公路使用者发布紧急信息。

可对车辆进行收费或利用车载ETC

11收费设施ETC设备。

终端进行车辆运行监控。

可为高速公路使用者与管理者提供光缆、电缆、网络设备

12通信设施

信息传输通路。等。

4

4场景分类

本指南共划分常态化管控、车道级管控、应急管控、运输管控及自动驾驶五个场景。其

中常态化管控场景为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基本场景;车道级管控场景关注高速公路

重点路段的交通精细化管理;应急管控场景关注高速公路高风险路段的安全评估与事件响

应;运输管控场景关注于客货运车辆的事件监测与安全评估;自动驾驶场景面向智慧高速的

未来发展。

4.1常态化管控场景

常态化管控场景指通过发布最优管控信息(如最优限速信息)缓解高速公路一般性交通

拥挤,实现运行效率与行车安全提升的场景。

4.2车道级管控场景

车道级管控场景指通过发布车道级精细化的最优管控信息(如动态车道分配、分车道可

变限速、临时开放硬路肩等)缓解高速公路重点路段交通拥挤,实现车道级交通优化分配,

显著提升运行效率与行车安全的场景。

4.3应急管控场景

应急管控场景是指对高速公路高风险路段进行实时监测与安全评估,综合利用智能路侧

设施进行响应处置,及时进行事件处理或降低高速公路高风险路段安全风险的场景。

4.4运输管控场景

运输管控场景指针对高速公路客货运输车辆,通过全程监测与合理管控,有效提升客货

运输效率与安全水平的场景。

4.5自动驾驶场景

自动驾驶场景是指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利用智能路侧设施,实现车联网及自动驾驶功能,

进而提升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场景。

5

5布设原则

5.1.1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标准应根据高速公路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的

功能、等级、交通量、运营条件等综合论证确定。

5.1.2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总体设计应符合高速公路总体设计的要求,相互匹配,协

调统一,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整体效益。

5.1.3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应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设

计。

6

6布设要求

6.1常态化管控场景

6.1.1常态化管控场景智能路侧设施的布设应按照先考虑重点区段(隧道、特大桥梁、

分合流区等),再考虑基本路段的步骤进行。

6.1.2针对重点区段的常态化管控,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建议遵循表6.1.2的要求。

表6.1.2重点区段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建议

监控设施等级

设施名称

A级B级

车辆检测器●●

事件检测器●▲

监测设施

环境检测器●●

气象检测器●●

控制与诱信息发布设备●●

导设施车路协同设备▲▲

ETC门架▲—

注:“●”:应设;“▲”:可设;“—”:不作要求。

条文说明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监控设施布设等级分为A、B、C、D四

个等级。其中,A级适用于高速公路(全程监控),B级适用于高速公路(分段监控),B、C

级适用于一、二级公路和集散公路。本指南关注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的布设,因此,将高

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等级分为A、B两个等级。A级:应实现全线的全程监控、动态信

息发布和交通诱导。B级:应实现全线的重点监控、动态信息发布和交通诱导。

在关于高速公路重点区段处智能路侧设施选型的调研中,各专家给出的选型意见大体相

同。根据调研问卷统计分析来看,有八成以上的专家认为车辆、事件检测器、环境检测器、

气象检测器和信息发布设备在重点区段处的选型为“应设”,车路协同设备和ETC门架设备

在重点区段处的选型为“可设”。基于调研问卷结果,作出本建议。

6.1.3重点区段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重点区段应全程布设车辆检测器。

(2)车辆检测器布设建议采用追打方式,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800m,具体布设方式

7

与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

条文说明

专家座谈、论证,指南中建议车辆检测器布设建议采用追打方式,一般情况下,布设点

位间距不宜大于800m。

(3)采用追打方式布设的车辆检测器应有重合区域,重合率宜为10-15%。

条文说明

检测范围重合率是指,相邻两个车辆检测器远端重合的范围于检测器本身检测范围的比

值。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96.3%的专家认为隧道处相邻车辆检测器检测范围应有重合的区

域,53.85%的专家认为检测范围重合率宜为20-25%,35.62%的专家认为检测范围重合率宜

为15-20%。经过二次专家座谈、论证,指南中建议相邻车辆检测器检测范围应有重合的区

域,检测范围重合率宜为10-15%。

(4)重点区段应全程布设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应具备停车检测功能。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44.44%的专家认为隧道处事件检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500m,

29.63%的专家认为隧道处事件检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400m,18.52%的专家认为隧道处事

件检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600m。有44.44%的专家认为分合流区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

大于300m,25.93%的专家认为分合流区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200m,18.52%的专

家认为分合流区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500m。据此,指南中建议重点区段事件检测

器布设点位间距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

(5)特大桥的主要通道、出入口、两侧的引道或连接线上应布设事件检测器。

(6)分流鼻端或合流鼻端处宜布设事件检测器。

(7)隧道内应布设有毒气体检测器、火灾探测器,布设间距宜在400m至500m,具体

布设间距还应考虑隧道实际情况而定。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44.44%的专家认为隧道处有毒气体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

400-500m,22.22%的专家认为隧道处有毒气体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600-700m,18.52%

的专家认为隧道处有毒气体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500-600m。结合二次专家座谈总结,

8

指南中建议隧道处有毒气体检测器、火灾探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布设间距宜在400m至500m。

(8)特大桥处应布设路面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3km,应具备路面状态检测,路面

结冰、积水检测功能。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48.15%的专家认为桥梁处路面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

3km,22.22%的专家认为桥梁处路面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2km,14.81%的专家认

为桥梁处路面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4km。据此,指南中建议桥梁处路面检测设备

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3km。

(9)特大桥处应布设能见度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3km,应具备团雾检测功能。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9.26%的专家认为桥梁处能见度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

于3km,18.52%的专家认为桥梁处能见度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1km,11.11%的专

家认为桥梁处能见度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2km。据此,指南中建议桥梁处能见度

检测设备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3km。

(10)隧道入口洞前1km处应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具备隧道道路情况发布、管控信息发

布功能。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指南建议隧道入口洞前1km处应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可达到信息

及时发布的效果。

(11)与上游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差距较大的隧道,隧道入口洞前应重复布设可变信息标

志。

(12)隧道内应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建议结合隧道其它声光诱导设备进行布设,布设间

距宜不大于1km,应具备管控与应急信息发布功能。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隧道内信息发布设备宜均匀布设,建议布设间距宜不大于1km,结

合隧道声光诱导全线发布信息。

9

(13)特大桥两侧的引道或连接线处应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宜布设RSU设备。

(14)桥梁主线与上游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差大于10km/h,应前置布设可变信息标志,

前置距离宜大于1km,桥梁与上游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差大于20km/h,可变信息标志应重复布

设,重复布设间距宜小于1km。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桥梁与上游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差距超过10km/h,可变信息标志前

置布设,前置距离宜为1km;桥梁与上游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差距超过20km/h,可变信息标

志应重复布设,重复布设间距宜为1km,进行信息发布对交通流的引导仍然取得良好的结

果。

(15)桥梁主线宜布设LED智能引导灯,布设间距建议为20m至3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29.63%的专家认为桥梁处LED智能雾灯布设点位间距宜20m,

22.22%的专家认为桥梁处LED智能雾灯布设点位间距宜为25m,18.52%的专家认为桥梁处

LED智能雾灯布设点位间距宜为30m。据此,指南中建议桥梁处LED智能雾灯布设点位间距

宜为20-30m。

(16)宜在分、合流区上游小于1km处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具备管控信息发布功能。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建议在分、合流区上游小于1km处布设可变信息标志。

(17)重点区段宜全程均匀布设RSU设备,布设间距建议为600m至80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1.85%的专家认为隧道处RSU布设点位间距宜为400-600m,

25.93%的专家认为隧道处RSU布设点位间距宜为600-800m,11.11%的专家认为隧道处RSU

布设点位间距宜为200-400m;结合仿真实验验证分析,建议重点区段宜全程均匀布设RSU

设备,布设间距建议为600m至800m。

(18)建议每6台视频检测设备配置1台MEC设备,其它检测设备对应MEC设备的算力

配置视实际情况而定。

10

(19)在分、合流区,ETC门架宜布设在匝道减、加速区上游,应具备管控信息发布功

能。

6.1.4针对基本路段处的常态化管控,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建议遵循表6.1.8的要求。

表6.1.4基本路段处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建议

监控设施等级

设备名称

A级B级

车辆检测器●●

监测设施事件检测器●▲

气象检测器●●

控制与诱导信息发布设备●●

设施车路协同设备▲—

注:“●”:应设;“▲”:可设;“—”:不作要求。

条文说明

根据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处智能路侧设施选型的调研问卷统计分析来看,有八成以上的专

家认为车辆、事件检测器、气象检测器和信息发布设备在基本路段处的选型为“应设”,车

路协同设备在基本路段处的选型为“可设”,基于调研问卷结果,作出本建议。

6.1.5基本路段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车辆检测器宜均匀布设,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5km,条件受限时不宜超过4k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5.56%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2km,

29.63%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3km,7.41%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

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1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基本路段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5km,条件受限时不宜超过4km。

(2)事件检测器宜均匀布设,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5km,应具备停车检测功能。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2.96%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事件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不应大于

1km,14.81%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事件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不应大于2km,14.81%的专家认

基本路段事件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不应大于80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基

11

本路段事件监测器布设点位间距不应大于1.5km。

(3)可变信息标志宜均匀布设,布设间距宜为5-10km。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建议可变信息标志宜均匀布设,布设间距宜为5-10km。

(4)RSU宜均匀布设,布设间隔宜为5-10km。

条文说明

仿真实验验证分析,建议基本路段处RSU宜均匀布设,布设间隔宜为5-10km。

6.2车道级管控场景

6.2.1车道级管控场景中,基本路段处智能路侧设施的选型布设要求应遵循常态化管控

场景中基本路段的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

常态化管控场景为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基本场景,而车道级管控场景更关注高

速公路重点区段的交通管理,为了实现车道级精细化的管控,该场景对于高速公路智能路侧

设施的选型和布设要求更高,主要考虑分、合流区、隧道、特大桥梁等重点区段处。因此车

道级管控场景下,基本路段处智能路侧设施的选型布设要求应遵循常态化管控场景中基本路

段的相关要求。

6.2.2针对重点区段的车道级管控,智能路侧设施选型建议遵循表6.2.2的要求。

表6.2.2车道级管控下重点区段智能路侧设施选型要求

监控设施等级

设施名称

A级B级

车辆检测器●●

事件检测器●▲

监测设施

环境检测器●●

监视设备●●

控制与诱信息发布设备●●

导设施车路协同设备▲▲

注:“●”:应设;“▲”:可设;“—”:不作要求。

12

条文说明

在关于高速公路重点区段处智能路侧设施选型的调研中,各专家给出的选型意见大体相

同。根据调研问卷统计分析来看,有八成以上的专家认为车辆、事件检测器和信息发布设备

在重点区段处的选型为“应设”,有55.56%的专家认为车路协同设备在重点区段处的选型为

“宜设”,有29.63%的专家认为车路协同设备在重点区段处的选型为“可设”。基于调研问

卷结果,作出本建议。

6.2.3重点区段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车辆检测器宜采用毫米波雷达与摄像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交通流监测,布设点位

间距不宜大于500m,具体布设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条文说明

经调研发现,现有高速公路车辆检测方式大多为毫米波雷达与摄像机相结合的方式,其

他检测器如激光雷达由于成本过高、条件受限等原因应用较少。结合专家座谈和调研情况,

得出车道级管控场景下车辆检测器的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

(2)车辆检测器的整体检测准确率不应低于85%。

条文说明

本条参数借鉴了《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2012年第3号公告)的有关规定,并充分

考虑了车道级管控场景下的车辆检测需求,其中整体检测准确率包括交通量准确度、车辆速

度准确度和占有率准确度等。

(3)事件检测器应能对车辆停止、逆行、行人或非机动车闯入、抛洒物、交通拥堵等

事件进行自动监测与报警提示,布设点位间距不宜大于400m,具体布设间距可根据实际情

况适当调整,宜采用多种设备相结合的形式保证检测精度。

条文说明

根据车道级管控的精细化管控需求,对事件检测器的功能提出相应要求。经调研发现,

有44.44%的专家认为隧道处事件检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500m,有44.44%的专家认为分、

合流区处事件检测器布设点位间距宜为300m,有62.96%的专家认为基本路段处事件检测器

布设点位间距宜为500m,结合专家问卷结果和车道级管控布设需求,建议事件检测器的布

设间距不宜大于400m。经专家座谈,部分路段建议采用多种设备相结合的形式来保证检测

精度。

13

(4)事件检测器的检测准确率应不低于95%,误报率应不超过5%,反应时间应保证自

事故事件发生起10~120s内可调。

条文说明

本条参数借鉴了《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2012年第3号公告)的有关规定,并结合

专家座谈时对高速公路事件检测情况的讨论,相较于《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2012年第

3号公告)中“事件检测准确度大于或等于90%”的规定,本指南建议检测准确率应不低于

95%。

(5)重点区段应全程布设监视设备,其中隧道内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40m,其他重点区

段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具体布设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条文说明

本条参数借鉴了《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2012年第3号公告)的有关规定,并结合

专家调研问卷结果,其中59.26%的专家认为隧道内监视设备的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40m,

70.37%的专家认为其他重点区段内监视设备的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

(6)信息发布设备的发布方式建议通过可变信息板、可变限速板、车道指示器、交通

信号灯、车载终端、手机app、广播等多种方式实现,应能实时发布车道分配、动态限速等

交通管控信息。

条文说明

经调研发现,信息发布设备的发布方式越多样化,对于高速公路重点区段的管控效果就

越好,因此在车道级管控场景下,信息发布设备建议采用多种设备相结合的方式。

6.3应急管控场景

6.3.1高风险隐患路段定义

设计值接近于规定最低标准5%范围内的路段,标准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

2006)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范。

条文说明

高速公路风险隐患路段定义中设计参数主要参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第6、7、8章节,参数包括路肩宽度、直线长度、圆曲线半径、回旋曲线长度、圆曲线超高、

平曲线长度、停车视距、路段纵坡、坡长、路段合成坡度以及路段竖曲线半径等。设计值接

14

近于规定最低标准的5%范围具体指设计值在最小规定值的100%~105%范围内或设计值在最

大规定值的95%~100%范围内。该值根据专家问询结果确定。专家问询结果,有70.37%的专

家认为该设定是合理的,有22.22%的专家认为对于该设定可能合理,有3.70%的专家认为该

设定不合理,原因是风险隐患的影响因素很多,仅用道路设计值作为标准太过片面。应综合

考虑气象环境、道路标准、交通量等多重因素。同时,询问专家们意见,64.71%的专家认为

风险隐患路段定义为道路设计值接近于规定最低标准的5%范围内的路段较为合理。综合调

查专家问询结果,标准中将规定风险隐患路段定义为道路设计值接近于规定最低标准的5%

范围内的路段。

6.3.2高风险隐患路段分为高风险基本路段、高风险隧道路段、高风险桥梁路段。

6.3.3应急管控场景高风险基本路段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应全程布设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大于1km,应在高风险基本路段上游(本节中

简称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处开始布设;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

于1km,22.22%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5km,7.41%的专家认为车辆检

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2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km。前置距离问题,有40.74%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车辆检测

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33.33%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11.11%的

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2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

路段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km。

(2)应全程布设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大于500m,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

于0.5km,18.52%的专家认为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2km,11.11%的专家认为事件

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4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事件

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0.5km。前置距离问题,有40.74%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事件

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33.33%的专家认为事件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18.52%

的专家认为事件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0.4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

基本路段事件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

15

(3)气象检测器类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为防止过度设计,建议布设间距一般应

不小于10km;

(4)连续的基本路段中,应至少布设一处抓拍设备;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77.78%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设置一处抓拍设备合理。指

南中建议风险基本路段事设置一处抓拍设备。

(5)应布设高清视频监视设备,布设间距不大于3k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44.44%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全路段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

布设间距不应大于3km,33.33%的专家认为全路段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布设间距不应大于

1km,11.11%的专家认为全路段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布设间距不应大于2km。结合专家二次

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全路段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布设间距不宜大于3km。

(6)应全程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布设间距不大于1km,前置距离不小于50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信息标志布设间距不应

大于1km,22.22%的专家认为可变信息标志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5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

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信息标志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km。前置距离问题,有

51.85%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信息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18.52%的专家认为

可变信息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1km,14.81%的专家认为可变信息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2km。

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信息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

(7)应在高风险基本路段上游不小于1km处布设可变限速标志。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9.26%的专家认为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限速标志前置距离不小

于1km,25.93%的专家认为可变限速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7.41%的专家认为可变限

速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2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基本路段可变限速

标志前置距离不小于1km。

6.3.4应急管控场景高风险隧道路段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6

(1)隧道入出口外应设置车辆检测器,距洞口不小于100m处开始布设;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隧道入出口外应设置车辆检测器

距洞口不小于100m,14.81%的专家认为隧道入出口外应设置车辆检测器距洞口不小于200m,

14.81%的专家认为隧道入出口外应设置车辆检测器距洞口不小于5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

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隧道入出口外应设置车辆检测器距洞口不小于100m。

(2)隧道内入口侧附近不宜布置设施,一般隧道内第一个车辆检测器离洞口不小于

20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48.15%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隧道内第一个车辆检测器离洞口

不小于200m,33.33%的专家认为隧道内第一个车辆检测器离洞口不小于100m,11.11%的

专家认为隧道内第一个车辆检测器离洞口不小于15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

议高风险隧道路段隧道内第一个车辆检测器离洞口不小于200m。

(3)应全程布设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应不大于80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

于800m,22.22%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1km,7.41%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5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800m。

(4)隧道出入口应至少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77.78%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出入口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合

理。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隧道出入口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

(5)车道控制标志在隧道出入口内3~5m布设,隧道内的布设间距不大于50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1.85%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应

大于500m,25.93%的专家认为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应大于1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

17

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0m。车道控制标志在隧

道出入口布设距离问题,有48.15%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在隧道出入口

内3~5m布设,22.22%的专家认为车道控制标志在隧道出入口内5~7m布设。结合专家二次

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在隧道出入口内3~5m布设。

(6)隧道出入口布设爆闪灯;

(7)应布设紧急呼叫设备,紧急电话的布设间距不大于800m,有线广播的扬声器布设

间距不大于3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37.04%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紧急电话布设间距不应大于

800m,33.33%的专家认为紧急电话布设间距不应大于200m,18.52%的专家认为紧急电话布

设间距不应大于50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紧急电话布设

间距不宜大于800m。有线广播扬声器布设间距问题,有55.56%的专家认为高风险隧道路段

有线广播扬声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30m,25.93%的专家认为有线广播扬声器布设间距不应

大于5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有线广播扬声器布设间距不

宜大于30m。

6.3.5应急管控场景高风险隧道路段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应全程布设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应不大于800m,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处开始

布设;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66.6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桥梁路段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

于800m,22.22%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1km,7.41%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应大于0.5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隧道路段车辆检测

器布设间距不宜大于800m。前置距离问题,有40.74%的专家认为高风险桥梁路段车辆检测

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km,33.33%的专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5km,11.11%的专

家认为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0.5k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桥梁

路段车辆检测器前置距离不小于1km。

(2)桥梁出入口应至少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

条文说明

18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77.78%的专家认为高风险桥梁出入口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合

理。指南中建议高风险桥梁路段桥梁出入口分别布设一组抓拍设备。

(3)车道控制标志的布设间距不大于1k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51.85%的专家认为高风险桥梁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应

大1km,25.93%的专家认为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应大于50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

指南中建议高风险桥梁路段车道控制标志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km。

(4)LED诱导灯设置在主桥区段上,布设间距不小于20m;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70.37%的专家认为高风险桥梁路段LED诱导灯布设间距不应小

于20m,18.52%的专家认为LED诱导灯布设间距不应小于30m,18.52%的专家认为LED诱

导灯布设间距不应小于50m。结合专家二次座谈总结,指南中建议高风险桥梁路段LED诱

导灯布设间距不宜小于20m。

6.4运输管控场景

6.4.1运输管控场景中,智能路侧设施的布设要求应不低于常态化管控场景中的布设技

术要求。

6.4.2运输管控场景中,智能路侧设施布设需着重考虑的区段包括重要节点(收费站、

服务区出入口、隧道出入口、桥梁)和重点路段(互通立交、桥隧比例>20%的道路、设计交通

量中大型客、货车自然交通量之和所占比例>15%的道路),具体要求遵循本节规定。

条文说明

根据专家问询结果,有48.15%的专家认为互通立交、桥隧比例≥20%的道路应纳入重点

运输管控路段考虑的范围,各有14.81%的专家认为互通立交、桥隧比例≥40%或50%的道路

应纳入重点运输管控路段考虑的范围;有37.04%的专家认为设计交通量中大型客、货车自

然交通量之和所占比例≥15%的道路应纳入重点运输管控路段考虑的范围,22.22%的专家认

为设计交通量中大型客、货车自然交通量之和所占比例≥20%的道路应纳入重点运输管控路

段考虑的范围。据此,本指南建议互通立交、桥隧比例≥20%的道路和设计交通量中大型客、

货车自然交通量之和所占比例≥15%的道路纳入重点运输管控路段考虑的范围。

19

6.4.3运输管控场景中,应布设车辆检测器、事件检测器,可设抓拍设备。互通立交处

应布设ETC门架系统,隧道处还应布设危化品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环境检测器、信息

发布设备、应急通讯设施等。

6.4.4运输管理场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技术建议

(1)车辆检测器、事件检测器布设技术要求应不低于常态化管控场景的布设技术要求

实现客运运输、普通货物运输、危化品运输车辆在重要节点、重点路段的全过程动态检测。

(2)隧道入口处应设置危化品货运车辆检测器,隧道内宜布设智慧隧道相关检测设备

(如隧道机器人等)对危化品货运车辆进行全程跟踪。

(3)隧道洞外应根据气流运动状态布设气象检测器,隧道全线应不低于常态化管控场

景的布设技术要求布设环境检测器,保障隧道通风条件良好和实现危化品泄漏检测功能。

条文说明

根据《公路隧道运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17),应考虑不同季节的洞外自然风速

对隧道通风设施技术运营方案的影响;应能及时了解危化品事故中危化品种类、容器储量、

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据此,本指南建议隧道洞

外应根据气流运动状态布设气象检测器,隧道全线应不低于常态化管控场景的布设技术要求

布设环境检测器,保障隧道通风条件良好和实现危化品泄漏检测。

(4)隧道内可根据隧道长度与设备性能布设雷达生命探测仪等人员定位系统设备,实

现隧道事故人员定位与搜索救援功能;应布设可变信息标志、LED诱导灯等信息发布设备引

导隧道内人员事故逃生,布设技术要求不低于常态化管控场景的布设技术要求;应布设应急

通讯设施,布设技术要求应不低于应急管控场景的布设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

根据《公路隧道运营技术规范》(征求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