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20
P67
团体标准
T/CWTCA-20
港口翻车机房地下结构施工规程
(ConstructionProceduresforRotaryCarDumperUndergroundStru
ctureofHarbour)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20--实施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港口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促进技术进步,做到经济合理、
安全环保,工程质量受控,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墙的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工程施工,
其他支护方式的翻车机房地下结构等地下工程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1.0.3港口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翻车机房rotarycardumperbuilding
用于翻卸由铁路运抵煤炭或矿石等散状物料的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的统称。
2.0.2翻车机房地下结构undergroundstructureofrotaryCardumper
building
用于安装翻车机及配套设备并兼作上部厂房基础的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
2.0.3廊道corridor
将翻卸物料由翻车机房地下转入地上的皮带机运输通道,也称地下廊道或地
下皮带机廊道。
2.0.4漏斗梁conebeam
用于承担翻车机重量和翻卸煤炭或矿石等散装物料倾卸的动荷载,并承担接
收物料的钢漏斗或混凝土漏斗荷载以及自重荷载的支撑梁结构。
2.0.5基坑支护pitprotection
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外土体采用的临时
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2.0.6基坑支护结构excavationsupportstructure
由围护墙、隔水帷幕、围檩(腰梁)、支撑(锚杆)、立柱(立柱桩)组成的
结构体系的总称。
2.0.7围护墙retainingwall
设置在基坑周边,承受作用于基坑侧壁上各种荷载并起隔水作用的墙体。
2.0.8环梁ringbeam
设在圆形地下连续墙墙体上,起连接和支撑作用的环形梁,也称为圈梁。
2.0.9竖肋uprightbeam
圆形地下连续墙结构中连接相邻环梁的竖向连系梁。
2.0.10腰梁walingbeam
设置在挡土构件侧面的连接锚杆或内支撑杆件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
2.0.11旋喷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jetgrouting
2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
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0.12悬孔法suspensioncast-in-placepilingmethod
地下结构基础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或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等在基坑开挖前进
行成桩作业使桩体以上部分土体处于空孔状态的施工方法。
2.0.13立柱灌注桩latticecolumncast-in-placepile
上部钢立柱埋入下部灌注桩钢筋笼内一定锚固深度,在钢筋笼内灌注混凝土
后形成的一体化内支撑的竖向承重结构,也称格构柱灌注桩。
2.0.14钢筋定位支撑架rebarpositioningsupportframe
厚大钢筋混凝土板、墙和深梁结构中,用于控制钢筋网片之间层距、钢筋间
距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并能承担一定荷载的平面桁架式钢支架。
2.0.15免拆模板网non-removalmeshformwork
采用薄形热浸镀锌钢板加工而成单向U型密肋骨架和立体网格,用于混凝土
施工缝面处理且无需拆除的模板。
2.0.16组合式防水对拉螺栓compositewaterproofpenetrationbolt
采用圆台螺母作连接件将墙内外螺栓连接起来并在内螺栓上设钢板止水环或
膨胀橡胶止水环的工具式模板防水螺栓。
2.0.17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hydrophilicrubberwaterstop
采用热熔工艺将制品型遇水膨胀橡胶线与止水带母体胶结成整体后形成的复
合止水带。
2.0.18闭合块post-caststrip
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
(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
凝土带状块体,也称为后浇带。
2.0.19膨胀加强带expansivestrengtheningband
膨胀加强带是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
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的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为连续式、
间歇式和后浇式三种。
3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是指膨胀加强带部位的混凝土与两侧相邻混凝土同时浇筑;
间歇式膨胀加强带是指膨胀加强带部位的混凝土与一侧相邻的混凝土同时浇筑,
而另一侧是施工缝;后浇式膨胀加强带与常规后浇带的浇筑方式相同。
4
3基本规定
3.0.1翻车机房地下结构的施工应满足翻车机系统和皮带机系统设备以及上部
结构厂房安装的要求,并满足正常翻卸作业对结构功能和使用安全的要求。
3.0.2翻车机房地下结构的施工应根据工程总体安排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
案编制计划清单,并应单独制定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计划清单。
3.0.3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当地海港和河港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及
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类型、施工季节等因素,并结合当地基坑工
程经验,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
3.0.4冬期、暑期和雨期组织施工,应采取相应的工期、安全、技术和质量保障
措施,施工工期节点安排应根据总工期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宜遵守下列原则。
3.0.4.1基坑开挖宜避开雨期进行施工。
3.0.4.2主体结构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宜避开高温季节施工。
3.0.4.3主体结构地面层梁板宜避开严寒天气组织施工。
3.0.5地下连续墙、灌注桩和地基加固施工应做好泥浆排放和回收循环利用,并
应符合有关环保规定。
3.0.6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图及相应的施工方案、监测方案应按有关规定通过专家
评审,提前确定符合要求的专业资质基坑工程监测单位。
3.0.8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提前谋划,制定主体结构混凝土抗裂防渗专项施工
方案。
3.0.9翻车机房地下结构施工宜单独设立混凝土搅拌站。
3.0.10工程现场应设立工地试验室,配备相应的试验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及设
施。
3.0.11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工程应做好文明施工、绿色施工、信息化施工和BIM
技术的应用。
3.0.12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工程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施工总流程组织实施。
3.0.13廊道工程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施工总流程组织实施。
3.0.14翻车机房地下结构施工除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
运工程施工通则》(JTS201)的有关规定。
5
4施工准备
4.1一般规定
4.1.1开工前,应对项目所在地及施工现场情况和影响实施的因素进行详细调
查与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规划书。应具备以下资料:
(1)工程所处地域的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2)邻近地上和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施工环境;
(3)施工场地、道路、供水、供电、市政排水系统等;
(4)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原材料和钢材供应、机械设备租赁、加工能力等施
工配套资源;
(5)试验检测机构、场区已有勘察阶段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等;
(6)招投标文件、合同和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4.1.2开工前,应组织核对施工图,核查其与相关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的符合情
况;分别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支护与降水专
项施工方案等。
4.1.3施工吊装用塔式起重机应编制安装与拆除专项施工方案,基础应进行专项
设计。
4.1.4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编制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的有关规定。
4.1.5翻车机房地下结构施工宜单独设立混凝土搅拌站。
4.2施工总平面布置
4.2.1施工准备阶段应对施工总平面统筹布置进行专项设计,分基坑工程施工和
地下结构主体施工两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
4.2.2基坑工程施工阶段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钢筋笼加工成形台座、钢筋加工场地布置;
6
(2)地下连续墙及灌注桩泥浆制备和循环系统;
(3)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水泥浆制备供应系统布置;
(4)场区道路、材料存放场地、设备存放场地;
(5)供水系统、场区排水系统、泥浆排放与处理场地、供电与照明系统;
(6)施工测量墩台、现场办公室、仓库、围挡等;
(7)无商品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设计。
4.2.3地下结构主体施工阶段,除保留基坑工程施工阶段的混凝土搅拌站、现场
办公区、仓库、围挡等临时设施外,施工总平面布置尚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坑内人行钢梯、施工测量控制墩台布置;
(2)塔式起重机、流动吊机驻位平台、混凝土汽车泵驻位平台布置;
(3)场区道路、钢筋加工场地、模板制作拼装场地、材料存放场地、设备存
放场地;
(4)供水系统、基坑排水与场区排水系统、基坑内外供电与照明系统。
4.2.4施工总平面布置应遵从下列原则:
(1)混凝土的生产与运输、场内场外道路、作业区的划分、大型机械设备驻
位平台的布置应相互协调,满足能完备和运输畅通要求。
(2)基坑工程施工和地下结构主体施工两个阶段临时设施尽量满足通用要求;
(3)基坑施工阶段的作业区布置便于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钢筋笼吊装,就近
布置钢筋笼成形台座及施工运输道路;
(4)地下结构主体施工阶段的垂直运输设备应优先选用塔式起重机,作业区
布置以塔式起重机为中心,就近布置模板加工场地、钢筋加工场地及施工运输道
路;
(5)充分考虑拟建工程建构筑物施工总体部署和施工流程需要,减少与临时
设施布置的冲突和相互干扰;
(6)生产区和办公生活区分离,生活区邻近生产区;
(7)充分利用既有建(构)筑物和设施,施工场地占用面积少;
(8)满足节能、环保、安全和消防等要求。
4.2.5基坑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机械设备使用要求对场地进行硬化处
理。
7
4.2.6进出场施工道路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机械设备的行驶要求,宜沿基坑布置成
环形。
4.2.7地下连续墙及灌注桩泥浆制备宜设置清水池、搅拌池、储存池、回浆池、
输送管道和脱砂系统。
4.2.8地下结构主体施工的垂直运输用塔式起重机的选型、布置位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4.2.8.1其选型和起重性能应满足起重臂覆盖范围内模板、钢筋、脚手架等材
料的吊重要求。
4.2.8.2塔式起重机宜布置在平行于翻车铁路线方向的基坑两侧,塔式起重机
吊臂应在高度方向错开,覆盖范围适当重叠。
4.2.8.3基坑降水期间地下水可控且场地条件满足时,宜选择可移动式塔式起
重机,轨道基础宜选用刚性混凝土轨道梁基础,需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基础设计和
施工。
4.2.8.4受场地条件限制时,应采用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基础下部为土质地基
时采用桩基础。
4.2.9上下基坑人行钢梯宜设在基坑肥槽的空间较大处,采用折返式钢梯或装配
式梯笼,钢梯应在内支撑施工时埋设预埋铁件进行固定。
4.2.10基坑开挖垂直取土机械、混凝土汽车泵等设备驻位平台的数量和具体布
置应根据机械设备覆盖范围确定,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在满足基坑顶部设计荷载
要求的条件下,可在基坑周边进行布置;驻位平台的平面尺寸应满足机械设备驻
位要求。
4.2.11钢筋、模板加工场地宜采用混凝土地坪。
4.2.12混凝土搅拌站宜就近布置,搅拌站的供应能力应满足浇筑最大强度和一
次浇筑最大方量的要求。
4.2.13基坑内施工用电宜利用基坑环梁进行布置,基坑降水设双电源自动转换
系统,混凝土搅拌和现场混凝土振捣应设备用电源。
4.2.14地下结构主体施工阶段用水管线宜沿基坑围护墙冠梁顶部周圈布置。
4.2.15基坑排水系统宜沿基坑周边布设,可采用管沟或管道排水方式,过水断
面应满足基坑降排水强度要求。
8
4.2.16施工现场应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库房。
5施工测量
9
5.1测量控制系统布置
5.1.1场区内勘察阶段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复核及测量精度控制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
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5.1.1.1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与建设单位办理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交接手续;
依据施工图纸提供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组织测量人员进行控制点复测并
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加密。
5.1.1.2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应采用GNSS静态观测法或全站仪导线测量
法,高程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采用水准测量法。
5.1.2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1布设前,应及时组织施工现场踏勘,根据设计总平面布置图和结合施
工现场环境进行施工测量控制网布设,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5.1.2.2施工测量控制网点位的选取应遵循环境干扰少、通视条件好、牢固可
靠的原则,并考虑基坑施工降水期间的影响;控制网点位应布设在变形影响区域
以外,点位标石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冻深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
5.1.2.3施工高程控制点引测精度应不低于四等水准精度要求,可采用水准测
量法或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5.1.2.4施工测量控制网布设前应与港外专用铁路线控制点和码头后方堆场
及皮带机栈桥的控制点做好对接联测工作,并与翻车机系统和皮带机设备安装单
位做好测量控制点的交接工作。
5.1.2.5施工控制点应定期复测,不少于每半年1次,并结合基坑降水的影响
加密复核频次。
5.2基坑工程施工阶段测量
10
5.2.1地下连续墙和首层内支撑的平面测量放样宜采用RTK法或全站仪极坐标放
样法,有条件时,圆形地下连续墙和冠梁的平面测量放样宜优先采用RTK法;高
程测量放样应采用水准测量法或RTK法。
5.2.2基坑分层开挖过程的首层以下环梁和内支撑的平面测量放样宜采用全站
仪极坐标法,可采用钢尺辅助量测。
5.2.3基坑分层开挖过程的高程传递及测量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5.2.3.1高程传递测量应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或悬挂钢尺法进行测量
放样。
5.2.3.2高程传递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测量换手复核制度,观测次数应不少
于3次,测量值互差不大于3mm。
5.2.4圆形地下连续墙及上部冠梁、廊道内支撑等施工平面测量放样点的坐标可
结合绘图软件量测功能进行测点核算,并应做好数字图纸的坐标、高程和各部尺
寸数据的复核工作。廊道由深向浅斜坡段的基坑开挖高程放样、高压旋喷桩地基
加固等平面位置和高程放样可利用绘图软件量测功能进行测点计算。
5.3主体结构施工测量
5.3.1主体结构施工前,应再次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及加密点、施工测量控
制点进行复核,点位精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定位轴线的放样工作。
5.3.2主体结构施工测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5.3.2.1主体结构物的轴线或主要设备中心线的控制点宜布设在地下连续墙
顶部冠梁上。当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方式时,宜在坡顶周边选取稳固的位置布设控
制点。
5.3.2.2主体结构物的轴线或主要设备中心线的控制点的坐标宜采用全站仪
测放,各施工层的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视准线法或极坐标法进行控制。
5.3.3各施工层的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或悬挂钢尺法进
行高程传递。
11
5.3.4廊道的平面控制点应结合翻车机房地下结构统一布设,沿廊道轴线方向控
制点宜投测至各层内支撑上,沿廊道长度方向的分段里程控制点宜投测在支护结
构的冠梁上。
5.3.5施工测量放样精度应符合本规程中5.2.3条的规定。
5.4基坑支护与主体结构变形测量
5.4.1基坑支护与主体结构变形测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
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有关规定。
5.4.2各监测项目采用的监测仪器的精度、分辨率及测量精度应能反映监测对象
的实际状况,并应满足基坑监控要求。
5.4.3各监测项目应在基坑开挖前或测点布设完成后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次数
不应少于2次。
5.4.4变形测量控制点的布设及监测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5.4.4.1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
域且水准基准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与水准基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
环路或附和水准路线。
5.4.4.2水平位移基准点与水准基准点宜共用点位,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保
护措施,确保基准点正常使用。
5.4.4.3主体结构施工期变形观测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主体结构变形观测点在底板混凝土浇筑之前设置并及时观测;
(2)监测点位选取在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
(3)监测点随各施工层完成向上逐层引测,最终引测至主体结构顶部;
(4)临时监测点标志采用圆钢等直接埋设或在混凝土顶面用油漆作出标记。
5.4.4.4主体结构永久变形观测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原则:
(1)监测点位置布设在主体结构两端火车轨道中心线上;
(2)监测点设置时间选在主体结构顶板混凝土浇筑终凝后立即埋设;
(3)施工期临时变形观测点与使用期永久变形观测点测量累计沉降值保持
连续。
12
5.4.4.5基坑变形的监测精度不宜低于三等,主体结构变形的监测精度不宜
低于二等。
5.4.5变形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5.4.5.1变形观测依据的工作基点,在每期进行观测时应先与基准点进行联
测,然后再利用工作基点进行观测。
5.4.5.2变形观测所用仪器和设备、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人员应固定,
并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4.5.3应及时整理和按期提交变形测量成果报告。
13
6基坑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基坑支护方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周围环境进行确定,可采用有支护
结构和放坡开挖两种方式。当设计单位对基坑工程有明确的设计方案和要求时,
应按照设计方案和要求施工;当无基坑工程设计时,施工单位应进行专项设计,
并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审查。
6.1.2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宜采用圆形地下连续墙作基坑支护结构围护墙,圆形地
下连续墙成槽设备、钢筋笼的成形台座、环梁模板制作应满足弧形槽段平面形状
和几何尺寸的要求,或与设计结合采用拟合近似圆形的折线形槽段。当采用矩形
地下连续墙作支护结构时,其内支撑的布置应结合主体结构设计布置。
6.1.3廊道采用矩形地下连续墙作支护结构围护墙时,水平支撑可采用钢筋混凝
土支撑或钢支撑两种方式。廊道出口坡顶处的开挖与支护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周边
环境确定,并应做好基坑止水及降排水措施。
6.1.4廊道基坑施工可根据工程总体安排,宜在翻车机房基坑施工后拉开步距进
行施工。
6.1.5基坑内支撑的施工和拆除应按设计要求顺序进行施工,并与土方开挖、降
水和主体结构施工顺序密切配合。
6.1.6廊道入口处地下连续墙的拆除应在翻车机房地下结构主体漏斗层以下土
方回填完成后进行,并应及时组织廊道主体结构施工。
6.1.7基坑毗邻江海湖泊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并确保基坑内
开挖作业在降水水位以上进行。
6.1.8廊道基坑降水与排水施工应与翻车机房基坑降水和排水进行统一设计、统
一规划、统一施工。
6.1.9基坑施工应确保基坑周围相邻的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设施的安全,
在基坑土方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期间,不得因土体变形、沉陷、坍塌或位移等情
况而受到危害。
14
6.1.10基坑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和《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的有关规定。
6.2基坑支护
6.2.1地下连续墙施工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施工规范》(JTS215)
的有关规定之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6.2.1.1单元槽段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周围环境、机械设备、施工条
件等因素确定。单元槽段长度宜为4m~6m。
6.2.1.2受潮汐影响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连续墙施工前,应采取管井
降水或设置高导墙。
6.2.1.3导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遇有松散砂性土或软弱土层时,应采
用掺加水泥或换填黏土等加固措施。
6.2.1.4现场设置泥浆池或泥浆箱,其储浆量应不小于日成槽方量的2倍,泥
浆回收宜配置除砂装置。
6.2.1.5泥浆配合比应根据土层情况试配确定,配合比可根据表6.2.1选用。
遇土层松散、颗粒较大情况及海水或受化学污染的地下水时,应采取专门措施调
整膨润土泥浆配比。
表6.2.1泥浆配合比
土层类型膨润土(%)增粘剂CMC(%)纯碱Na2CO3(%)
黏性土8~100~0.020~0.5
砂性土10~120~0.050~0.5
6.2.1.6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槽设备根据地下连续墙的厚度、深度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选用多
头钻机、抓斗式成槽机等设备,采取单一成槽工法或多种成槽工法的组合工艺。
(2)成槽结束后检查泥浆指标、槽位、槽深、槽段长度及槽壁垂直度;
(3)成槽后,对相邻已施工槽段端面进行清刷,清刷深度直到槽段底部,
15
(4)刷壁次数不少于10次,以刷壁器上无泥为标准;
(5)成槽后清底采用气举反循环法或泵吸法,清基后槽底沉渣和泥浆指标符
合要求。
6.2.1.7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
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钢筋笼应在钢筋笼制作平台上成型,制作平台根据设计要求加工成相应
形状;
(2)采用分节制作的钢筋笼需在同一个平台上一次制作成型,分节制作的钢
筋接头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
(3)地连墙钢筋笼制作时按位置要求埋设好与内支撑的连接锚固筋、预埋件、
钢筋接驳器;
(4)进行钢筋笼吊装作业时,吊车的选用应满足起重量、起重高度以及工作
半径的要求,同时起重臂长需满足跨越障碍物的起吊作业要求,主吊和副吊选型
根据计算确定;履带吊负重行走时,行走路线下部地基满足行走荷载要求;
(5)钢筋笼吊点布置根据吊装工艺和计算确定,对整体起吊的钢筋笼刚度进
行验算,按计算结果配置相应的吊具、吊点加固钢筋和吊筋等。吊筋长度应根据
导墙实际顶标高及钢筋笼设计顶标高确定;
(6)异型槽段钢筋笼起吊前需对转角处进行加固,并在钢筋笼入槽过程中逐
渐割除加固件;
(7)监测及检测元件在钢筋笼上的安装加固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6.2.1.8地下连续墙混凝土采用导管法连续浇筑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初凝
时间满足现场浇筑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的有关规定。
6.2.1.9地下连续墙的墙体及槽段接头质量检查与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墙身及槽段接头质量采用超声波透射法进行检测,必要时采用钻芯取样
方法验证;
(2)基坑开挖前,进行抽水试验,检查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和墙身渗水情况。
6.2.1.10廊道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除符合本条其他各款中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满足下列要求:
16
(1)槽段施工采用先深后浅的原则;
(2)直角段地下连续墙施工时,成槽中严格控制抓斗下抓轴线,加大泥浆
比重,并严格控制拐角处两抓之间夹角。抓槽顺序见图6.2.1。
图6.2.1直角段抓槽顺序示意图
1-第一抓;2-第二抓;3-第三抓
6.2.2内支撑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6.2.2.1当内支撑下部设置立柱时,立柱桩的施工可按本规程附录C的工艺流
程组织实行。
6.2.2.2支撑立柱可采取钢格构柱的形式,钢立柱的加工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
求。
(1)钢立柱后方加工的拼接接长,考虑不同钢立柱之间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
(2)同一立柱竖向角钢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布置,错开间距不小于500mm。
6.2.2.3立柱桩的现场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钢立柱与灌注桩钢筋笼分开吊装、下放,先吊放钢筋笼,再吊装钢立
柱利用钢筋笼主筋焊接固定,安装时控制钢立柱与钢筋笼保持同心;
(2)钢立柱与钢筋笼焊接成一体后,下放过程中按要求控制好钢立柱的垂直
度和平面旋转角度;
(3)当钢立柱穿越主体结构底板或外墙时采取止水构造措施,在立柱上相应
位置加焊止水钢板。
6.2.2.4内支撑施工应与基坑分层开挖相结合,先撑后挖,自上而下逐层进行。
17
6.2.2.5混凝土内支撑宜分段化区施工,分段长度不宜超过60m;合拢段应浇
筑填充性补偿收缩混凝土。
6.2.2.6冠梁施工前,应将地连墙或支护桩顶部超灌混凝土凿除,凿除时不得
损伤地连墙或支护桩顶预留锚固筋。
6.2.2.7冠梁或环梁施工时,应在竖肋位置向下留出楔形接茬。
6.2.2.8混凝土内支撑受力钢筋穿越钢立柱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立柱钻孔钢
筋连接法、传力钢板法或梁侧加腋法进行处理。
6.2.2.9混凝土内支撑底模可采用钢模板、木模板或混凝土底胎,施工前应进
行地基土承载力验算并满足使用要求,铺设底模时采用涂刷隔离剂或铺设油毡等
易于脱模措施。侧模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腰梁模板可利用围护墙预
留锚固筋或植筋焊出对拉螺栓定位加固。
6.2.2.10内支撑的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
施工规范》(JTS202)的有关规定。
6.2.2.11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支撑上按要求预埋防护栏杆、人行钢梯等埋件。
6.2.3地下连续墙或其他形式围护墙、内支撑的拆除应符合《建筑拆除工程安全
技术规范》(JGJ14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3.1基坑围护墙和内支撑的拆除,可采用切割方法、机械方法或爆破方法
拆除,宜优先选用锯切法拆除。内支撑拆除应分层、分区、分段逐步进行。
6.2.3.2廊道口穿过圆形地下连续墙的拆除,应在主体结构漏斗层以下回填完
成后进行拆除。回填前,廊道口两侧应采取砌筑挡墙等支挡措施。
6.2.3.3支撑拆除前,应按设计工况进行可靠换撑,换撑完成后方可拆除上层
支撑。当利用主体结构底板或顶板作为换撑结构时,其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
求。
6.2.3.4拆除支撑混凝土前,支撑与腰梁相接处宜先沿支撑四周作切缝处理,
并断开除支撑四角各留两根钢筋外的其余主筋,再行拆除支撑。
6.2.3.5地下连续墙及其他围护墙拆除、支撑拆除与转换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
和支撑系统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和监测频率应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的有关规定。
18
6.2.3.6采用锯切法拆除混凝土时,分段拆除长度应根据支撑截面和所用吊车
回转半径确定。拆除时应对已有的结构采取保护措施。
6.2.5选用爆破方法拆除混凝土时,宜在采用浅孔爆破与光面爆破相结合的基础
上,辅以人工拆除方式,并应满足以下规定。
6.2.5.1爆破作业施工前,应编制爆破工程安全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
证;安全专项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条件、爆破方法、工艺参数、药量计算
和安全措施等主要内容。
6.2.5.2进行爆破拆除设计和计算时,应采取减少震动和冲击波对已绑扎钢筋
或结构混凝土产生破坏的合理爆破方法、设计参数等。
应采取减少震动、气流冲击对在建结构混凝土的影响的措施,选用合理的爆破
方法和设计参数。
6.2.5.3爆破拆除前,应采取防护、加设护板等防止爆破飞石对主体结构及临
时设施产生破坏的保护措施。
6.2.5.4地下连续墙布设炮孔间距应呈交错梅花形布置,钻孔时根据最小抵抗
线等因素合理布置,严格控制钻眼方向、深度和间距。炮孔的深度宜为地连墙厚
度的3/4。
6.2.5.5露天浅孔爆破,爆后时间应超过5min以上,准许检查人员进入爆破
作业地点;如不能确认有无盲炮,爆后时间应超过15min以上,准许进入爆区检
查。
6.2.5.6发现盲炮及其他险情时,检查人员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处理前应
在现场设立危险标志,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6.2.5.7爆破拆除的施工组织和安全控制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和《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JTS204)的
有关规定。
6.3基坑降水与排水
19
6.3.1基坑降水与排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和《建筑与市政工
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111)的有关规定。
6.3.2根据地质、水文、基坑周边环境、支护形式以及设计文件,应合理选用降
水、排水和截水等方法控制基坑内水位。
6.3.3基坑降水应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计算降水引起的地面和邻近构筑物基础沉
降量,控制变形允许值。当降水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造
成危害或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时,应采用截水和坑外回灌等措施。
6.3.4进行降水设计和制定降水专项方案,应依据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基
坑开挖深度等确定,通过现场抽水试验确定降水参数。
6.3.5降水管井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降水深度、土体渗透系数、地
下水的水头及土的性质确定。
6.3.6基坑开挖过程中,降水深度不宜大于开挖深度以下2m,严禁超降地下水;
基坑内地下水位应控制在基底面以下不小于0.5m,并满足基坑底突涌验算、基坑
底和侧壁抗渗流稳定的要求。
6.3.7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根据基坑内水位情况确定降水井是否进行封井,
封井宜选用先封井法。封井时间应根据井内出水量确定,出水量较小的井应在基
础混凝土垫层施工前进行封堵;当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或采用落底式止水帷幕出
水量较大时,封井应在主体结构抗上浮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进行。
6.3.8抽水稳定后,井水含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且宜小于
1/100000(重量比)。
6.3.9降水用电线路应单独设置,不得与其他施工用电合并使用。降水系统应设
置自动切换备用电源,采用双路以上独立供电电源或备用发电机。
6.3.10降水井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0.1降水管井的井点类型、材质、滤管长度、孔隙率和滤料质量等参数
应符合设计要求;降水井的开启顺序、开启时间、水位等应符合设计规定。
6.3.10.2根据地层特点、井身结构、钻进工艺等因素,井孔钻进方法可选用
冲击钻、螺旋钻、回转钻或正反循环钻钻进工艺。
20
6.3.10.3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下管并投入不少于计算量95%的滤料至含水层
顶面以上3~5m后,改用粘土回填封孔不少于2m。
6.3.10.4填充滤料后,应洗井至过滤器及滤料滤水畅通,并抽水检验降水井
的滤水效果。
6.3.10.5降水井井口应高出地面不小于0.5m。
6.3.11基坑开挖前,应分区检验单井和群井抽水效果,必要时可采用声纳渗流
检测判别支护结构施工质量与地下水渗流场的情况。
6.3.12抽排水系统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2.1基坑降水的排放应结合降水井布置进行单独设计。
6.3.12.2对于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宜采用管道排水,必要时采用有压管道
排水。
6.3.12.3排水管道的直径应根据排水量确定,排水管的坡度不宜小于0.5%。
排水管道材料可选用钢管、PVC管、钢筋混凝土管等。
6.3.12.4排水管道应沿基坑周边采用环形布置,与坑边距离应不小于1.5m。
6.3.12.5沿排水管道每隔30m宜设置一座检查井,检查井的净截面尺寸应根
据排水流量确定。
6.3.12.6坑底汇水、基坑周边地表汇水可采用明沟排水;坑底渗出的地下水
可采用盲沟排水;坡面渗水宜采用在渗水部位插入导水管引至排水沟。雨季基坑
排水应考虑降雨的影响,根据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确定基坑内暴雨流量,备用
应急排水机具设备数量应满足防汛要求。
6.3.12.7排水沟尺寸、集水井尺寸和数量应根据排水量确定,排水明沟、集
水井应有可靠的防渗措施。
6.3.12.8排水系统应满足明水、地下水排放要求,应保持畅通。施工过程中
应随时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6.3.13当基坑毗邻江海且可能引起江水或海水入侵时,应采取防专项技术措施,
并防止沿排水管道进入基坑倒灌。
6.3.14基坑降排水应在基坑回填完成后根据主体结构的渗漏水等情况,确定是
否停止运行。
21
6.4基坑开挖
6.4.1深基坑施工必须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安全管理规定》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专家组应提交论证报告,对论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意见,并在论证报告上签字。
施工单位应根据论证报告修改完善专项方案。
6.4.2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挖土量、工期和运距,合理配置挖土、取土机械设备
和运输汽车数量。
6.4.3基坑顶部取土机械,应安排在计算确定的驻位平台处驻位,基坑周边施工
作业、地面荷载不得大于20kPa。
6.4.4基坑分层、分阶段开挖前应先实施降排水,基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
0.5m以下且内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下层开挖。
6.4.5基坑开挖应按“分层支撑、分层开挖、限时支撑、先撑后挖”的原则进行,
土方开挖与基坑降排水、支撑系统施工和基坑监测紧密结合,每阶段开挖深度控
制应按环梁或支撑底标高控制。
6.4.6基坑宜采用岛式开挖与盆式开挖相结合的开挖方法,并宜优先采用反铲挖
掘机等挖土设备进行多级接力开挖。基坑深度超过15m以上时,下部土方开挖可
采用长臂液压抓斗挖掘机或液压伸缩臂挖掘机进行开挖。
6.4.7廊道基坑开挖应结合支撑分层布置,从廊道与翻车机房基坑衔接处向廊道
出口端分层进行开挖。支撑下部土方宜采用小型反铲挖掘机配合进行掏土和喂料,
由伸缩臂挖掘机或吊车吊土斗垂直运输方式挖土。
6.4.8支撑下部钢立柱周围和降水管井周围应均匀挖土,开挖时不得碰撞支撑结
构和降水管井。
6.4.9基坑开挖至基础灌注桩或旋喷桩顶面时,应根据超灌或超喷情况采取退行
开挖方法分区进行清底施工。桩距过密时应采用小型挖掘机分条开挖,桩头挖出
后应配备小型机具进行截除。
6.4.10机械开挖接近基底标高时,应留设150mm改由人工配合机械挖除。
22
6.4.11基坑开挖前,应编制基坑围护结构渗漏、管涌及坍塌、坑底隆起及冒水
涌砂等异常情况应急处理预案,应急抢险队伍和应急物资提前落实到位。开挖过
程中如出现异常,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险情排除后方可继续开挖。
6.4.12当基坑下部为硬质岩石土质时,可采用浅孔松动爆破法进行爆破开挖,
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6.4.12.1爆破作业前应编制安全专项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履行审批程序。
6.4.12.2距设计边坡3m范围内不进行爆破作业,基坑内部爆破后采用破碎
锤修凿边坡。
6.4.13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不得长时间暴露,应尽快安排时间进行垫层和主
体结构底板施工。
6.4.14基坑内挖出的可用于后期回应填的土方,应运到指定地点单独存放。
6.5基坑止水
6.5.1当基坑降水风险较大时,宜采用减压降水运行风险控制系统。
6.5.2当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时,槽段接头宜采用刚性接头止水,可采
用工字钢接头或者十字钢板接头,并应采取防止混凝土绕流的措施。采用柔性接
头时,应采用接头管或接头箱形式,宜在地下连续墙背后接缝处喷射3根高压旋
喷桩或采取其他止水措施。
6.5.3翻车机房与廊道地下连续墙采用T型槽段相接时,该槽段背后接缝处应采
取多排高压旋喷桩等止水措施。
6.5.4当廊道基坑侧壁存在较大漏水风险时,宜沿廊道垂直断面方向分段设置高
压旋喷桩截水墙等止水措施。
6.5.5当基坑开挖面以上降压井出现渗漏,或开挖面以下降压井出现渗漏且在开
挖至坑底前发现渗漏点时,应在基坑内设置集水坑,并安装抽水泵进行抽水,同
时应将出现渗漏的降压井内水位降至渗漏点以下,再对渗漏处进行封堵处理,并
应尝试先后采取以下抽降水措施:
(1)当渗漏降压井装有调节阀时,增大降压井的抽水量;
(2)在渗漏的降压井内放置更大流量的抽水泵进行抽水;
23
(3)增大其他装有调节阀降压井的抽水量;
(4)将其他降压井调换更大流量的抽水泵进行抽水;
(5)在备用井内放置大流量的抽水泵进行抽水;
(6)在观测井内放置大流量的抽水泵进行抽水;
(7)同时采用以上多项措施;
(8)降压井内水位降至渗漏点以下后,将井四周开挖至基底以下1.0m,可
采用灌注混凝土等进行封堵处理。
6.5.6基坑开挖面以下降压井出现较大渗漏或携带泥砂涌出,按本规程第6.6.7
条进行处理无效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开挖至坑底后仍未有找到渗漏点时,可在降压井外打入压浆管至滤管上
部,然后,边上拔压浆管边进行双液注浆至坑底,直至降压井不再渗漏为止;该
方法实施时,可预留另外压浆管,当双液注浆无效时,可改用压注聚氨酯化学浆
液;
(2)以上方法无效时,启动备用井进行抽水,对渗漏的降压井进行封闭处理,
并从滤管位置压注聚氨酯化学浆液,直至渗漏停止。
6.5.7当发生承压水坑底突涌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基坑内外所有降压井、观测井抽水,观察突涌情况变化;
(2)如仍不能控制突涌,逐个井迅速更换大泵量潜水泵连续抽水;
(3)在抽水无效的情况下,向基坑内注水或进行土方回填,直至消除突涌。
6.5.8进行基坑坑内降水时,当坑外观测井或坑外水位观测孔实测水位明显下降
异常或超过警戒值时,应针对已发现的基坑侧壁渗水点及时采取封堵措施。
6.5.9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侧壁出现不同情况的漏水或涌砂时,应采取
以下措施。
6.5.9.1当基坑侧壁出现渗漏水时,宜视情况采用导管引流和聚氨酯化学注浆
止水,再使用速凝型水不漏材料进行封堵,待达到一定强度后,最后封堵导流管。
6.5.9.2当基坑侧壁在开挖面以上或开挖面以下出现较大或严重涌砂、漏水
时,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止水加固处理:
(1)采用棉絮或土工布进行临时填塞封堵,并压土回填或码砌砂袋进行反压;
24
(2)沿基坑侧壁钻斜孔启动坑内快凝双液注浆,或在墙后采用垂直向下进行
双液注浆止水;
(3)基坑侧壁背后出现塌方时,及时进行墙后分层回填,同时采用高压旋喷
注浆等进行墙后土体止水加固处理;
(4)当基坑侧壁采用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时,止水帷幕背
后采用双液注浆和高压旋喷注浆进行土体止水加固处理。
6.5.10当因基坑侧壁涌砂漏水出现周边建筑物或管线变形较大时,应根据变形
情况采取加固、悬吊、隔离、跟踪注浆等处理措施。
6.6基坑回填
6.6.1基坑回填和材料的选用及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宜采用砂、石材料回
填,含泥量控制不大于10%。
6.6.2翻车机房基坑回填应结合漏斗层承台板下内部仓格回填等情况进行,宜分
两次进行回填和密实处理。
6.6.3回填前应检查主体结构外墙混凝土实体、缺陷修补、防水施工质量,合格
后方可进行基坑回填。
6.6.4翻车机房地下结构主体内部仓格可采用皮带机接力传输或吊斗等方式
回填。
6.6.5回填料密实处理宜根据填料种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砂石填料宜采用不
加填料振冲密实法。振冲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工艺试验,确定孔距、振密电流值、
振冲水压力等施工参数。
6.6.6振冲器的功率可选用75kW或100kW,振冲挤密孔距宜为1.8~2.5m,并采
用等边三角形布置,振冲水压控制200~600kPa,每米留振时间约1min。
6.6.7采用无填料振冲密实法进行天然砂或级配砂石密实处理时,振冲点位平面
布置设计应避开基坑环梁和内支撑进行布点,可适当调整位置和间距进行布置。
6.6.8廊道区基坑进行回填料振冲密实处理时,振冲深度宜控制在距离廊道主体
顶板1000mm以上的位置。振冲施工过程中,应观察廊道顶板是否出现渗漏情况,
出现渗漏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25
6.6.9振冲后顶部松散层应碾压密实或夯实处理。
6.6.10施工后间隔7d以上方可采用标准贯入等方法进行施工质量检验。经处理
后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7地基与基础施工
7.1一般规定
7.1.1根据地基承载力要求和土质条件,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基础可采用天然地基、
旋喷桩复合地基或灌注桩基础。
7.1.2地基与基础的施工时机,应综合考虑总体部署、环境、施工难易程度等因
素确定。
7.1.3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及廊道主体基础灌注桩、高压旋喷地基加固施工,宜在
基坑开挖前与地下连续墙拉开步距穿插施工。
7.1.4廊道主体采用悬孔法进行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或基础灌注桩施工时,应根
据设计桩位平面布置图,在地面上逐排测放廊道横断面方向各排桩的桩位和施工
高程,并以此计算每排桩的桩底和桩顶控制标高。
7.1.5地基与基础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04)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有关规定。
7.2锚杆打设
7.2.1当翻车机房地下结构下部为基岩且抗浮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
在主体结构底板下设置岩石锚杆基础。
7.2.2锚杆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以上200mm时进行施工。
7.2.3锚杆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并对锚杆的制作工艺、张拉锁定方法和设备
进行检验,确定锚杆注浆工艺,并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7.2.4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和质量以及相应的检验报告。
26
7.2.5钻孔机械应根据岩土类型、成孔条件、锚固类型、锚杆长度、施工现场环
境、地形条件、经济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7.2.6锚杆的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7.2.6.1灌浆前应进行清孔,并排除孔内积水。
7.2.6.2注浆管宜与锚杆同时放入孔内,注浆管出浆口应插入距孔底100~
300mm处,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
7.2.6.3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并满足注浆要求时,可停止注浆。
7.2.6.4根据工程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灌浆方法和压力,确保钻孔灌浆饱满和
浆体密实。
7.2.7锚杆施工结束后,应按要求对抗拔承载力和锚固体强度进行抽样检验。
7.3基础换填
7.3.1天然基础局部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遇水浸泡后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
求时,可采用级配碎石或砂卵石等材料进行换填,并分层夯实。
7.3.2换填砂石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分层
铺填厚度宜为200~300mm,并应控制材料施工含水量和机械碾压速度。
7.3.3换填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后再铺填上层。
7.4高压旋喷地基加固处理
7.4.1高压旋喷桩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
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
7.4.2高压旋喷桩成桩工艺应根据设计要求成桩直径等参数结合地层条件确定,
宜采用双管法施工。
27
7.4.3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施工前,应编制试桩方案,并选取有代表性土层的场
地进行试验,确定施工参数及工艺;试桩拟用的施工参数不宜少于三种,每种参
数试桩数量不宜少于3根。
7.4.4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宜采用“悬孔法”工艺施工,在基
坑开挖前进行。
7.4.5高压旋喷桩与地下连续墙等基坑围护墙结构同时穿插施工时,施工步距不
宜小于10m。
7.4.6高压旋喷桩的制浆、钻孔和喷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7.4.6.1开钻前,应对设计孔位进行复核,合格后进行施工。
7.4.6.2钻机应准确就位,开钻前检查孔位偏差、钻机水平度和立轴垂直度等。
7.4.6.3水泥浆搅制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进行,制浆过程中按要求测量浆液比
重;成桩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确定的施工参数执行。
7.4.6.4钻孔与喷浆采用分体施工时,高喷台车应先移至钻孔处,校正高喷台
车水平及高喷管垂直,喷射管对准孔中心,低压送浆下喷射管。
7.4.6.5高喷管下至设计深度后,孔口正常返浆,先定喷2min,再按设计转速
和提升速度喷浆,直至设计标高停止喷射。
7.4.6.6施工过程中,因机械故障、孔内事故、接卸管等原因造成中断,恢复
喷射作业后应进行复喷,复喷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
7.4.6.7喷浆结束后,应向喷射孔充填灌浆,直到浆面不再下沉为止。
7.4.7相邻两桩施工间隔时间应不少于48h,间距不小于4~6m;采用大面积旋
喷桩加固地基时,应采用隔排跳序施工。
7.4.8施工过程中,应由专人记录施工工艺参数,如发现异常,应尽快查明原因,
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施工。
7.4.9施工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记录,高压旋喷桩钻孔施工记录、高压旋喷桩灌浆
施工记录可按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填写。
7.5基础灌注桩施工
28
7.5.1灌注桩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施工规范》(JTS215)和《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
7.5.2采用灌注桩基础时,宜在基坑开挖前采用“悬孔法”成桩工艺组织施工。
7.5.3基础灌注桩与基坑围护墙同时施工时,灌注桩施工顺序宜由中心向外围进
行施工,与支护结构施工步距不宜小于10m。
7.5.4灌注桩施工宜采用旋挖钻机成孔;钻斗倒出的泥渣距桩孔口的最小距离应
不小于6m,并及时进行清理。
7.5.5多台钻机同时进行群桩成孔作业时,应保持一定间隔进行跳序施工。当已
浇筑桩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5MPa时,不得在相邻孔位进行钻孔。
7.5.6施工前,旋挖钻机应平稳就位于钻孔的一侧,并作好地面硬化整平工作,
施工过程中旋挖钻机应避免对护筒的扰动。钻机就位时,应采用钻机设备自带监
测仪器检查钻机的水平度和钻杆的垂直度。
7.5.7钢筋笼下放时,应加工专用吊杆辅助吊车进行起吊和安放;钢筋笼落在桩
孔四周枕木上初步就位后,应调整枕木高度控制钢筋笼设计顶标高。
7.5.8混凝土超灌高度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500mm~800mm,宜采用超灌控制仪进
行控制和检查。
7.5.9混凝土灌注完成24h后,桩顶至地面空孔部分应采用砂石材料进行回填,
并在孔口设置警示标志。
7.5.10基础灌注桩施工时,应采取以下防塌孔措施。
(1)对基础灌注桩上部表层土进行密实处理;
(2)控制与基坑支护施工的步距,钻孔采用跳序施工;
(3)加大孔内泥浆比重;
(4)钻斗起落时,降低钻斗提升速度;
(5)采取打设临时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加长护筒等措施。
7.6钢管桩施工
7.6.1钢管桩基础宜在定位车及火车轨道梁基础位于基坑回填区域且工期紧张
的情况采用。
29
7.6.2廊道及翻车机房基坑回填料振冲密实后,方可进行钢管桩打设。
7.6.3钢管桩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
7.7碎石垫层施工
7.7.1碎石垫层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范》
(JTJ296)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的有关规定。
7.7.2碎石垫层的原材料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7.7.2.1粗集料宜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且粗集料的压碎值
应不大于26%。
7.7.2.2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7.7.2.3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中宜参加石屑、粗砂等材料。
7.7.2.4集料的颗粒组成应在表7.7.1的范围内。
表7.7.1集料颗粒组成范围
方筛孔
尺寸31.526.5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液限塑指
(mm)
通过百95~79~72~62~40~28~20~14~10~
1007~35~2<28<5
分率(%)9065574730191285
7.7.3集料配合比应通过各粒级试验级配曲线及目标级配曲线确定最佳碎石级
配;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成型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7.7.4集料拌合、摊铺及碾压应满足下列要求。
7.7.4.1主体结构底板下部采用旋喷桩复合地基时,应在碎石垫层铺设前完成
旋喷桩检测。
7.7.4.2级配碎石集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或现场路拌法拌合,应采用溜槽或串
筒下料至基坑底部,廊道内施工宜采用吊车吊土斗进行垂直运输。
7.7.4.3坑内运料宜采用装载机水平运输,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分料铺设,并
人工配合整平。
7.7.4.5碎石垫层标高控制宜采用5m×5m方格网法布设;廊道斜坡段应沿纵
向测设高程定位桩并采用分段拉线法控制垫层顶标高和坡度,自下而上逐段进行。
30
7.7.4.6碎石垫层应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斜坡段宜采用小型反铲挖掘机
配合平板振动夯机压夯结合进行密实。
7.7.4.7碎石垫层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应根据压实设备的性能初步选定试验
段,经现场碾(夯)压试验并检测合格后最终确定。
7.7.5碾压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分区、分段进行压实度检测。
7.8混凝土垫层施工
7.8.1翻车机房地下结构主体基础混凝土垫层宜分两层浇筑,两层之间铺设油毡
滑动层,垫层厚度宜大于150mm。;廊道主体基础混凝土垫层不宜设置油毡滑动层,
廊道斜坡段的混凝土垫层坡度较大时,应采取在垫层顶面埋设抗剪钢筋等防滑移
措施。
7.8.2垫层施工宜按3~4m宽分条,间隔进行混凝土浇筑。
7.8.3下垫层模板宜采用[10槽钢,两侧钉钢钎固定,用木楔调整顺直度和标高。
7.8.4混凝土可采用泵送入仓,摊铺平整后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电动抹面机抹
面不少于2遍。
7.8.5在垫层对应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底板结构缝处应设置20mm宽的变形缝上下
贯通。
7.8.6下垫层施工完成后,顶部铺设2层油毡,油毡搭接不少于100mm。
7.8.7上垫层侧模可采用角钢或木方,用水泥砂浆垫平并固定模板。
7.8.8上垫层混凝土应压光密实,覆盖土工布或塑料布进行保湿养护。
31
8翻车机房地下结构主体施工
8.1一般规定
8.1.1主体结构通常由底板、墙体、扶壁、牛腿、漏斗梁、漏斗层板和地面层梁
板等组成,墙体分为防水混凝土墙和非防水混凝土墙,见图8.1.1。
(a)
(b)
图8.1.1翻车机房地下结构剖面示意图
(a)纵剖面图;(b)横剖面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