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是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高山”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国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凡脱俗。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中华文化最早是以敬畏之心去面对高山大川的。大禹治水中采用降丘宅土,既是导水远去安居于丘的水土治理,也是设立山川之神进行祭祀,以求生活安定,五谷丰登。正因为意识到山川之险,早期中国尤其注重观测山水的走势朝向。公刘迁豳时营造居所,“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便是借助太阳来观测山川走向,以阴阳向背来确定居住环境;通过流泉来查看水利灌溉。在实践中,山水之形便成为居住环境的首要考量。这便形成依山傍水处最适合耕作、山水有情处最适宜居住的观念认知。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之止,常在山水翕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旖旎、重山复岭的逶迤、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概括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壑的自然风光给予的视觉震撼。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山水不仅可以寄畅情志,更能寄托人生感悟。于是,在对有形山水的模山范水之外,尤其注重对无形山水的刻雾裁风。东晋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使其俯仰天地,体味山水之中的玄意,正是老庄心与物游的深化。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他在《山水论》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条件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概括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见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自于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倪瓒画山水,多构图平远,墨色清淡,轻重相生,他将师法自然与中得心源结合起来,注重画面趣味,富于装饰趣味,山水显得格外亲切,可以视为精神的原乡。董其昌则喜欢浑然一体的山水印象,其所绘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墨色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代表着文人趣味山水审美。由此来看,有形的山水在于眼中,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无形的山水在于心中,可以淡绿深青一万重;艺术审美中的山水,则以有形存无形,以无形化有形,可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种经过情绪体验、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之后的山水审美,既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摘编自《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对山水的畏惧背后反映了他们的期待,由此而生的想象加上体察到山水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B.大禹治水采用与其父“堵”不同的“导”的方法,体现了中华文化早期以敬畏之心面对自然的思想。C.“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了对山水之意的感知,以我观物,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D.山水审美是对自然加以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的过程,这种审美下的山水不再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人修建居所,安置坟茔常常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B.文中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语句可以体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的山水之意的感知。C.倪瓒画山水,将师法自然与中得心源结合起来,注重画面趣味,富于装饰趣味,山水显得格外亲切,其山水作品可以视为精神的原乡。D.有形的山水在于眼中,无形的山水在于心中,艺术审美中的山水,将有形与无形辩证融合,山水审美,既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精神生活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山水之意观点的一项是()A.《管子·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B.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苏轼:“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D.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结合材料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5.元代画家黄公望中年因受他人牵连入狱后入道隐居卖卜为生,晚年定居浙江富春江,有感于富春山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最能代表宋元山水艺术,成为国宝级名作。请结合材料的观点分析此画作成功的原因。【答案】1.C2.C3.A4.①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是总写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形成过程,再从山水之形、之意、之趣的角度具体阐述,最后总结概括。②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文中列举和引用大量材料和事实证明了观点,充分而有力。③论证的语言严谨。如采用“逐渐形成”“不仅……更”“可以视为”“由此看来”等词语,用语严谨。5.①画作是作者在山水外,以物观物,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于山水中获得了心灵安慰的体现。②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意及道家思想,在山水中寄托了道德、玄理和禅思,物我相通,寄畅情志,感悟人生结晶。③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趣,通过观察和艺术提纯,并借助山水来建构起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的典型体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错误,递进关系倒置了,原文说的是“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其山水作品可以视为精神的原乡”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倪瓒画山水……山水显得格外亲切,可以视为精神的原乡”,可见是“山水”而非“山水作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择地形之肥饶者”体现的是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从文章的论证思路上,文章一开头说“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是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总写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形成过程。而文章中间部分,作者则分别从“正因为意识到山川之险,早期中国尤其注重观测山水的走势朝向”“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讲述了对山水之形的理解,从“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等角度阐释了山水之意,以及从“这些自于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等角度讲述对山水之趣的理解。而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则通过“由此来看”引出对有形山水、无形山水、艺术审美中的山水等的归纳,从而总结得出“这种经过情绪体验、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之后的山水审美,既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所以,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论证手法的角度来说,文章充分借鉴运用了大禹治水、倪瓒画山水、董其昌的山水印象等多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此外,文章还引用“公刘迁豳时营造居所,‘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等语句,来论证古人关于山水之形和山水之意等的理解,由此可见,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强化自己的论证。从论证语言的角度来看,本文作为议论文,向读者准确、严谨地说明观点是其写作目标。因此,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充满严谨性。比如,“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中,作者特意为“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加上限定词“逐渐”,说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比如,“倪瓒画山水……山水显得格外亲切,可以视为精神的原乡”中,作者说“可以视为”,而非“视为”,从而说明这只是个人的想法。【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中“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强调了山水之形对人的影响。而对黄公望来说,正是富春江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美,让他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这一点勾心斗角、是非恩怨,在自然之美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由此获得了心灵的安慰。文中“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山水不仅可以寄畅情志,更能寄托人生感悟”阐述了山水之意对人的影响。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之所以绵延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他所画的不只是山水,更是山水行色背后的黄公望对于人生的感悟。文中“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见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自于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阐述了山水之趣对人的影响。而黄公望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笔下的一方山水代表的早已不仅仅是富春山这一方天地,而是整个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的审美范式,具有典型象征意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工厂、楼房、街道、公共汽车、行人……上海,越来越近,越来越具体了。陈信的眼眶湿润了。心,怦怦地跳动起来。在农村,他拉犁,拉耨,收麦,挖河,跑招工,跑招生……后来终于上了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了,分到一所中学。然而,他似乎觉得目的地还没到达,当“四人帮”打倒后,大批知青回上海的时候,他才意识到目的地究竟是什么。为了归来,他什么都可以放弃。于是,一听说妈妈要退休,他立即行动起来,首先是要恢复知识青年的身份,至于上学、工作这一段历史,不要了,抹去吧,只要争得几只公章。他看见了弟弟,弟弟也看见了他,跟着火车跑着,笑着叫:“二哥!”他的心不由缩了一下,升起了一丝歉意。可他立即想起十年前,火车开动时,哥哥这么追着火车,给他送行,他的心又平静了。哥哥、嫂嫂、囡囡都在出口处等着。进门,妈妈叫了声:“阿信。”便低下头抹眼泪。陈信环视了一下房间,见这间以前他们三兄弟合住的屋子变了许多。墙上贴着淡绿的贴墙布,装饰着壁灯、油画。新添的一套家具十分漂亮,式样完全根据房间的大小长短样式做的,颜色也很别致。“生活得不错!”陈信兴奋地说。大哥抱歉似地笑着,半天才答非所问地说:“好了,你总算回来了。”嫂嫂端了菜进来,笑着说:“回来了,该找对象结婚了。”桌子上已经满满地摆了十几样菜:肉丁花生,酱排骨,鲫鱼汤……大家都往陈信跟前夹菜,连囡囡也夹,似乎为了补偿老二在外十年的艰辛。“文化革命”,他和哥哥同时面临分配,政策很明确——两丁抽一。愁坏了妈妈,陈信看不下去了,说:“我去插队。哥哥老实,出去要吃亏的。让哥哥留上海,我去!”吃过饭,哥哥立即泡来了茶,嫂嫂去天井里的“违章建筑”为他整理床铺,弟弟到浴室帮他排队……当他酒足饭饱,洗了个热水澡,躺在那张同弟弟合睡的大床上时,他感到舒适得像醉了。哦,家,这就是家。一早就出门,去劳动局办了手续,弟弟带他穿过一条街,这街上是个热闹的自由市场,有菜、鱼、鸡、鸭;有羊毛衫、拖鞋、皮包、发夹;有生风炉炸油墩子的,卖小馄饨的……陈信忍不住笑了,他没想到,大上海也会有这样的“集”。弟弟说:“现在上海这种地方可多了,政府还鼓励待业青年自找出路呢!”上班了。妈妈的工厂很远,路上需要转三辆汽车,花一小时另二十分钟。厂里分配他开车床,这是他从来没接触过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大家在妈妈睡觉的六平方小屋里围着饭桌吃饭。大嫂挑开了话题:“我们局里成立了‘青少年之友’,其实就是婚姻介绍所呀。阿信要不要我去帮你领张表格?”陈信勉强笑着说,“我不想结婚。”“瞎讲!”妈妈说话了,“人怎么可以不结婚。我就不信像你这种相貌人品,会找不到老婆。”想到明天还是早班,便站起来,睡觉去了。黑暗中突然响起弟弟的声音:“二哥,要是爹爹还活着就好了。我顶替姆妈,你顶替爹爹,爹爹的工作好,是坐办公室的。”陈信突然鼻子发酸了,妈妈退休,本来可以让弟弟顶替的,可就因为他……这天晚上,妈妈厂里的一个老姐妹沈阿姨将要带个姑娘来给陈信过目。一家人都很起劲,从下午起便开始准备了。决定在哥哥房间里进行,嫂嫂把房间扫了一遍,抹了一遍,弟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姑娘走了。沈阿姨送出弄堂回来,笑着对陈信说:“人家说,看你的意思如何。小姑娘看样子蛮喜欢你的。”陈信笑着不回答。沈阿姨似乎会意了一点什么,又说:“这姑娘家里条件蛮好的,她爸爸妈妈说:不看男方的条件,只要人好,要是没房子,可以住我们家。他们有一间双亭子间……”全家把沈阿姨送至弄堂口,才回来。“姆妈,我看这姑娘还不错。”嫂嫂对妈妈说,“再说条件也好,有房子。上海的房子可是很要紧。”陈信感到无聊极了,睡觉去了。睡梦中,有一双眼睛在对着他笑,这是一双黑黑的,弯弯的,象月牙儿似的眼睛。这眼睛分明在笑,笑得很甜,很温柔。每天早上,他去食堂吃饭回来,总是看见有一辆自行车从校园驶过,从后门向前门驶。她总是回过头看他,那眼睛……他又想起了他的学校,那是一个很宽阔的公园。校园里有一条林荫道,一片小树林。他有一个班的学生,学生对他很忠实,常常把家里做的食物送给他。这天早上,哥哥忽然向妈妈提出,把户口分开。妈妈没说话,抬起眼睛看着哥哥,哥哥却把脸避开了。下班,回到家,他便听见妈妈在和大哥说:“这户口不大好分。因为这房子有一半是阿信的。阿信在外苦了十年,要是他结婚,你们要让出半间,你说是吧?”嫂嫂端菜进来了,将菜碗放在桌子上。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碗底发出很响的一声:“砰!”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谁也不告诉一声,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上海总感到气闷。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很茫然,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陈信做农活和上大学、做老师的经历暗示了他对自己曾经的知青生活经历及在艰苦中奋斗努力的自许。B.对于上海街头热闹的像“集”一样的自由市场的描写,暗示了那个时代待业青年之多以及时代正在变化。C.睡梦中对于那一双月牙儿似的眼睛的描写,暗示了陈信曾经有过恋爱的对象,这个爱情经历正是他回到上海拒绝相亲对象的原因。D.弟弟说“要是爹爹还活着就好了”的话反映了他对工作的向往和对于本来可以顶替妈妈工作却被哥哥取代这事的不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上海在火车站看到弟弟跟着火车跑,陈信心里“升起了一丝歉意”,可想起十年前哥哥这么追着火车给他送行,他的心又平静了,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多次写到嫂嫂劝陈信找对象相亲,既暗示了兄嫂对于陈信当年代替哥哥插队辛苦十年的愧疚与补偿,也含蓄表现了不甘放弃房子精致利己上海人式的精明,显示了小说强烈的批判性。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暗示人物。如大哥的答非所问暗示了他对于房子权属的心虚,相亲前嫂子把扫抹房间表现了她对陈信婚事的热心,嫂嫂端碗发出“砰”的响声显示了对于让出半间房要求的不满。D.文中有多处插叙描写,如知青生活的经历、睡梦中月牙样眼睛女孩子的美丽,有助于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揭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顺叙与插叙结合使小说故事叙述摇曳多姿。8.王安忆自叙:“这篇小说写过两稿。第一稿在艺术上较多地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写好后总感到深度不够,缺少艺术力量,结果重新写了第二稿,我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力求以生活本身的面目来打动读者。”请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的。9.这篇小说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具有启示录性质,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6.B7.B8.①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特征。“文化革命”时的知青插队,八十年代初的知青返城以及中国在改革初始时的社会变化,工作上顶替父母,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②真实地刻画了八十年代初上海人生活的现状。那时的上海待业青年多,寻找工作不易,部分青年自寻出路,住房紧张。③真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小说真实地刻画了插队十年的阿信及其上海的家人,典型地表现了特定时代上海人的生活与心理。④以写实的手法叙述故事。小说以客观的视角、白描式的写法、朴实的语言叙写故事,刻画人物,还原了上海知青及其家庭生活的本来面目。9.①人生不只有花团锦簇的欢迎,也会有不易解决的实际困难。在陈信受到家人热烈欢迎后,接下来的便是家人相处、住房困扰等复杂的问题。②艰险环境中磨炼起来的精神与力量对人生一直有用。陈信虽然离开插队的地方,被几个公章抹去了过去的一切,但插队磨炼起来的奋斗精神和生存力量,依然给了他去追求未来的目的地。③人生的目的地,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陈信回到上海的家以为就是最终的幸福,但现实却不是,因此他醒悟了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④人生重要的不是具体目的,而是永无止息的努力。回上海是知青时代的陈信强烈目的,但是回来后发现上海的生活并不如想象,最终他再一次踏上列车,因为即使生活再艰辛,精神充实是最重要的。⑤人生列车的“终点”远未抵达,相反,只能是又一个“起点”。陈信以为上海就是他人生列车的终点,但是上海成为他的新起点,使他再一次踏上寻找未来目的地的列车。【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自许”不对。暗示了他对自己曾经的知青生活经历及在艰苦中奋斗努力的怀念。C.“暗示了陈信曾经有过恋爱的对象”错,根据原文“总是看见有一辆自行车从校园驶过,从后门向前门驶”,表明陈信只有心仪的爱恋,没有恋爱经历。D.“对于本来可以顶替妈妈工作却被哥哥取代这事的不平”错,弟弟没有对哥哥取代自己去顶班的不平,他只是对工作的向往,他为人礼让识体。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代替哥哥”错,当年“政策很明确——两丁抽一”,是陈信主动去的。“强烈的批判”错,更应是对于客观困难下的思考。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1)从“四人帮”打倒后,大批知青回上海,陈信首先想到的是要恢复知识青年的身份的事,弟弟说的顶班的事,政府还鼓励待业青年自找出路的事,“文化革命”知青插队等事可知,以上交代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特征。(2)上海集市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政府也鼓励待业青年自找出路,大家在妈妈睡觉的六平方小屋里围着饭桌吃饭,嫂嫂对介绍给陈信的女方很满意,因为对方家有房子,并说“上海的房子很要紧”,妈妈让大哥让出半间房给陈信等可知,小说真实地刻画了八十年代初上海人生活的现状。(3)知青陈信为了回到上海,什么都可以放弃,不惜代价要恢复知识青年的身份,连上学、工作的这段历史都不要了。一大家在六平方小屋里吃饭。弟弟跟陈信提及顶班的事,以及妈妈提出分房子给陈信,哥嫂不高兴等事情,真实地刻画了插队十年的阿信及其上海的家人,表现了特定时代上海人的生活与心理。(4)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无限叙事视角讲述知青回上海后的故事,采用白描写法,用朴实的语言叙写故事,刻画人物,还原了上海知青及其家庭生活的本来面目。【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陈信下乡十年,回上海后,受到了家人热烈欢迎。但是弟弟提到顶班的事,哥嫂提到分家的事,妈妈提出让出半间房给陈信以致哥嫂不高兴的事,都成了与如何家人相处、住房困扰等复杂的问题。启示:人生不只有花团锦簇的欢迎,也会有不易解决的实际困难。(2)“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陈信插队磨炼起来的奋斗精神和生存力量,依然给了他去追求未来的目的地。启示:艰险环境中磨炼起来的精神与力量对人生一直有用。(3)陈信回到家面临住房困扰等复杂的问题,但最后“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启示我们人生的目的地应是幸福而不是苦恼。(4)陈信为了返回上海,放弃了很多,最后回来后发现上海的生活并不如想象,最后他又一次踏上列车,并且坚信最后的目的地一定是更远、更大的,由此启示我们:人生重要的不是具体目的,而是永无止息的努力。(5)陈信上了师范专科毕业后,他觉得目的地还没到达。当“四人帮”打倒后他意识到目的地究竟是什么,回到上海后,他以为上海就是他人生列车的终点,但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他知道,上海成为他的新起点,使他再一次踏上寻找未来目的地的列车。启示:人生列车的“终点”远未抵达,这只是又一个“起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①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节选自《元史》卷之十)〖备注〗①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谥A忠B定C父D老E请F留G葬H会I稽J不K得L乃M立N祠O祀P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被儒家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后跟史、子、集一起成为图书目录分类,这里的经字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意义相同。B.癸丑,干支名称。干支是中国传统的纪时方式,以六十为循环周期,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辰。从“癸丑”看,当年是牛年。C.中统,元世祖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的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终身可以有多个年号,如开元、天宝。D.焉,在句中常作句末语气词、代词、兼词,本文和《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字用法相同。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祐出身耕读之家,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奋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B.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时,做官独守清廉;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D.陈祐考查核实庆元、台州百姓的土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被杀害;当地百姓请求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古代谥号的“定”字,有“安民法古”之意,请从安民的角度概括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0.CJL11.D12.A13.①“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遵从宽容体恤的做法。”但朝廷没有答复。②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君子们瞧不起他们,但现在的智慧却反而比不上他们,不是很奇怪吗!14.抢收粮食,申明法令,教化百姓,释放俘民,宽恤民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赐给他“忠定”的谥号。江浙父老请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他。“谥忠定”,是完整的句子,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省略了主语“朝廷”,应单独成句,而后面的“父老”是另一句主语,所以C处断开;“父老请留葬会稽”,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后面的“不得”是结果,中间应断开,所以J处断开;“乃立祠祀之”,“乃”引起后面这一句,是“不得”之后,采取的另外的办法,所以L处断开。故选CJL。【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他长大后博通经史。/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B.正确。C.正确。D.错误。不同,“焉”,代词,他;/兼词,从这里。句意:两地百姓都依赖他。/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而为朝廷所用”错,依据“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可知,非为朝廷所用,乃王府自辟。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兵火”,战争;“宜”,应该;“宽恤”,宽容体恤;“报”,答复。②“不齿”,瞧不起;“乃”,反而;“不能及”,比不上;“其可怪也欤”,反问句,“不是很奇怪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可知面对严重的蝗灾,为了安民采取的措施有:下令抢收粮食。依据“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可知为了安民采取的措施有:申明法令、教化百姓。依据“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可知为了安民采取的措施有:释放俘民。依据“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可知为了安民申请采取的措施有:宽恤民商。【参考译文】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陈祐自幼好学,家里贫困,母亲张氏曾剪发换书让他读,他长大后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官属,宪宗三年,穆王府任命陈祐为该府尚书,赐给他父母十铤银、一套锦衣。穆王的封地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总管。到任那天,(陈祐)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向他们)咨询访求治理政事的方法(请教治世之道),研究议论古今得失,上书请求免去征西军几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都得到朝廷的采纳。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唯有陈祐以清廉谨慎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选调官员,推行法令,调任南京路治中。恰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急切令百姓捕捉。陈祐部署几万民丁来到那里,对左右官员说:“捕捉蝗虫是担心蝗虫会损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也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不经上级批准而擅自行动,不能(这样)做。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当即命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两地百姓都依赖他。至元三年,朝廷因为给陈祐降职没有理由,就赐给陈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号称难以统治。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而且请求朝廷列入典章中记录。等到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以歌颂他的德行。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陈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都说:“陈按察来到这里,一定不徇私情。”百姓都出来应征,征调如期完成。十三年,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是盗跖,而今做颜渊一样的人,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做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谨言慎行,不敢违法。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陈祐全都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力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朝廷未回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赐给他“忠定”的谥号。江浙父老请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陈祐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备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即曹操。15.下列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片开头起势平淡,不似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B.“万骑临江貔虎噪”句,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军队阵容强大与战争场面的宏大,展现了联军高昂的气势。C.下片末尾三句,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表达了自己面对美景无心欣赏的感慨,含蓄蕴藉,意味深长。D.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1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瑜,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的作用。【答案】15.B16.①戴词借周瑜伤时。用周瑜破曹军时的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感时伤今。②苏词借周瑜伤己。用周瑜的年少有为,功业之大,来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功业无成。【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说法有误。这里的拟人应为比喻,是把“万骑”兵马比作“貔虎”。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使用古代诗歌中典故的能力。本词用周郎之典的句子是“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结合本词上片末句的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而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再根据注释提供的信息:“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可见词人用周郎之典,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而苏词中用周郎之典的句子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羽扇纶巾”写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念奴娇》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而在引用周郎典故之后,词人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可见,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所以,这两首词都引用了周郎的故事,共同的作用是反衬。而本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苏词是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2)白居易是描写的高手,《琵琶行》中以比喻的手法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琴声清脆圆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曾经官场生活的反思。(4)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今天的理念,古人也有类似的思考,《劝学》“____________”能唤起我们对“活到老学到老”的启迪。【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A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愿埋骨乡梓,甚至不屑以他的同胞为伍,这难道不会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B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段出现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B.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D.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20.在文中横线的AB两处填写成语。【答案】18.D19.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20.A.望而生畏B.万劫不复【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段中破折号作用是注解说明的作用。A.表示话题或语意的转换。B.表示标注内容,引出补充说明的话。C.表示列举事项,引出下文分说的内容。D.表示注解说明。和例句破折号用法一样。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愿埋骨乡梓”与“不屑以他的同胞为伍”递进关系不当,应交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以他的同胞为伍”中“以”应改为“与”;三是不合逻辑。“难道不会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句中“不会不”是双重否定形式,“难道……吗?”是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会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联系前文语境可知,所需语意正好相反,故所给句子否定不当,应该将“不会不使”改为“不使”,保留反问句形式。【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要填“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对应的特征,与“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形成对应关系,看他“额际密密的皱纹”想到隐藏着不少“阴谋与陷阱”,样子会令人生畏,故可填成语:“望而生畏”。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B处,要填“堕落”的结果,成语要做补语成分,用来说明程度,联系前文“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及后文“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可知,堕落得已经非常严重,几乎到了不可理喻、不能挽回的程度。故可填成语:“万劫不复”。万劫不复,指国家破坏不堪或个人堕落太甚而难于恢复。比喻浩劫极重,受影响极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钧瓷曾被宋代宫廷垄断,专门派官员监办,工艺严格,对成品的挑选苛刻,()说钧瓷无价,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在造型、纹路、釉色上,钧瓷都出类拔萃,①。官钧,即宫廷的陈设用瓷。花盆是宋钧瓷的代表作品,数量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形同倒置钟形的仰钟式花盆,有线条优美的莲花式花盆,还有体态丰满的渣斗式花盆……②,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部都有一个平沿的枚口,有明显的深浅两道边,这主要是为上釉考虑,也成了钧窑花盆的一大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人才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 全新自媒体签约艺人合同下载
- 西南交大测量学课程设计
- 综合课程设计(微波组)
- 2025年度城市照明设备销售与安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餐饮业两人合伙经营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窗帘定制加工与物流配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车辆采购及运营服务协议4篇
- 2025年葡萄种植基地租赁与经营合同4篇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题大全1000道可打印带答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完整答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红色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