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_第1页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_第2页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_第3页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_第4页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解读近期,多家媒体曝出河南、安徽部分村镇银行据悉,涉事村镇银行主要包括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河南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河南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河南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安徽(蚌埠市)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以及安徽(黄山市)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的储户遭遇“取款难”问题,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及讨论。2022年5月18日,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外表示,将持续关注河南4家村镇银行线上服务渠道关闭问题,责成银保监会河南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稳妥处置。针对这一热点事件,本文将结合当前已披露的相关情况,浅析该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据悉,涉事村镇银行主要包括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河南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河南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河南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安徽(蚌埠市)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以及安徽(黄山市)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一、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始末(一)“取款难”疑云据悉,从2022年4月18日起,河南禹州、上蔡、柘城、开封4家村镇银行以及安徽蚌埠、黄山2家村镇银行,先后关闭了线上服务渠道,致使其发行的互联网存款产品无法提现。涉事村镇银行在4月18日至23日期间内陆续以“系统升级”的名义对外发布了暂停线上服务的公告,口径极其统一。然而,在相关公告发布的第一时间,为涉事村镇银行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科技公司立马向相关部门提交书面报告,以尽可能撇清、摘除自身责任,这也表明此次因“系统升级”而导致的“取款难”问题背后另藏玄机。自相关事件被披露至今已有一个半月有余,然而,涉事村镇银行仍未恢复线上服务渠道,也未明确恢复线上服务渠道的具体时间。有媒体报道称,不只是储户线上取款存在异常,不少储户闻风赶往涉事村镇银行的线下网点取款同样受阻。据悉,涉事村镇银行关闭了ATM取款服务,仅支持柜面支取。同时,对本地储户和外地储户采取差异化的处置策略,不允许外地储户支取存款,仅允许线下活期存入的本地储户支取,且对取款的金额亦有限制。伴随着相关事件的不断发酵,对于河南4家村镇银行“取款难”问题,监管部门回应称:“4家村镇银行的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及资金掮客等方式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已经立案调查。”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二)疑云背后尽管尚无官方的调查结果,但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各路媒体的不断揭露,我们亦能从中窥见该次事件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事件所涉及的储户人数和资金规模有报道称,截至2022年5月7日,仅根据涉事储户自发登记及统计,就有3000多户超12亿存款受到影响。同时,另有报道称当前所暴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整个事件背后实际涉案金额达近400亿元,接近40万储户牵涉其中。事件背后的原因有报道称,本次风险事件疑似是河南新财富集团利用其对涉事村镇银行的控制地位,与涉事村镇银行高管相勾结,采用非法手段将银行资金用于账外经营,最终资金链断裂所致。事件中涉及的相关主体(1)许昌农商行通过检索几家涉事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不难发现,几家涉事村镇银行背后的第一大股东均为许昌农商行许昌农商行分别持有河南禹州、上蔡、柘城、开封以及安徽固镇等地的村镇银行20.50%、51%、51%、30%以及4许昌农商行分别持有河南禹州、上蔡、柘城、开封以及安徽固镇等地的村镇银行20.50%、51%、51%、30%以及40%的股权,均为第一大股东;参考王晓悦:震惊!村镇银行事件惊天内幕:河南新财富团伙至少渗透13家银行,链接:/s/EL4TA5Nlp-Xk85MIRcVLPA;(2)河南新财富集团银保监会在2022年5月18日对外回应中指出,河南新财富集团是涉事村镇的股东。根据公开信息,河南新财富集团成立于2011年7月19日,且已于2022年2月10日注销,其法定代表人兼大股东余泽峰持股80%,小股东林恒森持股20%。另外,有报道称,河南新财富集团背后的实控人为吕奕,现已逃往国外。通过检索河南新财富集团的股权结构信息,无法看出涉事村镇银行和河南新财富集团之间存在任何直接联系。但据相关报道称,河南新财富集团系通过层层嵌套和隐形代持的方式间接持有村镇银行的股权。例如,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其关联公司郑州建文商贸持有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8.125%股权;通过其关联公司郑州博奥森电器持有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8.75%股权;通过其关联公司黟县修齐商贸持有安徽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7%股权;通过其关联公司安徽感知物联网科技持有安徽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9%股权等。此外,有报道称,河南新财富集团涉足地方银行业的程度较深,除本次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村镇银行外,河南新财富集团还与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河南汝南农商行、开封宋都农商行、广西兴业柳银村镇银行、河南襄城农商行以及台前德商村镇银行等亦存在关联关系参见毛小柒:《村镇银行的未来需要重新洗牌》,链接:参见毛小柒:《村镇银行的未来需要重新洗牌》,链接:/s/fSkfSlvzvD1a1ZbZa7lyCQ;涉事村镇银行的实控人以及其与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关系最终请以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结果为准。二、什么是互联网存款产品?在本次事件中,涉事村镇银行名义上对外销售的相关产品疑似“互联网存款产品”。那究竟“互联网存款产品”是什么?是如何兴起的?又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与监管?(一)互联网存款产品的概念及业务模式目前并无法律法规或其他官方文件对互联网存款产品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但实践中,通常认为“互联网存款产品”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销售的银行存款产品,其中产品和服务来自银行,购买渠道和窗口属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我国对开展储蓄业务的主体有着严格的限制,仅允许储蓄机构办理储蓄业务,《储蓄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储蓄机构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批准,各银行、信用合作社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以及邮政企业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第八条规定,“除储蓄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办。”因此,在互联网存款产品业务模式下,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发挥着类似于信贷业务中“导流机构”的作用,为银行提供存款产品营销服务《储蓄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储蓄机构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批准,各银行、信用合作社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以及邮政企业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第八条规定,“除储蓄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办。”参见孙天琦:互联网金融平台存款带来哪些挑战?链接:/news/100839118.html;而就该业务模式的账户设置而言,有观点指出,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25日发布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第二条的相关规定《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第二条规定:“银行可通过II类户为存款人提供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等服务……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受理银行账户开户申请的,银行可为开户申请人开立II类户或III类户……II类户与绑定账户的资金划转限额由银行与存款人协商确定。”《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第二条规定:“银行可通过II类户为存款人提供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等服务……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受理银行账户开户申请的,银行可为开户申请人开立II类户或III类户……II类户与绑定账户的资金划转限额由银行与存款人协商确定。”(二)互联网存款产品兴起的背景互联网存款产品主要兴起于2018年,系由于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受限于机构网点较少、获客渠道狭窄等问题,将互联网揽储的思路引入市场,通过与非自营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吸存业务。最火热之时,包括京东、小米、度小满、360在内的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均上架了此类互联网存款产品。在互联网存款产品的业务模式下,对于存款人而言,在线上即可完成开户动作,无需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高效、便利的同时还能享受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对于银行来说,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流量优势,将使得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能够解决市场品牌度相对低、区域获客揽储难等问题,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存款业务规模;而对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通过为银行存款产品进行宣传推广的方式实现流量变现,可以赚取相应的手续费。因此,互联网存款产品在早期被认为是多方受益的“创新存款”产品。互联网存款产品的潜在风险与监管互联网存款产品的风险随着互联网存款产品的迅速发展,实践中,除少量的大型银行外,多数由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的互联网存款产品来自地方中小银行甚至村镇银行。在相关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潜在风险也不断暴露出来。第一,作为开展互联网存款产品的主体,地方中小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就较弱,但却借由互联网模式短期内吸收了大量存款,其持有的存款资金规模与自身的管理能力不成正比,对该等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出现问题,相关风险将迅速蔓延,并可能衍生成为系统性的金融事件;第二,地方中小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发行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动辄以高利息、贴息等方式向用户揽储,逐渐引发出诸如“高息揽储”等恶性竞争行为,这不仅违背了存款产品整体的风险定价机制,也不利于银行发展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第三,地方中小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借由互联网突破了经营的地域限制,使得该等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从全国吸收存款,跨区域开展经营。在此情形下,一旦产生风险,其波及的地域范围将显著扩大。互联网存款产品的监管考虑到上述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2020年11月发布的《线上平台存款: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一文中指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于“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同年12月底,相关监管部门向银行及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了窗口指导意见,据此,包括蚂蚁、京东金融在内的数十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连夜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个人存款业务通知》”)对互联网存款产品进行规制,主要明确了以下内容: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通知印发前已开展的存量业务到期自然结清;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发展定位,确保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存款业务,立足于服务所在区域的客户。基于上述规定,我们理解,《个人存款业务通知》大概表达了以下三层意思:地方法人银行不能通过互联网开展异地存款,不论是自营网银渠道还是第三方导流;所有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均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渠道开展定期存款业务,不论是本地还是异地开展相关业务均被禁止。同时,对此前被认为是擦边球的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引流业务亦做出了详细定义,明确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得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此外,尽管《个人存款业务通知》中未明确规定,但我们理解,商业银行与非自营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开立Ⅱ类账户充值,为社会公众购买服务、进行消费等提供便利这部分业务不受影响,仍可继续开展。但要注意的是,II户账户充值用于消费只能是活期性质的存款产品,而不能是定期存款产品或者定活两便存款产品。2021年2月4日,人民银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个人存款业务通知》中“立足本地”的要求予以细化,首次明确提出“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的监管要求,且通过后续监管确认,最终解释口径就是禁止地方法人银行以各种形式开办异地存款,其中:异地存款不包括标准化线上交易场所的交易,比如同业存单,同业拆借;同业业务不属于异地存款,比如线下同业存放等;关于异地和本地存款如何界定,央行明确异地存款是指:存款人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远程渠道,在没有实体网点的地域(以地市为单位)开立银行账户并通过该账户办理的存款。基于上述规定,“互联网存款”“异地存款”等业务思路已经遭到监管机构的否定,相关互联网存款产品自此逐渐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中销声匿迹。但在实践中,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对用户关闭了存款产品的购买渠道后,部分地方银行仍通过发送短信、通知等其他方式将用户导流到银行自己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PP或小程序等自营渠道中,继续为外地储户提供相关存款产品的申购服务,违规开展异地吸存业务。据了解,在此次涉事村镇银行的外地储户中,既包括《个人存款业务通知》颁布之前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导流获取的存量客户,又包括《个人存款业务通知》颁布之后使用银行自营网络平台获取的新增客群,正对应了前述已被禁止的存量互联网存款产品以及异地存款产品。三、产品性质之争:存款产品、理财产品亦或者其他?涉事村镇银行发行的产品性质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这是由于产品的定性不同,适用的法律关系也将不同。就涉事村镇银行相关产品的性质问题,目前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存款产品主流观点认为,相关产品符合《储蓄管理条例》第二条对储蓄存款的定义《储蓄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储蓄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储蓄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储蓄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从相关产品材料来看,涉事村镇银行的宣传推介材料和协议中,基本都采用了“存款产品”“存款利率”等相关表述以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月利宝定期存款产品为例,相关产品的服务协议第1.1条明确产品系一款“个人人民币定期存款产品”,第3.9条则明确银行可根据法律法规对相关产品的“存款期限、存款利率和计息方式”进行调整。以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月利宝定期存款产品为例,相关产品的服务协议第1.1条明确产品系一款“个人人民币定期存款产品”,第3.9条则明确银行可根据法律法规对相关产品的“存款期限、存款利率和计息方式”进行调整。从相关方的回应来看,截至目前,涉事的村镇银行和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外发声时仍重点强调“产品确属银行存款产品”“办理的是存款业务”“用户资产是直接打入银行账户”“持有中的存款产品均正常计算利息”,相关产品页面也标注有“本存款产品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等字样;从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对存款、理财等金融产品进行严格监管,设置了准入门槛和条件,依据相关规定,除从事经营存款、贷款业务外,各家村镇银行仅可以代为销售理财产品,而无权自主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涉事村镇银行均未取得发行其他理财产品的批准或许可,从业务经营范围的角度进行倒推,其合法发行的相关产品也应是存款产品。基于前述推断,一旦认定相关产品为存款产品,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四条以及《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的相关规定,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受到法律保护,即使吸储的商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也有监管机构接管、存款保险清偿等措施来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在各类保障措施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具体来说,当出现了《存款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商业银行被接管、撤销后清算、破产等情形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对存款人进行限额偿付,同一存款人在同一银行存款的偿付标准上限为人民币五十万元。也即,存款人五十万元以内的存款可以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全额清偿,超过五十万的部分可以依法从商业银行的清算财产中受偿。(二)理财产品实践中,直接论证相关产品属于理财产品的观点较少,大多是在质疑相关产品是否属于存款时,提出的一种与存款产品相对立的其他可能。这是由于自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不得保本保收益规则后,理财产品和存款产品的界限便比较清晰。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对理财产品的定义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实践中,担心相关产品属于理财产品的实质在于,理财产品不像存款产品那样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在不考虑刑事风险的情况下,投资于理财产品的资金能赎回多少,最终有赖于理财产品的运行情况。(三)非法集资等其他可能除上述两种观点外,实践中还有观点指出存在第三种可能性,即既不属于存款产品也不属于理财产品,而是被界定为非法集资。一方面,银保监会在2022年5月18日的回应中指出,涉事村镇银行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并明确公安机关已立案开始调查。2022年5月20日,银保监会在召开的通气会上再次指出“该事件不仅是社会公众和村镇银行之间的交易问题,还涉及其他主体和复杂的交易结构。”监管机构明确指出该事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另一方面,有报道称,在此次事件中,相关“存款”并没有转入受央行监管的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内,而是通过一套虚假的账户体系,实际将“存款”归集到一个专户并挪作他用。此时,客户的资金可能并没有转化为涉事村镇银行的存款负债或受托理财,而可能是通过涉事村镇银行开展了类似“飞单”的业务飞单业务,飞单业务,通常是指银行业务员利用客户对其任职银行的信任,向客户兜售非其任职银行的产品,从中赚取高额佣金提成。如储户的相关存款资金被挪作他用,而非购买了存款产品,则该等资金可能不一定能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如相关事件最终被认定涉及刑事犯罪,那客户的资金还能否最终获偿,也将打上大大的问号。这也衍生出一个问题,在相关事件被认定为非法集资或涉及其他刑事犯罪的情况下,客户和银行之间是何法律关系?双方签订的所谓“存款储蓄合同”是否有效?根据相关报道,客户与涉事村镇银行签订了“存款储蓄合同”,并有涉事村镇银行出具的存款单、对账单等材料作为存款凭证。假设相关合同及存款凭证上的盖章签字均为真实有效,在形式上不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就客户和银行之间签订的“存款储蓄合同”效力问题,我们倾向于认定相关合同有效,具体原因如下:涉事村镇银行违规开展吸存业务不当然导致“存款储蓄合同”无效一方面,部分业务发生在《个人存款业务通知》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落实之前,属于应有序清退的存量业务,不应对之前签订的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属于在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明确之后涉事村镇银行仍违规开展相关业务的,对于《个人存款业务通知》这一部门规范性文件是否能够落入《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多规定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范围,尚且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个人存款业务通知》作为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规范的“管理性强制规定”,不应对客户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刑事风险应与“存款储蓄合同”的效力独立分析鉴于目前涉及刑事风险的主体并无定论,暂不能确定犯罪主体就一定是涉事村镇银行或其高管或其控股股东等。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该等主体的刑事风险和“存款储蓄合同”的效力进行独立分析。从民事角度,客户有储蓄意愿,涉事村镇银行有吸储资质,双方订立存款储蓄合同,在“存款储蓄合同”不存在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无效情形时,“存款储蓄合同”宜认为有效。此时,客户履行了“存款储蓄合同”项下支付款项等义务,如涉事村镇银行违反法律法规将资金挪作他用的,属于对合同义务的违反,其因违约所承担的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如行政/刑事责任)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但若客户存在违反其他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如参与了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则会影响“存款储蓄合同”的效力。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大多采纳上述观点,例如最高法院在(2014)民一终字第238号民事判决书中明确,银行未提供证据证明储户对他人犯罪行为明知的,存款储蓄合同有效;同时,银行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不影响其对外民事责任的承担。参见(2014)民一终字第238号案;涉事村镇银行承担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以存单或进账单、对账单、存款合同等凭证为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存单纠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