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指南_第1页
建筑规划指南_第2页
建筑规划指南_第3页
建筑规划指南_第4页
建筑规划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规划指南TOC\o"1-2"\h\u10888第一章:建筑规划概述 291251.1建筑规划的定义与作用 295351.2建筑规划的发展历程 2226101.3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 323399第二章:规划编制与审批 3290332.1规划编制的流程与方法 3135812.1.1流程概述 3283742.1.2方法概述 4128812.2规划审批的程序与要求 4226672.2.1审批程序 426372.2.2审批要求 4257032.3规划调整与修订 5127722.3.1调整与修订的必要性 5307812.3.2调整与修订的程序 54659第三章:城市设计 5207343.1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5131923.2城市设计的要素与布局 682823.3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 62308第四章: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 7154484.1建筑形态的分类与特点 7108344.2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与方法 763214.3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的创新 829725第五章:交通规划 8163675.1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833695.2交通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8293455.2.1交通规划的方法 8320555.2.2交通规划的步骤 913205.3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911303第六章:景观规划 1063746.1景观规划的定义与目标 1048416.2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 10296466.3景观规划的实践案例 1030017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 1145307.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11292947.2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1194077.2.1原则 11276917.2.2方法 1299837.3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232425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2278778.1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特点 12229028.1.1概念 12269168.1.2特点 1221508.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 1352248.2.1保护优先原则 13299488.2.2整体保护原则 13162958.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3276198.2.4社会参与原则 1336188.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案例 1339658.3.1北京 13318278.3.2西安 13101278.3.3丽江 1417236第九章:建筑规划管理 14326509.1建筑规划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1493549.2建筑规划管理的体制与政策 14204979.3建筑规划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1518327第十章:建筑规划案例分析 162192210.1城市规划案例解析 162582010.2建筑设计案例解析 16142010.3建筑规划与实施的协调案例分析 16第一章:建筑规划概述1.1建筑规划的定义与作用建筑规划,作为一种对建筑空间和环境的系统设计活动,旨在实现建筑功能、形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规划涉及建筑物的布局、形态、结构、材料、设备、景观等多方面内容,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重要结合点。建筑规划的定义可概括为: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布局和设计,以满足建筑物在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环境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建筑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2)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升城市形象;(3)满足建筑物在使用功能、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4)指导建筑设计,为建筑物的施工、监理提供依据。1.2建筑规划的发展历程建筑规划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和规划。以下为建筑规划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1)古代建筑规划:以我国为例,古代建筑规划主要体现在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2)中世纪建筑规划: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规划以城堡、教堂等建筑为核心,强调宗教和权力的象征意义。(3)近现代建筑规划: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规划逐渐向现代城市规划转变,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环境景观等方面。(4)现代建筑规划:20世纪初,现代建筑规划逐渐成熟,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可持续发展,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1.3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建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建筑规划应依据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保证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和谐性原则:建筑规划应注重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协调。(3)实用性原则:建筑规划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需求,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4)安全性原则:建筑规划应保证建筑物在结构、防火、防疫等方面的安全,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5)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规划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章:规划编制与审批2.1规划编制的流程与方法2.1.1流程概述规划编制是建筑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调研: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全面调研,收集相关资料。(2)目标设定:根据调研结果,明确规划目标,包括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等。(3)方案设计:在目标设定基础上,进行总体布局、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设计。(4)方案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论证,保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5)规划成果编制:将设计方案、论证报告等成果整理成册,形成规划成果。2.1.2方法概述规划编制的主要方法包括:(1)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内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优势。(2)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类似规划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借鉴成功经验。(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咨询,提高规划质量。(4)公众参与: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公正性。2.2规划审批的程序与要求2.2.1审批程序规划审批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初审:规划编制单位将规划成果提交给规划审批部门,进行初步审查。(2)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3)公示: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4)终审:规划审批部门根据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结果,对规划成果进行终审。(5)批复:规划审批部门对终审合格的规划成果进行批复,同意实施。2.2.2审批要求规划审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划成果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符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成果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一致。(3)科学合理:规划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4)审批程序规范:规划审批应遵循规定的程序,保证审批过程的公正、透明。2.3规划调整与修订2.3.1调整与修订的必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变化,规划成果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与修订,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调整与修订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调整:国家、地方政策发生变化,影响规划实施。(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需要调整规划布局和功能。(3)技术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为规划实施提供更多可能性。(4)环境变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影响规划实施效果。2.3.2调整与修订的程序规划调整与修订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交申请:规划编制单位或相关部门向规划审批部门提交调整与修订申请。(2)审查论证:规划审批部门对调整与修订申请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3)公示:将调整与修订方案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4)批复:规划审批部门根据审查结果,对调整与修订方案进行批复。(5)实施调整:根据批复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相应调整与修订。第三章:城市设计3.1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创造具有高度宜居性、可持续发展及文化特色的城区。以下是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1)以人为本: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关注人的活动与生活,提供舒适的公共空间,增强城市居住的吸引力。(2)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设计应尊重并传承历史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创新。(4)整体性与协调性:城市设计应注重整体布局,使各类要素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区形象。(5)弹性与适应性:城市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与适应性,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城市设计的要素与布局城市设计涉及多个要素,以下是对城市设计要素与布局的简要阐述:(1)空间布局:城市设计应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等,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2)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应注重景观设计,包括绿化、水体、广场、公园等,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学价值。(3)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应优化交通布局,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交通便捷性。(4)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场所,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5)建筑形态:城市设计应考虑建筑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注重建筑风格、色彩、体量等方面的搭配。(6)历史文化:城市设计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化。3.3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城市设计涉及多种技术方法,以下是对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简要介绍:(1)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分析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2)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可直观展现城市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果的可视化程度。(3)模拟分析技术:模拟分析技术包括交通模拟、环境模拟等,可用于评估城市设计方案对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影响。(4)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市民需求,提高城市设计的民主性和公正性。(5)专家咨询:在城市设计中,专家咨询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可邀请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的专家提供专业意见。(6)设计竞赛:设计竞赛是激发创新、提高城市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设计竞赛,选拔优秀设计方案,推动城市设计的发展。第四章: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4.1建筑形态的分类与特点建筑形态,作为建筑物的外在表现,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建筑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建筑形态可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居住建筑注重舒适性与私密性,公共建筑强调公共性与开放性,工业建筑则注重功能性与安全性。(2)按照建筑风格分类,建筑形态可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古典主义建筑注重对称、比例与和谐,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简洁、实用与高效,后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多元、创新与个性。(3)按照建筑结构分类,建筑形态可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混合结构等。框架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功能,剪力墙结构建筑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混合结构建筑则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建筑形态的特点如下:(1)地域性:建筑形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特征。(2)时代性:建筑形态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审美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3)功能性:建筑形态应满足使用功能需求,提高空间利用效率。4.2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与方法建筑空间组织是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与布局的过程。以下为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与方法:(1)原则1)功能分区原则:根据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实现各功能区的有机组合。2)通透性原则:保持空间通透,提高采光、通风效果,创造舒适的环境。3)安全性原则: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性,防止意外的发生。4)美观性原则:注重空间美学,提高建筑物的观赏价值。(2)方法1)空间划分:根据功能需求,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形成不同功能区域。2)交通组织:合理设置交通流线,实现各功能区间的高效连接。3)空间布局:根据使用需求,对空间进行有序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4.3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的创新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的创新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以下为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创新的方向:(1)形态创新:摸索新型建筑形态,如曲线形态、折线形态等,以丰富建筑视觉效果。(2)结构创新:运用新型建筑结构,如悬索结构、壳体结构等,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与抗震功能。(3)空间组织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如开放空间、共享空间等,提高空间利用效率。(4)绿色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建筑目标。通过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的创新,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美观的居住与工作环境,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第五章:交通规划5.1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布局,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分析、预测和设计,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的过程。交通规划旨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5.2交通规划的方法与步骤5.2.1交通规划的方法(1)现状分析:收集城市交通现状数据,包括交通流量、交通设施、交通拥堵状况等,分析现有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2)发展趋势预测: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未来交通需求,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3)规划目标制定:明确交通规划的目标,包括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等。(4)方案设计:根据规划目标,制定交通系统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交通信号等。(5)评价与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根据评价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5.2.2交通规划的步骤(1)前期调研:收集城市交通现状数据,了解城市交通需求和发展趋势。(2)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明确交通规划的目标。(3)编制规划方案:根据规划目标,制定交通系统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4)方案评价与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根据评价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5)成果编制:整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等。(6)报批与实施:将规划成果报批,经批准后组织实施。5.3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下是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几个关系:(1)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交通规划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为城市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引导城市发展方向。(2)交通规划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发展。(3)交通规划改善生态环境:合理的交通规划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交通规划保障民生:交通规划关注民生需求,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出行需求。(5)交通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景观规划6.1景观规划的定义与目标景观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布局与设计,以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景观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维护生态平衡;(2)提升人文景观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4)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5)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6.2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景观资源;(2)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3)整体规划,注重区域协调与特色;(4)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创新设计,体现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6.3景观规划的实践案例以下为几个典型的景观规划实践案例:案例一:某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为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等自然条件,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市民的休闲需求,设置了各类活动场地、健身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公园景观。案例二:某乡村景观规划该乡村景观规划以“留住乡愁、发展经济”为目标,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规划中,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同时通过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景观规划强调乡村的地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为村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案例三:某度假区景观规划该度假区景观规划以“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为主题,充分利用度假区内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的休闲度假胜地。规划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营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同时规划还注重游客的需求,提供丰富的休闲活动和设施,满足游客的度假体验。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7.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指自然界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2)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保护:指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恢复和改善措施,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4)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7.2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方法7.2.1原则(1)整体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注重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预防为主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预防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避免生态环境恶化。(3)科学性原则:规划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综合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其他规划相结合,实现多规合一。7.2.2方法(1)系统分析:对规划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2)目标确定: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指标。(3)方案设计:结合规划目标和指标,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案,包括保护措施、恢复措施和改善措施。(4)实施与监督: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7.3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城市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2)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在城市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技术等措施,降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8.1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特点8.1.1概念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独特风貌和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1.2特点(1)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3)风貌独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城市格局、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4)遗迹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8.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8.2.1保护优先原则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应当将保护放在首位,保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存和传承。8.2.2整体保护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坚持整体保护,涵盖城市格局、风貌、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等方面。8.2.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8.2.4社会参与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形成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8.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案例8.3.1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北京市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保证护目标和任务。(2)实施老城整体保护,恢复历史格局和风貌。(3)加强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古建筑、历史街区。(4)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文化。8.3.2西安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西安市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保证护范围和标准。(2)加强文物保护,修复秦始皇陵、大雁塔等历史遗迹。(3)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古城墙、钟楼等古建筑。(4)举办文化活动,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牌。8.3.3丽江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古城风貌闻名。在保护方面,丽江市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丽江古城保护规划》,明保证护目标和策略。(2)加强古城保护,修复古建筑、传统民居。(3)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西族文化。(4)发展特色旅游,促进经济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第九章:建筑规划管理9.1建筑规划管理的任务与内容建筑规划管理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在于保证建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建筑规划政策: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建筑规划政策,为建筑规划提供指导。(2)编制建筑规划:依据城市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编制各类建筑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3)审查建筑项目:对建筑项目进行审查,保证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建筑规划政策以及相关技术规范。(4)监管建筑市场:对建筑市场进行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建筑质量。(5)协调各部门关系:协调建筑规划、土地、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保证建筑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9.2建筑规划管理的体制与政策建筑规划管理体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对建筑规划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服务的制度安排。我国建筑规划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全国建筑规划管理工作。(2)地方层面:省、市、县(区)及相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规划管理工作。(3)政策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技术规范等。建筑规划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指导建筑规划编制和实施。(2)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建筑项目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3)历史文化保护政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市特色发展。(4)节能减排政策: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源消耗。9.3建筑规划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规划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筑规划管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1)理念创新:树立绿色发展、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关注民生需求,提高城市品质。(2)技术手段创新: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建筑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3)政策体系创新: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