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推广方案TOC\o"1-2"\h\u1680第一章引言 3286351.1研究背景 325795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7714第二章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概述 3272442.1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定义 367312.2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特点 447782.2.1科学性 4325202.2.2集约性 4125922.2.3可持续性 435532.2.4适应性 4213722.3国内外研究现状 441162.3.1国内研究现状 442912.3.2国外研究现状 43902第三章:种植模式与作物搭配 5262173.1种植模式的优化 5114013.2作物搭配的原则 5278923.3作物搭配的案例分析 621057第四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209574.1土壤管理技术 668964.1.1土壤耕作 693934.1.2土壤施肥 6252024.1.3土壤水分管理 6149334.2土壤改良方法 6226934.2.1物理改良 6162494.2.2化学改良 7272974.2.3生物改良 770264.3土壤改良的效果评估 7160224.3.1土壤物理性质评估 738594.3.2土壤化学性质评估 781384.3.3土壤生物性质评估 759634.3.4农作物生长状况评估 7254164.3.5土壤改良效益评估 76529第五章肥料与施肥技术 7213085.1肥料的选择与使用 7204885.1.1肥料种类及特性 7240915.1.2肥料选择原则 8243685.1.3肥料使用方法 8286665.2施肥技术的优化 8326855.2.1精准施肥 8204305.2.2深施施肥 8208495.2.3水肥一体化 8264665.2.4生物肥料应用 8169475.3施肥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8215735.3.1监测指标 833735.3.2评价方法 820748第六章灌溉与节水技术 9178856.1灌溉制度的优化 9167786.1.1灌溉制度的现状分析 9117316.1.2灌溉制度的优化措施 9168856.2节水技术的应用 9219616.2.1节水技术的种类 9225476.2.2节水技术的应用措施 9196066.3灌溉与节水技术的效益分析 1079016.3.1经济效益 10293826.3.2社会效益 10184996.3.3生态效益 1032726第七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0281417.1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10282617.1.1监测体系建设 10125947.1.2病虫害预报 11283797.2防治方法的筛选与应用 11275497.2.1防治方法筛选 11154437.2.2防治方法应用 11319217.3防治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11199137.3.1防治效果评估 11263257.3.2防治效果改进 1228133第八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2154978.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趋势 12219688.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103228.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效益分析 133061第九章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 13279089.1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1334929.1.1引言 13269569.1.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概述 13171339.1.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 14165599.2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14302539.2.1引言 1475109.2.2环境保护技术概述 1454099.2.3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实例 15228779.3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15285439.3.1引言 1549979.3.2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 1518909.3.3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实例 154719第十章推广策略与实施 152714810.1推广模式的摸索 151301210.2政策与制度保障 163169510.3推广效果的评价与改进 16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田种植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农田种植技术存在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推广方案,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农田种植技术涉及种子、肥料、灌溉、植保等多个方面,传统种植方式往往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提高农田种植效率,我国及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但是这些技术在部分地区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影响农民增收。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现状,探讨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推广方案。研究目的具体如下:(1)梳理我国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推广重点和方向。(2)分析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推广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3)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为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提高我国农田种植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3)为部门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第二章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概述2.1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定义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是指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种植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等手段,实现农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综合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涵盖了种子选育、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2.2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特点2.2.1科学性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土壤特性、气候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光、水、肥、气、热等条件得到充分满足。2.2.2集约性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强调对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2.2.3可持续性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取一系列生态友好型措施,如轮作、间作、秸秆还田等,以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2.2.4适应性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种植制度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2.3国内外研究现状2.3.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农业企业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研究。在种子选育、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3.2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农田生产效率。这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我国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供了有益借鉴。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选育:通过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手段,培育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2)土壤改良:采用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5)农业机械化:发展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三章:种植模式与作物搭配3.1种植模式的优化种植模式的优化是实现高效率农田种植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农田的具体条件,如土壤类型、气候特点、水资源等,选择适合的种植模式。常见的种植模式包括单作、间作、混作和轮作等。单作模式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稳定的地区,能够实现作物的规模化生产。间作和混作模式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轮作模式则通过合理轮换作物种类,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在优化种植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滴灌、喷灌、保护性耕作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3.2作物搭配的原则作物搭配是实现高效种植的重要手段。合理的作物搭配应遵循以下原则:(1)互补性原则:选择生长周期、需水需肥特性不同的作物进行搭配,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2)多样性原则:种植多种作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3)适应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进行搭配。(4)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选择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进行搭配。3.3作物搭配的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作物搭配的具体实践。案例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资源有限。为实现高效种植,该地区采用了以下作物搭配模式:(1)小麦玉米轮作:春季种植小麦,秋季收获后种植玉米。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周期互补,有利于水资源和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2)大豆绿豆间作:大豆和绿豆的生长周期相近,但需水需肥特性不同。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蔬菜粮食作物轮作:在蔬菜收获后,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蔬菜和粮食作物的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通过以上作物搭配模式,该地区实现了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土壤管理与改良4.1土壤管理技术4.1.1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深翻、浅耕、镇压等。深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根系生长;浅耕则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侵蚀。镇压则有助于土壤紧实,提高种子发芽率。4.1.2土壤施肥土壤施肥是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手段。合理施肥应依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及肥料特性进行。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4.1.3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关键环节。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水规律,采取合理的灌溉制度,保证土壤水分适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2土壤改良方法4.2.1物理改良物理改良主要包括深翻、客土置换、镇压等。深翻可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孔隙度;客土置换可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镇压则有助于土壤紧实,提高种子发芽率。4.2.2化学改良化学改良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降低土壤酸性,施用磷肥、钾肥等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等。4.2.3生物改良生物改良主要通过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制剂等手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4.3土壤改良的效果评估4.3.1土壤物理性质评估通过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等物理性质的测定,评估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4.3.2土壤化学性质评估通过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化学性质的测定,评估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4.3.3土壤生物性质评估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生物性质的测定,评估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4.3.4农作物生长状况评估通过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生长周期等指标的观测,评估土壤改良措施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4.3.5土壤改良效益评估综合分析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农作物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土壤改良的效益。第五章肥料与施肥技术5.1肥料的选择与使用5.1.1肥料种类及特性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按照营养成分,肥料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按照来源,肥料可分为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等。各类肥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应根据作物需求、土壤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5.1.2肥料选择原则(1)根据作物需求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2)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状况,避免过量施用;(3)优先选择环保、高效、低毒的肥料产品;(4)合理搭配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5.1.3肥料使用方法(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将肥料均匀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翻入土中;(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及时补充肥料;(3)叶面喷施:将肥料溶解于水中,喷施于作物叶面,快速补充养分。5.2施肥技术的优化5.2.1精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求,精确计算施肥量,实现肥料用量与作物需求的匹配,提高肥料利用率。5.2.2深施施肥将肥料施入土壤深处,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肥料损失。5.2.3水肥一体化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通过管道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5.2.4生物肥料应用利用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减轻环境污染。5.3施肥效果的监测与评价5.3.1监测指标(1)土壤养分含量: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了解土壤肥力状况;(2)作物生长指标: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如株高、叶绿素含量、产量等;(3)肥料利用率:计算肥料投入与作物吸收养分的比例,评价肥料利用率。5.3.2评价方法(1)综合评价法:将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生长指标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施肥效果;(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生长指标和肥料利用率等数据,分析施肥效果。通过以上监测与评价方法,可以及时调整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高效农田种植。第六章灌溉与节水技术6.1灌溉制度的优化6.1.1灌溉制度的现状分析我国农田灌溉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为了提高灌溉效率,本研究对现行灌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方式:目前我国农田灌溉以地面灌溉为主,喷灌和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普及率较低。(2)灌溉时间:灌溉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部分农田灌溉次数过多或过少。(3)灌溉水量:灌溉水量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6.1.2灌溉制度的优化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灌溉制度优化措施:(1)推广高效灌溉方式:加大喷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灌溉效率。(2)合理调整灌溉时间: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无效灌溉。(3)优化水资源分配: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的合理分配。6.2节水技术的应用6.2.1节水技术的种类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节水技术的应用:(1)农艺节水技术:包括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优化施肥技术等。(2)工程节水技术:包括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农田排水等。(3)生物节水技术:包括抗逆性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6.2.2节水技术的应用措施为了提高节水技术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措施:(1)加强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大对农艺节水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成熟度,加大推广力度。(2)完善工程节水设施:加强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设施的建设与维护。(3)推广生物节水技术:加强抗逆性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节水技术的应用。6.3灌溉与节水技术的效益分析6.3.1经济效益灌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量,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灌溉次数,降低劳动强度。(2)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6.3.2社会效益灌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6.3.3生态效益灌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水资源浪费,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2)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碱化。(3)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第七章病虫害防治技术7.1病虫害监测与预报7.1.1监测体系建设为保障高效率农田种植的顺利进行,需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病虫害监测点布局、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管理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布局监测点:根据农田种植类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采用现代化监测手段:运用物联网、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手段,提高病虫害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3)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病虫害识别和监测能力。7.1.2病虫害预报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报。预报内容应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范围、发展趋势等,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2防治方法的筛选与应用7.2.1防治方法筛选针对不同病虫害,筛选适宜的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有效:保证防治方法对作物和环境安全,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2)经济、可行:考虑防治成本,选择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3)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7.2.2防治方法应用根据防治方法筛选结果,制定具体的防治方案,并在农田种植过程中进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3)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等,降低病虫害发生。(4)农业防治: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栽培技术等手段,减少病虫害发生。7.3防治效果的评估与改进7.3.1防治效果评估对防治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防治效果指标:根据病虫害种类和防治目标,设定相应的防治效果指标。(2)评估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3)评估周期:根据防治方法的特点,合理设定评估周期。7.3.2防治效果改进根据防治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防治方法:针对防治效果不佳的方法,进行优化调整。(2)加强监测预报:提高病虫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3)推广新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降低防治难度。第八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8.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趋势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较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已超过70%。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机械化水平不均衡、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等。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呈现以下特点:(1)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薄弱环节和地区。(2)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化管理、调度、维修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3)农业机械化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环保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方向。8.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植自动化。通过智能播种、施肥、灌溉等设备,实现作物种植的自动化。(2)收获自动化。利用智能收割机、摘果等设备,实现作物收获的自动化。(3)养殖自动化。通过智能养殖设备,如自动喂食、清洁、监测等系统,提高养殖效率。(4)农业废弃物处理自动化。利用自动化设备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减轻农民负担。(5)农业管理自动化。通过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8.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效益分析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以下效益:(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可以替代人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物料成本等。(4)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资源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第九章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9.1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9.1.1引言生态农业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农业模式,其发展模式旨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章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效率农田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9.1.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概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2)低碳农业模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3)绿色农业模式: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4)有机农业模式:以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9.1.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1)循环农业: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通过实施“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农业产值。(2)低碳农业:以四川省为例,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降低碳排放,提高农业产值。(3)绿色农业:以浙江省为例,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4)有机农业:以江苏省为例,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2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9.2.1引言环境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章将探讨环境保护技术在农田种植中的应用。9.2.2环境保护技术概述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水资源保护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土壤保护技术: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和污染。(3)大气保护技术:降低农业排放的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4)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9.2.3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实例(1)水资源保护: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土壤保护:以河南省为例,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减轻土壤污染。(3)大气保护:以山东省为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农业排放的污染物。(4)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云南省为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维护生态平衡。9.3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9.3.1引言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章将探讨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健身理论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木片、木粒加工产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山东职业学院《女装工艺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定金 居间协议合同范例
- 语音标注采购合同范例
- 广告承接制作合同范例
- 中韩采购合同范例
- 幼儿园音乐活动《过新年》
- 螺丝热处理加工合同范例
-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 新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LTE无线网络优化PPT课件
- 动态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意义
- 管道中英文对照表
- 240灯控台_说明书
- 新形势下加强市场监管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 例行检查和确认检验程序
- 上海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共5页)
- 六一汤_医方类聚卷一○二引_御医撮要_减法方剂树
- 准格尔旗协华煤矿技改设计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