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榆林市第十四中学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如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A.元谋人遗址B.陶寺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2.战国简《治政之道》中推崇教化,先教后刑,采自儒家;倡导“非命”“非攻”“薄葬”“节用”,近于墨家;像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主张,则属于战国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与学术总结,并非一家一派所专有。该简中的主张()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C.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的理论基础D.迎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3.秦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的主要职责就是纠察百官。在郡设有监御史,再下则由郡守派人巡察,监察不守法令的官吏。秦还规定了官吏的连坐之法,以促使他们互相监督。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统治B.铲除地方割据势力C.提高中央各机构的行政效率D.减少政府决策失误4.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宣帝二年(公元前60年)后,西汉政府“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三国志》也记载道,敦煌太守仓慈主政时,“欲诣洛者,为封过所(办好过路凭证);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上述史料体现出这一时期()A.政权统治疆域得到拓展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政府注重保障丝路畅通D.中外经贸往来频繁5.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如火如荼。破六韩拔陵(山胡族)起义后,“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河北杜洛周(高车族)、鲜于修礼(丁零族)起义后,也是“夷夏之民,相将为乱”;关陇氐族、羌族人民在莫折太提(羌族)、万俟丑从(鲜卑族)等人领导下起义,汉族人民也纷纷响应。这些现象()A.体现出民族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B.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C.表明了社会动荡影响民众信仰D.折射出国家统一的时代特征6.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权利;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A.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C.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7.秦始皇时期,“秦人尚军功,将位在相位之上”;而到了宋朝时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士人、文臣通常不愿投笔从戎,政坛还形成了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这种社会差异()A.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源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折射出宋朝边疆安定D.表明宋朝君主专制统治削弱8.《宋史》记载:“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萍洲可谈》记载:“初不限阀阅,富家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这些现象反映了宋朝()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C.官商勾结加剧政治腐败D.财富成为男子择偶的唯一标准9.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儿童,“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朱熹的这一主张()A.推动了理学渗透家庭教育B.促使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表明了政府重视蒙学教育D.反映出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10.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A.贯彻了民族平等治理原则B.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C.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D.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11.顾颉刚说道:“元朝以来,海道的交通便没有被冷遇过;到后来更被视为万里往来的要道......后来明成祖又跟着起了一番壮举,竟把南洋一带彻底查访一周。”明成祖这“一番壮举”的主要目的是()A.“开辟荆榛逐荷夷”B.“千里西去联月氏”C.“杀尽倭奴兮”D.“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2.如表是清朝政府册载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数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全国册载耕地面积(顷)全国在册人口数(口)17537352218183678359176678072902080957671784760569428632130718127889256333700560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C.高产作物开始引进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3.明清时期,在棉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松江地区出现了"四乡佣织约数千计,汇聚东庙,赌唱山歌,喧阗达旦,的繁荣景象。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B.市镇经济的专业化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14.通商五口开放之初,西方资本家“欣喜若狂”,拼命向中国输出商品。结果使广州、厦门、上海等口岸的洋货大量积压和滞销,被迫贱价销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太平天国运动抵制经济侵略B.边疆危机引发晚清国货运动C.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对洋货售卖严格控制15.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16.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A.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B.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材料二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潮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在丁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用。......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大宗货物皆免完厘。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馀万......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簿,不独有益厘饷也。......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其收效当在十年以后。-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材料二洋务事业虽涉军工、民用相关行业,然其兴衰利弊多与倡导之人荣辱与共。以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官督商办”“官办”为例,严信厚、徐友兰等商人热识弊端:“上海织布局自光绪八年三月奉旨创办以来,几易人手,办理终不合法。皆由资本不丰,而官为经理,未能洞悉商情。是以屡更屡绌,迄无成效”。-摘编自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挑战及李鸿章的应对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洋务实业采用官督商办模式的局限性。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名称时期观点客卿制战国注重实践性,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度,具有较为原式的色彩察举征辟制汉代是一种依托地方势力举荐的选官制度,介于“血缘身份”与“才学品行”二者之间,过于原式、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作为一种以“学识”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或数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D简析: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殷墟是商朝遗址,所以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殷墟遗址,A项元谋人时期还未出现文字;B项陶寺遗址所处时代未出现文字;C项二里头遗址印证夏朝存在,夏朝也无甲骨文,故本题选D项。2.答案:B简析:材料中《治政之道》的主张兼采诸子、融汇百家,着眼于国家治理实际需要,并非为增强华夏认同,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其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理论基础,C项排除;适应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并非这些主张,D项排除,所以本题选B项。3.答案:A简析:秦朝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从而维护政权稳定,加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统治,B项铲除地方割据势力不是其主要目的,因为地方割据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等因素;C项与行政效率无关;D项与决策失误也无直接关联,本题选A项。4.答案:C简析:材料中汉代在西域采取设置机构、屯田、置邮等措施,是为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等提供保障,并非着重体现疆域拓展,A项不符合题意;长途贩运兴盛在明清时期,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外经贸往来频繁,D项排除,所以本题选C项。5.答案:A简析:从材料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可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导致起义频发,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趋势;C项未涉及民众信仰情况;D项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非体现统一特征,本题选A项。6.答案:D简析:藩镇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掌握军权、财权、行政权,威胁到中央集权,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隐患,A项不符合,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B项未涉及中央行政运转效率问题;C项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本题选D项。7.答案:A简析: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宋朝崇文抑武,可见是国家政策影响了人们对“文”“武”的社会价值取向,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只是宋朝尚文的部分原因;C项宋朝边疆并不安定;D项君主专制是逐渐加强趋势,本题选A项。8.答案:B简析:材料中进士娶妻论财、商户与宗室结亲等现象,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等,A项宋朝抑商政策未转变;C项官商联姻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D项“唯一”标准说法太绝对,本题选B项。9.答案:A简析: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对儿童日常行为提出按伦理道德秩序要求的主张,推动了理学向家庭教育渗透,B项未体现理学成为主流思想;C项不能代表政府对蒙学教育态度;D项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在汉武帝时期,本题选A项。10.答案:D简析:乌古孙泽创作《司规》来教育民众,有助于提升当地文明程度,规范行为,稳定边疆社会秩序,A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未体现民族平等治理原则;B项不是针对蒙古族;C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11.答案:D简析:明成祖“把南洋一带彻底查访一周”指的是郑和下西洋,其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A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B项是张骞出使西域;C项是戚继光抗倭,本题选D项。12.答案:A简析:从表格数据看,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导致人平均耕地数下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B项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C项高产作物明朝已引进;D项材料体现不出土地兼并现象,本题选A项。13.答案:C简析:“四乡佣织约数千计”体现了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标志之一,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材料未体现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D项重农抑商政策未被废除,本题选C项。14.答案:C简析:通商五口开放之初洋货滞销,是因为当时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其自给自足特点使得洋货难有广阔市场,A项太平天国运动未专门抵制经济侵略;B项当时还未引发大规模国货运动;D项清政府已开放口岸,未严格控制洋货售卖,本题选C项。15.答案:A简析: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宣扬平等思想,后期领导者腐化堕落,这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B项与官本位思想无关;C项不是政策随意性问题;D项太平天国是想建立新国家的,只是受阶级局限未成功,本题选A项。16.答案:C简析:根据漫画信息及时间“19世纪90年代”可推测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A项是《南京条约》影响;B项是《辛丑条约》影响;D项宗藩体制在此战前已开始瓦解,本题选C项。二、非选择题17.(1)答案: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统治。简析:从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三司制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举措可归纳出趋势;而原因主要从君主专制加强需求以及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角度思考作答。(2)答案:体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简析: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可答出具体体现;影响方面从积极的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以及消极的易形成暴政、腐败等辩证角度分析。18.(1)答案:历史背景: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理学思想僵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简析:根据材料中明清易代、文化政策、结合所学明清政治上加强集权、经济上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情况等方面分析背景。(2)答案: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