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法律史课程编号380020032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法学教研室授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学时2/32课内学时32理论授课32上机学时0课内实践0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21适用专业法学是否双语否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民法、刑法、诉讼法二、课程简介中国法律史是法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法学传统课程。它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主要讲授我国自夏、商、西周至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变革及其规律的科学。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法律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识记、领会我国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分析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种部门法的历史渊源,深化对于中国历史上各项法律制度发生、发展、演变的认识,掌握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内在规律。教学目标2:通过中国法律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真实准确地把握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出发,理性、客观的认识、分析历史与现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课程目标3: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代法制中有益的内容,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法律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法治精神;使学生深刻领会法律史中贯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法治文明,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指标点2-1法学知识: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形成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指标点2-2法律思维:掌握法学专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法学理论和知识独立思考、辨别法律问题指标点2-7终身学习与研究: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正确收集、选择、管理和分析信息;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通过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2-1法学知识2-2法律思维点2-7终身学习与研究课程目标2指标点2-3法律实务:能够恰当运用所学法学知识,提出解决法律纠纷的方案;初步具备法律咨询、案件审理、法庭辩论、法律文书写作等能力;具备良好的与法律实务匹配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能力。指标点2-4社会服务:树立服务社会理念,积极参与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关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指标点2-6沟通与表达: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法律谈判,与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他机关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2-3法律实务2-4社会服务2-6沟通与表达课程目标3指标点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指标点2-7职业规范: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沟通与表达: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法律谈判,与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他机关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2-7职业规范四、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绪论(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中国法制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习中国法制历史的意义;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和学习中国法制历史的科学方法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2.重点和难点中国法制史的特点、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3.教学方法1.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授课等方式,介绍中国法制发生和发展线索,丰富学生课程与历史知识。2.通过课堂讨论,明晰学习中国法制历史的意义及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本单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法制历史发生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要特点。能够掌握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意义和方法。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式支撑课程目标1、2。第二单元古代法律制度(学时数:20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夏商至明清的法律制度,各个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法制成就与变革,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种部门法的具体内容。2.重点和难点各时期立法思想、法制成就、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理论授课相结合,梳理各个时期的主要法制思想和立法内容,丰富学生法史学知识,构建古代史部分的法史学知识体系。2.通过课堂讨论,开展不同朝代同类知识点的对比分析,强化记忆与思辨能力训练。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教学,深化学生对具体法学知识的认知,锻炼学生的材料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化组织协调与表达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对传统法律文化产生较为系统的认知,掌握各历史时期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锻炼历史思维,探索历史规律和法制规律。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支撑课程目标1-3。第三单元近现代法律制度(学时数:6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清末法制改革;民国时期法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法制。2.重点和难点礼法之争;法律移植;各种立宪活动。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理论授课相结合,介绍清末至民国各时期的法律制度,丰富学生课程的基本知识,构建近现代史部分的法史学知识体系。2.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礼法之争和各种立宪活动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分析与表达。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法制发展进程,构建近现代时期法律制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法律思维与思辨能力,锻炼写作能力,树立正确历史观。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课程目标1-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的阶段性知识,强化学生法律思维和思辨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第四单元新中国法律制度(学时数:4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的发展与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制。2.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特点、意义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理论授课相结合,介绍新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法律制度,丰富学生课程的基本知识,构建完整的法史学知识体系。2.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分析与表达。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法制发展脉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特点和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法治精神,深刻领会法律史中贯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法治文明。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支撑课程目标1-3。(二)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课内课外学时比例第一单元绪论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2、322:1第二单元古代法律制度讲授法、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模拟教学课程目标1、2202:1第三单元近现代法律制度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62:1第四单元新中国法律制度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2、342:1合计322:1五、课程考核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百分制)课程成绩构成比例考核环节目标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平时成绩50%模拟教学40模拟教学帮助大一学生破冰并了解大学的课堂组织方式,锻炼和考察学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文献处理、综合表达等能力。目标分值=04*测验平均成绩课程论文20课程论文主要锻炼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文献,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技术要求,考察学生的文献能力、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目标分值=0.2*测验平均成绩课堂论坛20课堂论坛为课堂讨论的书面整理形式,在课堂中以中立性命题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训练,要求作业具有思辨性和条理性。目标分值=0.2*测验平均成绩课堂测验20课堂测验为阶段性测试,参照期末考试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作答正确。目标分值=0.2*测验平均成绩期末考试50%知识40考核内容为各单元理解、掌握部分知识点考试题型:填空10%、单选10%、多选20%、简答30%、论述或分析30%评价细则:参照试卷评分标准能力30综合应用20创新10(二)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中国法律史脉络、特点1-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课堂表现课程目标1、2第二单元2-1古代各时期法律思想2-2古代各时期法律制度模拟教学、课程论文、课堂论坛课程目标1-3第三单元3-1近现代各时期法律思想3-2近现代各时期法律制度课堂表现课程目标1、2第四单元4-1新中国各时期法律思想4-2新中国各时期法律制度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3六、使用教材、相关推荐书目及课程资源(一)使用教材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版。(二)相关推荐书目[1]蒲坚主编.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2]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3]曾宪义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苏力著.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北京大学出版,2017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