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新课导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者简介16诫子书书:书信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八月病逝于五丈原的军营中。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背景链接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bóyínzàosuìfú常见的考查形式: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题技法:翻译五原则——留、替、调、增、删。答题四步骤——审清、译准、连顺、誉清。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字词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品行、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增长才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于是、就岁月。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不努力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译文:◆古今异义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字词句式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一词多义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学习)(名词,学业)成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动词,完成、实现)(动词,成为、变为)(名词,品行、行为)(动词,运行)行君子之行日月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动词,失去)(动词,离开)去意与日去太丘舍去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距离)《观沧海》《〈论语〉十二章》大势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小儿辩日》立论阐发论证学习任务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学”“才”“志”划分文章层次,完成思维导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淡泊宁静→明确志向,达成志向:阐发“②____”的价值先正后反:“静”与③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反面说明:不“静”(“淫慢”“险躁”)的害处惜时勤学反面论述:④___________逻辑严密修身治学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研读赏析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成才静俭惜时学习立志外在节制欲望基础保障内心宁静专一前提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②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典型考题1.名句默写。(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彰显“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作者围绕“静”,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关于“志”与“学”的关系,作者认为“明志”是“成学”的前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本文先立论阐发,再从正反面论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C告诫孩子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结构梳理成才志存高远学习广才惜时勤学谆谆告诫修身治学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主旨归纳拓展延伸

《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外生即外甥)均是诸葛亮对晚辈的殷切告诫。这两篇文章在话题、写信目的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生书》)《诫子书》与《诫外生书》比较阅读书信篇目共同话题劝诫对象写信目的成语积累《诫子书》《诫外生书》立志、学习儿子外甥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心学习,立志成才。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志存高远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一)诸葛瞻的故事1.关于淡泊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的隆中“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抚平了父母早逝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也益于他养成淡泊宁静的胸怀气度。(二)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译文: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身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2.关于节俭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生不奢侈,死不厚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