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文言文九下考点解读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准确理解、分析和解答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课内所学文言文,并且具备迁移应用的能力,同时积累课内所出现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释义。常见题型1.实词历年来中考考查的固定考点之一,常见题型为翻译加点字词,此类题型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需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实词的考查重点在于某一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例如:“患”可译为“灾祸”,也可译为“担心”。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此类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通假字例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聪明。古今异义例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子的配偶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不论一词多义鄙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陋、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身鄙野薄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轻视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狼不敢前(《狼》)活用为动词“上前”虚词常见题型为分析不同语句中相同字词的用法及释义的异同。文言文虚词常见的有二十多个,初中阶段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若、乎、夫、焉、遂、盖、虽”这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往往对语句的语气、表意、语法结构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像“也”常常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感叹等语气。理解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意。断句常见题型为划分句子节奏。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掌握语法结构、准确把我语气词和翻译文意。通常情况下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完整的地方可以断开,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主语,“者”在这里提示停顿,后面是对陈胜籍贯的陈述。同样也可以凭借语气词断句,像“也”“矣”“乎”“哉”等语气词常常是断句的标志。根据文意断句则要求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意思,按照表达的逻辑和层次来断句,比如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时,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之间可合理断开。翻译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语句转化。首先要能够运用增删改等方法逐字对译,再结合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将逐字对译内容调整为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最后结合上下文检查语句中缺少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此类题型在今后的中考中,仍是考查的重点。常见句式:倒装句主谓倒装: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用以强调谓语。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常见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以突出修饰语。例句: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通常用介词短语表示。例句: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句:斯是陋室。(《陋室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句:(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省略宾语。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亮躬耕(于)陇亩。(《出师表》)5.文意理解考点解读内容概括:读完文章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经过、文章主要内容等。例如《鱼我所欲也》中作者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相关事件中提炼人物特点。例如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的形象,可从他与鲁庄公交谈以及战后总结语句中分析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具有军事才能的人。主题探究: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解读挖掘深层次的主题,《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等主题思想,考生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表达自己对这类主题的理解和感悟。6、比较阅读考点解读内容异同分析:对比两篇文言文,找出所写内容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志趣和情怀,但《陋室铭》侧重于表现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爱莲说》更着重凸显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写法异同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差别与共性,像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陋室铭》用陋室来寄托志向,通过描写陋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等来体现陋室不陋;《爱莲说》则以莲为依托,通过菊、牡丹等对比衬托莲的品质,进而表明自己的志向。三、真题练习:(1)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材料三: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贤者能勿丧耳()(4)卒缢杀之于蔡州()2.翻译: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3.断句。(限断两处)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范仲淹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B.上片的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C.词人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萧条,与词人的家乡中原截然不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5.材料二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6.颜真卿有哪些让人既敬畏又仰慕的行为?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回答,并说说他的行为与材料二中孟子提倡的什么精神相吻合。答案及解析: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丧失最终2.像颜真卿一样,(做到)所说的从容就义,太难了啊。3.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4.B5.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6.①颜真卿晚年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②颜真卿为了正义说真话,不顾惜自己的生命。③颜真卿面对威逼利诱,怒斥朱滔,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舍生取义的精神。【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结合了古诗词、经典散文和历史传记,探讨了忠义与人生抉择的永恒主题。范仲淹的《渔家傲》通过描绘边塞秋景和将士情怀,传递出思乡与报国情感的复杂交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强调人心中的更高追求。颜真卿的生平故事则展现了为国捐躯的从容与无畏,使其行为与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精神深度契合。这些作品通过不同表达方式,激励读者思考个人价值与崇高理想的实现。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1)句意是: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句意是: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3)句意是: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丧:丧失;(4)句意是: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卒:最终。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如:像;就义:赴死。……者……也:判断句式,翻译为:……的,是……。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的意思是: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诏遗宜慰”省略了主语(皇帝),为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后断开;“公卿失色”和“拜命即行”分别形容公卿和颜真卿的态度和行为,两者进行对比,其间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充满祥和之气”有误,上片的边声、号角声写动,干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雄浑险峻、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画面,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故选B。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结合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鱼”是人们生活中常见之物,“熊掌”是人们生活珍惜之物,作者用“鱼”比作“生命”,用“熊掌”比作“道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引出在生命和道义不可得兼时应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生”与“义”的扶择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舍生取义的道理。这种类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复杂的道理用形象的事物来阐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论证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一问:结合材料三“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可知,颜真卿晚年仍然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结合材料三“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可知,颜真卿为了正义,得罪了很多奸佞之臣,从而被贬谪多次,可见颜真卿为人正直不阿,为了说真话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结合材料三“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可知,颜真卿面对威逼利诱,怒斥朱滔,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可据此作答;第二问:颜真卿晚年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爱国之心正是材料二中所说的“义”,可见颜真卿坚守大义,至死不忘他的国家;颜真卿为人正直不阿、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很多奸佞之臣,从而被贬谪多次,但他却从不顾惜自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威逼恐吓,毫不畏惧,仍怒斥朱滔,责骂李元平,最终被绞杀。颜真卿在大义和生命面前,毅然选择坚守正义,因此他的行为符合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材料三: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2)文言文阅读【甲】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a.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⑤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⑥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⑦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日朔,这里指代一个月。④惩艾(yì):惩治过错,警戒将来。⑤曩(náng)时:从前。⑥勒:编辑。⑦无如之何:没有什么办法。7.解释加点词(1)媵人持汤沃灌
汤:(2)岁有裘葛之遗
遗:(3)一见辄能诵
辄:
(4)心善其说
善: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9.以【甲】文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求学过程中的困难的?10.两篇选文的作者都现身说法,甲文作者的目的是告诉马生:①;【乙】文秦观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②。答案及解析:7.热水给予,赠送就认为……很好(或:赞同)8.(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2)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9.a句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写了天气的严寒,行路的艰难,衬托求学之苦的。b句主要是通过与同舍生的豪华穿着做对比,突出自己生活之难和坚定决心。10.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导语】甲文通过作者宋濂自身的求学经历,描述了求学路上的艰苦环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进而告诫年轻学子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条件,勤于求学。乙文中,秦观反思自身年少时的懈怠与轻率,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后遗症,强调养成勤勉的学习态度和保持心理专注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运用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实现劝诫青年人珍惜时光、认真学习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汤:热水。(2)句意: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遗:给予,赠送。(3)句意:看一遍就能背诵。辄:就。(4)句意:我心里认为这个说法很好。善:认为……很好(或:赞同)。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寓:居住;逆旅:旅店、客舍;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两次;食:供养,给……吃。(2)故:所以,因此;虽:虽然;强记之力:较强的记忆力;废:荒废、耽误;于:由于,因为。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结合“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此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这一手法。“穷冬”点明是最寒冷的时节,“烈风”描绘出寒风的猛烈,“大雪深数尺”则直观地展现出积雪之厚,出行环境极为恶劣。在这样极端寒冷、道路难行的状况下,作者却“足肤皲裂而不知”,可见其一心求学,全然不顾身体所承受的痛苦,通过对严寒恶劣环境的刻画,有力地衬托出其求学过程中要克服的艰难困苦程度之深。
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略无慕艳意”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同舍生穿着华丽,“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等,尽显富贵奢华;而作者自己却是“缊袍敝衣”,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略无慕艳意”,只因“以中有足乐者”,突出了自己虽生活条件艰难,却有着坚定的求学决心,更彰显出求学之不易。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甲文中,作者先详细描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恶劣环境下艰难前行,到了住处“四支僵劲不能动”,生活上“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同舍生的华丽穿着形成鲜明对比,但自己仍能坚持,因为“以中有足乐者”。接着描述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有衣食供给,无奔走之劳,有良师和丰富藏书。由此可见,作者是想通过自身和太学生条件的对比,告诉马生学业有成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条件优劣,激励马生珍惜条件,勤奋学习。在乙文中,作者先说自己年少时虽有强记之力,但因“负此自放”,与“滑稽饮酒者游”,荒废学业,“常废于不勤”。后来虽发愤但因“善忘”效果不佳。他以自己因不勤奋而学业受损的经历告诫我们要趁年轻勤奋学习,莫等年长后悔,突出了勤奋对于学业成就的重要性,不能因贪玩荒废学业。【点睛】参考译文:【甲】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蒙皇上的恩宠眷顾,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差错。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纵自己,喜欢和那些诙谐善辩、能喝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之中,没有几天是拿着书卷的。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很是发愤,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我的聪明才智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了。每看一件事,必定要反复推求几遍,合上书卷后还是感到茫然,往往又不记得了。所以,虽然我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学业。唉!败坏我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奋”和“健忘”这两样东西啊。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疲弱的士兵。”我心里认为这个说法很好,于是就摘取了经、传、子、史中那些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了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题名为《精骑集》。
唉!年轻时不勤奋,没有什么办法了。年长后容易健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本子来弥补吧。(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摘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①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智之如目: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②睫:眉毛。③庄跻:楚国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④明:眼睛,引申为明智。1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又何间焉
间:(2)小大之狱
狱:(3)望其旗靡
靡:(4)臣患智之如目也
患: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13.【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上,共同采用了描写来刻画人物。在性格上,【甲】文中鲁庄公能在作战中听取(人物)的意见;【乙】文中楚庄王能听取庄子的谏言放弃,两人都能从善如流、虚心纳谏。14.【甲】文中,在战争结束后补叙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你认为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及解析:11.参与指诉讼事件倒下担心,害怕12.第一次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2)示例: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13.语言曹刿伐越(攻打越国)14.最后一段紧扣“论”战主题,以庄公在军事上的无知体现其“鄙”的特点,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导语】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韩非子·喻老》都探讨了智者与明君在决策中的角色。前者通过曹刿的智慧与战略眼光展现了战争中的远谋,而鲁庄公能够虚心纳谏,从而取得胜利。后者借庄子的谏言反映出楚庄王的自省,揭示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的对话描写,呈现出人物在面对危机时的决策智慧与自我反省的态度,强调了深思熟虑与勇于听取建议对成功的重要性。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2)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3)句意: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靡:倒下。(4)句意:我担忧人的智慧就如同眼睛一样。患:担心,害怕。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作:振作、兴起;再:第二次;竭:耗尽、枯竭。(2)故:所以,因此;知:认识、了解;自见:看清自己。1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内容理解。一空,在【甲】文中,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如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先后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等内容,以及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原因,曹刿进行解释等一系列对话,展现人物特点。【乙】文里庄子谏言时说“臣患智之如目也……”以及楚庄王回应等话语,都是借助人物之间的语言来刻画形象。所以两文共同采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二空,根据【甲】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鲁庄公起初面对齐国的进攻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并询问作战凭借,鲁庄公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虽被曹刿否定部分,但当曹刿指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时,鲁庄公认可,且作战时听从曹刿指挥,让击鼓就击鼓,让追击就追击等,可见能听取曹刿的意见。三空,根据【乙】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乃止”可知,楚庄王本打算攻打越国,理由是越国“政乱兵弱”,但庄子以“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类比,指出楚国自身也存在“弱乱”情况并不比越国好,楚庄王听后便停止了攻打越国的计划,能听取庄子谏言放弃伐越这一行为,体现了他虚心纳谏的特点。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句段作用。在【甲】文中战争结束后补叙庄公与曹刿的对话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首先,从结构上看,此段总结了战争全过程,使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晰。从人物塑造而言,战前曹刿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战后对话则具体展现了庄公的“鄙”。如庄公在战前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些在曹刿看来并非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是可战的依据,这表明庄公不懂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军事认知浅薄。而曹刿对战机的精准把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以及对敌军是否有埋伏的谨慎判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充分体现其“远谋”。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曹刿在军事谋略上的卓越才能,使曹刿这一形象更加高大丰满,也让读者深刻领会到战争中正确决策与指挥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楚庄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要攻打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兵力弱小。”庄子说:“我担忧人的智慧就如同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自己被秦国、晋国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兵力弱小啊;庄跻在楚国境内做强盗,但是官吏们却不能禁止,这就是政事混乱呀。大王(您)的国家政治混乱、兵力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只见他人不见自己)的情况啊。”于是楚庄王就停止了(攻打越国的行动)。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叫做明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材料二: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15.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19.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答案及解析:15.A16.C17.B18.(1)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2)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19.诸葛亮认为出兵伐魏是对先帝托付的忠诚履行,同时也是为恢复汉室而努力。他积极采取进攻策略,目的明确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何去非则认为诸葛亮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冒然进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导致失败。他主张用“深自示弱”的策略来以逸待劳,储备实力以待时机。因此,两人观点的不同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对战术选择的不同,诸葛亮倾向于主动进攻,而何去非主张防守待机。【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以诸葛亮与何去非的不同观点为中心,展现了对诸葛亮北伐策略的不同解读。材料一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其对先帝遗志的忠诚及其北伐中原的决心,体现了忠心爱国的形象。材料二则采取何去非的观点,从地缘政治和战争策略分析,认为诸葛亮虽有功名志向,但未能充分估计敌我力量对比,导致用兵失策。整体传达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多角度思考。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院老人康复理疗师福利待遇制度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件
- 《人力资源招聘测试》课件
- 2024年桶装水配送与水质检测服务合同书3篇
- 房屋赠与合同
- 2024年新型城镇化项目施工工伤赔偿与责任共担合同2篇
- 2024年生猪销售与养殖场市场营销策略合同3篇
- 2025年黔南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沈阳货运资格证考试答题20
- 2025年朝阳从业资格证货运考试答案
- 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主题班会 课件 (共22张)
- 全国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9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含答案)
- 你我职业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国际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5)试题及答案
- 电影与社会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南大学
- 互联网金融(同济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ASME-B31.3-2008-工艺管道壁厚计算
- 哈工大 轴系部件设计5.4.2
- 管理培训生岗位实习周记原创范文
- 劳动合同的日语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