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_第1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_第2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_第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_第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针对农类职校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学生学农目标不明确及终生为农情怀不深、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农类职校要改革文化育人模式,构建“基地+活动+平台”农业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农类职校“学、做、创”一体的文化育人主题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养殖场或课堂—田间”校企共生共育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地浸润学生“敬农、向农、知农、享农、兴农、志农”的六农情怀,进而增强农类职校办学吸引力,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影响力,培育学生一生为农的情怀。关键词:“六农”情怀;文化育人;浸润式;乡村振兴;农类职校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同時强调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三农”工作;明确要求通过环境、精神文化等摸得着、看到见的校园文化培育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农不重视、农业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学农目标不明确及终生为农情怀不深、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类职校的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学校农业育人文化氛围不浓厚、主题不鲜明、文化育人体系不健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类职校要深度把握文化育人的内在意蕴,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打造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协同育人效应,创建以开放性、市场性、职业性、企业性、民族性、创新性为鲜明特色的中职农类学校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广度、深度、厚度、温度,全面提升农类职校育人能力。自2010年以来,广西农牧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与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校联合,依托“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广西农类中职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与实践”等研究项目,于2010年建成农史馆、2011年建成校史馆及科普教育基地并长期对校内外开放,探索农文化育人新模式。同时将农文化融入思政课、专业课,从理论课堂到环境育人两方面实施农文化育人,取得较好效果。一、构建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三农课堂”育人平台,培育学生向农、敬农情怀在实践期间,我校主动构建“基地+活动+平台”农业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农展、农耕、农创的“三农课堂”育人体系,培育学生向农、敬农情怀。(一)构建“校—企—政”联动、“建—管—营”闭环式农文化育人组织架构一是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农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农文化育人基地建设、活动开展、平台搭建,下设农文化基地建设、农文化主题活动开展、校企文化融合、农文化活动监督评价等小组,具体负责基地建设、农业主题活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等具体工作的推进。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并相互联系与沟通,基地建设是基础,主题活动是手段,校企融合是平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闭环式农文化育人组织架构。二是不断完善农文化育人制度,保障基地建设与主题实践活动及校企文化融合平台顺利运行。我校先后制订和完善了《农类中职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学校牧场实习管理与运营机制》《农耕园活动开展与评价办法》《萌宠乐园管理与运营机制》《校史馆游客接待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三是结合本校专业和产业特点,鼓励校友联合结成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校友产业联合会。我校主导建设了广西畜牧业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形成了学校搭台、校友“唱戏”、行业“伴舞”的校、企、行三方共同体,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体验、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提供了保障。学生将课堂搬到校友产业联合会的养殖场、田间地头,生活、学习均在养殖场或农业产业园,全程体验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全面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农业文化育人得到有效落实。(二)打造农展、农耕、农创“三农课堂”育人体系一是学校党委、团委共同引领,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可供在校生及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浸沉式体验的校史馆、农史馆、农业示范展示园、农耕园、科普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农业工匠教育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农耕文化长廊等,形成集参观、学习、体验、传承、发扬于一体的农业特色文化基地,营造浓厚的农文化育人氛围。我校于2013年建成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萌宠乐园等实习基地;随后相继建成农耕园、农业展示园、劳动教育基地和非遗文化展示长廊等实习基地。二是结合思政元素将农文化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及校史馆、农史馆、农业示范展示园、农耕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形成“观、学、做、传、思”五位一体的农业特色文化阵地,不断助推农文化元素进课程、进课堂,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全方位、多途径打造和展示农耕文化,创建学生浸润农耕文化的第一课堂(农展课堂),通过感官式浸润充分激发学生敬农、向农的情怀。三是完善及依托农耕园、萌宠乐园、雁山园等农业生产基地,打造第二课堂(农耕课堂)。我校依托地域优势,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基地特点,在企业专业人员、学生管理部门、指导教师的联合引导下,结合专业课程与生产规律,为学生组织自繁、自育、自养、自营、自销等体验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式浸润,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培养知农、享农情怀。四是加大产教融合力度,着力打造“课堂—养殖场”“课堂—田间”的第三课堂(农创课堂),将课堂搬进企业,让学生体验企业工作场景,通过工作过程式浸润,感受企业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强化兴农、志农的意愿和情怀。“三农课堂”形成了多层次的浸润式育人机制,使学生从敬农到向农的感性认识,并在体验的行动中上升到知农、享农的理论认识,再到兴农、志农的更高层面的理论认识,最终实现爱农的育人目标(如图1所示)。二、校企共建、政府协同,开展“学、做、创”一体的主题实践活动,健全农类职校文化育人体系,筑牢学生知农、享农情怀农类职校以农业专业为主,部分学生毕业后能结合所学专业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率较高,部分毕业生经过多年努力甚至能成为农业产业领军人物、乡村振兴能手和农民致富带头人,因此,培养他们知农、享农情怀尤为重要。让农类专业学生扎根农村、根植农业、享受农业带来的福利和成果是农类职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学校除了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中强调和培育农文化理念,还要结合专业开展系统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和农业经营过程的艰辛,进而培养知农、享农情怀。(一)结合农业生产规律确定实践主题,活动与专业结合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以传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扎根基层,依托农耕园、萌宠乐园、学校牧场等基地,以一年或一学期为周期,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和特点,让学生按照“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的规律开展选种、育种、播种、护理、收获、展销等主题体验活动。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春耕播种主题月、动物养殖引种月、夏季动植物育肥月、校园丰收节、学生创业成果展销会等主题月活动,明确活动的主题、内容、人员、时间等,将活动主题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进而传承与发扬农文化。(二)开展自负盈亏的实践创业活动,活动与创业融合学生可以班级、小组等方式自由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创业实践团队制订创业实践方案,明确创业(种养殖)项目内容、人员、资金筹措、运行机制、过程管理、可预见风险等要素并报学校审核后实施。在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团委和社团的监管下,在同伴的帮带下,创业实践团队依据主题活动方案在农业示范展示园、农耕园、学校牧场、创业孵化基地等农业特色育人基地开展春播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饲喂护理动物、直播售卖等农业生产设计、策划、执行活动。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全面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感受丰收的喜悦,进而培育知农、享农情怀。三、产教融合,构建“课堂—养殖场”“课堂—田间”校企共育平台,增进学生兴农、志农情怀农文化育人不能仅靠校内的基地及主题实践活动,也不能仅仅让学生在感官和理念上得到教育和浸润,而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亲力亲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得到触动和启发。因此,将课堂建在养殖场、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以员工身份吃、住、行、学、做在养殖场、在田间,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发挥成功校友在文化育人中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对增进学生兴农、志农情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通过打造“课堂—养殖场”“课堂—田间”实践文化育人模式,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充分利用地域、产业链和校友联盟的优势,构建“课堂—养殖场”“课堂—田间”校企共育平台,将课堂搬进螺蛳粉原料生产基地(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新兴有限责任公司、柳江千亩豆角生产基地、柳州市聚万农庄等)和学校周边养殖场(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场景,实现理实一体化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环节零距离对接,通过企业全流程“加工”,让学生全程感受、体验农业企业做出的贡献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农业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增进学生的兴农、志农情怀。如从2015年开始,我校与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成了全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产、科研、实训、实习和就业”五位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学校每两周安排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到该公司参与生产,吃住行在企业,开展岗位轮动式的实践教学。将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实现“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学徒,黑板变图纸,实训变生产”,形成了实训室、生产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过程、产品生产流程合一,育人、创收合一的校企“六合一”环境和文化育人机制。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校友—企业—联盟”三位一体的兴农服务机制,打造兴农文化品牌。我校结合地域产业特点建立校友会,结成资源共享、资金共融、利益共享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校友联合会,形成企业创业联合体,以职业教育联盟为桥梁,为在校学生增进兴农、志农情怀提供更多机会,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四、成效与反思我校通过建设农文化育人机制、开展农特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和打造“三农”课堂等途径,使学校的农文化育人基地建设、立德树人成效、培育学生“六农”情怀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增强,对培育大量的农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农业特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助推学校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我校建成了“一路一廊一特色,一草一木一寓意”的校园环境,建成农史馆、农耕园、农业展示示范园、创业孵化基地、农业工匠文化长廊、农业红色文化长廊、非遗文化长廊、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劳动教育长廊等。二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突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学生知农、享农情怀不断厚植。通过校企文化建设,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校生规模达8000多人,年均培训职业农民达6000多人,超过95%的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工作,近15年毕业生创造产值达1000多亿元。三是学生扎根农村、振兴乡村兴农、志农意愿更加坚定,致富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建成广西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涵盖种养殖全产业链的校友会15个,培育种植业、畜牧业创业领军人物200多人,带动400多个种养殖企业共同发展。四是区域辐射示范成效显著,助推广西中职学校校企文化建设。校企融合,行政协同,构建了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