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_第1页
综合测试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_第2页
综合测试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_第3页
综合测试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_第4页
综合测试 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北京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10艺术特色专训(古诗鉴赏)

时间:120分钟,每大题12分

姓名得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尾犯•寒夜

蒋捷®

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基缀。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①蒋捷:南宋遗老,拒仕元朝,隐居终老于竹山。②敲碎唾壶:晋朝大将军王敦每次酒后都边吟咏曹操

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边用铁如意敲打唾壶,壶口尽碎。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不亚琥的一项是()

A.“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这句话运用王敦敲碎唾壶的典故表达救国无方之痛。

B.“雁孤飞、萧萧桧雪”大雁孤飞,萧萧的桧树也披霜带雪,借景抒情营造了清丽的氛围。

C.“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阑干外,鱼鳞般的万顷云天,消除不了心中愁绪。

D.“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描写自身现状,其中“棱棱”既状身体之消瘦又状气骨之嶙峋。

2.下列诗词中“梅花”象征之意与其它三项不学目的一项是()

A.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宋叶梦得《临江仙》)

B.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唐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D.梅蕊露鲜妍,雪态冰姿巧耐寒。(宋无名氏《南乡子》)

3.古典诗词研究专家陈祥耀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是:“激昂敛归凄婉,凄婉不掩激昂”,请谈谈你对上述

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B2,B

3.全诗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从环境角度营造冬季孤寂寒冷的氛围,从自身角度追思亡国的悲哀,抒写亡国

之痛;但激昂之气仍内蕴其中,多处运用典故含蓄表达壮心不已的豪壮之气,读来让人振奋和感喟。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清丽”错,“雁孤飞、萧萧桧雪”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C、D中的“梅花”都是冬梅、寒梅,象征傲霜斗雪、坚守高洁的品性。

B.东风送暖,交矽卜,梅枝上的残花零落了。春天的脚步“惊”得甸上的杨柳,抽出了嫩嫩的新叶。表现出春

日来临,万物复苏的清新景象。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理解“凄婉”和“激昂”的含义,从中找到诗句解读:

从凄婉的角度看,“孤雁飞,萧萧桧雪”该句刻画出一幅冬季孤寂寒冷的月夜图,失群孤雁,不断哀鸣,

萧萧的桧树也披霜带雪。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衬托了作者悲哀的情绪;“遍

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阑干以外,却是状如鱼鳞的万顷云天,却也消除不了心中的牢愁。自

然界的严冷,象征着当时遗民的政治处境;“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棱棱”既状身体消瘦,又状气

骨嶙峋,点明学不成“豪杰”的原因在于身躯之消瘦和生活之穷困,充满了凄婉之情;”是非梦、无痕堪

忆,似双瞳、缤纷翠缀”追思亡国之痛,已经没有什么回忆,好像双眼受乱花迷惑,进一步抒写内心的凄

婉。

从激昂的角度看,“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我靠着床读书,在暗淡灯光下,和朋友对谈,说到激昂处,

击碎唾壶。运用王敦敲碎唾壶的典故,表达亡国之后,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鸡边长剑舞”写晋代志士

祖逖闻鸡起舞以锻炼报国的典故,借古来壮士的凌云豪气抒写内心的激昂;“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

说”表达出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豪情。“梅花”是坚持民族气节、遗民、志士的象征。亡国之事已成过去,

作者北定中原的“浩然”之心依然存在,但由于元朝已经建立,作者的“壮心”不能当众倾吐,只能对着

“梅花”诉说。

这首词,紧紧围绕的是一片凄凉的氛围,而激昂之情,恰如雷电一般撕开乌云的一角,让人感到亮的存在

和希望之所在。可以说“激昂敛归凄婉,凄婉不掩激昂”。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精卫

夏完淳⑴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⑵成古今。

注释:【1】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

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2】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句描绘猎猎北风吹荡在苍茫天地之间的景象。

B.“志长”句写精卫鸟的羽翼短小,但怀抱的志向远大。

C.“沧海”句写精卫鸟看到太阳沉入大海,且越来越深。

D.“愧非”句写精卫鸟惭愧自己不能与补天的女婿匹敌。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悲剧式的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C2.B

3.悲剧:①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②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

崇高美:③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④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

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崇高美或答:人与精卫鸟都是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徒劳地对抗

强大的现实,给人以壮志难酬的哀愤悲壮之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崇高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精卫鸟看到太阳沉入大海,且越来越深”错。“沧海日以深”意思是广阔的海洋日益深邃。并非太阳

沉入大海并越来越深。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都怀古写今”错。“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意思是浩淼无涯的大海,就这样推宕着滔滔浪波万世东

流,永无休止的岁月,在哀鸣声中更古成今,表达了诗人对精卫鸟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将古代历史长

河中的英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怀古的内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悲剧:

①“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写精卫鸟对补天大志自感能力有限,喙衔微石难填大海。由此看出,精

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

②’'愧非补天匹”,不是补天才,“延颈振哀音”,精卫鸟因空有大志而仰天哀鸣。由此看出,诗人抗清

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

崇高美:

③“志长羽翼短”二句,描摹精卫鸟喙衔微石,追逐浪波,上下浮沉的填海景象,极有力地表现了它不屈

不挠的复仇精神。羽翼的渺小和所负使命的如此巨大,形成强烈反差,明知沧海难填,还勇敢坚毅、填海

不止的精神,让人从其壮举中所感受到震撼身心的悲剧式的崇高。由此看出,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

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

④“衔石随浮沉”,由女娃精魂所化的小鸟怀着溺死东海的不灭怨愤,从西山衔来枯枝、碎石,要把万顷

大海填平。由此看出,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崇高美或答:

人与精卫鸟都是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徒劳地对抗强大的现实,给人以壮志难酬的哀愤悲壮之感,具有震撼

人心的崇高美。)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⑴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⑵佟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

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含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莘愧,回首望云中⑶。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

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

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理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2.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3.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端(ti,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

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B2.B

3.①这句评论是是说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的风格。②本词中“碧天”“高城”“关河”“叠鼓”“飞

骑”“雕弓”等意象创设了寥廓的意境,以及军中热烈而雄健的氛围。③诗人当时已经年迈且正在生病,

但仍深夜登上城楼远眺残破的河山,回想起“平生豪气”,仍为虎士的矫健身手赞叹,充满了深沉的忧国

之思和豪迈的报国之情。下片虽有因年老不能为国征战而惭愧之情,但“回首望云中”,诗人仍牵挂前线,

有老骥伏杨之志。无自怜哀叹,尽壮士悲慨,是“不作柔语警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技巧等内容的考查,

赏析时首先要结合诗句、背景等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比较即可。本题要求选出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起瞰”三句的意思是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

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

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并没有“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要理解该字的本意,进而理解诗句的字面

意思,再结合全诗体会诗句的内涵。特别注意结合诗歌背景,抓住体现诗句主旨情感的句子进行准确解读。

本题采用选择题形式,注意比对选项。A项“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过分拔高,此句是写西风凄紧,

冬之将至,词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方将士,该是为他们准备过冬的粮饷,赶制棉衣御寒的时候了。C项“写

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错,此句是说有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

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引发了诗人的感慨,并未形成对比。D项”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

愧”错,结尾“老矣”二句,抒发了作者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的“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故

答案为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用词以及诗歌的

情感等去分析、判断、品味、鉴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

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先概括诗歌整体风格,再举例说明,再回扣风格特点,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本题

先要理解“不作柔语狒(ti,纠缠)人”这句话的意思,“不作柔语”即语言豪迈,可见不是婉约派风格。

再从选用的词语如“高城”“关河”“叠鼓”分析意境特点;还可以从描写的内容,如骑马射箭,军中竞

赛等角度分析;最后从本诗的情感角度分析,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

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可见本

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点睛】诗歌语言的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

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

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敷®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潦②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注释】①软(xU):忽然。②涕(c6ng):急流。

1.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

A.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2.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

3.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

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1.C2.“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写景风格独特,语言质朴真切,意境旷达,尽显洒脱

飘逸之风。

3.王维的《山居秋暝》取材明月、清泉、竹林、莲叶等意象,一字一句,皆出常境;风格以静谧悠闲居多,

一诗一景,平和静穆。李白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

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望庐山瀑布》以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

扬感和飘逸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诗词基础,抓住主要意象,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望

庐山瀑布水(其一)》是山水诗,本题A项,“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出

自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中写道“清泉”“绿树”,是山水诗;B项,“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

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出自《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诗句写的是悬崖、山水,属于山水诗;

D项,“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出自《游泰山六首》,诗句描绘了一座雄

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属于山水诗。而C项,“笛中闻折柳”一句不同寻常,古

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很明显的是边塞诗。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表达能力。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考生注

意答题时语言要短而精,抓住精髓,不可拖泥带水;点评时可从诗人奇特的构思、艺术手法和诗歌效果等

方面考虑,点评要中肯,符合诗人的创作风格或本是中彰显的艺术形象。“江月照江空”这句诗是在描写

庐山瀑布的美景,诗人选取了“海风”“江月”等意象衬托庐山瀑布,足见其想象奇特;语言质朴真切,

融自然之景于一体,浑然天成,无矫揉造作之感,“海风吹不断”将瀑布的连绵湍急姿态跃然纸上,使读

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江月照还空”,足见水流清澈,尽显洒脱飘逸之风。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分析比较风格异同,考生可从

取材设象、意境风格、结构形式、主旨情感,抒情方式等角度分析对比。《望庐山瀑布》一诗,选取的是

一泻千里的瀑布,气逸调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诗人以

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磅礴而瑰玮,这正是李白豪放性情的象征。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的是“明

月”“清泉”等山野奇趣,寻常物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

雅致,风格清丽脱俗,合乎禅学的“宁谧闲适,超脱淡然”主张。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

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

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

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

这三者的训练。

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亚项的一项是

A.诗人以问句形式开篇,意谓: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

B.“西风酒旗市,细南菊花天”这一句是对首联中“节物”的具体描绘。

C.“包羞”一词表明了诗人羞于过这种食厚禄但却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D.“鹿车”喻回归田园,诗人以此“贤者避世”之想表现对权贵的蔑视。

2,下列诗句对景色的描写手法与本诗颔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B.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

C.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D.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眉深。(晏几道《鹏鹃天》)

2.《文公语录》写道“欧阳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也”,“有条理”也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结

合具体诗句对这一特点作简要阐释。

【答案】1.A2.A

3.“有条理”的特点体现在章法严谨,环环相扣:首联劈头一句,节令风物没什么不好,可为什么我会感

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使诗充满悬念。照理,诗接着应该回答上面的问题,写自己黯然情怀,但第二联却忽

然避开,转而化重笔来写节物之好,把秋景写得很美。颈联承第四句,对此作了回答:因感叹国事,连双

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尾联是愤然思归,表现了

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全诗围绕首联的问题层层推进,它就像吐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章法严谨,丝尽茧成。这就叫做“有条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意谓: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理解错误。

此句用反问句式,意思是不是节物不好,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

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

矛盾。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诗歌常用手法的特点,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判断。本诗

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

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故手法为“白描”。A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

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

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

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故A项为“白描”。B项,“远村秋

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红

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故此句用到了“比喻”手法及“远近”的描写手法。C项,“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条江之间,一

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这里运用比喻手法,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故此句运用了“比喻”和“想象”手法。D项,“风凋碧柳愁眉淡,露

染黄花笑倚深”秋风把绿色的柳叶吹黄了,像女孩愁蹙的眉毛;霜露染放了菊花,如同女孩脸上深深的笑

眉(酒窝)。运用拟人手法。A项与本诗颔联运用手法相同。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鉴赏诗歌的章法结构。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诗歌每一联的内容,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本题说的“实

而有条理”就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欧阳修这首诗却劈头一句,说:谁说秋天的节令风物不好?又接问一句:

节令风物没什么不好,可为什么我会感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秋景无限好,诗人黯然销魂些什么,使诗充满

悬念。照理,诗接着应该回答上面的问题,写自己黯然情怀,但第二联却忽然避开,转而化重笔来写节物

之好,把秋景写得很美。颈联承第四句,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因感叹国事,连双

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尾

联是愤然思归:“鹿车何日驾?归去颖东田。”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既有儒家忧世之慨,

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它就像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章法严谨,丝尽茧成。这就叫做“有条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念奴娇•毁舍后作I”

姜夔

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裸。因觅孤山林处土⑵,来踏梅根残雪。糠女供花,伦儿行酒,卧看

青门辙。一丘⑶吾老,可怜情事空切。

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

古皆沈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

注释:【1】姜夔杭州的住宅因遭火灾被毁。【2】林处士: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

生不仕。【3】一丘:指隐居。

1.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亚旗的一项是()

A.作者曾客游湘中,在湘水边听瑟,澧水边捐裸,这样的记忆仿佛还并不遥远。

B.寓居杭州时,作者曾到西湖孤山寻访林逋隐居的胜迹,足踏残雪,赏梅寄情。

C.面对丑女供花,粗仆斟酒的简单贫寒生活,作者只能无奈地卧看青门外车辙。

D.作者本想在其住所隐居终老,不料此时却意外遭火毁舍,使美好的愿望落空。

2.对本词下阕典故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借仙人口吻,以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劝慰自己不必对毁舍一事过分执着。

B.四五句,以在王谢堂前留恋的燕子期待秋风不忍离去,劝慰自己看淡眼前的苦恼。

C.六至八句,以春秋吴越争霸之地只剩青山芳草,劝慰自己要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

D.最后两句,以曹操《短歌行》中乌鹊绕树、择枝而栖,劝慰自己要继续寻找明主。

3.词学宗师夏承表先生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有这样的评论:“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

一帜。”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LC2.A

3.要点:“清刚”指姜夔词清雅(清新、典雅、清空、清冷、清静)、刚健(刚劲)的特点。比如“梅妻

鹤子”“一丘一壑”“沧海桑田”“乌鹊绕枝”等多处用典,且多选择以自然物象言志抒怀的典故,清净

淡泊,典雅含蓄。再如孤山、梅根、残雪、糠女、伦儿、青门、白头等意象多用冷色调的词,营造出清冷

之感,素淡,高雅。

比如屋舍被焚毁,隐居一隅的计划落空,词人却能以世事变迁自然之理劝慰自己任情放达,表现出精神意

志的刚健。再如炼字方面,“卧”之姿态尽显贫寒中的泰然处之,“痴绝”看似仙人的嘲笑,实则自我宽

慰,“尽”则表现出诗人以尽情吟诵明月之诗解脱愁情的放达,由辛酸趋向超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作者只能无奈地卧看青门外车辙”错,“卧看”一词表现的是词人的闲适,喜欢这样的隐居生活,

不是“无奈”。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王谢堂前留恋的燕子期待秋风不忍离去”错,“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意思是,说给

那堂前留恋的燕子,总会有秋风到来的时候,不必过于留恋。以此劝慰自己看淡眼前的苦恼。

C项,“劝慰自己要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错,“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沈灭”,意思是说富贵不久

长,个人也好,国家也好,皆归沉灭。富贵都如过眼云烟,何况一所小小房屋被烧毁呢?要看淡屋舍被毁

的事。

D项,“劝慰自己要继续寻找明主”错,这两句是说宅已被毁,无枝可依,将何以寄身?并非要“寻找明主”。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某方面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找到思路;然后具体

分析诗词中的用词、意象意境、内容手法、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各自举出例子分析;最后再

扣住题干提示总结。

首先理解“清刚”指姜夔词清雅(清新、典雅、清空、清冷、清静)、刚健(刚劲)的特点。然后分析手

法特点,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梅妻鹤子”是林逋种梅养鹤,终生不仕的典故;“一丘一壑”因古代隐者

常栖居于僻远的山丘之地,故后常以“一丘”为比喻隐士隐遁之地;“沧海桑田”是东汉仙人王方平的典

故,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乌鹊绕枝”是曹操“绕树三匝,何

枝可依”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词作典雅含蓄。另外文中的意象多用自然景物,如“湘皋”“澧

浦”“梅根残雪”“青山”“芳草”等,营造出一种清净淡泊,典雅含蓄的意境。另外从用词的色调来看,

孤山、梅根、残雪、獴女、伦儿、青门、白头等意象多用冷色调的词,营造出清冷之感,素淡,高雅。再

看思想感情,屋舍被毁,作者借仙人之口做旷达语。“云表仙人沧桑巨变都曾见过,一舍之毁,还那么可

怜,真是痴绝可笑”,假设仙人笑己以自嘲。又仍设仙人开导以自解:“历史证明,富贵不久长,个人也

好,国家也好,皆归沉灭。”说得十分达观。屋舍被焚毁,隐居一隅的计划落空,词人却能以世事变迁自

然之理劝慰自己任情放达,表现出精神意志的刚健。再如炼字方面,“卧”之姿态的泰然处之;“痴绝”

的自我宽慰,“尽”的解脱愁情的放达,由辛酸趋向超旷,都呈现出一种刚健的风格。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

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出塞

隋•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鞋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颗②,单于已系缨。

继马③登玄阙,钩刍昆临北溟。

当知霍骡骑④,鬲第起西京®<

【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颖:叩头。③继马:拴马。④霍骤骑:汉朝骤骑将军霍去病。

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报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成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

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

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

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

2.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3,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

【答案】1.B2.《出塞》反用霍去病的典故,表明匈奴已灭。表达将士遨游、主帅受赏的喜悦与豪迈的

情感。

《燕歌行》尾句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意在和骄横的将军形成对比,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

战事失利,表达批判与讽刺。

3.“边庭”“鹿塞”“龙庭”等意象均是边塞的地名,“鞋汗”为山名,合在一起烘托出边塞雄浑辽阔之

意味。“插羽”“笳曲”“连旗”“叠鼓”表现了战事紧急,战场激烈拼杀的场面;“妖云”“晕月”表

明最终战胜敌军,“马”“鳏”两个意象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这些意象充分显示战争胜利,将

士们刚健的气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错误。这四句是写北国荒寒凄凉之状,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

没有体现思乡之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出塞》的尾句“当知霍骤骑,高第起西京”,此处反用典故。霍骤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

骤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意为

匈奴已灭。表达将士们历尽艰辛,战争得以胜利之后,将士遨游、主帅受赏,喜悦与豪迈的情感。是全诗

一个豪放的尾声。

燕歌行的尾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

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用了飞将军李广威吓匈奴的典故,唐将形成对比。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

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主将骄逸轻

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这是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

“边庭”“插羽”插羽:古以羽毛插于檄书上以示紧急,此处言征兵文书急如星火。这两句是说,军情紧

迫,征兵之举乃是连日连夜的进行。“金气”“将星”,当此肃杀之秋日,兵气大起。将星摇动,是命将

出师之象。“鞋汗”,高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夫人城:指范夫人城,也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至其处。综合写大军浩浩荡荡,开出塞外,直驱敌境。开头六句写军情紧迫,命将

出征,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凌厉刚健的气势。

“绝漠”、“穷阴”,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鹿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

自治区杭锦后旗西,东汉大将窦宪击匈奴时曾经由该地。“龙庭”:匈奴祭先祖、天地处名龙城,“龙庭”

一语即由龙城而来。这些意象渲染边塞风貌,意境雄浑。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这两句是说长驱直入。叠鼓:击鼓。“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妖云:

不祥的云气。月晕:包围困守之象。这两句是说敌军的失败。马登玄阙,钩鳏临北溟。”触马:系马。

玄阙:极北处的高山。鲤:大鱼,北溟:北海。这两句以夸张手法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综合显

示战争胜利,将士们刚健的气势。

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革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琥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律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3.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答案】1.C2.D

3.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C项“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两联情

感一致。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

“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写出了夕

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2.试题分析:选项ABC中“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选项D中,“更九衢、烟火近元宵,

闻嬉笑”选自刘仙伦的《满江红•寿留守正•月初三》,“烟火”就是指实实在在的元宵节烟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王维与陶渊明”“描写景物

上特色”“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答题时,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注意比

较两首诗手法的不同。王维诗歌中“鹤巢松树遍,人访草门稀”中“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

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

红莲色彩鲜明,是特写,“处处采菱归”是全景。陶渊明的诗,采用白描手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写。

点睛: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

①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②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

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③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

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④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

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⑤点面:从局部、小范围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新城道中》®(其二)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旅铤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④。

注:①宋仁宗熙宁四年辛亥(公元1071年)苏轼任监官告院。御史以杂事诬奏苏轼过失,轼不自辩,乞外

任避之。四月,除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此诗写于1073年春天,诗人出巡察所领各属县。②散材:语出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栋(li)社树......日:,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

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椭,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

寿。’”③旅(pei)钮:收兵的号令。④耦(du)耕,指二人并耕。此处暗用《论语》中孔子令子路向隐者

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乖琥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用笔简洁,既概括写出作者山行之思,又勾画出诗人山行之态。

B.颔联以“散材”“疲马”自况,写出自己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未来仕途的担心。

C.颈联话题一转,既写出春雨后茶农的喜悦,又表明自己作为父母官之清贫。

D.尾联中的“歧路”一语双关,明写山行迷路的事实,暗中透露出归隐之意。

2.“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一联,于叙述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

手法的一项是

A.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B.邻人满墙头,感叹亦献:欷。(杜甫《羌村》)

C.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D.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白居易《杜陵叟》)

3.古人评论此诗的艺术特色时说:“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

理解,结合第二联或第四联作简要阐述。

【答案】l.C2.C

3.①''铸语神来”是说苏轼这首诗文句精彩,其语言表达有如神助;“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是说普通人

能有这样的诗句,就可以在世间扬名了。②第二联中“散材”、“疲马”,运用比喻的手法,都是作者自

况,“搜林斧”,比喻朝廷中的小人对自己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

临。“卷旅锌”一句写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

号。这一联形象地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或者:表明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

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表明自己作为父母官之清贫”错,这句话是说“乱山之中

的新城县还有自己为官清正的友人”。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

本题C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

微》。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属于借典抒怀,C项两句

与题干两句诗所用的手法不同。而ABD和本诗的这一联所用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在叙述描写中饱含着作者

的情感的手法。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

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本题要求“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第二联或第四联作简要阐述"。首

先要分析该评论的“铸语神来”是说苏轼这首诗文句精彩,其语言表达有如神助;“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是说普通人能有这样的诗句,就可以在世间扬名了。然后按本题要求分析,例如结合第二联中“散材”,

说自己就像毫无用处的“散材”,害怕搜林之斧,“搜林斧”,比喻朝廷中的小人对自己的迫害;而“疲

马思闻卷旅皱”,说自己又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是作者自况,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这一

联形象地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或者:表明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

活感到惬意。)

【点睛】诗歌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