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单篇)(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_第1页
综合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单篇)(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_第2页
综合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单篇)(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_第3页
综合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单篇)(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_第4页
综合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单篇)(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9古代诗歌阅读(单篇)

时间:60分钟满分:54分

姓名得分

(2024•湖北襄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共9分)。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成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

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6分)

【答案】LC

2.“曲而弥挚”“何等宛转鸣咽”是说这首诗虽曲折宛转但情感更加深挚、苦痛。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

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

①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表示思妇知道丈夫秋至不能返家,

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②颔联“己”“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加强了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思妇捣衣时对丈夫的担忧与思念,

心痛不已。

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挂念,深深的爱。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是希望丈夫听到,“君”亦可理解为读者。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已是常态,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

痛悲凉之意毕现。“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

颔联“己”“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分别,时刻怀念在

心,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

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苦,倾尽全力捶打,一方面是为了让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远

隔千里的真挚爱意;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思念之情托付在捣衣声中,随风传递,希望能让远行的丈夫听见,

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

“亦知”“已近”“况经”“宁辞”,通篇俱用虚字描写,何等宛转呜咽。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

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的曲折的刻画,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

(2024.河南许昌•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共2小题,共9分)。

陆龟蒙

大罟纲目繁,空江波浪黑。

沈沈到波底,恰共波同色。

牵时万髻入,已有千钧力。

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展示了一幅江上捕鱼的画面,用直观的笔触写出了劲风的肆虐、浪涛的翻涌。

B.颔联由远眺转入近观,“沈沈”写江水之深,“波同色”等视觉描写极为壮观。

C.颈联写渔人牵着巨大的渔网,鱼儿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画面生动鲜活。

D.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4.陆龟蒙以“网”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事物。诗中蕴含了哪些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请结合内容简

要分析。(6分)

【答案】3.B

4.①从诗中写渔人结网到江边捕鱼,可以悟出人们临渊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②从诗中写渔网撒入

大海,收获满满,可以感悟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③从尾联“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可以感悟

到人生处处充满风浪和挑战,成功需要把握时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手法的能力。

B.,“沈沈,写江水之深”错,此处形容物体沉重,写出了大网沉入水底的样子。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大罟纲目繁,空江波浪黑”这两句诗描绘了江面上渔民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张网捕鱼的场景。由此可以感悟临

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

“牵时万警人,已有千钧力”这两句诗描绘了渔民们牵动渔网时的情况,通过“万警入”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

捕获的鱼儿数量之多,“已有千钧力”则表现了渔民们用力牵动渔网的力量之大。可以悟出付出就有回报的道

理。

“尚悔不横流”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渔民们捕鱼的方式和自然规律之间的矛盾感到担忧。“横流”可感悟到

人生处处充满风浪和挑战。“恐他人更得”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对人类活动的关注,也可以看出

人生不畏艰难,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共2小题,共9分)。

扬颜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①,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簧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注】①扬雄: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概括了扬雄和颜回仿效圣贤、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论语》,意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壮烈之士和贪生怕死之人,其差别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诗以议论入诗,古朴雄浑,工密精深,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6.本诗蕴含了哪些为学修身的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5.C

6.①应如同扬雄、颜回那样,仿效追慕先贤往圣,立言立德。

②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且要积少成多,自强不息。

③应志向远大,矢志不渝。

④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时有为。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壮烈之士”错,“烈士”指“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非“壮烈之士”。“贪夫”

指“贪婪的人”,而非“贪生怕死之人”。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前两句中“纂言”指的是撰述,“准”是以……为标准,意思是应该像仲尼那样撰述自己的思想;“颜氏”指的

是颜回,他以品德高尚著称,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修养是因为仰慕虞舜,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由此得出:

应如同扬雄、颜回那样,仿效追慕先贤往圣,立言立德。

②第三四句意思是,走了千里之远,最怕的就是刚到门前就停止,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想要堆土成山,

就要一筐土一筐土的不停积累。这两句以比喻的手法阐述为学修身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且要积少

成多,自强不息。

③五六句是说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他们所立身的东西不同,志向高远的人与贪婪之人的差别则在追求不

同。启发我们应志向远大,矢志不渝。

④最后两句是说怎么能碌碌无为还自我宽恕,转眼之间就是一辈子,我们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时有为。

(2024•山东淄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共2小题,共9分)。

水龙吟•除夕

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

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修①酥豆,通宵

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②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注]①修:“糖”之古字。②阿鹊:指喷嚏声。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词中用浅近明了的语言叙述除夕时人们从事的各项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B.在祷告祈福时,人们都不是求取名利,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吟诗写字上有所精进。

C.在这种喜庆的气氛中,不少人开怀畅饮,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有人在敷衍应酬。

D.从“四海皆兄弟”开始,诗歌境界升华,表达了家家户户乐享太平盛世的美好企盼。

8.作者在词中记述了哪些传统习俗?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7.C

8.①写春联,贴春联(写桃符);②祭祀祖先;③吃团圆饭;④看戏;⑤放爆竹(驱邪);⑥食消夜果;

⑦守岁。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有人在敷衍应酬”错误。孙惟信写除夕,“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

升平世”,寄寓了美好的祝福,“好时节、逢场作戏”也是说欢乐的氛围,选项说“有人在敷衍应酬”于文无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每年除夕之时,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更换上新的“桃符”,这里是教孩子

们做,宋朝挂桃符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祈求,由此可知贴春联(写桃符);

“神前灶下,献花酌水,也都不是“,写了宋时清洁神龛、厨灶,用抹布一遍遍抹干净,将香在灰倒掉,将牌

位摆好,除旧布新,祭祖先。由此可知记述了祭祀祖先;

“饮量添教不醉”,祭拜祖先是晚餐前必须做的,宋人吃饭的场面煞是热闹,由此可知吃团圆饭;

“爆竹驱傩”说的是两个事情,一为放爆竹,二为驱傩。驱傩,是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最早来源于东周,参

与仪式的人需要用夸张的妆容和吓人的装扮来驱走疫鬼,由此可知驱除疫鬼的仪式;宋朝时的爆竹,应该

叫炮仗。放炮仗非常喜庆,同时驱邪除秽,由此可知放爆竹(驱邪);

“软蜴酥豆'',代指宋人消夜的果子、糕点。宋当时的消夜果儿包括各种精美的时令水果、蜜饯、糖煎食品以

及市面上的各种小食,如十般糖、细沙团子、枣儿糕等,由此可知食消夜果;

“通宵不睡”,宋朝风俗,除日当晚,小孩守岁,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口要放一个火盆,盆中贮炭,从吃年夜

饭时燃着,要一直烧到天亮,由此可知守岁。

(2024•山东潍坊•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共9分)。

诗送陈仲思参佐广右幕府

张桢

旧说桂林好,君今幕府游。

江山资暇日,梅雪类吾州。

煮海①何多说,安边更预谋。

政应勤婉画②,不用赋离忧。

[注]①煮海:煮海水为盐,此处代指政务。②婉画:指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旧”与“今”相对照,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要去广右幕府任职的鲜明态度。

B.第三句紧承上联展开想象,写友人在处理完政务后可以有闲暇时间去观赏桂林美丽的山水。

C.第四句着重点明桂林的梅雪与家乡的相似,以此来委婉地提醒友人到桂林后不要忘记家乡。

D.颈联写友人去幕府任职后,不仅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参与谋划安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事宜。

10.这是一首赠别诗,需要注重“得体”,请从“得体”角度赏析尾联。(6分)

【答案】9.C

10.①将友人比作张良,既符合友人去幕府任职的身份,也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有很强的对象意识。②

希望友人勤于政务做出成绩,不要因去边远之地任职而有不得志的想法,这种勉励和安慰符合赠别的场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提醒友人到桂林后不要忘记家乡”错误。这一联说,风景之美,他乡似吾乡,是进一步表达对友人去广右

幕府为官的劝慰之意,同时也为下文劝勉友人勤勉政务,莫要因去边远之地而产生不得志的忧闷做铺垫。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中“婉画”,指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此处,诗人以张良比友人,符合友人去幕府任职的身份,赞美友人

才能卓著,有很强的对象意识。

“离忧”一词有三个义项:忧伤;遭遇忧患;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在这里,“不用赋离忧”的“离忧”兼有

这三种意思。作者借此说的是,广右幕府虽然偏远,但也是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朋友勤于政务,做

出成绩,不要因偏远而感到不得志而忧伤,进一步表达对朋友的勉励和安慰。作为赠别诗,这种勉励和安

慰符合赠别的场景,言语得体,情谊恳切。

(2024•广西贵港•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共2小题,共9分)。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令淡,有谁知。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雪飘零之时,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白梅横路绽放,暗香浮动。

B.“欲开时”四句描写白梅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浓艳可人。

C.下片由规劝到指责,分明爱花却以谤语出之,正话反说,耐人寻味。

D.这首词不以绘形见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在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