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高一语文中期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茹志鹃的祖父曾为杭州茧商,一度家道殷实,可她的父亲却是一个抽大烟、开小公馆的败家子。当排

行第五的小志鹃出生时,茹家已经没落为城市贫民,住在上海一间租来的里弄房子里,依靠亲戚们的接济

度日。志鹃两岁时,母亲去世,自私的父亲撒下一家老小,不告而别。年长的三个哥哥分别被富裕的姨母

和姑母带走,只有最小的一个哥哥和老么志鹃被"遗弃"给年迈的祖母。不多久,小哥也被迫出去做了学

徒。此后,祖孙二人辗转奔波于上海、杭州两地,依靠家庭手工活勉强维持生计。直到茹志鹃老年时,她

还清楚地记得,每逢过年,祖母带着她去姨母家拜年,她“跪在楼梯下磕个头,楼上便滚下几个铜板”的

情景。

志鹃十三岁时,祖母因为一场微不足道的胃病无钱医治而被活活痛死了。就在茹志鹃失去希望的迷惘

之际,大哥从解放区寄来了钱和信,叫她和四哥一同前往苏中。这个感觉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过童年”的

孤儿第一次在革命的队伍中吃饱了肚子,看到了大家平等友爱的目光,并神奇地产生了“家”的感觉,

对于幼失怙恃的茹志鹃而言,“家”并不只是一个遮风避雨、吃饱穿暖的地方。在她看来,生活除生

存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活着”的意义,应该拥有一种平等、独立的自我人格。从此,革命队伍便成了

她理想的“家”,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她心目中“母亲”的化身。日后,她所表现出的对革命队伍——

“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母亲”的皈依,无一不是最真挚的内心情感流露。

“同志”是一个属于20世纪的语词概念。在茹志鹃的意识里,“同志”是光荣、平等、尊敬、信

任、神圣、革命归属感的理想象征,成为她记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经历的最佳工具,并且在进入和平年

代后她也始终保持着“同志式”的行为方式。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茹志鹃通过自己的文字不间

断地抒写着对那个“光彩夺目、青春焕发的时代”的记忆,讲述着对“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

的人际关系”的留恋。

1958年初,她的丈夫王啸平被戴上莫须有的“右派”帽子,这让她经历了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

当遭遇了种种现实政治的困惑和家庭生活的忧愁后,茹志鹃不由自主地驻足转身,却拾起了一朵清新淳

朴、芳香四溢的《百合花》。然而,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看,茹志鹃一往情深地追忆战时的同志情

谊,更多的是“借昔日酒杯,浇胸中块垒”。

(摘编自王辰《革命与情感:茹志鹃作品论》)

材料二:

《百合花》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原因之一。

最初,人们多以“单纯体贴、善良无私、热爱生活、害怕和女性打交道,具有奉献精神”这一类词语

来形容通讯员,致力去挖掘他“英雄”的一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开始淡化军民情深、骨肉相连的阶

级概念,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关注人物自身的人性内涵与光辉。

在茅盾眼中,新媳妇是次要人物,他认为小说展现了普通农家少妇对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

这种表现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学者段崇轩则关注

到新媳妇高尚、纯洁的人性关怀的一面。

袁俊华认为,“我”是一个主要人物……是打开小说主旨的钥匙。通过“我”这个“视点”,刻画出

了通讯员细腻、体贴的性格。虽然小说没有从正面着笔写新媳妇真实的内心世界,但叙事人的心理活动却

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

《百合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还有作者所采取的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

《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不事雕琢,自然巧妙。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是这几个地方:树枝与野菊花、馒

头、衣服上的破洞、百合花被。百合花被是重要的道具,通讯员与新媳妇起初的误会因被子而起;通讯员

牺牲后,卫生员揭掉了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坚持将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凸显出新媳妇的美好品质。

虽然《百合花》的题材属于“革命战争”,但作者却另辟蹊径,借助“通讯员牺牲”这个微小的侧面

来反映战争生活。一场激烈战斗,主要通过侧面描写以及担架员的转述来体现。《百合花》还表现出浓郁

的抒情色彩,展现了茹志鹃委婉细腻的艺术特色。这种优美纤巧的抒情意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与

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如作者特地选择一条全新、印满百合花的被子,渲染了气氛。小说抒情诗的特点,

还表现在融情于景的描写上。比如,茹志鹃特地把情节的展开安排在了秋日雨后初晴的乡村背景上,借此

勾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风光图。

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通常具有多义性,《百合花》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以茅盾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

为《百合花》主要是对“军民鱼水情”“同志战友情”的讴歌与赞扬,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有些

学者则提出了人情和谐说,认为小说展现出战争中令人难忘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

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部分学者则从女性视野、两性隔阂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呈现出“没有爱情的爱

情牧歌”主题。还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生命寂寞说,认为《百合花》首先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人情关系,而

后再通过死亡把一切摧毁,创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悲剧。

(摘编自潘雪婷《〈百合花〉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茹志鹃的童年充满凄风苦雨,这段经历让她内心对希望和光明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B.对茹志鹃而言,革命不仅是一根救命稻草,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情感归宿。

C.《百合花》中有作者对现实的深深忧虑,但对战时那种同志情谊的追忆成分居多。

D.《百合花》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在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融情于景等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茹志鹃到苏中前后的生活际遇的鲜明差别,交代了她对革命队伍产生

“家”的认同的原因。

B.“同志”这个概念对茹志鹃产生了巨大影响,她把“同志”视为理想象征,进入和平年代还保留着“同

志式”的行为方式。

C.根据材料二可知,研究者们对《百合花》的主题做了不同的阐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并不矛

盾,具有一脉相承性。

D.茹志鹃善用细节描写,如野菊花和树枝的细节,刻画了通讯员天真纯朴、童心未泯、善于挖掘生活情

趣的大男孩形象。

3.茹志鹃在很多作品中都讲述了“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系”。下列茹志鹃的作品中

不属于这一类的一项是()

A.小说《关大妈》突出了老妈妈和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母子互称、相亲相爱的深情厚谊。

B.小说《静静的产院》刻画了荷妹等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变化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

C.小说《三走严庄》讲述了女英雄收黎子在我党军队的真心关怀和帮助下的成长过程。

D.小说《澄河边上》讲述了周队长和白眉老人带领小分队渡河的故事,突出军民鱼水情。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茹志鹃及其作品,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二中,袁俊华认为茹志鹃《百合花》中的“我”是一个主要人物。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

和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l.C2.C

3.B4.

①材料一着重从“家”的体认和“同志”的意义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茹志鹃作品风格的成因。

②材料二则从人物塑造、艺术技巧、主题思想三个角度论述了《百合花》成为经典的原因。

5.示例一:赞同“我”是主要人物。

①从情节结构看:“我”作为线索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始终围绕着“我”与通讯员的交往展开

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我”与通讯员最后一次相见这些情

节都是围绕着“我”和通讯员展开的。

②从人物塑造看:“我”帮助刻画了人物形象。正是有了“我”的叙述,通讯员的腼腆与羞涩、纯朴与善

良才更具感染力,“我”对通讯员的观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性格和品质。

③从主题表达看:“我”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有利于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通过“我”与通讯员、新媳妇

的互动,小说展现了战争年代纯洁的人际关系和人性美。

示例二:不赞同“我”是主要人物。

①从故事情节看:小说主要讲述了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以及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坚持用自

己的被子覆盖他的遗体等故事。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主要刻画了腼腆、勇敢、无私的通讯员以及纯朴、善良的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表达看:小说主要通过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交往展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

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突出“军民鱼水情”“同志战友情”的主旨。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从茹志鹃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百合花》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材料一聚焦于茹志鹃

的成长背景及其对革命的情感归属,强调她在革命队伍中找到“家”的认同感。材料二则深入探讨《百合

花》的成功之处,分析其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和多义主题,展示了作品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上的丰富

性。两者共同揭示了茹志鹃作品中对人性美和革命情感的深刻表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对战时那种同志情谊的追忆成分居多”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然面,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

心境看,茹志鹃一往情深地追忆战时的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借昔日酒杯,浇胸中块垒'”可知,茹志鹃

在《百合花》中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具有一脉相承性”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尾段论述了《百合花》的多义性及各位研究者的不同角

度,并未交代几种观点的一脉相承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说明了“同志”一词对于茹志鹃的意义,她留恋“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

系”,通过自己的文字抒写着那个“光彩夺目,青春焕发的时代”。

B.《静静的产院》主要“表现了生活变化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不属于这类作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她悲惨的童年经历,如家庭没落、亲人离散、祖母去世等,到在革命队伍中找到

“家”的感觉,将革命队伍视为理想归宿,将党视为“母亲”,并阐述了“同志”概念对她的意义,以及

在特殊时期(丈夫被划为“右派”)创作《百合花》的心境,体现了个人经历与情感、创作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茹志鹃作品风格的成因。

②材料二:根据“《百合花》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原因之一”“《百合

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还有作者所采取的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可知在艺术技巧方面了《百合花》给观众

留下深刻印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如对通讯员、新媳妇、“我”等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艺术技巧方

面,包括细节描写(树枝与野菊花、馒头、衣服上的破洞、百合花被等)、侧面描写(对战斗的侧面体

现)、融情于景(秋日雨后初晴的乡村背景);主题思想方面,不同研究者阐述了如“军民鱼水情”“同志

战友情”“人情和谐”“女性视野两性隔阂"''生命寂寞”等多种不同的主题解读。这三方面构成《百

合花》成为经典的原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赞同“我”是主要人物。

①从情节结构看:在《百合花》中,“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

用。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从“我”被派去包扎所,引出了与通讯员的相遇、同行以及借被子等一系

列情节。例如,在借被子的过程中,“我”与通讯员一起去新媳妇家,见证了他们之间从误会到理解的过

程。如果没有“我”这个人物,这些情节的发展将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我”的存在使得故事更加自然

地展开,让读者能够跟随“我”的视角深入了解战争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

②从人物塑造角度看:“我”在小说中对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我”

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通讯员细腻、体贴的性格特点。如“我”注意到通讯员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

花,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通讯员天真、纯朴的一面。同时,“我”对新媳妇的态度和反应也丰富了新媳妇

的形象。虽然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新媳妇的内心世界,但“我”的心理活动却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

让读者能够从“我”的视角去理解新媳妇的行为和情感变化。例如,当新媳妇看到通讯员牺牲时的反应,

通过“我”的感受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媳妇的悲痛和对通讯员的敬重。

③从主题表达角度看:“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我”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以

及与通讯员、新媳妇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我”对革命队伍的认同、

对同志情谊的感受,与茹志鹃本人对革命队伍的情感以及对“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系”

的留恋相呼应。例如,在小说结尾,“我”看着新媳妇为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心中充满了感动,这种感

动不仅仅是对新媳妇行为的赞美,更是对战争中人性美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

求。

示例二:不赞同“我”是主要人物。

①从故事情节结构看:在《百合花》的主要情节中,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互动是故事的核心。从借被子

时的误会,到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衣服破洞、盖上百合花被等情节,这些情节紧密围绕着他们两

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的升华,构成了故事的关键冲突和转折。例如,借被子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通讯

员的腼腆和新媳妇的羞涩与坚持,这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我”在这些情节中更

多的是起到一个见证者的作用,情节的关键转折和情感的高潮并不是由“我”来主导的。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更鲜明立体。通讯员的形象是多面的,他有着单纯、善良、

腼腆的一面,如和“我”交流时的害羞,也有着勇敢、无私的一面,在战斗中为了他人英勇献身。新媳妇

的形象同样鲜明,她既有农村妇女的羞涩和坚持,又有在面对通讯员牺牲时展现出的善良、重情和高尚。

这些丰富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彼此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相比之下,“我”的

形象比较模糊,主要起到串联情节、观察和叙述的作用。“我”没有像通讯员和新媳妇那样具有鲜明的性

格特点和强烈的情感冲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相对较为单薄。

③从主题表达看:主题主要通过通讯员和新媳妇体现。从“军民鱼水情”“同志战友情”的主题角度来

看,通讯员代表着军队一方,新媳妇代表着普通民众一方。他们之间从陌生到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过

程,直接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对他的深情厚谊,展现了美好人性和人情

美,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美好品质。而“我”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个过

程,但更多是辅助性的,一个旁观者来观察他们两人的行为,感受这种情感,但并没有像他们两人那样成

为这种主题表达的核心载体。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呦呦鹿鸣

吴越

多吉把我从火车站捞出来的时候,我正站在一道铁栅栏旁找出站口。不知道怎么形容,从来没来过这

种小地方,没有检票员也没有安全门。

从火车站到多吉的工作站驻地又走了三十里地,这是一个更偏僻的地方。

多吉看出了我的失落,兴奋地说:“来,我给你点好东西!”他拉着我踵过好几条小溪,穿过云杉、

红松和白桦的小树林,爬上一个山包。顺着多吉指的方向,我的眼前突然温热地一亮,满眼都是绵延的群

山、森林与沟壑,那一瞬间,我心里仿佛放下了什么。

“你看,这是长白山!”他笑嘻嘻地说,“现在,这都是你的了!”

当天晚上,多吉就出去工作了。他让我老实在家待着,如果嫌闷,就去他之前带我去的山麓,那里有

他垦出来的几畦菜地。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出门了。终于在群山之间,找到了那片静谧的田地。我花了些力气,把丝瓜架子

上的破第席拆了下来,就着阳光最好的空地一铺,便躺了下来,顺便把席子往身上一裹,不一会儿就云里

雾里地进入了梦乡。

就在我睡得正香的时候,隐约听到身边有些窸窸窣窣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那东西距我更近了些。我打定主意,猛地把身上的席子一掀,发出“啊——”的一声怪

叫。

那只出现在我眼前的、身形小小的、有着板栗色毛皮的小家伙四腿一软,一个劈叉坐到地上,随后又

像根弹簧一样蹦起来,飞也似的逃走了。它一边卷起飞扬的尘土,一边叫着:“汪!汪!”

多吉说,那是傻犯子,还打趣我“交到朋友了”。

哎,傻里傻气的朋友有时候真不见得好,特别是当你有两个的时候。

我也说不好那只傻犯子是什么时候变得信任我的,等我回过神来,它就已经赖在了我的菜地。

我给它取名叫小鸣,因为我发现,大部分时候它的叫声都是“呦呦”的,呦呦鹿鸣。

夏天的东北是很舒适的,这里有微凉的风、甘甜的泉水,不像我在写字楼的时候,靠着中央空调和外

卖咖啡活着。短短两个月,大城市的生活已经像一个埋藏在远古的梦,变得无比遥远。

小鸣最喜欢豆叶,其次是香菜,吃啥都香。不过它不会从我手上吃东西,要我放在地上它才过来。

小鸣的领地范围,大概包括了我菜地所在的山麓,以及门前两座大山的前山。我带着野餐篮子,跟着

小鸣上了山,第一次真正走进它的“家”。

小鸣开始换上越冬用的长毛,看起来要比夏天胖不少。那时,它依然不肯吃我手上的食物。不过没关

系,我知道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

初冬的第一场雪落在了十一月,长白山成了真正的“长白山”。彼时我已经差不多有半个月没见到小

鸣了,我给它留的豆叶,都爬到了丝瓜的篱笆上。

大雪落完的第二天,小鸣回来了。

我摸出身上的馍想分给它,不等我掰下来,它就上前抢过去吃了起来。这是小鸣第一次从我手里吃东

西。我怜爱地摸了摸它,发现小鸣眼眶上有一片瘀青。

“又和谁打架了吧?"我点了点它的鼻尖,“要不,咱就住在菜地里吧?"我小心翼翼地同它商量,

宛若在同自己叛逆的女儿谈判。

“呦呦!”它把头甩到一边去。

小鸣没有住到菜地,但一整个冬天里,它会时不时过来讨东西吃。

又有好多天没看见小鸣了,只是这次我的焦虑少了许多,它属于大自然,我爱它,所以必须接受它。

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控制,去感受,去接纳,我夜里不再失眠了,我想我那时是真的从城市里走出来了。

褪去冬天的厚毛,小鸣的肚子大得更明显了,在那里,正孕育着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一想到这些,有

一种比早春的太阳更加温暖的东西在我的心里流淌着。

小鸣生产后,把孩子留在了菜地里——它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我给小狗子取了个名字,叫豆芽。

一早一晚,小鸣会回来给豆芽喂两次奶,它跑回山上的时候,会汪汪地狂叫,大概是想把那些虎视眈

眈的猎手都吸引走吧!

豆茅长得很快,特别愿意与我亲近。小鸣回来的频率也明显变少了,大概是觉得豆芽已经可以吃草了

吧!

从昨天到现在,豆芽大概二十八小时没喝上奶了。在多吉的帮助下,我找附近的养殖户要来了一些羊

奶。

豆芽吃得太香了,一旁多吉捡来的幼年猎狗小旋风都看得流下口水来。

“哇!哇!”乌鸦的叫声传到我耳朵里。突然,我意识到了什么,急忙跟着乌鸦的叫声走去,终于在

一条山溪前发现了源头。鸦群散开,露出底下一具尸骸。那是小鸣。

一时间,我心窝里所有的温度都被抽走了,一屁股跌坐下来,五官丧失了感觉。

多吉沿着河找到我时,天已经黑了。残月挂在天上,照不清我的泪痕。

多吉把我拉了起来。

“对不起多吉,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委屈、不解、痛苦像决了堤的洪水,在我的脸上肆意流

淌。

“不要再放弃了,好吗?生命永远会找到出路,你看!”

泪眼中,两个黑点在河滩上跳跃,是小旋风和豆芽正朝我亲昵地奔过来...

我的眼里闪着泪花,但嘴角笑着。快乐、悲伤,都是生命的历程。

多吉也笑了,问:“阿朗,知道我为什么来当这个兽医志愿者吗?”

“现在这长白山下的养猪户,十有八九,从前都是猎户!后来政府封了山,他们才改了行!可是呢!

放下枪容易,改行难啊!你不为他们指条路,悉心引导,他们还是会向大山索取……”

”你看,在长白山,人、动物、树还有山,所有的命运都是相连的,在长白山啊,生活很不容易

呢!”

我给父母写了封信,告诉他们我就暂时不回城里复诊了,我在长白山,现在很好,它们在治愈我的伤

口O

志愿队还缺人吗?"我问道。

多吉不语,甜甜地笑了。

山林的夜静悄悄的,只有呦呦鹿鸣挂在月牙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工作的阿朗来到多吉在长白山的兽医志愿者营地,并在此与小鸣结缘。

B.初到营地的阿朗有些失落,但看到长白山的种种后,眼中生发了温热,心中有些释怀了。

C.小鸣的到来打破了阿朗宁静的生活,让他的心灵有了寄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情绪。

D.多吉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生活,加入了长白山的兽医志愿队,引导长白山猎户们改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严谨,作者按照时间线索叙事,一环紧扣一环,最终阿朗的选择体现了他对生命认识的觉

醒。

B.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这得益于对比、反衬手法及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方法的运用。

C.小说首尾呼应,从阿朗刚到来时的失落,到最终他决定留下来,反映了他认知上的升华,深化了主

日。

D.小说叙事节奏明快,语言富有特色,口语化的语言朴实率真,既充满生活气息,又符合人物性格特

征。

8.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学者认为,吴越的《呦呦鹿鸣》一文饱含了作者诗意的生命观。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探究。

【答案】6.D7.B

8.①“我”作为故事的经历者和讲述者,使读者更容易相信故事中的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③带有个人感慨的表述,让读者感觉自己和“我”是平等的交流对象,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拉近了与读

者之间的距离,更有亲切感。

9.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与自然生物平等相处。

②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展现了生命相互治愈的力量。

③生命在困境中可以通过积极方式找到发展方向,蕴含着对生命充满希望的诗意理解。

【解析】

【导语】《呦呦鹿鸣》通过阿朗在长白山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小说以第一人称叙

述,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阿朗从城市的焦虑中走出,与小鸣的相遇和相处,使他感受到生命的

温暖与自然的治愈力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

了诗意的生命观,呼吁人们珍视自然与生命的联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多吉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生活”错误,“阿朗,知道我为什么来当这个兽医志愿者吗”“现在这长白

山下的养猪户,十有八九,从前都是猎户!后来政府封了山,他们才改了行!可是呢!放下枪容易,改行

难啊!你不为他们指条路,悉心引导,他们还是会向大山索取……”文中提到了多吉当兽医志愿者,帮助

猎户改行,但并没有提及多吉“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生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肖像”描写错误,文中并没有运用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叙述阿朗在长白山的生活经历,阿朗从城市的焦虑中走出,与小鸣的相遇和相处,使他感受到生命

的温暖与自然的治愈力量。这些内容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我”作为故事的经历者和讲述者,使读者

更容易相信故事中的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②“不过没关系,我知道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怜爱地摸了摸它”“我爱它,所以必须接受它。放下

那些自以为是的控制,去感受,去接纳,我夜里不再失眠了,我想我那时是真的从城市里走出来了”“一

时间,我心窝里所有的温度都被抽走了,一屁股跌坐下来,五官丧失了感觉”,这些内容都是“我”的情

感的变化,文中“我”对小鸣的情感是复杂而深厚的,从一开始被小鸣吓到,到后来把它当做朋友,再到

小鸣死后“我”的痛苦绝望,这些情感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直接表达“我”

内心的情感变化。

③文中“哎,傻里傻气的朋友有时候真不见得好,特别是当你有两个的时候”这种带有个人感慨的表述,

让读者感觉自己和“我”是平等的交流对象,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有亲切

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情感的能力。

①“不过没关系,我知道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又有好多天没看见小鸣了,只是这次我的焦虑少了许

多,它属于大自然,我爱它,所以必须接受它。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控制,去感受,去接纳”,文中的

“我”来到长白山后,与傻泡子小鸣相遇并逐渐建立起友谊。“我”没有试图去控制小鸣的生活,而是尊

重它在自然中的生存方式。这种相处方式体现了对小鸣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认可它在自然环境中的

行为习惯和选择。这种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与自然生物平等相处饱含了作者诗意的生命观。

②“我”原本从城市来到长白山这个偏僻之地,带着失落感。但在与小鸣相处的过程中,大城市的生活变

得遥远,“我”夜里不再失眠,心灵得到治愈。小鸣“赖在了我的菜地”“把孩子留在了菜地里一一它认

为最安全的地方”“豆芽长得很快,特别愿意与我亲近”。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展现了生命相互

治愈的力量,体现了诗意的生命观。

③“吉也笑了,问:‘朗,知道我为什么来当这个兽医志愿者吗?“现在这长白山下的养猪户,十有八

九,从前都是猎户!后来政府封了山,他们才改了行!可是呢!放下枪容易,改行难啊!你不为他们指条

路,悉心引导,他们还是会向大山索取……”文中提到多吉作为兽医志愿者,帮助猎户改行为养殖户,这

一行为是对生命的呵护和引导。人们放下对动物的猎杀,转向保护和养育,这种改变是生命在传承中的一

种新出路。而“我”决定留下来加入志愿队,也是参与到这种生命保护和传承的行动中,展现出生命在困

境中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找到发展方向,蕴含着对生命充满希望的诗意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忠,嘉兴人。倜傥多识略,练戎务。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景泰中,按行高州,

谍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落。忠日:“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

然,尽释之。

陕西数苦兵。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宜许?军法从事。陕西风

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今天下生徒善答策者百不一二,奈何责之武人。”帝

善其言。

天顺四年,满俊反。挟其侄瑞据石城。不再月,众至二万,关中震动。乃命忠总督军务。师未行,而

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大败。贼因官军器甲,势益张。朝议欲益兵。思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

大将挠事权,因上言:“臣等调兵三万,足以灭贼。今秋深草寒,若更调他军,恐往复需时,贼得远遁。

且边兵不能久留,益兵非便。”上许之。忠遂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战,斩获多。

乃列围困之。日遣兵薄城下,焚刍草,绝汲道。贼窘欲降,邀思与文升相见。思单骑赴之,文升亦多数十

骑至,谕以速降。贼遥望罗拜,忠直前挟璘以归。俊气沮,犹豫不出。忠命缚木为桥,人负土囊填濠堑,

击以铜炮,死者益众。贼倚杨虎狸为谋主,夜出汲被擒。忠贯其死,谕以购贼赏格。示之金,且赐金带

钩。纵归,使诱俊出战,伏兵擒焉。急击下石城,尽获余寇。

初,荆、襄间流民小王洪、王彪等掠南漳、渭南诸县。流民附贼者百万。六年冬,诏忠总督军务讨

之。忠乃奏调永顺、保靖士兵。而先分军列要害,多设旗帜钮鼓,遣人入山招谕。流民归者四十余万。贼

潜伏山寨伺间出劫忠击之遇于竹山。乘溪涨半渡而截击,擒小王洪等,贼多溺死。忠移军于竹山,捕余

孽。复招流民五十万,户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令归籍给田。

(选自《明史•项忠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潜伏A山寨B伺间C出劫D忠E击之F遇G于竹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许以军法从事”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以"意思不同。

B.善,认为……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用法不同。

C.从,跟随,与《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意思相同。

D.成,防守,与《陈涉世家》“发闾左遹成渔阳”中的“成”本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忠富于见识。他巡视高州,有刺探报告说贼寇带着男女几百人进村抢劫,他敏锐觉察到这些男女应

是被贼寇抢劫的良民。

B.项忠熟悉军务。他对陕西军情的分析,切中时弊,他提出要不拘形式招募将领,强化将领的权力,都

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项忠长于谋略。他在剿灭满俊的叛乱中,使用反间计;在剿灭荆、襄流民的叛乱中,使用疑兵计,都

取得了很好的作战效果。

D.项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他曾应满俊之约,亲自前往受降,并趁满俊犹豫不决之时,冲进敌阵,擒

获他的侄子满瑞,打击了敌军士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2)日遣兵薄城下,焚刍草,绝汲道。

14.正讨满俊时,朝中大臣都主张增兵,项忠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F

11.C12.D

13.(1)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之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

(2)每天派兵逼近城下,焚烧草料,断绝城中的取水通道。

14.一是京军脆弱,不足以依靠;二是担心调动其他军队会耽误时间,贼寇可能会趁机逃跑;三是边境的

军队不能长时间驻留,增兵不方便。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明史•项忠传》,主要描绘了明代官员项忠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

治上的才干。文章通过几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突出项忠的智慧、勇敢和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力。他在处理贼

寇和流民问题上,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文中对项忠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能

力,也反映了当时明朝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贼人潜伏在山寨里,伺机出来劫掠,项忠攻击他们,在竹山相遇。

“伏山寨”为省略句,应为“伏(于)山寨”,中间不可断开,应在B处断句;

“伺间出劫”的主语是“贼”,而后句主语为“项忠”,所以应在D处断句;

“击”的宾语是“之”,F处断句。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按照/因为。句意:应该准许(主将)按照军法来处置(这些逗留不前的将领)。/因为这里的环

境太凄清。

B.正确。意动用法,认为……好/名词作动词,下雨。句意: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云层黑沉沉的,

像是要下雨。

C.错误。使……跟随/追随,引申为学习。句意:马文升也带着几十名骑兵到达。/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

习。

D.正确。句意:防守湖广边境的卫所。/征发贫苦人民去戍守渔阳。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趁满俊犹豫不决之时,冲进敌阵,擒获他的侄子满瑞”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忠单骑赴之,文升亦

从数十骑至,谕以速降。贼遥望罗拜,忠直前挟瑞以归。俊气沮,犹豫不出”,可见“满俊犹豫不决”是

在项忠冲进敌阵,擒获他的侄子满瑞之后,并非“趁满俊犹豫不决之时,冲进敌阵,擒获他的侄子满

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戒”,告诫;“妄”,胡乱;“果然”,果然如此。

(2)“薄”,逼近;“绝”,断绝;“汲道”,取水通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忠虑京军脆弱不足恃”,项忠认为京城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无法在战斗中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不值得

依赖。这表明他对京军的实际战斗力有清醒的认识。

“若更调他军,恐往复需时,贼得远遁”,项忠担心如果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会因为路途遥远和调动过

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而浪费时间,这样可能会给贼寇提供逃跑的机会,导致战机丧失。

“且边兵不能久留,益兵非便”,项忠指出边境的军队不能长时间驻留,因为边境地区的军队有其特定的

防务任务,长时间调离会影响边境的安全和防务,因此增兵并不方便。

参考译文:

项忠,嘉兴人。洒脱不凡且富有见识和谋略,精通军事事务。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

事,晋升为员外郎。景泰年间,巡视高州时,接到秘密报告称有贼携带男女数百人劫掠村庄。项忠说:

“贼没有携带家小之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之后,讯问被俘的

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

陕西一带多次遭受战乱之苦。成化元年,项忠上书进言说:“三边的大将遇到敌人时逗留不前,虽说

可能是才能怯懦,但也是由于权力太轻。应该准许(主将)按照军法来处置(这些逗留不前的将领)。陕

西地区民风强悍,自古以来就出了很多名将,难道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才了吗?只是被(科举考试中)不

能应答策问这一点所限制罢了。如今天下的书生擅长应答策问的一百个人当中也没有一两个,为什么要拿

这个来要求武将呢?”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

天顺四年,满俊造反。他挟持其侄子满瑞占据石城。不到两个月,部众就达到了两万人,关中地区为

此震动。于是朝廷任命项忠总督军务。军队还未出发,巡抚陈价等人就先率领三万士兵前去征讨,结果大

败而归。贼人缴获了官军的兵器铠甲,势力越发壮大。朝廷商议打算增派兵力。项忠考虑到京城的军队脆

弱,不足以依靠,并且再派遣大将的话会扰乱事权,于是上书进言说:“臣等调派三万兵力,足以消灭贼

人。如今深秋时节,草木凋零,天气寒冷,如果再调派其他军队,恐怕一来一往需要花费时间,贼人就会

远远逃遁。而且边疆的士兵不能长时间停留,增兵并不便利。”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项忠于是和巡抚都

御史马文升兵分七路,抵达石城之下,与贼人交战,斩杀俘获众多。于是布列阵势围困石城。每天派兵逼

近城下,焚烧草料,断绝城中的取水通道。贼人窘迫之下想要投降,邀请项忠和马文升见面。项忠独自骑

马前往,马文升也带着几十名骑兵到达,晓谕贼人尽快投降。贼人远远望见就环绕下拜,项忠径直上前挟

持满璘返回。满俊士气低落,犹豫着不肯出来。项忠命令用木头捆绑起来做成桥,士兵们背着土袋填平壕

沟,用铜炮轰击,贼人死亡的更多了。贼人依靠杨虎狸作为主要谋士,杨虎狸夜里出城取水时被擒获。项

忠赦免了他的死罪,把悬赏捉拿贼人的赏格告知他。拿金子给他看,并且赐给他金带钩。然后放他回去,

让他引诱满俊出城作战,预先埋伏的士兵将满俊擒获。紧接着迅速攻下石城,将剩余的贼寇全部抓获。

起初,荆、襄一带的流民小王洪、王彪等人劫掠南漳、渭南等各县。依附贼人的流民有上百万之多。

天顺六年冬天,皇上下诏命令项忠总督军务前去征讨。项忠于是奏请调派永顺、保靖的土兵。并且先分兵

部署在要害之地,多多设置旗帜、怔鼓,派人进山招抚晓谕。回来的流民有四十多万。贼人潜伏在山寨

里,伺机出来劫掠,项忠攻击他们,在竹山相遇。趁着溪水上涨,贼人渡河到一半时进行截击,擒获小王

洪等人,贼人大多溺水而死。项忠把军队转移到竹山,搜捕剩余的贼寇。又招抚了五十万流民,每户挑选

一名壮丁,戍守湖广边境的卫所,其余的让他们回到原籍并分给田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白居易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画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注]银印:古代银制的官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语言幽默,风趣,读来带有亲切感,从这些语言之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杨使君之间无比深厚的友

情。

B.首联描绘了荔枝采摘时的清新景象,并且写到运送的方式,凌晨的露水尤其增添了荔枝的新鲜和生

动。

C.颈联进一步描绘荔枝连同翠绿叶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红透的荔枝在青色的笼中格外令人怜

惜。

D.尾联情感发生突转,荔枝从种植到结果需时多年,诗人借此暗示与友人难以相见的无奈愁思。

16.后人评价此诗“修辞华丽,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借代,借“银印”代指杨使君的官职和身份,使诗句更加含蓄,也暗示了荔枝的珍

贵和诱人,与杨使君的高贵身份相映衬。

②对比衬托,通过将荔枝的鲜红和友人的银印进行对比,以及诗人绯衫的衬托,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

③夸张,通过夸大荔枝的红透程度,不仅增强了荔枝色彩的生动性,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解析】

【导语】白居易的《重寄荔枝与杨使君》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荔枝的美丽与珍贵。诗中通过对荔枝的

细致描绘,展现了其色香味的诱人。诗人以荔枝寄托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尾联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种

植荔枝的担忧,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亲切感。全诗修辞华丽,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尾联情感发生突转……暗示与友人难以相见的无奈愁思”错误,尾联延续了前文的幽默和戏谑风格,

没有发生突转。诗人以“愁君得吃是何年”是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种植荔枝的担忧,而非表达与友人

难以相见的无奈愁思。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①银印是官员身份的象征,诗中用“银印”来代指杨使君,这种借代的手法避免了直接称呼杨使君的官

职,给人一种委婉的感觉。同时,“银印”这个词本身就有高贵、权威感,暗示杨使君的地位和身份不

凡。荔枝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水果,诗中提到荔枝要寄给杨使君,荔枝的珍贵与杨使君的高贵身份相呼

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和谐。

②诗中描写荔枝“红透青笼实可怜”,突出了荔枝的鲜红颜色,而“对公银印最相鲜”则将荔枝的红色与

杨使君的银印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使读者直观感受到荔枝的美丽。“映我绯衫浑

不见”一句,绯衫是一种红色的衣服,与荔枝的颜色相近。然而,诗中却说荔枝的红色使得诗人的绯衫不

那么显眼了,进一步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也表现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③诗中用“红透青笼实可怜”来形容荔枝的颜色,“红透”一词夸大了荔枝的红的程度,使读者更加直观

地感受到荔枝的鲜艳欲滴,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夸张修辞使荔枝的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

赞美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动物的声音,表现出农村

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一幅安乐朴实的田园生活图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一句写

词人举杯祭月。

(3)唐代诗歌中常写到猿啼,借这一典型意象抒发情感,如“,”两句。

【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橘橹灰飞烟灭④.一尊还酹江月⑤.风急

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吠、吠、吠、尊、酹、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烈士陈铁军是佛山人民的优秀女儿,她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丈夫周文雍为了完

成党交给他们的重要任务而同时被捕,最后双双牺牲在广州红花岗。陈铁军是为人民而英勇牺牲的,佛山

人民为此感到(A)。

陈铁军是革命精神的一种象征,是佛山人不可忘却的一段记忆。她就像血雨腥风中盛开的木棉花,镶

嵌于岭南大地。佛山禅城区政协常委樱子是一位诗人,她敬仰陈铁军烈士久矣,对陈铁军似乎

(B)。她穿越时空,用一首3000多行的叙事长诗,与历史深处的陈铁军对话、絮语。

2009年中央组织开展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佛山籍革命烈士陈铁军位列百名英模之中,陈铁军可以(C)□

诗人樱子这部长诗生动传理捱陈铁军烈士的美雄人生”—熊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樱

子有此奉献,很是难得,这部长诗为佛山红色文化添彩,值得读者朋友们期待。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从比喻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分别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

【答案】18.A.无上光荣

B情有独钟

C.名垂青史19.把陈铁军比作血雨腥风中盛开的木棉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铁军在艰难的革命环境

中依然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如同木棉花一般热烈、勇敢、坚强。

20.诗人樱子这部长诗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陈铁军烈士的英雄人生,能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

们的奉献精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陈铁军是为人民而英勇牺牲的”可知,陈铁军为了人民的生命牺牲,陈铁军是佛山人民的优

秀女儿,她的英勇事迹让佛山人民感到光荣和骄傲,由此可填“无上光荣”。无上光荣:意思是指没有比

这更光荣的事了,形容光荣的程度达到了极致。

B处,语境“她敬仰陈铁军烈士久矣”,“用一首3000多行的叙事长诗,与历史深处的陈铁军对话、絮

语”,说明诗人樱子长期以来对陈铁军烈士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感,由此可填“情有独钟”。情有独钟:

意思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

C处,前文说“最后双双牺牲在广州红花岗。陈铁军是为人民而英勇牺牲的",陈铁军位列百名英模之

中,说明她的事迹和贡献得到了高度认可和赞誉,她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和赞美的。所以可填“名垂青

史”。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永远被人所传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她就像血雨腥风中盛开的木棉花,镶嵌于岭南大地”,本体是“她”,陈铁军,喻体是“木棉花”。木

棉花象征热烈、勇敢、坚强。陈铁军夫妇“为了完成党交给他们的重要任务而同时被捕,最后双双牺牲在

广州红花岗”,表现了陈铁军在艰难的革命环境中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像木棉花一样,绽

放出绚烂的光彩,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生动传神地陈铁军烈士的英雄人生”缺少谓语动词。可改为“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陈铁军烈士的英雄人

生”。

②“能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增强”与“奉献精神”搭配不当。可改为“能增强领

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

故句子应该为:诗人樱子这部长诗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陈铁军烈士的英雄人生,能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

感,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在根源上①。然而塑料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难在

短时间内摆脱对塑料制品的依赖。因此,实现塑料的回收利用成为解决塑料污染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塑料回收方法是物理回收,将废料经过粉碎、熔融、造粒等工序后再次加工为塑料制品。_

②_,塑料还可以通过化学降解的方法进行化学回收。解铃还须系铃人,塑料的发明起源于化学家,引

发的污染问题更需要化学家来解决。

从化学组成上看,塑料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是由成千上万个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链。化学降解是

指通过化学手段将这些聚合物链打断或者重新组合,从而解聚为聚合初始单体或者转化为其他具有高价值

的化学品与大分子。回收获得的单体可以重新聚合制备新的塑料材料,③,转化为其他化学品进行

再利用也赋予了废旧塑料新的使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塑料化学降解循环利用技术进行了研发,为废旧

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服务国家“鸟孥”战略实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双碳”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B.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的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C.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D.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为生长快、体型小、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

£3,,

网o

【答案】21.①应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②除了物理回收方法之外

③即使不能重新聚合22.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对塑料制品的依赖”可知,这里说的是从根源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的办法,那就是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②前文提到常见的塑料回收方法是物理回收,后面说还有化学降解的方法,所以这里应是引出除物理回收

之外的其他回收方法。

③根据后文“转化为其他化学品进行再利用也赋予了废旧塑料新的使用价值”可知,这里说的是回收单体

不能重新聚合的情况。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双碳”处的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

A.此句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B.此句引号起到强调作用。

C.此句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此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Co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机

[英]布莱克

如果谁只专心于追逐欢乐,

他只会破坏了适意的生活;

如果他伺机把欢乐摘取,

他将会永远生活在晨曦里。

如果在时机成熟前动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