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1
重难创新练.....................................................................11
真题实战练....................................................................21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口:
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
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
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目: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
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
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
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
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
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
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
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
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
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
《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
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
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
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
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
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
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
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
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
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
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
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
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
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
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
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
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
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
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
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
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
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
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
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
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
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
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
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
社会批判意义。
【答案】C
【解析】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惟《红楼梦》之悲剧,
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原文是“不
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
曲解文意,“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
的悲剧”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根据原文“他一再声
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
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
法错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
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
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
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
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答案】D
【解析】“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
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
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
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
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C.《雷雨》D.《边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
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
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
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
悲剧。ACD中《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中的悲剧均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
之不同,都未涉及善恶之攻伐。B.《哈姆莱特》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
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已经涉及到了善恶之征
伐。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答案】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
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
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解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述文的语言
风格主要是逻辑严密,表达精准;论据方面主要是指示范性、典型性等。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
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答案】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
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
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
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
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
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
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
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
钗的婚姻悲剧。
【解析】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
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
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
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分析可知,
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是封
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
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
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
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
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
爱情的灭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
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者的
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
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
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
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
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怫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
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
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了酱者瓦,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
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
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
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
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
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
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
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
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物身份写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话,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
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
而必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
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
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许多大事件如元纪省亲等的描述,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节、
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
分的。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
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
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还有他自身经历的特殊原因,他以一个罪人之孥的
身份,要写这样一部“石头”都忍不住要说话的长篇巨著,很难设想他能超出这种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
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蓄笔墨呢?所以《红楼梦》的含蓄风格,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乃是有不得
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受束缚,相反,他以娴熟的技巧,得心应手地驾驭了这种手法,充分发
挥了它的特点,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的含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看来“虽近荒唐”,而“细按则深有趣味”。也就是
说,它的含蓄并不晦涩难懂,令人看后摸不着头脑。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
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就拿与《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金瓶
梅》来说吧,它写的也是一个家族的败落,也反映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读它
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摘编自曾扬华《〈红楼梦》引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的人、事都是以过去经验作为蓝本,经过作家的心灵创造、想象而来的。
B.《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红楼梦》这类书的作者并不刻意隐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红楼梦》《金瓶梅》都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
解析:AB项,”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错,原文为“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非完全不想被世人知遇。
C项,“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错,根据材料二中“乾、嘉以后考据学
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
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可知,
“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并不是《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真正“外因”,“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
的背后是清朝当时大兴文字狱。D项,“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错,根据材料二“《金瓶梅》来说吧……
但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作者认
为《金瓶梅》缺少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民众向来以大团圆为美,而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根本原因是作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因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解析:B“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错,根据材料一中的“他的材料
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可知,曹雪芹是
为了尊重事实,不得已打破窠臼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含蓄风格”的一项是()
A.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
泥中。”
B.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时,自云守拙。”
C.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宝玉作完,
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D.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
声了。
解析:BA项,这个判词暗示了妙玉的可悲命运。B项,只是对薛宝钗的肖像描写和性格上的点评,不能
体现“含蓄风格”。C项,“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这里留下空白,供读者自己体会。D项,“你
好……”含有多重意蕴,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4.请说说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②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
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
解析:①结合“《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可知,
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②结合“《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
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二是‘出则'
结束时的一首诗……”可知,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论,增强说服
力。
5.材料一中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请以你的阅读积累,列举两例
简要说明发于哀思的作品是如何“含蓄”的。
参考答案:示例(一)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记梦,虚实结合,写梦中与亡妻
相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更显得沉痛,此时无声胜有声,词人用“无言”含蓄地表达
了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
示例(二)如《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作者想念妻
子而触及与妻子有一定关系的物,睹物怀人,引发了对往事的伤怀,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言
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本题列举“含蓄”表达哀思的作品简要分析即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
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后面虚实结合,写梦中与亡妻相见。“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
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想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
人感到无限凄凉。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词人用“无言”含蓄地表达了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如归
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结尾不直接表
达思念妻子,而是以景结情,触及与妻子有一定关系的物,即枇杷树,睹物怀人,而物是人非,从而引发
了对往事的伤怀,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胡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
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
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对《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答案】D
【解析】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
2.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答案】
示例一“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
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
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
示例二“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
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
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此为个性化解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
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答案】
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
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
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
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示例三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
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搭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
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
【解析】考题需要结合黛玉形象进行分析。答题时,应引用《红楼梦》中最能反映黛玉性格的情
节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孔子喜欢“刚毅木讷”性格的人,但“刚毅”与“木讷”二者兼有却不容易。《红楼梦》中的里
十分木讷,可是刚毅全无,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而&则刚毅有余而木讷不足,她是兴利除弊的干才,
但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丙貌似刚毅木讷,可她的木讷不是憨厚而是冷漠。贾府中真正能
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
①他不入国贼禄鬼之流的信念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
②这种憨厚似的刚毅不是形刚而是神刚
③但因为形态太柔,常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个弱者
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
(1)填入上段文字空格处的人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一一迎春;乙一一宝钗;丙----惜春
B.甲---惜春;乙----探春;丙-----迎春
C.甲---迎春;乙----探春;丙—惜春
D.甲----惜春;乙一一宝钗;丙一一迎春
【答案】C
【解析】甲处,由“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可知是迎春,她虽为贾府二小姐,却懦弱无能,奶妈
偷走累金凤作为赌资,对此,迎春也抱“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的态度。
乙处,由“兴利除弊”可知是探春,第五十六回写到“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丙处,由“冷漠”可知是惜春,她是贾府四小姐,为人孤僻冷漠的,心冷嘴冷。
(2)将下面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①③④②B.④②③①C.④②①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由语境可知,省略处是说宝玉的“刚毅木讷”。
由前面“贾府中真正能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可知,前面说宝玉“刚毅木讷”的
特点,④“他木讷得……自始至终不失憨厚”与前面相连,所以放在首位,排除AD;
②“这种憨厚似刚毅”指的是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所以放在④后;
①”……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是对②“神刚”的阐释,所以放在②后,排除B。故选C。
1.学校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从《乡土中国》的视角,窥破《红楼梦》里的诸事结局”为主题的整本
书阅读主题活动。请参照示例,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简要解读。
示例: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解读: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的、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
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
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
问题:
(1)探春理家一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2)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一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答案】
(1)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
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更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
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2)王熙凤对于秦可卿的托梦,虽因弄权铁槛寺而惊疑,但后来经过大试身手,误以为自己当家的能
力超强;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
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乡土中国》第12章“血缘和
地缘”中提到: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
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也就是说,亲戚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往往被“接收方”视
作是人情,具备很强的馈赠属性。在《红楼梦》探春理家一节中,探春打理的是荣国府,这里住的是贾家
的几代人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人等,嬷嬷、丫鬟都与主子有着关联,因此荣国府是一个血缘社
会,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
这些交易是乡土观念的表现,根本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而探春的所谓开源,只不过是几百两银子
的规模,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
速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
局”中提到: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
“己”作为中心的主义。“私”与“公”是相对的。秦可卿托梦让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将祖莹附近多置
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的话,日后家族“便败落下来,
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但以“己”为中心的王熙凤却浑然不觉。在弄权铁槛
寺一节中,王熙凤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酿成悲剧。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
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2.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政猜完四春的灯谜后,心内沉思道:“娘
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有人说,贾府的命运与元春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原著情节,谈谈你对这
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贾元春的命运可以说最能代表贾府的命运,贾府的荣辱兴衰都和元春有着很深的关联,
从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再到“元妃省亲”,荣国府发展到了极盛。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
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
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元春之死不仅
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
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里贾政已经有不祥的预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元春做了贵妃,二十岁左右死的,她生前执
掌大权,是皇帝非常宠爱的一个贵妃。有点像五月的榴花一样,红得发紫。石榴的花是最红的花,古
代叫做榴火。“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初春就是元春,后面迎春、探春、惜春,没有
一个比得上元春。后面“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的死跟贾家的败落有非常大的关系。荣国府受到皇
帝非常大的恩宠是因为元春,元春一死,接下来就是贾家抄家,整个没落了。从元春的判词里面可以
看到,她的命运主宰着整个贾家的盛衰。
贾元春的命运可以说最能代表贾府的命运,贾府的荣辱兴衰都和元春有着很深的关联,从元春的
“才选凤藻宫”再到“元妃省亲”,荣国府发展到了极盛。后来她死后不久,贾府事败、被抄家。元
春之死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
3.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座。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
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
道:“连你姐姐妹妹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
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你从以上文字中读出了礼数习俗方面哪些隐含信息以及宝玉和凤姐怎样的性格?
【答案】(1)酒席上其乐融融的场面;贾府上下不同人等的地位;饮热酒的习俗;喝酒时的礼数。
(2)凤姐性格:思虑周全,讨好宝玉和贾母。宝玉性格:懂得礼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能力。
(1)根据宝玉给人一一倒酒,贾母"说着,便自己干了",除了黛玉其他人也都干了,可见,酒席上其乐融
融;宝玉倒酒,李婶、薛姨妈"二人也让座","他小,让他斟去",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
"一一按次斟了"可见,贾府中大小、尊卑地位观念很强;根据"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可知,贾府饮热
酒的习俗;根据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一一按次斟了"可知,贾府喝酒、倒酒都有礼数。
(2)凤姐性格:根据"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可知,凤姐
思虑周全,讨好宝玉和贾母的特点。宝玉性格:根据"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可知,宝玉懂得礼
数。
4.《红楼梦》二十二回写荣国府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贾母格外起劲,特意出钱吩咐王熙凤
置办演出,相关情节如下。
……于是大家看戏。
至晚数时,赏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
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风
姐笑道:“这个孩于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
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
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为什么宝钗不肯说,而宝玉又不敢说?
【答案】宝钗“不肯说”只是笑,说明她心理已经知道凤姐说的戏子长得像黛玉,但是她知道说
了,黛玉一定不高兴,这体现了宝钗做事圆滑,为人精明的一面;宝玉“不敢说”是因为他深深懂黛
玉很在乎外貌和戏子相像,怕惹林黛玉伤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薛宝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她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
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
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此时,宝钗明明看出了
凤姐说的戏子长得像黛玉,但是她只是一笑,“不肯说”,因为她知道如果谁说了,黛玉一定会恼谁,
她可不想与黛玉闹个不高兴,这表明宝钗是一个做事圆滑,为人精明的人。
宝玉其实也看出了凤姐说的戏子长得像黛玉,但是他“不敢说”,他害怕说了引起黛玉多心,担
心会惹黛玉伤心,他深深懂黛玉很在乎外貌和戏子相像这件事,出于爱意,宝玉不会说出让林黛玉伤
心的话,这就证明在史湘云说的时候,宝玉“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他急忙使眼色制止湘
云就是怕黛玉听了伤心。
5.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常常为宝黛间因细琐事不断闹小别扭感到费心。杨绛先生认为:“他
们的情感平时都埋在心里,只在微琐的小事上流露,彼此只好暗暗领会,心上总觉得悬悬不定……(因
而)我们只看见她心眼儿细、疑心重,好像她生性就是如此,其实委屈了黛玉,那不过是她‘心病‘
的表现罢了。”这里的“心病”如何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黛玉是怎样借“细琐事”表现自己的
“心病”的。
【答案】“心病”即两人的情感平时都埋在心里,暗暗领会,但心上总觉得悬悬不定。
凡与宝玉情缘相关事,黛玉皆留意上心。如第七回中宝钗告诉周瑞家的,自己有病,一个和尚说
了个方子,药名“冷香丸”。十九回中,宝玉闻见黛玉袖中发出幽香,追问时,黛玉却曲意拉扯,问
宝玉是否有“暖香”。宝玉不解,黛玉说:“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
有‘暖香'去配他?”这实在曲折遥远。
看来不足道的细事,黛玉却在从中摸索宝玉的心,情不自禁地流露了自己的“心病”。比如:第
二十回,史湘云来了,黛玉又讥笑宝玉若不是被宝钗绊住,早就飞来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问:心病。
由“他们的情感平时都埋在心里,只在微琐的小事上流露,彼此只好暗暗领会,心上总觉得悬悬
不定……”可知,心病指的是宝玉和黛玉宝玉情投意合,但是迫于封建礼教,二人的情感只能深埋内
心,暗暗领会;又因为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姻大事,人生无归处,心上总觉得悬悬不定。
第二问:
黛玉虽然是千金大小姐,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虽然与贵公子贾宝玉两情相悦,却佳偶难成。她
与贾宝玉两人虽然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双方有着一样的性情,但是由于年幼与身份与生活情况的不
同,他二人还不能完全悟懂彼此的心曲,尤其是都没有能力与家族势力相抗衡,故凡与宝玉情缘相关
事,黛玉皆留意上心,成为“心病”,如第八回黛玉奚落宝玉听从宝钗的话,比圣旨还快;第七回中
宝钗告诉周瑞家的,自己有病,一个和尚说了个方子,药名“冷香丸”。十九回中,宝玉闻见黛玉袖
中发出幽香,追问时,黛玉却曲意拉扯,问宝玉是否有“暖香”。宝玉不解,黛玉说:“你有玉,人
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他?”这实在曲折遥远。
由于贾宝玉的情所非一,不懂“我”心,使林黛玉非常伤心,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细事,黛玉却
在从中摸索宝玉的心,情不自禁地流露了自己的“心病”。如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黛玉又讥笑宝
玉若不是被宝钗绊住,早就飞来;第二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背后向湘云说她多心,因而气恼,和宝
玉吵嘴;第二十六回,黛玉因晴雯不开门而生出误会;第二十八回,黛玉说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
了;第二十九回,二人从清虚观回来砸玉大吵等大量例子,都流露了黛玉的“心病”。
6.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簿册、
判词,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首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
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首判词涉及到小说中哪位人物?暗示了她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贾探春,暗示了她性格精明好强,最终却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自己出身庶
出,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远嫁他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贾探春聪慧得体,精明好强,有良好的管理和领导才能。只可惜出身庶出(父亲贾政,母亲是赵
姨娘,亲弟弟是贾环),又偏偏生活在逐渐没落的贾府,无法发挥其天才的管理领导能力(曾在王熙
凤病重时候协助李纨和宝钗管理大观园,可不久后凤姐病愈,贾府又恢复纸醉金迷的腐朽状况,等于
探春的改革失败)。在《红楼梦》接近尾声时,一位远方王爷聘下探春,探春被迫远嫁。至于嫁到哪
里,一直众说纷纭,原书说“南疆”,一说嫁到台湾,还有说嫁到爪哇岛的,没有定论。但从“千里
东风”可以看出,应该是当时所谓的南方的番邦荒蛮之地。
7.《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对其评价为:“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
尽上来了。”一个家族从鼎盛走向衰败其实往往早有预兆,《红楼梦》前80回中,哪些情节预示了贾
府的衰败?请从原著中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1)元春的封妃将贾府带到了巅峰,但这也给贾府最后被抄家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房屋协议转让协议书
- 医疗事故赔偿协议内容
- 《电机技术应用》课件 2.2.4 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 中学课程实施方案(2024-2025学年)
- (2024)电子商务创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一)
- 2024年度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三
- 【9上英RJ】亳州市利辛县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2024秋新沪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6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2节 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 2023年高收缩腈纶项目筹资方案
- 2023年柔印CTP项目筹资方案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预防培训考试题
- 重点专科五年发展规划(风湿科)
- 汽车维修工时收费标准(二类企业)
-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Section B (2b) reading教学设计人教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册
- GJB438B-软件开发计划-模板
- 十篇英语说明文范文
- 简单咨询费合同范本英文版
- 钢渣综合利用与碳排放减排机制研究
- 《ADIDAS案例分析》课件
- 重症医学科健康宣教手册
- 外面面打胶防水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