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5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解析版)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

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

识,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和韵味,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背诵优秀诗文一定的篇目。中考通常会考查规定范围内的文言文背诵篇目,以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

解程度。

4、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

解文言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

5、能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大致理解其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会涉及课外的

浅易文言文,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准确理解、分

析和解答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文言文的中考试卷,都会直接或者间接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的直接命题,有的通过文言文翻译考查。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代词七类。

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

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

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

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

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

乎、者”。《中考考纲》强调了前6个:之、于、而、以、为、乃。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

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点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常见虚词及用法

常用相当于现代汉

用法例句

虚词语的词或作用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1、代人、代事、代物。他(们)、她(们)、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它(们)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的。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①3、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书。(《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

1可译为“的”,有

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的可不译。

心语(名词)之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词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性。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莒构助词:宾语提前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

的标志。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的标志。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

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无义,译时应省去。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本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至1」、往、到……去

至本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基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竭基庐之入。(《捕蛇者说》)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基妻献疑日……(《愚公移山》)

他的、它的(包括

人、代事物,用在名词

复数)

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而置之茶座。(《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基旧制。(《岳阳楼记》)

屠大窘,恐前后受不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

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

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他、它

百姓多闻若贤,未知典死也。(《陈涉世家》)

代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不能加“的”)

词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②语修饰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

其我的、我(自己)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基身。(《幼时记趣》)

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用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那、那个、那些、

4、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里太祖乃悟,卒用募人。(《赵普》)

5、指示代词这种有蒋者,专基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不能名?一处也。(《口技》)

6、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中的

的”,后面多为数词。不一犬坐于前。(《狼》)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不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副测度、反诘、婉商、期大概、难道、还是、

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可要等,或省去片真无马邪?基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后一个译作“恐怕”]

连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尔。(《送

如果、还是

词设;或表选择。东阳马生序》)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在、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时间。

舜发于吠亩之中。(《〈孟子〉二章》)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向、对、同、给、

表示动作的对象。

到等

③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

被受制于人

为主动者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

比较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温故顾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一般不译,有时可

并列关系

译为又中峨冠亚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扁鹊望桓候跑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画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一鼓作气,再呵衰,三地竭。(《曹刿论战》)

退贿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窥镜顶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连

而词画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转折关系但是、可是、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顶不染(《爱莲说》)

画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或不译

学理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河曲智叟笑陋止之日(《愚公移山》)

施施画行,漫漫项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也起……则弛然画卧。(《捕蛇者说》)

呼尔画与之。(《〈孟子〉二章》)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

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

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就、便、原来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已经是

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

系。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

连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

词假使、如果;

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死于安乐》)

⑤那么

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则断的结果。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是、却问之,则日:“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表示选择。就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

词是、就是、就

和确认作用。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

才乃悟前假寐,盖以故。(《狼》)

接。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

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

⑥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竹溪记》)

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连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

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词折。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不以物喜,不以弓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

目的。)(《出师表》)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

因为、由于

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⑦介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用、拿、凭借、依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

据、按照、用(凭)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条件。

什么身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表示目的。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连表示结果。以至、因而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

系。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承接关系,“以”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

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

方式。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表示判断语气。

盖竹柏影电。(《记承天寺夜游》)

表示肯定语气。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语T

⑧气

助表示疑问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

也词

人有百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电。(《口技》)

表示感叹语气。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包!(《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语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气表疑问语气。吗、呢

⑨助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乎表测度语气吧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用于感叹句啊、呀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叫嚣乎东西,粟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对(于),在,在...

介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上面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哪里且厚置土石?(《愚公移山》)

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演。(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

相当于“之”它

这篇文章。)(《捕蛇者说》)

惧有伏厚。(《曹刿论战》)

用于动词、形容词

⑩不复出由(《桃花源记》)

兼之后,即兼有介词

焉从这里、在那里

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寒暑易节,始一反覆(《愚公移山》)

当于“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演。(《论语》八则)

助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净。(《愚公移山》)

句末疑问语气助

词了、呢

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净?(《曹刿论战》)

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连今里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词

表示转折。虽然故余里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遂率子孙荷担有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结构助词。人、...的事物、....

□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省,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者词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

北山愚公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起指示作用。这样、如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缪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

匚词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用在形容词之后,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气...地

作为词尾。

用于词尾。……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用于句尾,常与

“如”“若”连用,……的样子、好像……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构成“如...然”似的

“若……然”格式

动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表动作行为。做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

向、对

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被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介表示动作、行为的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

替、给

词替代。河北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

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目的。

表动作、行为的时

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间。

经常放在动词前,

助同动词结合,组成

所……的人、所……的

词“所”字结构。“所”故余虽愚,卒获有折闻。(《送东阳马生序》)

事物、所……的情况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

□语。

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表原因。

所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表手段和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理解虚词方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

子来说明。诸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

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

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句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

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

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代

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用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尔其(语气助词,一定)无忘

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4、关注词性法

要关注词性差异,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虚词数量上并不算多,但因为用法纷繁,学起来并不容易,

更主要的是,有些虚词的使用只在词性上存在细微的差别,意思都完全一样,稍不留心,便会做出错误的

判断,而另一方面,越是有难度的地方越能够体现能力,故此又它们一直是各级、各类考试命题者青睐的

内容,屡考不衰,大家务必加以重视。

5、把握位置法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

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6、理解本质法

要理解虚词用法的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

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

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7、结合语意法

要结合具体语意理解虚词。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意,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联系课文法

联系课文的虚词是中考不可或缺的。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

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课本中的虚词,我们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

【考点典例】

一、【2021年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渲渊①,东流入钳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

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铺,畜土石,积刍菱,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

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

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

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

者浮舟楫样、载梭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遭渊,未暇及徐。子瞻日:“灌渊诚塞,徐则

无害。塞不寒,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

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日:“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

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①漕渊:古湖泊名。②被:遭受,蒙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①使民具畚锚②此人一为易言所闻

C.方■水之淫也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①水里复至②故余里愚,卒获有所闻

【答案】

2.A

【解析】

【详解】2.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项都解释为“担任”;

B项分别解释为:准备/详细;

C项分别解释为:正,正在/方圆;

D项分别解释为:即使/虽然。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堤于演渊,往东流入拒野,往北溢出济水,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

水到彭城下,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太守。水还没到时,(子瞻便)让百姓准备畚箕铁锹,积蓄土石,准备干

草,完全堵塞空隙,为防患水灾做好准备。所以水到了,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戊申,水到城下

有二丈八尺高,堵塞东西北门,水从城边漫到山边,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衣着鞋,在城上搭建草棚,调

遣役夫、吏卒来做事,命令百姓不得私下出去避水。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军民,与城共存亡,因此,水虽

然很大但百姓没有溃散。当大水泛滥时,漫无边际千里,冲走房屋,摧毁坟墓,老弱的尸体遮蔽河流而下,

强壮的疯狂逃跑,没有吃的困死在丘陵树木上。子瞻使熟悉水性的人乘着船,载上食物来救济他们,得以

逃脱的人无数。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澧渊,没有时间顾及徐州。子瞻说:“澧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

城就没有危险了。堵住还是堵不住,天意啊,不可让徐州人再次遭受水灾的祸害。”于是请求加固徐州城,

在估计水会流过的地方用木头筑堤保护,大水即使再次到来,也不能让徐州受到伤害。因此,大水退去之

后,百姓们更加亲密了。于是在城的东门建造了一座大楼,以黄土粉刷,说:“土能胜水。”徐州人互相

鼓励建成了它。我正在宋地做事,将登上黄楼,游览观望山川,凭吊大水留下的遗迹,于是写了《黄楼赋》。

二、【2020年江苏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荤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

子于东宫,命专掌库藏。每退直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鲜⑤镇海,闻容知

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像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

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日:“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荤车,献之皇太子。

【注】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直: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理(bi):帝王

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a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答案】A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C.之:代词,它,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D.之:动词,去,往,至!);

【点睛】

参考译文: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

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

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

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

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

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日:“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尺。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又

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日:“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土而名

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璧。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G”,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

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及厉王薨()

(4)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答案】

1.(1)吃完(2)鞭打/用鞭子打(3)等到(4)竟然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尽:吃完;

(2)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鞭打/用鞭子打;

(3)句意:等到厉王死去。及:等到;

(4)句意: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乃:竟然。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

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

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吧!

卞和泣玉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

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

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

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